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美。

    詢問後才知道,乃是用荼花做的粥。

    其制作方法是:采花瓣,用放入甘草的熱水焯過,等粥熟了一起煮。

    另外,采摘木香的嫩葉,直接放入水中焯,用鹽、油拌食菜。

    僧人生活清苦,又愛好苦吟,應該很了解這種菜的清切風味。

    于是知道趙岩雲詩中所說不錯。

     荼 【點評】 荼,是一種落葉小灌木,葉子不大,橢圓形,花白色,有香氣。

    這種花現在除了花卉愛好者之外,好像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不過,它在古代的名氣着實不小,有很多的詩文來描述它。

    這主要是因為它開花比一般的花晚,往往直到春末夏初才會開花,所以人們常常認為荼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标志。

    正如蘇轼詩所雲:“荼不争春,寂寞開最晚。

    ”(《杜沂遊武昌以荼花見饷》)陸遊也有詩紀其花事:“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

    ”(《東陽觀酴醾》)賞花的例子固然很多,也有以荼花釀酒的記載,不過,以荼花進食的記錄倒的确很少,從林洪的介紹來看,做法倒也簡單,就是将荼花瓣在甘草水裡焯一下,然後放到熬好的粥裡略煮,口味應該非常清爽。

     宋代還有一種文人雅興也和荼花有關系。

    據南宋朱弁的《曲洧舊聞》記載,當時文人中有一種風雅的遊戲,就是在荼開花正盛時,一群文人坐在花架之下飲酒,規則是落下來的荼花瓣掉到誰面前的酒杯裡,此人就必須幹杯。

    有時候微風拂過,花落滿地,大家的酒杯裡都會落下飛花,于是乎舉座皆痛飲。

    這樣的聚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飛英會”。

    遙想荼白色的花瓣飛舞于空,座上的人笑語喧嘩中,美酒入口,确實稱得上是快意無比。

     蓬糕 采白蓬嫩者,熟煮,細搗。

    和米粉,加以糖,蒸熟,以香為度。

    世之貴介[54],但知鹿茸、鐘乳為重[55],而不知食此大有補益。

    讵不以山食而鄙之哉[56]!閩中有草稗。

    又飯法:候飯沸,以蓬拌面煮,名蓬飯。

     【注釋】 [54]貴介:指尊貴、富貴者。

     [55]鹿茸:一種貴重的中藥材。

    指雄鹿的嫩角沒有長成硬骨時,外帶茸毛,内含血液,叫做“鹿茸”。

    鐘乳:石灰岩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因狀如鐘乳,故名。

    古代養生者以為服之對身體有益,可以延年益壽。

     [56]讵:豈,怎麼。

    鄙:輕視,看不起。

     【譯文】 采摘嫩白蓬,煮熟透,細細搗碎。

    和上米粉,加入糖,蒸熟,以散發出香氣為度。

    世上的權貴們,隻知道看重鹿茸、鐘乳的補益作用,而不知道吃這種食物大有補益。

    怎麼能不因為是山野食物而輕視它呢?福建中部有草稗。

    也有用其做飯的方法:等飯沸騰,用蓬拌面一起煮,名叫蓬飯。

     【點評】 蓬糕也好,蓬飯也罷,都是以新鮮的野蔬做成的“清供”,山野之風不難想見。

    值得深思的倒是林洪所感歎的“世之貴介,但知鹿茸、鐘乳為重”,卻因為蓬糕“山食而鄙之”這種現象。

    其實何止鹿茸、鐘乳,舉凡是越新奇、難得、貴重之物,如人參、蟲草、熊掌、駝峰等,世上的人皆無不蜂擁而上,仿佛晚到一步就再也得不到了一樣。

    可是,卻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這些東西是否适合自己?這一點,當然不僅指飲食而言。

