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蜜漬梅花
楊誠齋詩雲[1]:“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
句裡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2]。
”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釀醞之。
露一宿,取出,蜜漬之。
可薦酒[3]。
較之掃雪烹茶[4],風味不殊也[5]。
王素《賞梅圖》 【注釋】 [1]楊誠齋:指南宋詩人楊萬裡。
此處所引系其《蜜漬梅花》一詩。
[2]少陵:指杜甫。
少陵本是長安附近的地名,杜甫曾居住于此,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陵”。
[3]薦酒:佐酒。
薦,進獻之意。
[4]掃雪烹茶:以雪水烹茶被認為是文人的風雅之舉。
據《歲時廣記》記載: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
陶遇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黨家應不識此。
”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于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兒美酒耳。
”谷愧其言。
[5]不殊:沒有區别,一樣。
揚雄《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 【譯文】 楊誠齋《蜜漬梅花》詩說:“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
句裡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
”剝少許白梅肉,用雪水浸過,再加入梅花來發酵。
露天放一晚上,取出後,用蜜浸泡。
可以用來做下酒。
比之掃雪煎茶,風味一點兒也不差。
【點評】 食花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左傳》中就提到“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
可知在先秦時期,就已經以花為食了。
宋人酷愛梅花,留下了許多與梅花有關的典故與詩詞,其中也包括以梅花為食的記載,單《山家清供》中就有三則。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是一道用梅花做的蜜餞—“蜜漬梅花”,以雪水浸泡,再以蜜浸漬,用來下酒,風味堪稱絕佳。
梅花與雪本來就是一對清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如今在這道“蜜漬梅花”中卻二者皆有。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可謂别有一番意趣。
林洪以其風味來與“掃雪烹茶”的雅趣相比,倒也允當。
持螯供 蟹生于江者,黃而腥;生于河者,绀而馨[6];生于溪者,蒼而清。
越淮多趨京[7],故或枵而不盈[8]。
幸有錢君謙齋震祖,惟硯存[9],複歸于吳門[10]。
秋,偶過之,把酒論文,猶不減昨之勤也。
留旬餘,每旦市蟹,必取其元烹,以清醋雜以蔥、芹,仰之以臍,少俟其凝,人各舉其一,痛飲大嚼,何異乎柏手浮于湖海之濱[11]?庸庖族饤[12],非曰不文,味恐失真。
此物風韻也,但橙醋自足以發揮其所蘊也。
且曰:“團臍膏,尖臍螯。
秋風高,團者豪。
請舉手,不必刀。
羹以蒿,尤可饕。
”因舉山谷詩雲:“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
”真可謂詩中之驗。
“舉以手,不必刀”,尤見錢君之豪也。
或曰:“蟹所惡,惟朝霧。
實築筐,噀以醋。
雖千裡,無所誤。
”因筆之,為蟹助。
有風蟲[13],不可同柿食。
【注釋】 [6]绀(gàn):青色。
[7]越淮多趨京:原文如此,費解。
《說郛》本中為“越淮多越掠”,亦不可解。
揣測文意,似指作者奔波于江淮一帶。
[8]枵(xiāo)而不盈:指腹空,饑餓。
枵,空。
[9]惟硯存:靠文字生活。
戴複古詩雲:“以文為業硯為田。
” [10]吳門:蘇州為春秋時吳國故地,故稱吳門。
[11]柏手浮于湖海之濱:柏,當為“拍”。
據《晉書·畢卓列傳》: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12]饤:貯食,盛放食品。
[13]風蟲:蟹腹中的寄生蟲。
宋代傅肱《蟹譜·風蟲》:“蟹之腹有風蟲,狀如木鼈子而小,色白,大發風毒。
” 【譯文】 江中的螃蟹,顔色發黃又有腥氣;河裡面的蟹,呈青色且有香氣;生在溪水中,則蒼灰帶青色。
我時常奔波于京城和江淮一帶,有時不免饑餓難耐。
幸好有錢謙齋,靠文字為生,又回到了吳門。
秋天,偶然去拜訪,飲酒談文,仍然和從前一樣勤勉。
逗留了十幾天,每天早上去買蟹,一定選取大個的來烹饪,用清醋雜以蔥、芹,将蟹肚臍朝天放置,稍等其凝結,每人拿一個,暢快地飲酒大口嚼食,和在湖海之濱拍浮的快樂又有什麼區别呢?平庸的廚子們做得不是不好看,味道恐怕失去本味。
螃蟹的風味,隻要橙醋就足夠突顯出它所特有的風味了。
錢謙齋說:“團臍膏,尖臍螯。
秋風高,團者豪。
請舉手,不必刀。
羹以蒿,尤可饕。
”又舉黃山谷的詩:“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
”這真是詩中的證據啊!“舉以手,不必刀”,尤其能看出錢謙齋的豪邁。
有人說:“蟹所惡,惟朝霧。
實築筐,噀以醋。
雖千裡,無所誤。
”所以用筆記下來,作為吃蟹時的一點幫助吧。
蟹中有風蟲,不宜與柿子一起進食。
【點評】 “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蟹賞菊菊花天。
”每年秋天,都是許多愛蟹之人食指大動之時。
中國食蟹的曆史悠久,《逸周書·五會解》、《周禮·天官·疱人》中均有記載,距今少說也有幾千年了。
自古以來蟹就被認為是難得的美食,如清代美食家李漁《閑情偶寄》中所說:“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有這麼多人喜歡,有關蟹的菜肴也不斷發展,各個時期都不斷有螃蟹名菜肴,可蒸、可煮、可煎、可炸,不論是喜歡哪種方法,總能找到合适的吃蟹方法。
而至于哪種方法最好吃,可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九月賞菊圖 林洪在本文中所介紹的螃蟹的烹饪方法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白煮蟹,也就是把螃蟹放在水裡煮熟,佐以調料,與朋友一起把酒持螯,十分豪爽。
這種吃法,與今天的蒸蟹也相差無幾,雖然看似清淡,但卻是最原汁原味的吃蟹方法,保有了蟹肉的新鮮風味。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此物風韻也”,這就是螃蟹的本來的真味,隻需略加一些最簡單的調料如橙醋等就足以發揮其特有的風味了。
更難得的是與朋友一起喝酒吃蟹,議論縱橫,其心滿意足之情自不待言。
林洪還提到了一個吃蟹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寄生蟲。
因為螃蟹居于卑濕之地,活蟹體内的各種寄生蟲頗多,如果生吃,或者吃半生不熟的蟹,這些寄生蟲很容易會進入人體,影響人體的健康。
