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以李子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卻叫“大耐糕”,這主要是與北宋的名臣向敏中有關。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宋真宗時,向敏中擔任右仆射之職。
在任命下達之日,皇帝悄悄派人去查看向敏中府中的情形。
結果發現向敏中閉門謝客,也沒有舉行任何的宴會來慶祝。
宋真宗聽了以後,笑着說:“向敏中大耐官職。
”在封建君王治理下,伴君如伴虎,擔任官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宦海沉浮中,一定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時刻警惕,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大意。
吃着李子糕,咀嚼的不僅是李子的甘甜,還有向敏中耐得官職的人生經驗,可謂是一舉多得。
鴛鴦炙雉 蜀有雞,嗉中藏绶如錦[102],遇晴則向陽擺之,出二角寸許。
李文饒詩[103]:“葳蕤散绶輕風裡,若禦若垂何可疑。
”王安石詩雲[104]:“天日清明即一吐,兒童初見互驚猜。
”生而反哺[105],亦名孝雉。
杜甫有“香聞錦帶美”之句[106],而未嘗食。
向遊吳之蘆區,留錢春塘[107]。
在唐舜舉家持螯把酒。
适有弋人攜雙鴛至[108]。
得之,[109],以油[110],下酒、醬、香料燠熟。
飲餘吟倦,得此甚适。
詩雲:“盤中一箸休嫌瘦,入骨相思定不肥。
”不減錦帶矣。
靖言思之[111],吐绶鴛鴦,雖各以文采烹,然吐绶能反哺,烹之忍哉? 雉,不可同胡桃、木耳箪食,下血。
王安石像 【注釋】 [102]嗉:禽鳥喉嚨下裝食物的地方。
绶:本意為絲帶,古代多用以系佩玉、官印等。
此處指雉鳥的肉垂,有各種顔色,如同绶帶一樣。
[103]李文饒:即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
[104]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後,曾任過地方官。
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後辭官退居南京。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甚巨。
有《臨川集》。
[105]反哺:烏雛長成,銜食喂養其母。
比喻報答親恩。
晉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106]香聞錦帶美:原詩不見于杜甫詩集,或為“香聞錦帶羹”之誤。
按杜甫《江閣卧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禦》:“滑憶雕菰飯,香聞錦帶羹。
” [107]錢春塘:即錢選,字舜舉,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
景定三年(1262)進士,為“吳興八俊”之一。
入元不仕,流連詩畫,以終其身。
著有《習懶齋稿》。
[108]弋人:指獵鳥者。
弋,用帶繩子的箭射獵。
[109](xún):把已宰殺的豬或雞等用熱水燙後去掉毛。
[110](làn):烤。
[111]靖言:安靜地。
言,助詞。
意同“靜言”。
【譯文】 荷花鴛鴦圖 蜀地有一種雞,嗉子中有垂绶如錦,遇到天晴則會對着太陽擺動,露出的二角有一寸多長。
李文饒詩雲:“葳蕤散绶輕風裡,若禦若垂何可疑。
”王安石也有詩描述:“天日清明即一吐,兒童初見互驚猜。
”這種雞生來就知道反哺,所以也叫“孝雉”。
杜甫有“香聞錦帶羹”的詩句,其實并沒有吃過。
過去在吳中的蘆區遊玩,留宿于錢春塘家。
在唐舜選家裡吃蟹喝酒。
正好有獵鳥者帶着兩隻鴛鴦鳥來。
得到之後,将毛去淨,然後用油烤,撒入酒、醬、香料焖熟。
喝酒吟詩之餘,品嘗這道菜感覺非常惬意。
詩雲:“盤中一箸休嫌瘦,入骨相思定不肥。
”其風味不比錦帶差。
安靜下來後想:吐绶雞、鴛鴦,雖然都因為顔色豔麗而被烹饪,但是吐绶雞能夠反哺報恩,怎麼忍心烹饪它呢? 雉,不能和核桃、木耳這樣的蔬食一起吃,否則會導緻血氣虧損。
【點評】 文中提到的四川地區的這種雞或即現在所說的“珍珠雞”。
據宋代張師正《倦遊雜錄》記載:這種雞生于夔、峽山中,畜之甚馴,因為羽毛有白圓點,故号珍珠雞,又名吐绶雞。
生而反哺,亦名孝雉。
每至春夏之交,天氣暖和,颔下出绶帶方尺餘,紅碧鮮然,頭有翠角雙立,良久,悉斂于嗉下,披其毛,不複見。
可見,這與林洪所描述的雞不論是外形、特性都基本一緻。
也有觀點認為這種吐绶雞實際上便是西方的火雞,亦可聊備參考。
至于林洪所品嘗的“鴛鴦炙”,雖然林洪品嘗後稱贊其味道不輸于錦帶,不過曆史上對鴛鴦進行烹饪的記錄确實比較少。
這一方面可能與鴛鴦對愛情的堅貞象征有關,據說,鴛鴦這種鳥雌雄如果被分開的話,另一方則會“相思而死”。
面對具有這樣堅貞、忠誠“品德”的鴛鴦,一般人可能确實不忍下箸吧。
另一方面,則可能與鴛鴦的肉風味較普通有關。
據《千金方·食治》篇所雲:鴛鴦味苦,微溫,無毒。
既然味苦,則顯然不會好吃到哪裡去。
或許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它才适合塗上各種各樣調料後來烤着吃。
筍蕨馄饨 采筍、蕨嫩者,各用湯焯。
以醬、香料、油和勻,作馄饨供。
向者[112],江西林谷梅少魯家,屢作此品。
後,坐古香亭下,采芎、菊苗薦茶[113],對玉茗花[114],真佳适也。
玉茗似茶少異,高約五尺許,今獨林氏有之。
林乃金石台山房之子,清可想矣。
【注釋】 [112]向者:過去。
[113]芎(xiōng):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複葉,白色,果實橢圓形。
多産于四川和雲南省。
全草有香氣,地下莖可入藥。
[114]玉茗花:即山茶花,别名玉茗花、耐冬、曼陀羅等。
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陸遊《眉州郡燕大醉中間道馳出城宿石佛院詩》:“钗頭玉茗妙天下,瓊花一樹真虛名。
”自注雲:“座上見白山茶,格韻高絕。
” 茶 【譯文】 采摘嫩筍、蕨菜,用熱水焯過,然後用醬、香料、油和勻,包馄饨吃。
以前,江西林谷梅家經常做這種馄饨。
吃完以後,坐在古香亭下,采芎、菊苗沖茶,對着白山茶花,真是無比的享受。
玉茗花像茶,但稍微有點區别,大概五尺多高,現在隻有林家才有。
林氏是金石台山房之子,其清雅可想而知了。
川芎 【點評】 姜泓《水仙茶梅圖》 “筍蕨馄饨”從其名便可知道,是選用新鮮的竹筍和蕨菜包成馄饨。
這是林洪在江西林谷梅那裡經常吃到的時鮮美味。
不過,正如林洪所回憶的那樣,最具有風味的倒還不是這道美食。
而是在享用完美食後,坐在古香亭下,将新采摘的芎和菊苗沖茶,而古香亭正好對着一棵五尺高的山茶花樹。
山茶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别名玉茗花,觀賞價值很高,曆來對玉茗花的飲詠頗多。
比如南宋時,身為皇族後裔的詩人趙汝曾有一首《和林守玉茗花韻》,專門稱道玉茗花,不妨一讀:“園名金柅多奇卉,古幹靈根獨異常。
恥與春花争俗豔,故将雪質對韶光。
天葩巧削昆山片,露蕊疑含建水香。
當為君王好封植,角弓三歎誓無忘。
”這首詩将玉茗花之美描繪得頗為細緻,特别是“恥與春花争俗豔,故将雪質對韶光”一句更将山茶花拟人化,來稱頌其品格之高潔,對其的喜愛之意不覺便又多了一層。