     櫻桃煎 櫻桃經雨[57],則蟲自内生,人莫之見[58]。

    用水一碗浸之,良久,其蟲皆蟄蟄而出[59]。

    乃可食也。

    楊誠齋詩雲[60]:“何人弄好手?萬顆搗塵脆。

    印成花钿薄,染作冰澌紫。

    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獨美。

    ”要之,其法不過煮以梅水,去核,搗印為餅,而加以白糖耳。

     【注釋】 [57]經雨:被雨淋。

     [58]莫之見:看不見。

     [59]蟄蟄而出:形容很多蟲爬出的樣子。

    蟄蟄,數量衆多。

    《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朱熹《詩集傳》:“蟄蟄,亦多意。

    ” [60]楊誠齋詩:楊萬裡《櫻桃煎》:“含桃丹更圜,輕質觸必碎。

    外看千粒珠,中藏半泓水。

    何人弄好手?萬顆搗塵脆。

    印成花钿薄,染作冰澌紫。

    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獨美。

    ” 【譯文】 櫻桃被雨淋過後,裡面就會生蟲子,隻是人們看不見。

    用一碗水浸泡,過很長時間後,就會出來很多蟲子。

    這時才可以吃。

    楊誠齋有詩:“何人弄好手?萬顆搗塵脆。

    印成花钿薄,染作冰澌紫。

    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獨美。

    ”總之,其制作方法不過是用梅子水來煮,去核,搗碎放在餅模制成餅狀,然後加上白糖罷了。

     【點評】 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

    櫻桃的色澤鮮豔,紅的像瑪瑙,黃的如凝脂,而且味道甘甜而微酸,既可以作為水果食用,又可以制做蜜餞或用來泡酒,或者作為其他菜肴食品的點綴,所以備受青睐。

    林洪所介紹的“櫻桃煎”便是一種蜜餞,用梅子水煮過,又搗碎放在餅模制成餅狀,再加上白糖,風味絕好,難怪楊萬裡寫詩稱贊“此味良獨美”。

     林洪還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飲食衛生問題,便是吃櫻桃之前,應該先去除櫻桃中的蟲子。

    櫻桃中之所以有蟲子,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應該是果蠅等的幼蟲,在櫻桃、楊梅等漿果類種植中是較常見的蟲害之一。

    所以和經過雨水其實并無一定的關系。

    不過,能夠發現常人沒有注意到的現象,思考其原因,并能夠找出去除蟲害的辦法,林洪的細心與嚴謹的态度着實令人欽佩。

     如荠菜 劉彜學士宴集間[61],必欲主人設苦荬[62]。

    狄武襄公青帥邊時[63],邊郡難以時置。

    一日集,彜與韓魏公對坐[64],偶此菜不設,罵狄分至黥卒[65]。

    狄聲色不動,仍以“先生”呼之,魏公知狄公真将相器也[66]。

    《詩》雲[67]:“誰謂荼苦?”劉可謂“甘之如荠”者。

     其法:用醯醬獨拌生菜[68]。

    然,作羹則加之姜、鹽而已。

    《禮記》:“孟夏,苦菜秀。

    ”是也。

    《本草》:“一名荼,安心益氣。

    ”隐居[69]:“作屑飲,不可寐。

    ”今交、廣多種也[70]。

     【注釋】 [61]劉彜(1017—1086):字執中,福州(今福建長樂)人。

    幼從胡瑗學。

    登慶曆進士第,調高郵簿,移朐山令。

    後坐貶均州團練副使。

    著有《七經中議》、《明善集》、《居陽集》等。

     [62]苦荬(mǎī):苦菜的别稱。

    春夏間開花。

    莖葉嫩時均可食,略帶苦味,故名。

     [63]狄武襄公青:即狄青(1008—1057),字漢臣,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将軍”。