至于螃蟹不适宜與柿子同吃的說法流傳頗廣,應該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
《本草綱目》記載:“凡柿同蟹食,令人作瀉。
”此說有一定依據,螃蟹與柿子都是屬寒性的食物。
而且,蟹肉的蛋白質較豐富,而柿子含有很多鞣酸,蛋白質遇到鞣酸後會凝結成硬塊,積在胃腸裡影響消化功能,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的反應,嚴重的可以阻塞胃腸道,出現腸梗阻,有時甚至會引起胃出血,這在醫學上稱為“柿石症”或叫“柿團症”。
湯綻梅 十月後,用竹刀取欲開梅蕊[14],上下蘸以蠟[15],投蜜缶中。
夏月[16],以熱湯就盞泡之,花即綻,澄香可愛也。
【注釋】 [14]竹刀:竹制的刀。
[15]上下:意為全部,通身。
[16]夏月:夏天。
【譯文】 十月以後,用竹刀把将要開放的梅花花苞采下。
通身蘸上蠟以後,放在蜜缶中保存。
等到夏天,放在杯盞中用熱水浸泡,梅花就能馬上綻放,清香可愛! 【點評】 王謙《卓冠群芳圖》 湯綻梅不僅名字好聽,制作方法也很巧妙。
通過蠟封、蜜浸的方式将舊年尚未開放的梅花花蕾保存,待到來年夏天時,用熱水一泡,梅花就會綻放,散發出淡淡的幽香,煞是可愛。
在技術手段尚很落後的古代,夏日卻能賞玩冬梅,足見古人巧思! 梅花本來就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以熱水煎之,不但是一種雅趣,也對身體有益。
梅花茶的加工方法很多,有些還可在裡面配上一些綠茶或者其它的配料。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裡記有一種“暗香湯”,實際上也是梅花茶:梅花将開時,清旦摘取半開花頭連蒂,置磁瓶内,每一兩重,用炒鹽一兩灑之,不可以手漉壞。
用厚紙數重,密封置陰處。
次年春夏取開,先置蜜少許于盞内,然後用花二三朵置于中,滾湯一泡,花頭自開,如生可愛,沖茶香甚。
可見,雖然具體步驟有些區别,但大體上與“湯綻梅”的方法差不多。
通神餅 姜薄切[17],蔥細切,各以鹽湯焯。
和白糖、白面,庶不太辣[18]。
入香油少許,炸之[19],能去寒氣。
朱晦翁《論語注》雲[20]:“姜通神明[21]。
”故名之。
【注釋】 [17]薄切:切成薄片。
[18]庶:希望。
[19]炸:煎炸。
[20]朱晦翁:指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也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在當時及身後都有很大影響。
[21]姜,通神明:朱熹《論語集注·鄉黨》注:“姜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
” 朱熹像 【譯文】 姜切成薄片,蔥切為細絲,用放了鹽的熱水焯一下。
然後和上白糖、白面,希望這樣能使其不太辣。
加入一些香油,然後煎炸。
食用後能去除寒氣。
朱晦翁《論語集注》中說:“姜,能夠通神明。
”所以命名為“通神餅”。
朱熹《論語集注》書影 【點評】 《論語·鄉黨》中記錄了不少孔子日常飲食起居的習慣,其中有一條便是:“不撤姜食,不多食。
”這句話有兩個含義:其一,孔子喜歡吃姜,日常飲食中有吃姜的習慣;其二,孔子吃姜有度,絕對不多吃。
可見,即便是在吃姜的飲食小節上,孔子依然遵循着他一貫的“過猶不及”的态度,堅持着中庸的立場。
孔子的這種飲食觀念當然是可取的,雖然姜的确于人有益,适量服食具有開胃止嘔、化痰止咳、發汗解表等作用。
不過,如果吃得過多,久服積熱同樣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特别是本來身體就有陰虛、有實熱症狀的人更要忌用。
至于“姜通神明”,似乎乍看起來以為是在宣傳迷信和神秘主義,其實不然,這裡的“神明”并非指神神鬼鬼之類,而是指人的精神而言。
意為吃了姜以後,精神會為之振奮,思維會更加活躍等。
金飯 危巽齋雲:“梅以白為正[22],菊以黃為正,過此[23],恐淵明、和靖二公不取。
”今世有七十二種菊,正如《本草》所謂“今無真牡丹,不可煎者”。
法:采紫莖黃色正菊英,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
候飯少熟,投之同煮。
久食,可以明目延年。
苟得南陽甘谷水煎之[24],尤佳也。
昔之愛菊者,莫如楚屈平、晉陶潛[25]。
然孰知今之愛者,有石澗元茂焉,雖一行一坐[26],未嘗不在于菊。
翻帙得《菊葉詩》雲[27]:“何年霜後黃花葉,色蠹猶存舊卷詩。
曾是往來籬下讀,一枝開弄被風吹。
”觀此詩,不唯知其愛菊,其為人清介可知矣[28]。
【注釋】 [22]正:正品,指純正、貴重的佳品。
[23]過此:除了這些。
[24]甘谷水:據《抱樸子》記載,南陽郦縣山中,有甘谷水。
之所以甘甜,是因為谷上左右長滿了甘菊。
菊花掉落其中,曆世彌久,所以水的味道變得甘甜無比。
附近的居民都喜飲甘谷水。
“飲者無不考壽,高者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人。
得此菊力也。
” [25]屈平:即戰國時大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26]一行一坐:指日常起居。
[27]帙: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這裡指書籍。
[28]清介:清正耿直。
【譯文】 唐寅《東籬賞菊圖》 危巽齋說:“梅以白色為正品,菊以黃色為正品,除了這些,恐怕愛菊的陶淵明、喜梅的林和靖都不會要。
”現在世上有七十二種菊花,但正如《本草》所說“現在沒有真正的牡丹,不能煎食”。
菊花的食用方法:采紫莖黃色的正品菊花,用甘草湯和鹽,在熱水中稍微焯一下。
等飯快熟,将菊花投進去一起煮。
堅持食用,有明目長壽的效果。
如果能夠用南陽的甘谷水來煮,尤其好。
過去愛菊花的人,沒有比得過楚國屈原、晉代陶淵明的了。
哪裡知道現在愛菊花之人,還有石元茂,日常起居無時不在意菊花。
翻其書得《菊葉詩》:“何年霜後黃花葉,色蠹猶存舊卷詩。
曾是往來籬下讀,一枝開弄被風吹。
”欣賞此詩,不但知道他愛菊,而且也可以知道其為人的清廉耿直。
【點評】 宋代士人普遍愛菊,兩宋時期撰寫的菊花類著作如《菊譜》就有八種之多,而且據說曆史上每年一度的賞菊活動也正是自宋代開始興起的,足可見菊花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了。
這當然與菊花所蘊含的文化品格—“君子之志”是不可分的,宋代屢受外侮,士人借菊花以明志,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林洪從石元茂的詩中不但看出其對菊花的喜愛之情,而且看出了他的“為人清介”,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
《神農本草經》中,把菊花列為藥之上品,認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所以曆代服食菊花的人非常多,方法也多樣,《山家清供》中與菊花有關的食品就有多種。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菊花種類頗多,但不是所有的菊花都可以食用。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說:“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