遙想當年林洪坐在古香亭中,微風吹過,花姿綽約,花香襲人,既品茗,又賞花,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自不待言。
而且據林洪所言,這株白玉茗花也是稀罕之物,隻有林谷梅家裡才有,那麼,這種享受就更堪稱獨一無二了。
雪霞羹 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
紅白交錯,恍如雪霁之霞[115],名“雪霞羹”。
加胡椒、姜,亦可也。
【注釋】 [115]雪霁(jì):雪後見日的晴朗天氣。
霁,天氣轉晴。
【譯文】 采摘芙蓉花,去掉花心和花蒂,用熱水焯一下,和豆腐一起煮。
紅白交錯,就好像雪後晴天的紅霞,所以名叫“雪霞羹”。
也可以加入胡椒和姜。
【點評】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大詩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這兩句詩很有名,曆來被認為是描繪成都的名句。
那麼,成都何以被稱為“錦城”?有種說法是因為成都織錦業發達的緣故,但更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與芙蓉花有關。
據宋人筆記記載,五代時,孟昶在成都城上,盡種芙蓉,每到深秋,四十裡為錦,高下相照,因名錦城。
原來,是因為成都種了很多的芙蓉花,花開時節,整個城市看上去豔麗似錦,故有此稱。
芙蓉 林洪介紹的這道“雪霞羹”是用芙蓉花與豆腐同煮而成。
不過,芙蓉花品種很多,還有陸生與水生之别,生長在陸地上的是木芙蓉,生于水上者叫水芙蓉,所以單憑此文還不好判斷到底是哪種。
但芙蓉花極鮮豔,“雪霞羹”之名既然取自雪後晴天的紅霞,那麼,想必用的是紅色的芙蓉花了。
鵝黃豆生 溫陵人前中元數日[116],以水浸黑豆,曝之[117]。
及芽,以糠秕置盆内,鋪沙植豆,用闆壓。
及長,則覆以桶,曉則曬之。
欲其齊而不為風日損也。
中元,則陳于祖宗之前。
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
卷以麻餅尤佳。
色淺黃,名“鵝黃豆生”。
仆遊江淮二十秋,每因以起松楸之念[118]。
将賦歸[119],以償此一大願也。
【注釋】 [116]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
舊時道觀于此日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民俗亦有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117]曝(pù):曬。
[118]松楸之念:松樹與楸樹,墓地多植,因以代稱墳墓。
這裡特指父母墳茔,喻思鄉之情。
洪邁《容齋續筆·思颍詩》:(歐陽修)逍遙于颍,蓋無幾時,惜無一語及于松楸之思。
[119]賦歸:返回故裡。
典出《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後因以“賦歸”表示辭官歸裡。
宋朱熹《宿密庵分韻賦詩得衣字》:“明朝驿騎黃塵裡,莫待迷途始賦歸。
” 【譯文】 溫陵一帶的人在中元節前幾天,用水浸黑豆,在太陽下晾曬。
等到發芽,在盆中放上糠秕,鋪上沙子,然後把豆子種在裡面,用木闆壓着。
等到長大,則用木桶覆蓋,早上則曬一下太陽。
這樣是想要其整齊又不被風、陽光損傷。
中元節的時候,則将其陳列于祖宗牌位之前祭祀。
過上三天,拿出來,洗幹淨,焯一下,用油、鹽、苦酒、香料來做成菜。
如果用麻餅卷上,味道尤其好吃。
因為顔色淺黃,所以叫“鵝黃豆生”。
我離開家在江淮一帶遊曆二十年了,每每因為這道菜而想念家人,起松楸之念。
不禁想要辭去官還鄉,來一償夙願。
【點評】 任頤《松溪吹箫圖》 中元節是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關于其來曆及紀念方式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别,但總歸是古代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
林洪是福建人,當地中元節前有作“鵝黃豆生”來祭祀祖先的習俗。
而他作為漂泊在外的遊子,已經二十年未曾嘗過故鄉鵝黃豆生的味道,因而萌生思鄉之情,也入情入理。
那麼,“鵝黃豆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黑豆芽。
文中對于豆芽制作的過程交代得非常清楚,考慮到林洪已經漂泊在外多年,依然記得如此清晰,說明他對鵝黃豆生确實印象非常深刻。
豆芽也被稱為“芽苗菜”,還有“活體蔬菜”之稱。
飲食界有人将豆芽與豆腐、面醬和面筋一起并稱為“中國食品四大發明”。
還因為豆芽身姿窈窕,形似如意,所以又叫“如意菜”。
豆芽品種繁多,原料不僅用黑豆,各種豆類都可以,根據所使用豆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
比如綠豆芽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适合口幹舌燥、小便赤熱等“上火”的人吃;而黃豆芽健脾養肝,春季适當吃黃豆芽有助于預防口角發炎;黑豆芽則具有養腎的功用,各種維生素含量也非常高……所以食用時,隻需要按照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方能更好地發揮“如意菜”的食療價值。
真君粥 杏子煮爛去核,候粥熟同煮,可謂“真君粥”。
向遊廬山,聞董真君未仙時多種杏[120]。
歲稔[121],則以杏易谷;歲歉[122],則以谷賤粜[123]。
時得活者甚衆。
後白日升仙。
世有詩雲:“争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
”豈必專而煉丹服氣[124]?苟有功德于人,雖未死而名已仙矣。
因名之。
杏 【注釋】 [120]董真君:即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
三國時期名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與張仲景、華佗齊名,并稱“建安三神醫”。
[121]歲稔(rěn):指莊稼豐收之年。
稔,莊稼成熟。
[122]歲歉:收成不好之年。
[123]粜(tiào):賣糧食。
[124]煉丹服氣:皆為古時養生者為了追逐長生而發明的方法。
前者主張服食丹藥,後者主張煉氣,二者常配合使用。
【譯文】 将杏子煮爛去掉杏核,等到粥熟了,放進去一起煮,可以稱作“真君粥”。
從前,我去廬山遊玩,聽說董真君還沒有成仙時,種了很多杏樹。
豐收之年,則用杏子換谷;如果收成不好,就把谷便宜賣掉。
當時被他救活的人非常多。
後來他白日升仙。
所以有詩流傳:“争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
”難道一定要專門煉丹服氣追求成仙嗎?如果有功德于衆人,即便是沒有死,他的名字也已經進入仙簿了啊。
因此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粥。
馬遠《倚雲仙杏圖》 【點評】 董奉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醫生,不止是因為他醫術高明,活人無數,更因為他醫德高尚,被後世的醫生奉為楷模。
最初的記載當來自葛洪《神仙傳》,與林洪的記述細節略有不同,但情節一緻:董奉在廬山的時候,為人治病,不取錢物,如果治好了很重的病人,那麼就讓病人在其門前栽五棵杏樹。
如果患者病情比較輕,那麼治好後栽一棵就可以。