    平生前後二十五戰,是古代著名的武将。

    生前備受朝廷猜忌,最後郁郁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谥号“武襄”。

    帥邊:統帥邊關。

     [64]韓魏公:即韓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

    北宋名将,天聖進士。

    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時稱“韓範”。

    英宗時,封魏國公。

    谥“忠獻”。

    《宋史》有傳。

    著有《安陽集》五十卷。

     [65]黥(qíng)卒:兵卒。

    宋代會在囚犯或部分士兵臉上刺字,以防逃跑,故稱。

    沈括《夢溪筆談·神奇》:“祥符中,方士王捷,本黥卒,嘗以罪配沙門島。

    ”黥,在人臉上刺字并塗墨之刑。

     [66]将相器:将相之才。

    器,人才。

     [67]《詩》:《詩經》,此處所引見于《谷風》。

     [68]醯(xī)醬:醋和醬拌成的調料。

     [69]隐居:指陶弘景。

    按陶氏《本草經集注》:“苦菜,疑即茗也。

    茗一名茶,淩冬不凋,作飲,能令人不眠。

    ” [70]交、廣:指交州與兩廣地區。

    交即交趾,亦作“交阯”,泛指五嶺以南。

    漢武帝時所置,轄境相當于今天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

    東漢末改為“交州”。

     【譯文】 劉彜學士宴會之時,一定要主人準備苦菜。

    狄青統帥邊關時,邊郡難以按時置辦。

    一天宴會時,劉彜與韓魏公對坐,恰好沒有準備苦菜,于是痛罵狄青和士兵。

    狄青卻不動聲色,仍然恭敬地稱其為“先生”,韓魏公于是知道狄青确實是将相之才。

    《詩經》上說:“誰謂荼苦?”劉彜真可說是“甘之如荠”的人了。

     制作方法:用醋醬拌生的苦菜就可以。

    但是如果做羹的話,則需要加些姜、鹽。

    《禮記》中說:“孟夏苦菜開花。

    ”是正确的。

    《本草》說:“又叫荼,有安心益氣的功效。

    ”陶弘景認為:“做成屑來飲用,讓人無法入眠。

    ”現在交趾、兩廣一帶種得很多。

     陶弘景小像 【點評】 世人都愛甜惡苦,可是正如俗話所說:“良藥苦口利于病”。

    作為一種分布廣泛的野菜,苦菜對于人體健康有莫大的益處,《神農本草經》:“苦菜,一名荼草,一名選。

    味苦寒,生川谷。

    治五藏邪氣,厭谷胃痹。

    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卧,輕身耐老。

    ”苦菜具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等作用,是老百姓常說的所謂能夠“下火”的食物之一。