”林洪在這裡選的就是“紫莖”的菊花。
至于要選擇“黃色”,倒未必是基于食用的角度,而是因為在古人的觀念裡,純黃色,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顔色,又逢九月開花,正是金中之土,與季節相應,所以最為上乘。
石子羹 溪流清處取白小石子,或帶藓衣者一二十枚[29],汲泉煮之[30],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氣[31]。
此法得之吳季高,且曰:“固非通霄煮食之石[32],然其意則甚清矣。
” 【注釋】 [29]藓衣:石頭表面所生的青苔。
[30]汲:打水。
[31]隐然:隐隐約約的樣子。
[32]通霄煮食之石:指修仙者所服食的白石。
如葛洪《神仙傳·白石先生》:“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
” 【譯文】 在溪流清澈的地方選取白色或者生有青苔的小石子一二十個,打泉水來煮,其滋味比螺還甘美,隐約間有泉石之氣。
這種方法從吳季高那裡學來,他還說:“這本不是求仙人通宵煮食的石頭,但其意趣則非常清雅。
” 【點評】 崔子忠《杏園夜宴圖》 林洪介紹的這道“石子羹”乍看上去,似乎全無一點“羹”的印記,調料也無,配菜也無,就是去小溪中找點白色的石頭,或者上面生有青苔的也可以,然後放到水裡去煮。
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着實是令人胃口全無的,更何況,多數人可能還會考慮到衛生問題。
可是,這在古代士人的眼裡,卻是一件清雅的事情,因為可以借此吸收“泉石之氣”。
比如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元方回《次韻贈道士汪庭芝》:“中野履霜甯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緣。
”這或許就是古今異趣的表現吧。
有趣的是,煮石之說現在已幾不聽聞,反而是青苔的食用在部分地方倒很普遍。
據說,雲南少數民族傣族中便有一道湯名為“青苔卵石湯”,又叫“滑苔湯”:将池塘中撈出的青苔漂洗幹淨,與蔥,姜、蒜、芫荽、辣椒等佐料一起盛在盆内,加濾過的石灰水拌勻,再撒上食鹽待煮。
将卵石投入火塘燒至發紅時,一隻隻取出投入青苔盆内,使盆内青苔沸騰至熟,用糯米飯團蘸裹食用。
據說這道菜不僅色澤青翠,而且滑膩清香,風味獨特。
将“青苔卵石湯”與“石子羹”相比,兩者的方法确有相近之處,顯然前者在口味上會更像一道菜,可是,若論意趣之清幽,則遠遜于後者了。
梅粥 掃落梅英[33],撿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
候熟,入英同煮。
楊誠齋詩曰[34]:“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
脫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 【注釋】 [33]落梅英:即落下來的梅花。
[34]楊誠齋詩:指楊萬裡《寒食梅粥》一詩。
【譯文】 掃落下的梅花,撿洗幹淨,用雪水和上好的白米煮粥。
等粥熟了,把梅花放進去一起煮。
正如楊誠齋詩中所雲:“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
脫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 岩叟《梅花詩意圖》 【點評】 “萬花敢向雪中去,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曆來是文人墨客筆下歌詠的對象。
而且,梅花還是盤中的美味,常食梅花菜肴可舒肝解郁、開胃生津,是當之無愧的食療佳品。
《山家清供》中有多種以梅花為原料的食物,既有湯餅,也有蜜餞和粥品,都别具風味。
林洪對于梅花如此看重,當然可以理解,因為他一直以林逋後人自許,既然有這樣“梅妻鶴子”,能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名句的祖先,自己怎麼可能不喜歡梅花呢?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梅粥後來被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收錄:“收落梅花瓣,淨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鍋,一滾即起食。
”雖然文字略有不同,但方法完全一緻。
按:《遵生八箋》實為養生專著,卻将《梅粥》全然收入,其養生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山家三脆 嫩筍、小蕈、枸杞頭[35],入鹽湯焯熟,同香熟油、胡椒、鹽各少許,醬油、滴醋拌食。
趙竹溪密夫酷嗜此[36]。
或作湯餅以奉親,名“三脆面”。
嘗有詩雲:“筍蕈初萌杞采纖,燃松自煮供親嚴[37]。
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蕈亦名菰。
【注釋】 [35]蕈(xùn):指菌類食物。
枸杞頭:又叫枸杞菜,是枸杞初春的嫩莖葉。
可入藥,味苦性寒,具有補虛益精、清熱止渴、祛風明目的功效。
[36]趙竹溪:趙密夫,号竹溪,趙廷美八世孫。
紹定二年(1229)進士。
[37]親嚴:指父母。
親,對母親的尊稱。
嚴,對父親的尊稱。
【譯文】 選取嫩筍、小蕈和枸杞頭,放入鹽湯内焯熟,用香熟油、胡椒、鹽少量,再加上醬油、滴醋拌着吃。
趙竹溪特别喜歡吃這道菜。
有時會做成湯面給父母吃,起名叫“三脆面”。
曾經寫詩:“筍蕈初萌杞采纖,燃松自煮供親嚴。
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蕈,又叫菰。
【點評】 枸杞 “三脆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澆頭面”。
澆頭當然不是主食,可是一碗面,如果沒有澆頭,即便面再好,吃起來也索然無味。
趙竹溪是皇室後裔,其先祖趙廷美(947—984)是宋太祖趙匡胤四弟,被封為魏王。
因此,趙竹溪的生活應該是極為優裕的。
可是,這個貴胄子弟卻對這樣一碗用嫩筍、小蕈、枸杞頭作澆頭的“三脆面”念念不忘,還寫了一首《三脆面》來表達喜愛之情。
蕈是一種菌類,類似于現在所說的蘑菇。
如《本草綱目》中有“蘑菇蕈”:蘑菇……埋桑、楮諸木于土中,澆以米泔,待菇生,采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其中空虛,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蘑菇”,謂其味如雞也。
蘑菇、筍、枸杞頭,皆是春季的時令蔬菜,之所以取名為“三脆”者,自是着眼于其新鮮爽脆。
所以不少地方都有“三脆面”、“三鮮面”,澆頭未必全是這三種,但名字的用意都是一樣的。
玉井飯 章雪齋鑒宰德澤時[38],雖槐古馬高[39],猶喜延客。
然後食多不取諸市,恐旁緣擾人[40]。
一日,往訪之,适有蝗不入境之處[41],留以晚酌數杯。
命左右造玉井飯,甚香美。
其法:削嫩白藕作塊,采新蓮子去皮心,候飯少沸,投之,如盦飯法。
蓋取“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之句[42]。
昔有《藕詩》雲:“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43]。