由于他妙手回春,治好的病人非常多,幾年之後,居然就有十幾萬棵杏樹,變成了大樹林。
等杏子大熟之年,他便以杏易谷,然後用這些換來的糧食來救濟貧窮人家,廬山附近的許多窮人都是靠他得以救活。
所以人們将這片杏樹林稱為“董仙杏林”。
而“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也成為稱頌醫術高尚、醫德高尚的代名詞。
如今又加上林洪這道“真君粥”,邊啜杏粥,邊想及董奉的種種事迹,倒也不失為紀念董奉的一個好方法。
酥黃獨 雪夜,芋正熟[125],有仇芋曰[126]:“從簡[127],載酒來扣門[128]。
”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數法,獨酥黃獨世罕得之。
”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醬,拖面煎之,且白侈為甚妙[129]。
詩雲:“雪翻夜缽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 【注釋】 [125]芋:俗稱“芋奶”、“芋艿”、“芋頭”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含澱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藥用。
[126]仇芋:和芋頭有“仇”。
此為反語,意為特别喜歡吃芋頭,好像跟芋頭有仇一般。
[127]簡:書信。
[128]載酒:帶着酒。
[129]且白侈為甚妙:原句費解。
疑“侈”為衍字。
意為煎至略呈白色滋味更妙。
【譯文】 雪夜天,芋頭剛做熟的時候,有特别喜歡吃芋頭的朋友來到,說:“看了你的書信,就帶着酒來敲門。
”于是端上芋頭,一起享用,朋友說:“煮芋有好幾種方法,隻有‘酥黃獨’世上罕有。
”方法是把熟芋頭切成片,研磨榧子、杏仁,與醬和在一起拖面煎之,煎至略呈白色滋味更妙。
正如詩雲:“雪翻夜缽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 【點評】 芋頭是一種家常食物,價格便宜,味道又美,而且做法多樣,不論蒸、煮、煎、炸、烤,都有别樣的滋味。
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氣裡,手持一個熱乎乎的烤芋頭,更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
林洪本來準備的可能是煮芋頭,雪夜煮芋,既能果腹,又能驅寒,圍爐吃芋,不亦快哉!不過林洪的這位朋友,号稱“仇芋”,确實對于芋頭的吃法非常了解。
他說了一種獨特的煮芋方法,名字也很好聽,叫做“酥黃獨”。
從其做法來看,其實已經不止是煮芋了,而是将煮芋與煎炸結合起來,把煮熟的芋頭切片,裹上一些配料,然後用油煎。
經過這樣的加工,色澤淡黃似金,入口酥軟,“酥黃獨”之名大概由此而來,“獨”或許便是指其風味獨一無二吧!無獨有偶,明代高濂的《野蔬譜》也有類似記載,程序、配料與林洪此文中介紹的完全一樣,按照時間先後來看,應該是高濂從《山家清供》中摘錄而來。
那位“仇芋”者如果地下有知,知道“酥黃獨”的做法居然因此流傳後世,當會喜笑顔開吧。
滿山香 陳習庵填《學圃》詩雲[130]:“隻教人種菜,莫誤客看花。
”可謂重本而知山林味矣。
仆春日渡湖,訪雪獨庵。
遂留飲,供春盤[131],偶得詩雲:“教童收取春盤去,城市如今菜色多。
”非薄菜也[132],以其有所感,而不忍下箸也。
薛曰:“昔人贊菜,有雲‘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詩與文雖不同,而愛菜之意無以異。
” 一日,山妻煮油菜羹,自以為佳品。
偶鄭渭濱師呂至[133],供之,乃曰:“予有一方為獻:隻用莳蘿、茴香、姜、椒為末,貯以葫蘆,候煮菜少沸,乃與熟油、醬同下,急覆之,而滿山已香矣。
”試之果然,名“滿山香”。
比聞湯将軍孝信嗜盦萊,不用水,隻以油炒,候得汁出,和以醬料盦熟,自謂香品過于禁脔[134]。
湯,武士也,而不嗜殺,異哉! 【注釋】 [130]陳習庵:即陳埙(1197—1241),字和仲,号習庵,鄞(今浙江甯波)人。
宋甯宗嘉定十年(1217)進士,調黃州教授。
理宗即位,召為太學錄。
紹定年間通判嘉興府,曾徙福建轉運判官。
有《習庵集》,已佚。
五碗盤 [131]春盤:古代風俗,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擺在盤中食用,或者贈送親友,稱為“春盤”。
君主也要在立春前一天,賞賜大臣們春盤和酒。
如唐代沈佺期《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詩:“歲炬常然桂,春盤預折梅。
” [132]薄:輕視。
[133]鄭渭濱:南宋時人,似為道士。
南宋詩人馮去非有《題道士鄭渭濱詩卷》。
[134]禁脔(luán):又叫“項脔”,俗稱項上肉、糟頭肉、項圈肉等。
據《晉書·謝渾傳》記載:元帝始鎮建業,物資匮乏,就連豬肉也當做珍馐。
其中豬脖頸上的肉特别好吃,便将其呈給帝王享用,大臣不敢先嘗,于是就稱為“禁脔”。
【譯文】 陳習庵《學圃詩》說:“隻教人種菜,莫誤客看花。
”可說是既重視耕種,又深谙山野之趣。
我立春時渡湖,去雪獨庵拜訪。
留下喝酒,端上了一份春盤,無意中得詩雲:“教童收取春盤去,城市如今菜色多。
”這倒不是嫌棄菜,而是因為看到它引發了内心感觸,不忍心動筷。
薛說:“過去有人稱贊此菜雲:‘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
”詩與文雖然不同,但愛菜之心沒有區别。
一天,妻子煮油菜羹,我認為是佳品。
正好鄭渭濱來了,請他品嘗,他說:“我有一個方法獻給你:隻用莳蘿、茴香、姜、椒研成末,放在葫蘆裡,等煮菜到稍微沸的時候,就與熟油、醬一起放入,立刻蓋好,而滿山已經都是香味了。
”嘗試後果然如其所說,于是就叫它“滿山香”。
最近聽說湯孝信将軍特别喜歡吃盦菜,不用水,隻用油炒,等汁出來,和上醬料盦熟,自言其味之香美超過了禁脔。
湯将軍是武将,卻并不嗜殺,奇異啊! 【點評】 踏雪尋梅圖 《山家清供》雖然是一本以飲食文化為旨趣的著作,可是林洪畢竟是文人,從小經受過傳統的經學教育,同樣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影響。
這在《山家清供》中雖然并不明顯,但偶有流露,從中也可看出他具有心憂天下的士人情懷。
立春時節吃春盤本是民間習俗,自天子至平民百姓都是如此。
而且以林洪對美食的偏好來說,春盤正是他最喜歡的山野之味。
可是,他卻難以下箸,隻因為想到了民間疾苦,“城市如今菜色多”,許多人飽腹尚不得保證,内心為之恻然。
“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一語,應該是出自南宋哲學家真德秀(1178―1235)之口。
據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記載:“真西山論菜雲:‘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餘謂百姓之有此色,正緣士大夫不知此味。
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則當必知其職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無飯吃?”按:真德秀,字景元,後更為希元,号西山。
所以後世稱其“西山先生”,他是繼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是當時有名的大儒,故能有此妙語,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為官的職責所系,因此傳頌頗廣。