    雖然确有不少人喜歡吃苦菜,不過劉彜對苦菜的酷愛遠超常人。

    作為一個文官(學士),竟然當着諸多官員的面,因為沒有提供區區一道苦菜而大發雷霆,這按常理來說,确實難以想象。

    不過,也正因為這樣,顯示出劉彜的脾氣不太好,肝火偏旺,而苦菜正好具有清火下毒的效果,能夠疏肝利膽,倒是正好可以去去劉彜的肝火。

     值得一提的是,林洪在這裡引述了陶弘景的話:“作屑飲,不可寐。

    ”陶弘景原話如下:“苦菜,疑即茗也。

    茗一名茶,淩冬不凋,作飲,能令人不眠。

    ”可見,陶弘景應該是把苦菜與茶搞混了,這或許是因為“茶”字後起,在早期寫作“荼”,而“荼”的含義中便有苦菜的意思。

    如《爾雅·釋草》:“荼,苦菜。

    ”正因為如此,所以陶弘景才認為用苦菜煎了喝,會影響睡眠。

     蘿菔面 王醫師承宣,常搗蘿菔汁、搜面作餅[71],謂能去面毒。

    《本草》雲:“地黃與蘿菔同食,能白人發。

    ”水心先生酷嗜蘿菔,甚于服玉。

    謂誠齋雲:“蘿菔便是辣底玉。

    ” 仆與靖逸葉賢良紹翁過從二十年[72],每飯必索蘿菔,與皮生啖[73],乃快所欲。

    靖逸平生讀書不減水心,而所嗜略同。

    或曰:“能通心氣,故文人嗜之。

    ”然靖逸未老而發已皤[74],豈地黃之過欤? 【注釋】 [71]搜面:以水和面。

     [72]葉賢良紹翁:葉紹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學者。

    著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等。

    過從:互相往來,交往。

     [73]與皮生啖:連皮一起生吃。

     [74]皤(pó):白色。

     【譯文】 王承宣醫師,經常将蘿蔔搗成汁和面作餅,認為能夠去除面毒。

    《本草》記載:地黃和蘿菔一起食用,能使人頭發變白。

    水心先生特别喜歡吃蘿蔔,甚至超過了服玉。

    他對楊誠齋說:“蘿蔔才是辣的玉。

    ” 我和葉紹翁老先生交往二十年,每次吃飯必定要吃蘿蔔,連皮生吃,才能大快朵頤。

    葉紹翁平生讀書不比葉适水心先生差,而且所喜歡的也大緻相同。

    有人說:“蘿蔔能通心氣,所以文人嗜好吃蘿菔”。

    但是葉紹翁年紀未老而頭發已經變白,難道是服食地黃的緣故嗎? 王獻之《地黃湯帖》 【點評】 蘿菔,即蘿蔔,在古代又有“萊菔”、“蘆萉”、“雹葖”等名字。

    關于其能夠“去面毒”的說法,見于一些古代的典籍中。

    比如《本草綱目》引蘇頌的話說:“萊菔……尤能制面毒。

    昔有婆羅門僧束來,見食麥面者,驚雲:‘此大熱,何以食之?’又見食中有蘆菔,乃雲:‘賴有此以解其性。

    ’自此相傳食面必啖蘆菔。

    ”大約後世蘿蔔去面毒之說系由此生出。

    不過,從這裡可以看出,這裡所謂的“面毒”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毒物質,而是指面是熱性之物,多吃容易産生内熱,蘿蔔則是寒涼之性,所以二者同食,可以中和其性而已。

     至于地黃,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為傳統中藥之一,根據炮制方法不同分為鮮地黃、幹地黃、熟地黃等。

    鮮地黃清熱涼血,生津潤燥;幹地黃滋陰清熱,涼血補血;而熟地黃則為補益藥,益精填髓。

    在寇宗奭的《本草衍義》中也的确有“萊菔根、幹地黃、何首烏,人食之,則令人髭發白”的記載,不過,是否确實,似乎尚缺少有說服力的證據。

    但是一般服食一些滋補類藥的時候,忌諱同時吃蘿蔔,倒的确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生活經驗。

     麥門冬煎[75] 春秋,采根去心,搗汁和蜜,以銀器重湯煮[76],熬如饴為度。

    貯之瓷器内。

    溫酒化。

    溫服,滋益多矣。

     【注釋】 [75]麥門冬:據《神農本草經》:麥門冬,味甘平,生川谷。

    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絶,羸痩短氣。

    久服輕身,不老不饑。

     [76]重湯:謂隔水蒸煮。

    蘇轼《地黃》詩:“沉水得穉根,重湯養陳薪。

    ”王十朋《集注》引趙次公曰:“于鼎釜水中,更以器盛水而煮,謂之重湯。

    ” 【譯文】 春秋時,采麥門冬的根莖,去除中間的心,搗成汁,和上蜜,用銀器隔水蒸煮,直到熬成糖漿狀為止。

    貯藏在瓷器内。

    用溫酒化服。

    溫服,對身體滋益很大。

     天門冬川麥冬藥材 【點評】 麥門冬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其名字的由來也很有趣,因為麥須一般稱作麥門,而麥門冬似麥又有須,葉子冬天不凋零,所以稱為“麥門冬”。