”今杭都範堰經進七星藕[44],大孔七、小孔二,果有九竅。
因筆及之。
【注釋】 [38]章雪齋:即章鑒(1214—1294),字公秉,号杭山,别号萬叟。
以别院省試及第,累遷同知樞密院事。
為官清廉,政事嚴謹,為人寬厚,士大夫目為“滿朝歡”。
有《杭山集》傳世。
宰德澤:主政。
宰,主持。
德澤,恩惠。
[39]槐古馬高:形容權高位重。
周代時,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後因以“槐”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40]旁緣擾人:意為下屬仗勢欺人,騷擾百姓。
旁緣,依仗,憑借。
《漢書·食貨志下》:“吏用苛暴立威,旁緣莽禁,侵刻小民。
” [41]蝗不入境之處:指清淨之所,沒有人打擾。
蝗,在此指趨炎附勢之輩。
[42]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出自韓愈《古意》:“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
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
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
” [43]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西子,指戰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
比幹,為商纣王時大臣,因直言相谏得罪纣王,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幹剖視其心。
[44]七星:指北鬥星。
《易·豐》:“日中見鬥。
”孔穎達疏:“處日中盛明之時,而鬥星顯見。
” 【譯文】 章雪齋主政時,雖然功高位重,仍然喜歡宴請客人。
但是食物大多不在市場中購買,原因是擔心下屬仗勢欺人,打擾到百姓。
一日,我前往拜訪,正好沒有别人打擾,于是留我吃晚飯喝酒。
章雪齋吩咐人作“玉井飯”,吃起來非常甜美可口。
做法是:用刀将嫩白藕切成塊,将新采的蓮子去掉皮和心,等飯稍微沸騰後投入其中,就和盦飯的方法一樣。
之所以叫玉井飯大概是取自韓愈《古意》中“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的詩句吧。
曾有描寫藕的詩句說:“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
”現在杭州範堰所産的七星藕,有大孔七個,小孔二個,果然有九竅。
因此特意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點評】 荷花圖 新鮮的蓮藕微甜而脆,既可生食也可做菜,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章雪齋的府上以蓮藕、蓮子入粥,粥香與蓮香融合在一起,堪稱絕配,讀之都不禁吞涎,難怪林洪吃了以後覺得“甚香美”。
“玉井飯”之名源于韓愈《古意》中的詩句:“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太華峰是華山主峰之一,以險峻聞名。
據說,太華峰頂有水池,其中生千葉蓮花,服之能飛升羽化,因曰“華山”。
這當然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過後人對此頗為津津樂道,比如蘇轼《和陶飲酒》之九:“不如玉井蓮,結根天池泥。
”宋代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寫詩:“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曉夢》) 說到玉井蓮,還有一個笑話可博一哂。
明代馮夢龍編的笑話集《廣笑府》中有一則“藕大如船”:主人用藕梢做菜待客,卻把最甘美的大段蓮藕藏而不用。
客人發現了,于是笑道:“常讀詩‘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以前懷疑沒有這樣大的藕,今天相信了。
”主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緣故?”客人回答:“藕梢已到此,藕頭還在廚房中呢。
”将主人的吝啬刻畫得惟妙惟肖。
洞庭[45] 舊遊東嘉時[46],在水心先生席上[47],适淨居僧送“”至[48],如小錢大,各和以橘葉,清香霭然,如在洞庭左右。
先生詩曰:“不待滿林霜後熟,蒸來便作洞庭香。
”因詢寺僧,曰:“采蓮與橘葉搗之,加蜜和米粉作,各合以葉蒸之。
”市亦有賣,特差多耳[49]。
【注釋】 [45](yì):本為食物發馊變臭。
此為一種地方食物名稱。
[46]東嘉:浙江溫州的别稱。
溫州在宋代屬永嘉郡,因為西面有嘉州,所以又将永嘉稱為“東嘉”。
[47]水心先生:即葉适(1150—1223),字正則,稱水心先生。
溫州永嘉人。
淳熙五年(1178)進士。
宋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他所代表的永嘉學派(事功學派)在當時影響很大,曾與朱熹道學、陸九淵心學鼎足而立。
[48]淨居僧:淨居寺的僧人。
此處淨居寺或位于浙江仙居縣白塔鎮,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宋代時重修,當時香火頗旺。
[49]特差多耳:隻是風味差很多罷了。
趙令穰《橙黃橘綠圖》 【譯文】 從前在東嘉遊玩時,在水心先生家的宴席上,正好遇到淨居寺的僧人前來送“,”有銅錢大小,每個都以橘葉包裹,香氣濃郁,好像身處洞庭湖旁邊一樣。
水心先生曾有詩:“不待滿林霜後熟,蒸來便作洞庭香。
”因此我詢問制作方法,僧人回答說:“采蓮和橘葉搗成汁,加上蜜,和上面粉做成,分别用葉子包住蒸。
”市場上也有售賣的,隻是味道差得很多罷了。
【點評】 “”字本意為食物馊敗發臭之意,以其作為食物的名稱,或許像“臭豆腐”之類的名稱,意為聞起來有些臭,但吃起來香之意。
但是,看“洞庭”的原料與制作方法,蓮尚有清香,橘葉雖然談不上多香,但通常亦不會散發臭味,何況詩句也有“洞庭香”的描述。
不過,橘樹中有一種枸橘,又叫臭橘、臭橘葉等,從其名來看,這種橘樹的葉子會散發難聞的味道。
隻是這種橘樹結出的果實味道苦澀,不知是否與文中所說的橘葉是同一種。
此處的“洞庭”并非指位于湖南的洞庭湖,而是指吳地的太湖,當地以産橘聞名,民諺有“橘非洞庭不香”的贊譽。
溫州當地亦産橘,味道也很好,如葉适《西山》一詩中寫道:“對面吳橋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
”可見,葉氏居所附近的橘樹是非常多的。
這裡所引詩“不待滿林霜後熟,蒸來便作洞庭香”,即是贊美這種食物撲鼻的橘香,也隐含着溫州的橘子味道其實并不比洞庭橘差的涵義。
荼粥[50]附木香菜 舊辱趙東岩子岩雲瓒夫寄客詩[51],中款有一詩雲:“好春虛度三之一,滿架荼取次開。
有客相看無可設,數枝帶雨剪将來。
”始謂非可食者。
一日适靈鹫[52],訪僧蘋洲德修,午留粥,甚香美。
詢之,乃荼花也。
其法:采花片,用甘草湯焯,候粥熟同煮。
又,采木香嫩葉[53],就元焯,以鹽、油拌為菜茹。
僧苦嗜吟,宜乎知此味之清切。
知岩雲之詩不誣也。
【注釋】 [50]荼(túmí):又稱酴醾。
荼為落葉灌木,以地下莖繁殖。
荼花在春末夏初開花,凋謝後即表示春季花季結束。
[51]辱:古代表示承受的謙辭。
趙東岩:即趙彥侯,字簡叔,号東岩。
寶慶元年(1225)進士。