林洪此詩與真德秀之言雖然語句不同,但心憂天下的情懷卻是一緻的。
酒煮玉蕈 鮮蕈淨洗,約水煮。
少熟,乃以好酒煮。
或佐以臨漳綠竹筍,尤佳。
施芸隐樞《玉蕈》詩雲[135]:“幸從腐木出,敢被齒牙和。
真有山林味,難教世俗知。
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
饕腹何多幸[136],相酬獨有詩。
”今後苑多用酥灸,其風味尤不淺也。
【注釋】 [135]施芸隐:即施樞,字知言,号芸隐,宋代詩人。
有《芸隐倦遊稿》、《芸隐橫舟稿》各一卷。
[136]饕(tāo):貪食。
饕餮為傳說中兇惡貪食的野獸,以貪婪著稱。
《左傳·文公十八年》注:“貪财為饕,貪食為餮。
” 【譯文】 新鮮的蕈洗幹淨,用适量水煮。
略熟時,換用好酒煮。
或者加上臨漳産的綠竹筍,味道尤其好。
施芸隐《玉蕈》詩說:“幸從腐木出,敢被齒牙和。
真有山林味,難教世俗知。
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
饕腹何多幸,相酬獨有詩。
”現在皇宮中的後廚多用酥油炙,其風味仍然保持不錯。
【點評】 《竹林煎茶》 蕈是可食用的菌類植物,雖然有許多小的種類,不知林洪所說确切為何物,但大體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蘑菇之類。
不僅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而且食用菌類植物素來以鮮著稱,不論是哪種烹饪方法,都很美味可口。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是以好酒煮蕈的方法,酒香加上蕈的鮮味,隻需一想便不禁有吞咽之思。
用酒來烹饪蘑菇的方法現在也有,而且更加多樣化,比如葡萄酒煮蘑菇、紅酒奶油炖蘑菇、啤酒蘑菇炖牛肉等。
施芸隐在宋代詩人中名氣并不大,可是這首《玉蕈》詩寫得既形象,又诙諧,“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
饕腹何多幸,相酬獨有詩。
”讀起來頗為有趣,不失為品嘗美味時的上好談資。
鴨腳羹 葵[137],似今蜀葵。
叢短而葉大,以傾陽,故性溫。
其法與羹菜同。
《豳風》六月所烹者[138],是也。
采之不傷其根,則複生。
古詩故有“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之句。
昔公儀休相魯[139],其妻植葵,見而拔之曰:“食君之祿,而與民争利,可乎?”今之賣餅、貨醬、貿錢、市藥,皆食祿者,又不止植葵,小民豈可活哉!白居易詩雲:“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羹”[140],因名。
【注釋】 [137]葵:冬葵,古代重要蔬菜品種之一。
[138]《豳風》:《詩經》中十五國風之一,主要包括豳地的詩歌,此處所引為《豳風·七月》的詩句。
六月所烹者:《豳風·七月》原句為“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 [139]公儀休:春秋時期魯國人,官至魯國宰相,以廉潔著稱。
[140]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羹:按,“羹”字當作“葵”。
見白居易《官舍閑題》:“職散優閑地,身慵老大時。
送春唯有酒,銷日不過棋。
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葵。
飽餐仍晏起,餘暇弄龜兒。
” 【譯文】 冬葵和現在的蜀葵很像。
叢短而葉子大,朝陽,所以性溫。
其做法和羹菜一樣。
《豳風》中六月所烹者,就是冬葵。
采冬葵不要傷着根,就會繼續生長。
所以古詩有“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的句子。
冬葵 過去,公儀休擔任魯國相國,他的妻子種植冬葵,他看到以後拔掉說:“食君之祿,卻與老百姓争利,可以嗎?”現在賣餅的、賣醬的、開錢莊的、賣藥的,都是食祿者,又不止于種冬葵謀私利,老百姓怎麼能活下去呢!白居易詩中雲:“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葵。
”因此起了鴨腳羹這個名字。
【點評】 冬葵現在作為蔬菜食用已經不太多,但是在古代,它可是“《本經》上品,為百菜之主”(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早在《詩經》中就已經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詩經·豳風·七月》)的記載。
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中也提到四季的美食:“春鵝秋,冬葵溫韭。
”可見,它在古代的蔬菜譜中确實占據着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現在食用較少,主要是由于新的蔬菜品種日益豐富,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的緣故。
鴨腳羹的名字來自于白居易《官舍閑題》:“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葵”。
什麼是鴨腳葵呢?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葵》介紹:“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
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
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
”原來鴨腳葵就是葵菜中個頭最小的一種。
不過,林洪此文其實并不止于介紹菜蔬,而是引用公儀休拔葵的故事來借古諷今。
春秋時的公儀休擔任相國,他的妻子在自家院子裡種點冬葵菜,都被他以“與民争利”為由拔掉。
林洪不由感歎,現在何止種葵如此簡單,舉凡食祿者賣餅、賣醬、賣藥等,都是拿着俸祿的人在與民争利! 石榴粉銀絲羹附 藕截細塊,砂器内擦稍圓[141],用梅水同胭脂染色,調綠豆粉拌之,入雞汁煮,宛如石榴子狀。
又,用熟筍細絲,亦和以粉煮,名“銀絲羹”。
此二法恐相因而成之者,故并存。
【注釋】 [141]砂器内擦稍圓:意為在砂器内擦磨成圓形。
【譯文】 藕切成小塊,在砂器内擦成小圓形,用梅子汁和胭脂染色,調一些綠豆粉拌勻,然後放入雞汁煮,就好像石榴子一樣。
另外,将熟筍切成細絲,也和粉一起煮,名叫銀絲羹。
這兩種方法恐怕是相因而成,所以都記錄下來。
【點評】 陳馥《梅花茗具圖》 這道菜雖然名為“石榴粉”,但其實原材料和配料都與石榴一點兒關系沒有,隻是形狀有點像石榴子而已。
倒是烹饪過程中的一個細節頗為有趣,便是“用梅水同胭脂染色”。
上色自然是為了使得色澤更為鮮豔,因為是石榴粉,自然要染成紅色,梅汁自然沒問題,可是胭脂通常是化妝用的,也可以用來為食品着色嗎?這甚至會讓人進一步聯想到是否會對人體有害的問題。
其實,古代的胭脂雖然起源迄今仍有争論,但在制造原料上,大多是采用各類花朵的汁液加工而成。
常見的比如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複捶搗,除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