    也有另一種說法,稱麥門冬葉冬季不凋,又常作為護階之草,種植在門前階後,所以叫“麥門冬”。

    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寫詩贊許:“門冬如佳隸,長年護階保。

    生兒乃不凡,磊落玻璃珠。

    ” 麥門冬甘寒清潤,善清心肺之熱,而能養陰除煩。

    古代醫家對它推崇有加,認為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具有較高的藥用與食療價值。

    葛洪《抱樸子》中便提到,将天門冬做成糕餅,服用百日後,可使人倍加強壯,其補益作用快于白術和黃精。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是将麥門冬煎熬成膏的做法,類似于現在的膏方。

    這種做法後世多見,比如《張氏醫通》中提到的“二冬膏”,所謂“二冬”就是天門冬和麥門冬的簡稱,因為這兩種藥的藥效相似,并經常放在一起使用,所以合稱。

    做法是将天冬、麥冬各等量,加水煎取濃汁,放入等量的煉蜜共煎沸。

    每天吃一勺,具有養陰潤肺、清熱降火的作用。

     假煎肉 瓠與麸薄切[77],各和以料煎。

    麸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

    加蔥、椒、油、酒共炒。

    瓠與麸不惟如肉[78],其味亦無辨者。

    吳何鑄晏客[79],或出此。

    吳中貴家,而喜與山林朋友嗜此清味,賢矣。

    或常作小青錦屏風,鳥木瓶簪,古梅枝綴象,生梅數花置座右,欲左右未嘗忘梅。

     一夕[80],分題賦詞[81],有孫貴蕃、施遊心,仆亦在焉。

    仆得心字《戀繡衾》[82],即席雲:“冰肌生怕雪來禁,翠屏前、短瓶滿簪。

    真個是、疏枝瘦,認花兒不要浪吟。

    等閑蜂蝶都休惹。

    暗香來時借水沉。

    既得個厮偎伴任風雪。

    ”盡自于心,諸公差勝,今忘其辭。

    每到,必先酌以巨觥[83],名“發符酒”,而後觞詠[84],抵夜而去。

     今喜其子侄皆克肖[85],故及之。

     【注釋】 [77]瓠(hù):葫蘆的變種,也稱葫子、瓠子,夜開花,實圓長,首尾粗細略同。

    梅堯臣《題刁經臣山居時已應辟西幕》詩:“豈期同瓠瓜,長系蒿萊根。

    ” [78]不惟:不僅。

    如肉:像肉一樣。

     [79]何鑄(1088—1152):字伯壽,餘杭(今屬浙江)人。

    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秉性剛直,先後任秘書郎、監察禦史,累遷禦史中丞。

    生平孝友廉儉,無居所,寓佛寺。

    死後四十餘年,谥通惠,家屬辭之。

    嘉定初,改谥恭敏。

     [80]一夕:一天晚上。

     [81]分題賦詞:古代文人聚會,吟詩唱和時,分題定韻賦詞的習俗。

     [82]戀繡衾:詞牌名。

     [83]觥(gōng):古代一種酒器。

    本是用獸角制成的酒器,後來逐漸被其它材料所替代。

     [84]觞詠:語本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後以“觞詠”謂飲酒賦詩。

     [85]克肖:相似,謂後人能繼承前人。

    韓愈《平淮西碑》:“天以唐克肖其德,聖子神孫繼繼承承于千萬年。

    ” 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譯文】 瓠與麸切成薄片,各用料一起煎。

    麸用油浸泡後煎,瓠用肉脂煎。

    然後加入蔥、椒、油、酒一起炒。

    瓠與麸不僅看上去像肉,味道也和肉很難分辨。

    吳中的何鑄宴客,有時會有這道菜。

    何鑄是吳中的權貴之家,卻喜歡和隐居山林的朋友一樣愛吃這樣的清雅風味,可謂賢人。

    他家常作小青錦屏風,鳥木瓶簪,古梅綴象,在座位右邊放幾支鮮活的梅花,提醒身邊的人都不忘記梅花。

     一天晚上,分題作詞,在座的有孫貴蕃、施遊心和我。

    我分到的是心字《戀繡衾》,于是當場賦道:“冰肌生怕雪來禁,翠屏前、短瓶滿簪。