[52]靈鹫:即靈鹫寺。
同名者甚多,此處或指今江西上饒靈鹫山北的靈鹫寺,建于唐代。
[53]木香:一種菊科植物,根莖入藥,即常用藥材木香,以香氣濃郁者為佳。
【譯文】 從前收到趙東岩之子趙岩雲在外客居時寫的詩,其中有一首:“好春虛度三之一,滿架荼取次開。
有客相看無可設,數枝帶雨剪将來。
”開始的時候,認為荼不能吃。
一天,前往靈鹫拜訪僧人蘋洲德修,中午留下喝粥,非常香
句裡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2]。
”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釀醞之。
露一宿,取出,蜜漬之。
可薦酒[3]。
較之掃雪烹茶[4],風味不殊也[5]。
王素《賞梅圖》 【注釋】 [1]楊誠齋:指南宋詩人楊萬裡。
此處所引系其《蜜漬梅花》一詩。
[2]少陵:指杜甫。
少陵本是長安附近的地名,杜甫曾居住于此,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陵”。
[3]薦酒:佐酒。
薦,進獻之意。
[4]掃雪烹茶:以雪水烹茶被認為是文人的風雅之舉。
據《歲時廣記》記載: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
陶遇取雪水烹團茶,謂妓曰:“黨家應不識此。
”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于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兒美酒耳。
”谷愧其言。
[5]不殊:沒有區别,一樣。
揚雄《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 【譯文】 楊誠齋《蜜漬梅花》詩說:“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
句裡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
”剝少許白梅肉,用雪水浸過,再加入梅花來發酵。
露天放一晚上,取出後,用蜜浸泡。
可以用來做下酒。
比之掃雪煎茶,風味一點兒也不差。
【點評】 食花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左傳》中就提到“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
可知在先秦時期,就已經以花為食了。
宋人酷愛梅花,留下了許多與梅花有關的典故與詩詞,其中也包括以梅花為食的記載,單《山家清供》中就有三則。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是一道用梅花做的蜜餞—“蜜漬梅花”,以雪水浸泡,再以蜜浸漬,用來下酒,風味堪稱絕佳。
梅花與雪本來就是一對清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如今在這道“蜜漬梅花”中卻二者皆有。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可謂别有一番意趣。
林洪以其風味來與“掃雪烹茶”的雅趣相比,倒也允當。
持螯供 蟹生于江者,黃而腥;生于河者,绀而馨[6];生于溪者,蒼而清。
越淮多趨京[7],故或枵而不盈[8]。
幸有錢君謙齋震祖,惟硯存[9],複歸于吳門[10]。
秋,偶過之,把酒論文,猶不減昨之勤也。
留旬餘,每旦市蟹,必取其元烹,以清醋雜以蔥、芹,仰之以臍,少俟其凝,人各舉其一,痛飲大嚼,何異乎柏手浮于湖海之濱[11]?庸庖族饤[12],非曰不文,味恐失真。
此物風韻也,但橙醋自足以發揮其所蘊也。
且曰:“團臍膏,尖臍螯。
秋風高,團者豪。
請舉手,不必刀。
羹以蒿,尤可饕。
”因舉山谷詩雲:“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
”真可謂詩中之驗。
“舉以手,不必刀”,尤見錢君之豪也。
或曰:“蟹所惡,惟朝霧。
實築筐,噀以醋。
雖千裡,無所誤。
”因筆之,為蟹助。
有風蟲[13],不可同柿食。
【注釋】 [6]绀(gàn):青色。
[7]越淮多趨京:原文如此,費解。
《說郛》本中為“越淮多越掠”,亦不可解。
揣測文意,似指作者奔波于江淮一帶。
[8]枵(xiāo)而不盈:指腹空,饑餓。
枵,空。
[9]惟硯存:靠文字生活。
戴複古詩雲:“以文為業硯為田。
” [10]吳門:蘇州為春秋時吳國故地,故稱吳門。
[11]柏手浮于湖海之濱:柏,當為“拍”。
據《晉書·畢卓列傳》: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 [12]饤:貯食,盛放食品。
[13]風蟲:蟹腹中的寄生蟲。
宋代傅肱《蟹譜·風蟲》:“蟹之腹有風蟲,狀如木鼈子而小,色白,大發風毒。
” 【譯文】 江中的螃蟹,顔色發黃又有腥氣;河裡面的蟹,呈青色且有香氣;生在溪水中,則蒼灰帶青色。
我時常奔波于京城和江淮一帶,有時不免饑餓難耐。
幸好有錢謙齋,靠文字為生,又回到了吳門。
秋天,偶然去拜訪,飲酒談文,仍然和從前一樣勤勉。
逗留了十幾天,每天早上去買蟹,一定選取大個的來烹饪,用清醋雜以蔥、芹,将蟹肚臍朝天放置,稍等其凝結,每人拿一個,暢快地飲酒大口嚼食,和在湖海之濱拍浮的快樂又有什麼區别呢?平庸的廚子們做得不是不好看,味道恐怕失去本味。
螃蟹的風味,隻要橙醋就足夠突顯出它所特有的風味了。
錢謙齋說:“團臍膏,尖臍螯。
秋風高,團者豪。
請舉手,不必刀。
羹以蒿,尤可饕。
”又舉黃山谷的詩:“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
”這真是詩中的證據啊!“舉以手,不必刀”,尤其能看出錢謙齋的豪邁。
有人說:“蟹所惡,惟朝霧。
實築筐,噀以醋。
雖千裡,無所誤。
”所以用筆記下來,作為吃蟹時的一點幫助吧。
蟹中有風蟲,不宜與柿子一起進食。
【點評】 “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蟹賞菊菊花天。
”每年秋天,都是許多愛蟹之人食指大動之時。
中國食蟹的曆史悠久,《逸周書·五會解》、《周禮·天官·疱人》中均有記載,距今少說也有幾千年了。
自古以來蟹就被認為是難得的美食,如清代美食家李漁《閑情偶寄》中所說:“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有這麼多人喜歡,有關蟹的菜肴也不斷發展,各個時期都不斷有螃蟹名菜肴,可蒸、可煮、可煎、可炸,不論是喜歡哪種方法,總能找到合适的吃蟹方法。
而至于哪種方法最好吃,可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九月賞菊圖 林洪在本文中所介紹的螃蟹的烹饪方法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白煮蟹,也就是把螃蟹放在水裡煮熟,佐以調料,與朋友一起把酒持螯,十分豪爽。
這種吃法,與今天的蒸蟹也相差無幾,雖然看似清淡,但卻是最原汁原味的吃蟹方法,保有了蟹肉的新鮮風味。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此物風韻也”,這就是螃蟹的本來的真味,隻需略加一些最簡單的調料如橙醋等就足以發揮其特有的風味了。
更難得的是與朋友一起喝酒吃蟹,議論縱橫,其心滿意足之情自不待言。
林洪還提到了一個吃蟹需要重視的問題,就是寄生蟲。
因為螃蟹居于卑濕之地,活蟹體内的各種寄生蟲頗多,如果生吃,或者吃半生不熟的蟹,這些寄生蟲很容易會進入人體,影響人體的健康。