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可見,胭脂都是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成,用來染色亦無妨。
而且,倘若“石榴粉”中
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宋真宗時,向敏中擔任右仆射之職。
在任命下達之日,皇帝悄悄派人去查看向敏中府中的情形。
結果發現向敏中閉門謝客,也沒有舉行任何的宴會來慶祝。
宋真宗聽了以後,笑着說:“向敏中大耐官職。
”在封建君王治理下,伴君如伴虎,擔任官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宦海沉浮中,一定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時刻警惕,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大意。
吃着李子糕,咀嚼的不僅是李子的甘甜,還有向敏中耐得官職的人生經驗,可謂是一舉多得。
鴛鴦炙雉 蜀有雞,嗉中藏绶如錦[102],遇晴則向陽擺之,出二角寸許。
李文饒詩[103]:“葳蕤散绶輕風裡,若禦若垂何可疑。
”王安石詩雲[104]:“天日清明即一吐,兒童初見互驚猜。
”生而反哺[105],亦名孝雉。
杜甫有“香聞錦帶美”之句[106],而未嘗食。
向遊吳之蘆區,留錢春塘[107]。
在唐舜舉家持螯把酒。
适有弋人攜雙鴛至[108]。
得之,[109],以油[110],下酒、醬、香料燠熟。
飲餘吟倦,得此甚适。
詩雲:“盤中一箸休嫌瘦,入骨相思定不肥。
”不減錦帶矣。
靖言思之[111],吐绶鴛鴦,雖各以文采烹,然吐绶能反哺,烹之忍哉? 雉,不可同胡桃、木耳箪食,下血。
王安石像 【注釋】 [102]嗉:禽鳥喉嚨下裝食物的地方。
绶:本意為絲帶,古代多用以系佩玉、官印等。
此處指雉鳥的肉垂,有各種顔色,如同绶帶一樣。
[103]李文饒:即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屬河北)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
[104]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後,曾任過地方官。
神宗時為宰相,創新法以改革弊政,後辭官退居南京。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學成就頗高,影響甚巨。
有《臨川集》。
[105]反哺:烏雛長成,銜食喂養其母。
比喻報答親恩。
晉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 [106]香聞錦帶美:原詩不見于杜甫詩集,或為“香聞錦帶羹”之誤。
按杜甫《江閣卧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禦》:“滑憶雕菰飯,香聞錦帶羹。
” [107]錢春塘:即錢選,字舜舉,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
景定三年(1262)進士,為“吳興八俊”之一。
入元不仕,流連詩畫,以終其身。
著有《習懶齋稿》。
[108]弋人:指獵鳥者。
弋,用帶繩子的箭射獵。
[109](xún):把已宰殺的豬或雞等用熱水燙後去掉毛。
[110](làn):烤。
[111]靖言:安靜地。
言,助詞。
意同“靜言”。
【譯文】 荷花鴛鴦圖 蜀地有一種雞,嗉子中有垂绶如錦,遇到天晴則會對着太陽擺動,露出的二角有一寸多長。
李文饒詩雲:“葳蕤散绶輕風裡,若禦若垂何可疑。
”王安石也有詩描述:“天日清明即一吐,兒童初見互驚猜。
”這種雞生來就知道反哺,所以也叫“孝雉”。
杜甫有“香聞錦帶羹”的詩句,其實并沒有吃過。
過去在吳中的蘆區遊玩,留宿于錢春塘家。
在唐舜選家裡吃蟹喝酒。
正好有獵鳥者帶着兩隻鴛鴦鳥來。
得到之後,将毛去淨,然後用油烤,撒入酒、醬、香料焖熟。
喝酒吟詩之餘,品嘗這道菜感覺非常惬意。
詩雲:“盤中一箸休嫌瘦,入骨相思定不肥。
”其風味不比錦帶差。
安靜下來後想:吐绶雞、鴛鴦,雖然都因為顔色豔麗而被烹饪,但是吐绶雞能夠反哺報恩,怎麼忍心烹饪它呢? 雉,不能和核桃、木耳這樣的蔬食一起吃,否則會導緻血氣虧損。
【點評】 文中提到的四川地區的這種雞或即現在所說的“珍珠雞”。
據宋代張師正《倦遊雜錄》記載:這種雞生于夔、峽山中,畜之甚馴,因為羽毛有白圓點,故号珍珠雞,又名吐绶雞。
生而反哺,亦名孝雉。
每至春夏之交,天氣暖和,颔下出绶帶方尺餘,紅碧鮮然,頭有翠角雙立,良久,悉斂于嗉下,披其毛,不複見。
可見,這與林洪所描述的雞不論是外形、特性都基本一緻。
也有觀點認為這種吐绶雞實際上便是西方的火雞,亦可聊備參考。
至于林洪所品嘗的“鴛鴦炙”,雖然林洪品嘗後稱贊其味道不輸于錦帶,不過曆史上對鴛鴦進行烹饪的記錄确實比較少。
這一方面可能與鴛鴦對愛情的堅貞象征有關,據說,鴛鴦這種鳥雌雄如果被分開的話,另一方則會“相思而死”。
面對具有這樣堅貞、忠誠“品德”的鴛鴦,一般人可能确實不忍下箸吧。
另一方面,則可能與鴛鴦的肉風味較普通有關。
據《千金方·食治》篇所雲:鴛鴦味苦,微溫,無毒。
既然味苦,則顯然不會好吃到哪裡去。
或許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它才适合塗上各種各樣調料後來烤着吃。
筍蕨馄饨 采筍、蕨嫩者,各用湯焯。
以醬、香料、油和勻,作馄饨供。
向者[112],江西林谷梅少魯家,屢作此品。
後,坐古香亭下,采芎、菊苗薦茶[113],對玉茗花[114],真佳适也。
玉茗似茶少異,高約五尺許,今獨林氏有之。
林乃金石台山房之子,清可想矣。
【注釋】 [112]向者:過去。
[113]芎(xiōng):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複葉,白色,果實橢圓形。
多産于四川和雲南省。
全草有香氣,地下莖可入藥。
[114]玉茗花:即山茶花,别名玉茗花、耐冬、曼陀羅等。
屬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陸遊《眉州郡燕大醉中間道馳出城宿石佛院詩》:“钗頭玉茗妙天下,瓊花一樹真虛名。
”自注雲:“座上見白山茶,格韻高絕。
” 茶 【譯文】 采摘嫩筍、蕨菜,用熱水焯過,然後用醬、香料、油和勻,包馄饨吃。
以前,江西林谷梅家經常做這種馄饨。
吃完以後,坐在古香亭下,采芎、菊苗沖茶,對着白山茶花,真是無比的享受。
玉茗花像茶,但稍微有點區别,大概五尺多高,現在隻有林家才有。
林氏是金石台山房之子,其清雅可想而知了。
川芎 【點評】 姜泓《水仙茶梅圖》 “筍蕨馄饨”從其名便可知道,是選用新鮮的竹筍和蕨菜包成馄饨。
這是林洪在江西林谷梅那裡經常吃到的時鮮美味。
不過,正如林洪所回憶的那樣,最具有風味的倒還不是這道美食。
而是在享用完美食後,坐在古香亭下,将新采摘的芎和菊苗沖茶,而古香亭正好對着一棵五尺高的山茶花樹。
山茶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别名玉茗花,觀賞價值很高,曆來對玉茗花的飲詠頗多。
比如南宋時,身為皇族後裔的詩人趙汝曾有一首《和林守玉茗花韻》,專門稱道玉茗花,不妨一讀:“園名金柅多奇卉,古幹靈根獨異常。
恥與春花争俗豔,故将雪質對韶光。
天葩巧削昆山片,露蕊疑含建水香。
當為君王好封植,角弓三歎誓無忘。
”這首詩将玉茗花之美描繪得頗為細緻,特别是“恥與春花争俗豔,故将雪質對韶光”一句更将山茶花拟人化,來稱頌其品格之高潔,對其的喜愛之意不覺便又多了一層。