    真個是、疏枝瘦,認花兒不要浪吟。

    等閑蜂蝶都休惹,暗香來時借水沉。

    既得個厮偎伴任風雪。

    ”其他人也都以“心”為賦,比我寫得好,不過現在内容都記不清了。

    每次去了,都要先喝一大杯酒,名叫“發符酒”,然後才行酒令喝酒,直到很晚才散去。

     現在很高興何鑄的子侄能夠繼承他的風采,所以将這件事記下來。

     【點評】 “假煎肉”,從菜名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道用素材做成的“葷菜”。

    這種以素材做成葷形,并起一個葷菜名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很有趣的一個現象。

    比如素雞、素鴨,本來都是豆制的食品,可是經過廚師的精妙手藝,不論是口感,還是外形,都與原肉難以分辨,風味獨特,吃起來也别有情趣。

    據說這種“素材葷做”的方法可能是僧人所發明,因為吃素是僧人需要遵守的戒律,不得沾葷腥,于是發明了這種烹饪方法來“畫餅充饑”。

    這幾乎也成為了當今素菜的主流,即使是出自佛門的全素齋菜也不能免俗,如果去素菜館,最常見的菜式中肯定少不了素鮑魚、素火腿、素燒鴨、素熏魚、素蝦球之類。

    用素菜達到享受葷菜的效果,這倒的确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橙玉生 雪梨大者[86],去皮核,切如骰子大。

    後用大黃熟香橙,去核,搗爛,加鹽少許,同醋、醬拌勻供,可佐酒興[87]。

    葛天民《嘗北梨》詩雲[88]:“每到年頭感物華,新嘗梨到野人家。

    甘酸尚帶中原味,腸斷春風不見花。

    ”雖非味梨,然每愛其寓物,有《黍離》之歎[89],故及之。

    如詠雪梨,則無如張鬥埜蘊“蔽身三寸褐,貯腹一團冰”之句[90]。

    被褐懷玉者[91],蓋有取焉。

     【注釋】 [86]雪梨:梨名。

    指梨肉嫩白如雪,故稱。

     [87]佐:幫助。

     [88]葛天民:字無懷,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出家為僧,法名義铦,字樸翁。

    後還俗,居杭州西湖。

    與姜夔、趙師秀等多有唱和。

    其詩為葉紹翁所推許,有《無懷小集》。

     [89]《黍離》之歎:指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歎。

    《黍離》是《詩經·王風》中的詩篇,表達了對國家衰亡的傷感之情。

     [90]張鬥埜:即張蘊,字仁溥。

    大約生活在南宋理宗時期(1225—1264)。

    有《鬥埜稿支卷》。

     [91]被褐懷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

    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被,通“披”。

    褐,泛指粗布衣服。

    典出《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 【譯文】 選大個的雪梨削皮去核,切成骰子大小。

    然後用大個的黃色熟香橙,去核,搗爛,加一點鹽,和醋、醬一起拌勻食用,可用來下酒。

    葛天民《嘗北梨》詩說:“每到年頭感物華,新嘗梨到野人家。

    甘酸尚帶中原味,腸斷春風不見花。

    ”雖然不是描述梨的味道,但是每每喜歡其寓情于物,有《黍離》之悲,所以記了下來。

    至于歌詠雪梨的詩,則沒有比張鬥埜“蔽身三寸褐,貯腹一團冰”更好的詩句了。

    那些生活貧困卻富有才華的人,大概可以從中有所借鑒。

     李唐《采薇圖》 【點評】 梨子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在世界果品市場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香橙也是一種常見的水果,不僅味道甘甜多汁,而且有特有的香氣。