至于螃蟹不适宜與柿子同吃的說法流傳頗廣,應該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
《本草綱目》記載:“凡柿同蟹食,令人作瀉。
”此說有一定依據,螃蟹與柿子都是屬寒性的食物。
而且,蟹肉的蛋白質較豐富,而柿子含有很多鞣酸,蛋白質遇到鞣酸後會凝結成硬塊,積在胃腸裡影響消化功能,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的反應,嚴重的可以阻塞胃腸道,出現腸梗阻,有時甚至會引起胃出血,這在醫學上稱為“柿石症”或叫“柿團症”。
湯綻梅 十月後,用竹刀取欲開梅蕊[14],上下蘸以蠟[15],投蜜缶中。
夏月[16],以熱湯就盞泡之,花即綻,澄香可愛也。
【注釋】 [14]竹刀:竹制的刀。
[15]上下:意為全部,通身。
[16]夏月:夏天。
【譯文】 十月以後,用竹刀把将要開放的梅花花苞采下。
通身蘸上蠟以後,放在蜜缶中保存。
等到夏天,放在杯盞中用熱水浸泡,梅花就能馬上綻放,清香可愛! 【點評】 王謙《卓冠群芳圖》 湯綻梅不僅名字好聽,制作方法也很巧妙。
通過蠟封、蜜浸的方式将舊年尚未開放的梅花花蕾保存,待到來年夏天時,用熱水一泡,梅花就會綻放,散發出淡淡的幽香,煞是可愛。
在技術手段尚很落後的古代,夏日卻能賞玩冬梅,足見古人巧思! 梅花本來就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以熱水煎之,不但是一種雅趣,也對身體有益。
梅花茶的加工方法很多,有些還可在裡面配上一些綠茶或者其它的配料。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裡記有一種“暗香湯”,實際上也是梅花茶:梅花将開時,清旦摘取半開花頭連蒂,置磁瓶内,每一兩重,用炒鹽一兩灑之,不可以手漉壞。
用厚紙數重,密封置陰處。
次年春夏取開,先置蜜少許于盞内,然後用花二三朵置于中,滾湯一泡,花頭自開,如生可愛,沖茶香甚。
可見,雖然具體步驟有些區别,但大體上與“湯綻梅”的方法差不多。
通神餅 姜薄切[17],蔥細切,各以鹽湯焯。
和白糖、白面,庶不太辣[18]。
入香油少許,炸之[19],能去寒氣。
朱晦翁《論語注》雲[20]:“姜通神明[21]。
”故名之。
【注釋】 [17]薄切:切成薄片。
[18]庶:希望。
[19]炸:煎炸。
[20]朱晦翁:指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也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在當時及身後都有很大影響。
[21]姜,通神明:朱熹《論語集注·鄉黨》注:“姜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
” 朱熹像 【譯文】 姜切成薄片,蔥切為細絲,用放了鹽的熱水焯一下。
然後和上白糖、白面,希望這樣能使其不太辣。
加入一些香油,然後煎炸。
食用後能去除寒氣。
朱晦翁《論語集注》中說:“姜,能夠通神明。
”所以命名為“通神餅”。
朱熹《論語集注》書影 【點評】 《論語·鄉黨》中記錄了不少孔子日常飲食起居的習慣,其中有一條便是:“不撤姜食,不多食。
”這句話有兩個含義:其一,孔子喜歡吃姜,日常飲食中有吃姜的習慣;其二,孔子吃姜有度,絕對不多吃。
可見,即便是在吃姜的飲食小節上,孔子依然遵循着他一貫的“過猶不及”的态度,堅持着中庸的立場。
孔子的這種飲食觀念當然是可取的,雖然姜的确于人有益,适量服食具有開胃止嘔、化痰止咳、發汗解表等作用。
不過,如果吃得過多,久服積熱同樣也會引發一些問題,特别是本來身體就有陰虛、有實熱症狀的人更要忌用。
至于“姜通神明”,似乎乍看起來以為是在宣傳迷信和神秘主義,其實不然,這裡的“神明”并非指神神鬼鬼之類,而是指人的精神而言。
意為吃了姜以後,精神會為之振奮,思維會更加活躍等。
金飯 危巽齋雲:“梅以白為正[22],菊以黃為正,過此[23],恐淵明、和靖二公不取。
”今世有七十二種菊,正如《本草》所謂“今無真牡丹,不可煎者”。
法:采紫莖黃色正菊英,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
候飯少熟,投之同煮。
久食,可以明目延年。
苟得南陽甘谷水煎之[24],尤佳也。
昔之愛菊者,莫如楚屈平、晉陶潛[25]。
然孰知今之愛者,有石澗元茂焉,雖一行一坐[26],未嘗不在于菊。
翻帙得《菊葉詩》雲[27]:“何年霜後黃花葉,色蠹猶存舊卷詩。
曾是往來籬下讀,一枝開弄被風吹。
”觀此詩,不唯知其愛菊,其為人清介可知矣[28]。
【注釋】 [22]正:正品,指純正、貴重的佳品。
[23]過此:除了這些。
[24]甘谷水:據《抱樸子》記載,南陽郦縣山中,有甘谷水。
之所以甘甜,是因為谷上左右長滿了甘菊。
菊花掉落其中,曆世彌久,所以水的味道變得甘甜無比。
附近的居民都喜飲甘谷水。
“飲者無不考壽,高者百四五十歲,下者不失八九十,無夭年人。
得此菊力也。
” [25]屈平:即戰國時大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26]一行一坐:指日常起居。
[27]帙: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這裡指書籍。
[28]清介:清正耿直。
【譯文】 唐寅《東籬賞菊圖》 危巽齋說:“梅以白色為正品,菊以黃色為正品,除了這些,恐怕愛菊的陶淵明、喜梅的林和靖都不會要。
”現在世上有七十二種菊花,但正如《本草》所說“現在沒有真正的牡丹,不能煎食”。
菊花的食用方法:采紫莖黃色的正品菊花,用甘草湯和鹽,在熱水中稍微焯一下。
等飯快熟,将菊花投進去一起煮。
堅持食用,有明目長壽的效果。
如果能夠用南陽的甘谷水來煮,尤其好。
過去愛菊花的人,沒有比得過楚國屈原、晉代陶淵明的了。
哪裡知道現在愛菊花之人,還有石元茂,日常起居無時不在意菊花。
翻其書得《菊葉詩》:“何年霜後黃花葉,色蠹猶存舊卷詩。
曾是往來籬下讀,一枝開弄被風吹。
”欣賞此詩,不但知道他愛菊,而且也可以知道其為人的清廉耿直。
【點評】 宋代士人普遍愛菊,兩宋時期撰寫的菊花類著作如《菊譜》就有八種之多,而且據說曆史上每年一度的賞菊活動也正是自宋代開始興起的,足可見菊花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了。
這當然與菊花所蘊含的文化品格—“君子之志”是不可分的,宋代屢受外侮,士人借菊花以明志,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林洪從石元茂的詩中不但看出其對菊花的喜愛之情,而且看出了他的“為人清介”,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
《神農本草經》中,把菊花列為藥之上品,認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所以曆代服食菊花的人非常多,方法也多樣,《山家清供》中與菊花有關的食品就有多種。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菊花種類頗多,但不是所有的菊花都可以食用。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說:“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
”林洪在這裡選的就是“紫莖”的菊花。
至于要選擇“黃色”,倒未必是基于食用的角度,而是因為在古人的觀念裡,純黃色,在五行中是中央土的顔色,又逢九月開花,正是金中之土,與季節相應,所以最為上乘。