遙想當年林洪坐在古香亭中,微風吹過,花姿綽約,花香襲人,既品茗,又賞花,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自不待言。
而且據林洪所言,這株白玉茗花也是稀罕之物,隻有林谷梅家裡才有,那麼,這種享受就更堪稱獨一無二了。
雪霞羹 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
紅白交錯,恍如雪霁之霞[115],名“雪霞羹”。
加胡椒、姜,亦可也。
【注釋】 [115]雪霁(jì):雪後見日的晴朗天氣。
霁,天氣轉晴。
【譯文】 采摘芙蓉花,去掉花心和花蒂,用熱水焯一下,和豆腐一起煮。
紅白交錯,就好像雪後晴天的紅霞,所以名叫“雪霞羹”。
也可以加入胡椒和姜。
【點評】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大詩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這兩句詩很有名,曆來被認為是描繪成都的名句。
那麼,成都何以被稱為“錦城”?有種說法是因為成都織錦業發達的緣故,但更廣為流傳的說法是與芙蓉花有關。
據宋人筆記記載,五代時,孟昶在成都城上,盡種芙蓉,每到深秋,四十裡為錦,高下相照,因名錦城。
原來,是因為成都種了很多的芙蓉花,花開時節,整個城市看上去豔麗似錦,故有此稱。
芙蓉 林洪介紹的這道“雪霞羹”是用芙蓉花與豆腐同煮而成。
不過,芙蓉花品種很多,還有陸生與水生之别,生長在陸地上的是木芙蓉,生于水上者叫水芙蓉,所以單憑此文還不好判斷到底是哪種。
但芙蓉花極鮮豔,“雪霞羹”之名既然取自雪後晴天的紅霞,那麼,想必用的是紅色的芙蓉花了。
鵝黃豆生 溫陵人前中元數日[116],以水浸黑豆,曝之[117]。
及芽,以糠秕置盆内,鋪沙植豆,用闆壓。
及長,則覆以桶,曉則曬之。
欲其齊而不為風日損也。
中元,則陳于祖宗之前。
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
卷以麻餅尤佳。
色淺黃,名“鵝黃豆生”。
仆遊江淮二十秋,每因以起松楸之念[118]。
将賦歸[119],以償此一大願也。
【注釋】 [116]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
舊時道觀于此日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民俗亦有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117]曝(pù):曬。
[118]松楸之念:松樹與楸樹,墓地多植,因以代稱墳墓。
這裡特指父母墳茔,喻思鄉之情。
洪邁《容齋續筆·思颍詩》:(歐陽修)逍遙于颍,蓋無幾時,惜無一語及于松楸之思。
[119]賦歸:返回故裡。
典出《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後因以“賦歸”表示辭官歸裡。
宋朱熹《宿密庵分韻賦詩得衣字》:“明朝驿騎黃塵裡,莫待迷途始賦歸。
” 【譯文】 溫陵一帶的人在中元節前幾天,用水浸黑豆,在太陽下晾曬。
等到發芽,在盆中放上糠秕,鋪上沙子,然後把豆子種在裡面,用木闆壓着。
等到長大,則用木桶覆蓋,早上則曬一下太陽。
這樣是想要其整齊又不被風、陽光損傷。
中元節的時候,則将其陳列于祖宗牌位之前祭祀。
過上三天,拿出來,洗幹淨,焯一下,用油、鹽、苦酒、香料來做成菜。
如果用麻餅卷上,味道尤其好吃。
因為顔色淺黃,所以叫“鵝黃豆生”。
我離開家在江淮一帶遊曆二十年了,每每因為這道菜而想念家人,起松楸之念。
不禁想要辭去官還鄉,來一償夙願。
【點評】 任頤《松溪吹箫圖》 中元節是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關于其來曆及紀念方式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别,但總歸是古代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
林洪是福建人,當地中元節前有作“鵝黃豆生”來祭祀祖先的習俗。
而他作為漂泊在外的遊子,已經二十年未曾嘗過故鄉鵝黃豆生的味道,因而萌生思鄉之情,也入情入理。
那麼,“鵝黃豆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黑豆芽。
文中對于豆芽制作的過程交代得非常清楚,考慮到林洪已經漂泊在外多年,依然記得如此清晰,說明他對鵝黃豆生确實印象非常深刻。
豆芽也被稱為“芽苗菜”,還有“活體蔬菜”之稱。
飲食界有人将豆芽與豆腐、面醬和面筋一起并稱為“中國食品四大發明”。
還因為豆芽身姿窈窕,形似如意,所以又叫“如意菜”。
豆芽品種繁多,原料不僅用黑豆,各種豆類都可以,根據所使用豆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
比如綠豆芽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适合口幹舌燥、小便赤熱等“上火”的人吃;而黃豆芽健脾養肝,春季适當吃黃豆芽有助于預防口角發炎;黑豆芽則具有養腎的功用,各種維生素含量也非常高……所以食用時,隻需要按照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方能更好地發揮“如意菜”的食療價值。
真君粥 杏子煮爛去核,候粥熟同煮,可謂“真君粥”。
向遊廬山,聞董真君未仙時多種杏[120]。
歲稔[121],則以杏易谷;歲歉[122],則以谷賤粜[123]。
時得活者甚衆。
後白日升仙。
世有詩雲:“争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
”豈必專而煉丹服氣[124]?苟有功德于人,雖未死而名已仙矣。
因名之。
杏 【注釋】 [120]董真君:即董奉(220—280),字君異,侯官(今福建長樂)人。
三國時期名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與張仲景、華佗齊名,并稱“建安三神醫”。
[121]歲稔(rěn):指莊稼豐收之年。
稔,莊稼成熟。
[122]歲歉:收成不好之年。
[123]粜(tiào):賣糧食。
[124]煉丹服氣:皆為古時養生者為了追逐長生而發明的方法。
前者主張服食丹藥,後者主張煉氣,二者常配合使用。
【譯文】 将杏子煮爛去掉杏核,等到粥熟了,放進去一起煮,可以稱作“真君粥”。
從前,我去廬山遊玩,聽說董真君還沒有成仙時,種了很多杏樹。
豐收之年,則用杏子換谷;如果收成不好,就把谷便宜賣掉。
當時被他救活的人非常多。
後來他白日升仙。
所以有詩流傳:“争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
”難道一定要專門煉丹服氣追求成仙嗎?如果有功德于衆人,即便是沒有死,他的名字也已經進入仙簿了啊。
因此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粥。
馬遠《倚雲仙杏圖》 【點評】 董奉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醫生,不止是因為他醫術高明,活人無數,更因為他醫德高尚,被後世的醫生奉為楷模。
最初的記載當來自葛洪《神仙傳》,與林洪的記述細節略有不同,但情節一緻:董奉在廬山的時候,為人治病,不取錢物,如果治好了很重的病人,那麼就讓病人在其門前栽五棵杏樹。
如果患者病情比較輕,那麼治好後栽一棵就可以。
由于他妙手回春,治好的病人非常多,幾年之後,居然就有十幾萬棵杏樹,變成了大樹林。