    兩種水果放在一起,加上調料,用來下酒,清爽怡人,當然是再惬意不過。

    而且這兩者組合在一起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便是梨子與橙子都還兼具醒酒的功能。

    特别是雪梨,更由于梨肉嫩白如雪而得名,張鬥埜以“蔽身三寸褐,貯腹一團冰”的詩句來形容,确實非常形象。

    梨除可供生食外,還可釀酒,制梨膏、梨脯。

    以藥用角度來看,梨具有潤燥消風、醒酒解毒等功效。

    在秋季氣候幹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瘙癢、口鼻幹燥,有時幹咳少痰,每天吃一兩個梨可緩解秋燥,有益健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梨性寒易傷脾胃,一次不宜多吃。

    尤其脾胃虛寒、腹部冷痛和血虛者,更要慎食。

     玉延索餅 山藥,名薯蓣[92],秦楚之間名玉延。

    花白,細如棗,葉青,銳于牽牛。

    夏月,溉以黃土壤,則蕃[93]。

    春秋采根,白者為上,以水浸,入礬少許。

    經宿,淨洗去延,焙幹,磨篩為面。

    宜作湯餅用。

    如作索餅[94],則熟研,濾為粉,入竹筒,微溜于淺酸盆内,出之于水,浸去酸味,如煮湯餅法。

    如煮食,惟刮去皮,蘸鹽、蜜皆可。

    其性溫,無毒,且有補益。

    故陳簡齋有《玉延賦》[95],取香、色、味為三絕。

    陸放翁亦有詩雲[96]:“久緣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煮玉延[97]。

    ”比于杭都多見如掌者,名“佛手藥”,其味尤佳也。

     【注釋】 [92]薯蓣:即山藥,塊莖含澱粉,可供食用,并可入藥。

    唐代王績《采藥》詩:“從容肉作名,薯蓣膏成質。

    ” [93]蕃:生長茂盛。

     [94]索餅:即今天所說的面條。

    俞正燮《癸巳存稿·面條子》:“索餅,乃今面條之專名。

    ”王先謙《補證》引成蓉鏡曰:“索餅,疑即水引餅。

    今江淮間謂之切面。

    ” [95]陳簡齋:即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号簡齋,兩宋之際的傑出詩人,亦工于填詞。

    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别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96]陸放翁:即陸遊(1125—1210),字務觀,号放翁。

    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南宋大詩人。

    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極為豐富。

    其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的詩作,風格雄渾豪放;而抒寫日常生活的詩篇,則多清新之作。

    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

    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97]久緣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煮玉延:出自陸遊《書懷》一詩:“濯錦江頭成昨夢,紫芝山下又新年。

    久因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進玉延。

    啼鳥傍檐春寂寂,飛花掠水晚翩翩。

    支離自笑生涯别,一炷爐香繡佛前。

    ” 【譯文】 山藥 山藥,又叫薯蓣,秦楚之間稱為玉延。

    花白色,像棗花一樣細小,葉子青色,比牽牛葉尖。

    夏天的時候,以黃土種植灌溉,就會生長繁茂。

    春秋的時候,采其根莖,白色的為上品,用水浸泡,加入少量礬。

    經過一晚上,洗淨,取出,焙幹,磨篩為面。

    适合做水煮的面食。

    如果要做索餅,則多研磨、過濾為粉,裝入竹筒,在盛有淡醋的盆裡過一下撈出。

    放入水中,浸去酸味,如同煮面食的方法。

    如果煮食,隻要刮去皮,蘸鹽、蜂蜜都可以。

    其性溫和,無毒,并且具有補益身體的作用。

    所以陳簡齋有《玉延賦》,評價其香、色、味為“三絕”。

    陸遊也有詩說:“久緣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煮玉延。

    ”臨近杭州的地方多見,像手掌一樣的叫“佛手藥”,味道尤其好。

     【點評】 玉延索餅,看起來名字很陌生,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山藥做的各種面食。