石子羹 溪流清處取白小石子,或帶藓衣者一二十枚[29],汲泉煮之[30],味甘于螺,隐然有泉石之氣[31]。
此法得之吳季高,且曰:“固非通霄煮食之石[32],然其意則甚清矣。
” 【注釋】 [29]藓衣:石頭表面所生的青苔。
[30]汲:打水。
[31]隐然:隐隐約約的樣子。
[32]通霄煮食之石:指修仙者所服食的白石。
如葛洪《神仙傳·白石先生》:“常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
” 【譯文】 在溪流清澈的地方選取白色或者生有青苔的小石子一二十個,打泉水來煮,其滋味比螺還甘美,隐約間有泉石之氣。
這種方法從吳季高那裡學來,他還說:“這本不是求仙人通宵煮食的石頭,但其意趣則非常清雅。
” 【點評】 崔子忠《杏園夜宴圖》 林洪介紹的這道“石子羹”乍看上去,似乎全無一點“羹”的印記,調料也無,配菜也無,就是去小溪中找點白色的石頭,或者上面生有青苔的也可以,然後放到水裡去煮。
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着實是令人胃口全無的,更何況,多數人可能還會考慮到衛生問題。
可是,這在古代士人的眼裡,卻是一件清雅的事情,因為可以借此吸收“泉石之氣”。
比如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元方回《次韻贈道士汪庭芝》:“中野履霜甯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緣。
”這或許就是古今異趣的表現吧。
有趣的是,煮石之說現在已幾不聽聞,反而是青苔的食用在部分地方倒很普遍。
據說,雲南少數民族傣族中便有一道湯名為“青苔卵石湯”,又叫“滑苔湯”:将池塘中撈出的青苔漂洗幹淨,與蔥,姜、蒜、芫荽、辣椒等佐料一起盛在盆内,加濾過的石灰水拌勻,再撒上食鹽待煮。
将卵石投入火塘燒至發紅時,一隻隻取出投入青苔盆内,使盆内青苔沸騰至熟,用糯米飯團蘸裹食用。
據說這道菜不僅色澤青翠,而且滑膩清香,風味獨特。
将“青苔卵石湯”與“石子羹”相比,兩者的方法确有相近之處,顯然前者在口味上會更像一道菜,可是,若論意趣之清幽,則遠遜于後者了。
梅粥 掃落梅英[33],撿淨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
候熟,入英同煮。
楊誠齋詩曰[34]:“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
脫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 【注釋】 [33]落梅英:即落下來的梅花。
[34]楊誠齋詩:指楊萬裡《寒食梅粥》一詩。
【譯文】 掃落下的梅花,撿洗幹淨,用雪水和上好的白米煮粥。
等粥熟了,把梅花放進去一起煮。
正如楊誠齋詩中所雲:“才看臘後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
脫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 岩叟《梅花詩意圖》 【點評】 “萬花敢向雪中去,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梅花,曆來是文人墨客筆下歌詠的對象。
而且,梅花還是盤中的美味,常食梅花菜肴可舒肝解郁、開胃生津,是當之無愧的食療佳品。
《山家清供》中有多種以梅花為原料的食物,既有湯餅,也有蜜餞和粥品,都别具風味。
林洪對于梅花如此看重,當然可以理解,因為他一直以林逋後人自許,既然有這樣“梅妻鶴子”,能寫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名句的祖先,自己怎麼可能不喜歡梅花呢?林洪在這裡介紹的梅粥後來被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收錄:“收落梅花瓣,淨用雪冰水,煮粥,候粥熟,将梅瓣下鍋,一滾即起食。
”雖然文字略有不同,但方法完全一緻。
按:《遵生八箋》實為養生專著,卻将《梅粥》全然收入,其養生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山家三脆 嫩筍、小蕈、枸杞頭[35],入鹽湯焯熟,同香熟油、胡椒、鹽各少許,醬油、滴醋拌食。
趙竹溪密夫酷嗜此[36]。
或作湯餅以奉親,名“三脆面”。
嘗有詩雲:“筍蕈初萌杞采纖,燃松自煮供親嚴[37]。
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蕈亦名菰。
【注釋】 [35]蕈(xùn):指菌類食物。
枸杞頭:又叫枸杞菜,是枸杞初春的嫩莖葉。
可入藥,味苦性寒,具有補虛益精、清熱止渴、祛風明目的功效。
[36]趙竹溪:趙密夫,号竹溪,趙廷美八世孫。
紹定二年(1229)進士。
[37]親嚴:指父母。
親,對母親的尊稱。
嚴,對父親的尊稱。
【譯文】 選取嫩筍、小蕈和枸杞頭,放入鹽湯内焯熟,用香熟油、胡椒、鹽少量,再加上醬油、滴醋拌着吃。
趙竹溪特别喜歡吃這道菜。
有時會做成湯面給父母吃,起名叫“三脆面”。
曾經寫詩:“筍蕈初萌杞采纖,燃松自煮供親嚴。
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蕈,又叫菰。
【點評】 枸杞 “三脆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澆頭面”。
澆頭當然不是主食,可是一碗面,如果沒有澆頭,即便面再好,吃起來也索然無味。
趙竹溪是皇室後裔,其先祖趙廷美(947—984)是宋太祖趙匡胤四弟,被封為魏王。
因此,趙竹溪的生活應該是極為優裕的。
可是,這個貴胄子弟卻對這樣一碗用嫩筍、小蕈、枸杞頭作澆頭的“三脆面”念念不忘,還寫了一首《三脆面》來表達喜愛之情。
蕈是一種菌類,類似于現在所說的蘑菇。
如《本草綱目》中有“蘑菇蕈”:蘑菇……埋桑、楮諸木于土中,澆以米泔,待菇生,采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其中空虛,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蘑菇”,謂其味如雞也。
蘑菇、筍、枸杞頭,皆是春季的時令蔬菜,之所以取名為“三脆”者,自是着眼于其新鮮爽脆。
所以不少地方都有“三脆面”、“三鮮面”,澆頭未必全是這三種,但名字的用意都是一樣的。
玉井飯 章雪齋鑒宰德澤時[38],雖槐古馬高[39],猶喜延客。
然後食多不取諸市,恐旁緣擾人[40]。
一日,往訪之,适有蝗不入境之處[41],留以晚酌數杯。
命左右造玉井飯,甚香美。
其法:削嫩白藕作塊,采新蓮子去皮心,候飯少沸,投之,如盦飯法。
蓋取“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之句[42]。
昔有《藕詩》雲:“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43]。
”今杭都範堰經進七星藕[44],大孔七、小孔二,果有九竅。
因筆及之。
【注釋】 [38]章雪齋:即章鑒(1214—1294),字公秉,号杭山,别号萬叟。
以别院省試及第,累遷同知樞密院事。
為官清廉,政事嚴謹,為人寬厚,士大夫目為“滿朝歡”。
有《杭山集》傳世。
宰德澤:主政。
宰,主持。
德澤,恩惠。
[39]槐古馬高:形容權高位重。
周代時,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後因以“槐”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40]旁緣擾人:意為下屬仗勢欺人,騷擾百姓。