等杏子大熟之年,他便以杏易谷,然後用這些換來的糧食來救濟貧窮人家,廬山附近的許多窮人都是靠他得以救活。
所以人們将這片杏樹林稱為“董仙杏林”。
而“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也成為稱頌醫術高尚、醫德高尚的代名詞。
如今又加上林洪這道“真君粥”,邊啜杏粥,邊想及董奉的種種事迹,倒也不失為紀念董奉的一個好方法。
酥黃獨 雪夜,芋正熟[125],有仇芋曰[126]:“從簡[127],載酒來扣門[128]。
”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數法,獨酥黃獨世罕得之。
”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醬,拖面煎之,且白侈為甚妙[129]。
詩雲:“雪翻夜缽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 【注釋】 [125]芋:俗稱“芋奶”、“芋艿”、“芋頭”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含澱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藥用。
[126]仇芋:和芋頭有“仇”。
此為反語,意為特别喜歡吃芋頭,好像跟芋頭有仇一般。
[127]簡:書信。
[128]載酒:帶着酒。
[129]且白侈為甚妙:原句費解。
疑“侈”為衍字。
意為煎至略呈白色滋味更妙。
【譯文】 雪夜天,芋頭剛做熟的時候,有特别喜歡吃芋頭的朋友來到,說:“看了你的書信,就帶着酒來敲門。
”于是端上芋頭,一起享用,朋友說:“煮芋有好幾種方法,隻有‘酥黃獨’世上罕有。
”方法是把熟芋頭切成片,研磨榧子、杏仁,與醬和在一起拖面煎之,煎至略呈白色滋味更妙。
正如詩雲:“雪翻夜缽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 【點評】 芋頭是一種家常食物,價格便宜,味道又美,而且做法多樣,不論蒸、煮、煎、炸、烤,都有别樣的滋味。
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氣裡,手持一個熱乎乎的烤芋頭,更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
林洪本來準備的可能是煮芋頭,雪夜煮芋,既能果腹,又能驅寒,圍爐吃芋,不亦快哉!不過林洪的這位朋友,号稱“仇芋”,确實對于芋頭的吃法非常了解。
他說了一種獨特的煮芋方法,名字也很好聽,叫做“酥黃獨”。
從其做法來看,其實已經不止是煮芋了,而是将煮芋與煎炸結合起來,把煮熟的芋頭切片,裹上一些配料,然後用油煎。
經過這樣的加工,色澤淡黃似金,入口酥軟,“酥黃獨”之名大概由此而來,“獨”或許便是指其風味獨一無二吧!無獨有偶,明代高濂的《野蔬譜》也有類似記載,程序、配料與林洪此文中介紹的完全一樣,按照時間先後來看,應該是高濂從《山家清供》中摘錄而來。
那位“仇芋”者如果地下有知,知道“酥黃獨”的做法居然因此流傳後世,當會喜笑顔開吧。
滿山香 陳習庵填《學圃》詩雲[130]:“隻教人種菜,莫誤客看花。
”可謂重本而知山林味矣。
仆春日渡湖,訪雪獨庵。
遂留飲,供春盤[131],偶得詩雲:“教童收取春盤去,城市如今菜色多。
”非薄菜也[132],以其有所感,而不忍下箸也。
薛曰:“昔人贊菜,有雲‘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詩與文雖不同,而愛菜之意無以異。
” 一日,山妻煮油菜羹,自以為佳品。
偶鄭渭濱師呂至[133],供之,乃曰:“予有一方為獻:隻用莳蘿、茴香、姜、椒為末,貯以葫蘆,候煮菜少沸,乃與熟油、醬同下,急覆之,而滿山已香矣。
”試之果然,名“滿山香”。
比聞湯将軍孝信嗜盦萊,不用水,隻以油炒,候得汁出,和以醬料盦熟,自謂香品過于禁脔[134]。
湯,武士也,而不嗜殺,異哉! 【注釋】 [130]陳習庵:即陳埙(1197—1241),字和仲,号習庵,鄞(今浙江甯波)人。
宋甯宗嘉定十年(1217)進士,調黃州教授。
理宗即位,召為太學錄。
紹定年間通判嘉興府,曾徙福建轉運判官。
有《習庵集》,已佚。
五碗盤 [131]春盤:古代風俗,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擺在盤中食用,或者贈送親友,稱為“春盤”。
君主也要在立春前一天,賞賜大臣們春盤和酒。
如唐代沈佺期《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詩:“歲炬常然桂,春盤預折梅。
” [132]薄:輕視。
[133]鄭渭濱:南宋時人,似為道士。
南宋詩人馮去非有《題道士鄭渭濱詩卷》。
[134]禁脔(luán):又叫“項脔”,俗稱項上肉、糟頭肉、項圈肉等。
據《晉書·謝渾傳》記載:元帝始鎮建業,物資匮乏,就連豬肉也當做珍馐。
其中豬脖頸上的肉特别好吃,便将其呈給帝王享用,大臣不敢先嘗,于是就稱為“禁脔”。
【譯文】 陳習庵《學圃詩》說:“隻教人種菜,莫誤客看花。
”可說是既重視耕種,又深谙山野之趣。
我立春時渡湖,去雪獨庵拜訪。
留下喝酒,端上了一份春盤,無意中得詩雲:“教童收取春盤去,城市如今菜色多。
”這倒不是嫌棄菜,而是因為看到它引發了内心感觸,不忍心動筷。
薛說:“過去有人稱贊此菜雲:‘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
”詩與文雖然不同,但愛菜之心沒有區别。
一天,妻子煮油菜羹,我認為是佳品。
正好鄭渭濱來了,請他品嘗,他說:“我有一個方法獻給你:隻用莳蘿、茴香、姜、椒研成末,放在葫蘆裡,等煮菜到稍微沸的時候,就與熟油、醬一起放入,立刻蓋好,而滿山已經都是香味了。
”嘗試後果然如其所說,于是就叫它“滿山香”。
最近聽說湯孝信将軍特别喜歡吃盦菜,不用水,隻用油炒,等汁出來,和上醬料盦熟,自言其味之香美超過了禁脔。
湯将軍是武将,卻并不嗜殺,奇異啊! 【點評】 踏雪尋梅圖 《山家清供》雖然是一本以飲食文化為旨趣的著作,可是林洪畢竟是文人,從小經受過傳統的經學教育,同樣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影響。
這在《山家清供》中雖然并不明顯,但偶有流露,從中也可看出他具有心憂天下的士人情懷。
立春時節吃春盤本是民間習俗,自天子至平民百姓都是如此。
而且以林洪對美食的偏好來說,春盤正是他最喜歡的山野之味。
可是,他卻難以下箸,隻因為想到了民間疾苦,“城市如今菜色多”,許多人飽腹尚不得保證,内心為之恻然。
“可使士大夫知此味,不可使斯民有此色”一語,應該是出自南宋哲學家真德秀(1178―1235)之口。
據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記載:“真西山論菜雲:‘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
’餘謂百姓之有此色,正緣士大夫不知此味。
若自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是咬得菜根之人,則當必知其職分之所在矣,百姓何愁無飯吃?”按:真德秀,字景元,後更為希元,号西山。
所以後世稱其“西山先生”,他是繼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是當時有名的大儒,故能有此妙語,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為官的職責所系,因此傳頌頗廣。
林洪此詩與真德秀之言雖然語句不同,但心憂天下的情懷卻是一緻的。
酒煮玉蕈 鮮蕈淨洗,約水煮。