    山藥有很多别名,有些是由于地域關系,如吳普《本草》:“齊魯名山芋,鄭越名土,秦楚名玉延。

    ”也有的則是由于避諱的原因,比如薯蓣因為在唐代要避唐代宗的諱,所以改名叫“薯藥”。

    可是到了宋代,“薯藥”要避宋英宗的諱,所以再次改名為“山藥”。

    這便是“山藥”名字的由來。

    由于山藥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加上《神農本草經》稱其“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所以曆來被養生家所重視,是服食養生的重要品種之一。

     林洪在文中也提及陳與義的《玉延賦》,說起來,這确實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是模仿蘇轼的《菜羹賦》的筆法而作:“老生囊中之法未試,腹内之雷久鳴。

    搴石鼎以自濯,搘豕腹之彭亨。

    春江浩其波濤,遠壑飒以松聲。

    俄白雲之漲谷,亂雙眼于晦明。

    擅人間之三絕,色味勝而香清。

    捧杯盂而笑領,映戶牖之新晴。

    ”不僅以幽默的筆觸描寫山藥性狀,同時也把本來枯燥的煮食山藥的過程寫得極富生活情趣。

     大耐糕 向雲杭公衮夏日命飲,作大耐糕。

    意必粉面為之。

    及出,乃用大李子。

    生者去皮剜核,以白梅、甘草湯焯過。

    用蜜和松子肉、榄仁去皮、核桃肉去皮、瓜仁刬碎[98],填之滿,入小甑蒸熟。

    謂“耐糕”也。

    非熟,則損脾。

    且取先公“大耐官職”之意[99],以此見向者有意于文簡之衣缽也[100]。

     夫天下之士,苟知“耐”之一字,以節義自守,豈患事業之不遠到哉!因賦之曰:“既知大耐為家學,看取清名自此高。

    ”《雲谷類編》乃謂大耐本李沆事[101],或恐未然。

     【注釋】 [98]刬(chǎn):削,鏟。

     [99]大耐官職:指向雲杭的先祖向敏中在仕途上寵辱不驚,耐得住寂寞與升賞,皇帝稱贊他“大耐官職”,并給予封賞。

    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開封人。

    官至宰相,進右仆射。

     [100]衣缽: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

     [101]《雲谷類編》:宋人張淏撰寫的一部筆記,多為記述宋時史事、人物及藝文典故。

    現有後人輯本,名為《雲谷雜記》。

    李沆(947―1004):字太初,洺州肥鄉(今屬河北)人。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舉進士甲科,累遷至門下侍郎、尚書右仆射。

    谥号文靖。

    為人性直,識大體,處事慎重。

     【譯文】 甘草 向雲杭公夏天召我飲酒,讓人做大耐糕。

    我心裡以為一定是粉面做成。

    等到糕端出來,原來是用大李子作的。

    選取生李子,去皮,剜核,用白梅、甘草湯焯一下。

    然後用蜜和去皮的松仁、榄仁、去皮的核桃肉、切碎的瓜仁填滿後,放入小甑蒸熟,稱為“耐糕”。

    如果不熟的話,吃了會傷脾。

    并且這糕名也取先公“大耐官職”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向公希望繼承向文簡衣缽的志向。

     天下之士,如果知道“耐”字的深意,以節義自守,哪裡需要擔心事業不遠大呢!因此賦詩道:“既知大耐為家學,看取清名自此高。

    ”《雲谷類編》認為“大耐”是從李沆的事迹中而來,恐怕不一定對。

     【點評】 李子口味甘甜,是人們喜愛的傳統水果之一。

    既可鮮食,又可以制成果脯、釀酒等。

    《說林》中還說到夏日飲李汁酒,可使婦女容顔美麗,故有“駐色酒”之稱。

    不過李子不宜過量食用,正如有句民間諺語所雲:“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随息居飲食譜》也有“多食生痰,助濕發瘧疾,脾虛者尤忌之”的告誡。

    多食李子會導緻虛熱、腦脹等,而且會損壞牙齒,所以體質虛弱的人要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