旁緣,依仗,憑借。
《漢書·食貨志下》:“吏用苛暴立威,旁緣莽禁,侵刻小民。
” [41]蝗不入境之處:指清淨之所,沒有人打擾。
蝗,在此指趨炎附勢之輩。
[42]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出自韓愈《古意》:“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
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
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
” [43]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西子,指戰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
比幹,為商纣王時大臣,因直言相谏得罪纣王,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幹剖視其心。
[44]七星:指北鬥星。
《易·豐》:“日中見鬥。
”孔穎達疏:“處日中盛明之時,而鬥星顯見。
” 【譯文】 章雪齋主政時,雖然功高位重,仍然喜歡宴請客人。
但是食物大多不在市場中購買,原因是擔心下屬仗勢欺人,打擾到百姓。
一日,我前往拜訪,正好沒有别人打擾,于是留我吃晚飯喝酒。
章雪齋吩咐人作“玉井飯”,吃起來非常甜美可口。
做法是:用刀将嫩白藕切成塊,将新采的蓮子去掉皮和心,等飯稍微沸騰後投入其中,就和盦飯的方法一樣。
之所以叫玉井飯大概是取自韓愈《古意》中“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的詩句吧。
曾有描寫藕的詩句說:“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
”現在杭州範堰所産的七星藕,有大孔七個,小孔二個,果然有九竅。
因此特意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點評】 荷花圖 新鮮的蓮藕微甜而脆,既可生食也可做菜,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章雪齋的府上以蓮藕、蓮子入粥,粥香與蓮香融合在一起,堪稱絕配,讀之都不禁吞涎,難怪林洪吃了以後覺得“甚香美”。
“玉井飯”之名源于韓愈《古意》中的詩句:“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太華峰是華山主峰之一,以險峻聞名。
據說,太華峰頂有水池,其中生千葉蓮花,服之能飛升羽化,因曰“華山”。
這當然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過後人對此頗為津津樂道,比如蘇轼《和陶飲酒》之九:“不如玉井蓮,結根天池泥。
”宋代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寫詩:“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
”(《曉夢》) 說到玉井蓮,還有一個笑話可博一哂。
明代馮夢龍編的笑話集《廣笑府》中有一則“藕大如船”:主人用藕梢做菜待客,卻把最甘美的大段蓮藕藏而不用。
客人發現了,于是笑道:“常讀詩‘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以前懷疑沒有這樣大的藕,今天相信了。
”主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緣故?”客人回答:“藕梢已到此,藕頭還在廚房中呢。
”将主人的吝啬刻畫得惟妙惟肖。
洞庭[45] 舊遊東嘉時[46],在水心先生席上[47],适淨居僧送“”至[48],如小錢大,各和以橘葉,清香霭然,如在洞庭左右。
先生詩曰:“不待滿林霜後熟,蒸來便作洞庭香。
”因詢寺僧,曰:“采蓮與橘葉搗之,加蜜和米粉作,各合以葉蒸之。
”市亦有賣,特差多耳[49]。
【注釋】 [45](yì):本為食物發馊變臭。
此為一種地方食物名稱。
[46]東嘉:浙江溫州的别稱。
溫州在宋代屬永嘉郡,因為西面有嘉州,所以又将永嘉稱為“東嘉”。
[47]水心先生:即葉适(1150—1223),字正則,稱水心先生。
溫州永嘉人。
淳熙五年(1178)進士。
宋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他所代表的永嘉學派(事功學派)在當時影響很大,曾與朱熹道學、陸九淵心學鼎足而立。
[48]淨居僧:淨居寺的僧人。
此處淨居寺或位于浙江仙居縣白塔鎮,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宋代時重修,當時香火頗旺。
[49]特差多耳:隻是風味差很多罷了。
趙令穰《橙黃橘綠圖》 【譯文】 從前在東嘉遊玩時,在水心先生家的宴席上,正好遇到淨居寺的僧人前來送“,”有銅錢大小,每個都以橘葉包裹,香氣濃郁,好像身處洞庭湖旁邊一樣。
水心先生曾有詩:“不待滿林霜後熟,蒸來便作洞庭香。
”因此我詢問制作方法,僧人回答說:“采蓮和橘葉搗成汁,加上蜜,和上面粉做成,分别用葉子包住蒸。
”市場上也有售賣的,隻是味道差得很多罷了。
【點評】 “”字本意為食物馊敗發臭之意,以其作為食物的名稱,或許像“臭豆腐”之類的名稱,意為聞起來有些臭,但吃起來香之意。
但是,看“洞庭”的原料與制作方法,蓮尚有清香,橘葉雖然談不上多香,但通常亦不會散發臭味,何況詩句也有“洞庭香”的描述。
不過,橘樹中有一種枸橘,又叫臭橘、臭橘葉等,從其名來看,這種橘樹的葉子會散發難聞的味道。
隻是這種橘樹結出的果實味道苦澀,不知是否與文中所說的橘葉是同一種。
此處的“洞庭”并非指位于湖南的洞庭湖,而是指吳地的太湖,當地以産橘聞名,民諺有“橘非洞庭不香”的贊譽。
溫州當地亦産橘,味道也很好,如葉适《西山》一詩中寫道:“對面吳橋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樹,無水不荷花。
”可見,葉氏居所附近的橘樹是非常多的。
這裡所引詩“不待滿林霜後熟,蒸來便作洞庭香”,即是贊美這種食物撲鼻的橘香,也隐含着溫州的橘子味道其實并不比洞庭橘差的涵義。
荼粥[50]附木香菜 舊辱趙東岩子岩雲瓒夫寄客詩[51],中款有一詩雲:“好春虛度三之一,滿架荼取次開。
有客相看無可設,數枝帶雨剪将來。
”始謂非可食者。
一日适靈鹫[52],訪僧蘋洲德修,午留粥,甚香美。
詢之,乃荼花也。
其法:采花片,用甘草湯焯,候粥熟同煮。
又,采木香嫩葉[53],就元焯,以鹽、油拌為菜茹。
僧苦嗜吟,宜乎知此味之清切。
知岩雲之詩不誣也。
【注釋】 [50]荼(túmí):又稱酴醾。
荼為落葉灌木,以地下莖繁殖。
荼花在春末夏初開花,凋謝後即表示春季花季結束。
[51]辱:古代表示承受的謙辭。
趙東岩:即趙彥侯,字簡叔,号東岩。
寶慶元年(1225)進士。
[52]靈鹫:即靈鹫寺。
同名者甚多,此處或指今江西上饒靈鹫山北的靈鹫寺,建于唐代。
[53]木香:一種菊科植物,根莖入藥,即常用藥材木香,以香氣濃郁者為佳。
【譯文】 從前收到趙東岩之子趙岩雲在外客居時寫的詩,其中有一首:“好春虛度三之一,滿架荼取次開。
有客相看無可設,數枝帶雨剪将來。
”開始的時候,認為荼不能吃。
一天,前往靈鹫拜訪僧人蘋洲德修,中午留下喝粥,非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