少熟,乃以好酒煮。
或佐以臨漳綠竹筍,尤佳。
施芸隐樞《玉蕈》詩雲[135]:“幸從腐木出,敢被齒牙和。
真有山林味,難教世俗知。
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
饕腹何多幸[136],相酬獨有詩。
”今後苑多用酥灸,其風味尤不淺也。
【注釋】 [135]施芸隐:即施樞,字知言,号芸隐,宋代詩人。
有《芸隐倦遊稿》、《芸隐橫舟稿》各一卷。
[136]饕(tāo):貪食。
饕餮為傳說中兇惡貪食的野獸,以貪婪著稱。
《左傳·文公十八年》注:“貪财為饕,貪食為餮。
” 【譯文】 新鮮的蕈洗幹淨,用适量水煮。
略熟時,換用好酒煮。
或者加上臨漳産的綠竹筍,味道尤其好。
施芸隐《玉蕈》詩說:“幸從腐木出,敢被齒牙和。
真有山林味,難教世俗知。
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
饕腹何多幸,相酬獨有詩。
”現在皇宮中的後廚多用酥油炙,其風味仍然保持不錯。
【點評】 《竹林煎茶》 蕈是可食用的菌類植物,雖然有許多小的種類,不知林洪所說确切為何物,但大體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蘑菇之類。
不僅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而且食用菌類植物素來以鮮著稱,不論是哪種烹饪方法,都很美味可口。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是以好酒煮蕈的方法,酒香加上蕈的鮮味,隻需一想便不禁有吞咽之思。
用酒來烹饪蘑菇的方法現在也有,而且更加多樣化,比如葡萄酒煮蘑菇、紅酒奶油炖蘑菇、啤酒蘑菇炖牛肉等。
施芸隐在宋代詩人中名氣并不大,可是這首《玉蕈》詩寫得既形象,又诙諧,“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
饕腹何多幸,相酬獨有詩。
”讀起來頗為有趣,不失為品嘗美味時的上好談資。
鴨腳羹 葵[137],似今蜀葵。
叢短而葉大,以傾陽,故性溫。
其法與羹菜同。
《豳風》六月所烹者[138],是也。
采之不傷其根,則複生。
古詩故有“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之句。
昔公儀休相魯[139],其妻植葵,見而拔之曰:“食君之祿,而與民争利,可乎?”今之賣餅、貨醬、貿錢、市藥,皆食祿者,又不止植葵,小民豈可活哉!白居易詩雲:“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羹”[140],因名。
【注釋】 [137]葵:冬葵,古代重要蔬菜品種之一。
[138]《豳風》:《詩經》中十五國風之一,主要包括豳地的詩歌,此處所引為《豳風·七月》的詩句。
六月所烹者:《豳風·七月》原句為“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 [139]公儀休:春秋時期魯國人,官至魯國宰相,以廉潔著稱。
[140]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羹:按,“羹”字當作“葵”。
見白居易《官舍閑題》:“職散優閑地,身慵老大時。
送春唯有酒,銷日不過棋。
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葵。
飽餐仍晏起,餘暇弄龜兒。
” 【譯文】 冬葵和現在的蜀葵很像。
叢短而葉子大,朝陽,所以性溫。
其做法和羹菜一樣。
《豳風》中六月所烹者,就是冬葵。
采冬葵不要傷着根,就會繼續生長。
所以古詩有“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的句子。
冬葵 過去,公儀休擔任魯國相國,他的妻子種植冬葵,他看到以後拔掉說:“食君之祿,卻與老百姓争利,可以嗎?”現在賣餅的、賣醬的、開錢莊的、賣藥的,都是食祿者,又不止于種冬葵謀私利,老百姓怎麼能活下去呢!白居易詩中雲:“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葵。
”因此起了鴨腳羹這個名字。
【點評】 冬葵現在作為蔬菜食用已經不太多,但是在古代,它可是“《本經》上品,為百菜之主”(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早在《詩經》中就已經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詩經·豳風·七月》)的記載。
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中也提到四季的美食:“春鵝秋,冬葵溫韭。
”可見,它在古代的蔬菜譜中确實占據着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現在食用較少,主要是由于新的蔬菜品種日益豐富,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的緣故。
鴨腳羹的名字來自于白居易《官舍閑題》:“祿米獐牙稻,園蔬鴨腳葵”。
什麼是鴨腳葵呢?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葵》介紹:“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
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
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
”原來鴨腳葵就是葵菜中個頭最小的一種。
不過,林洪此文其實并不止于介紹菜蔬,而是引用公儀休拔葵的故事來借古諷今。
春秋時的公儀休擔任相國,他的妻子在自家院子裡種點冬葵菜,都被他以“與民争利”為由拔掉。
林洪不由感歎,現在何止種葵如此簡單,舉凡食祿者賣餅、賣醬、賣藥等,都是拿着俸祿的人在與民争利! 石榴粉銀絲羹附 藕截細塊,砂器内擦稍圓[141],用梅水同胭脂染色,調綠豆粉拌之,入雞汁煮,宛如石榴子狀。
又,用熟筍細絲,亦和以粉煮,名“銀絲羹”。
此二法恐相因而成之者,故并存。
【注釋】 [141]砂器内擦稍圓:意為在砂器内擦磨成圓形。
【譯文】 藕切成小塊,在砂器内擦成小圓形,用梅子汁和胭脂染色,調一些綠豆粉拌勻,然後放入雞汁煮,就好像石榴子一樣。
另外,将熟筍切成細絲,也和粉一起煮,名叫銀絲羹。
這兩種方法恐怕是相因而成,所以都記錄下來。
【點評】 陳馥《梅花茗具圖》 這道菜雖然名為“石榴粉”,但其實原材料和配料都與石榴一點兒關系沒有,隻是形狀有點像石榴子而已。
倒是烹饪過程中的一個細節頗為有趣,便是“用梅水同胭脂染色”。
上色自然是為了使得色澤更為鮮豔,因為是石榴粉,自然要染成紅色,梅汁自然沒問題,可是胭脂通常是化妝用的,也可以用來為食品着色嗎?這甚至會讓人進一步聯想到是否會對人體有害的問題。
其實,古代的胭脂雖然起源迄今仍有争論,但在制造原料上,大多是采用各類花朵的汁液加工而成。
常見的比如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複捶搗,除去黃汁後,即成鮮豔的紅色染料。
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可見,胭脂都是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成,用來染色亦無妨。
而且,倘若“石榴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