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青精飯 粟 青精飯,首以此[1],重谷也[2]。

    按《本草》[3]:“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

    ”即青精也。

    采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4],蒸飯。

    曝幹,堅而碧色,收貯。

    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5],煮一滾即成飯矣。

    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

    久服延年益顔。

    仙方又有“青精石飯”[6],世未知“石”為何也。

    按《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鬥[7],水浸三日,搗為丸,如李大,白湯送服一二丸,可不饑。

    ”是知“石脂”也 二法皆有據。

    第以山居供客[8],則當用前法。

    如欲效子房辟谷[9],當用後法。

     每讀杜詩[10],既曰:“豈無青精飯,令我顔色好[11]。

    ”又曰:“李侯金閨彥[12],脫身事幽讨。

    ”當時才名如杜、李,可謂切于愛君憂國矣。

    天乃不使之壯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瑤草之思[13],惜哉! 【注釋】 [1]首以此:将此青精飯放在首位。

    首,首位。

     [2]重谷:重視糧食。

    谷,泛指糧食。

     [3]《本草》:“本草”是古代對記載中藥之書的稱呼,雖然中藥的來源甚廣,但主要來自植物,故以“本草”命名。

     [4]一二:一兩個,表示少數。

     [5]滾水:開水,熱水。

     [6]仙方:舊時幻想服食後可以成仙的各類丹藥方。

     [7]青粱米:粱米為谷物之一種,據顔色不同而有黃、白、青等種類。

    一說即精米。

    據《唐本草》記載: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粱也,谷粒似青稞而少粗。

    夏月食之,極為清涼。

    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

     [8]第:隻是。

     [9]子房辟谷:子房,指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張良,字子房,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居功至偉。

    據《史記》載,張良晚年多閉門不出,修習導引、辟谷等長生之術。

     [10]杜:指唐代大詩人杜甫。

    前兩句詩引自《贈李太白詩》,後兩句詩出自《贈李白》。

     [11]顔色:指面色。

     [12]李侯:指李白。

    因其曾擔任翰林待诏,故有此稱。

    金閨彥:朝堂中的人才。

    金閨,金馬門的别稱。

    金馬門本為漢代宮門名,系學士待诏之處,後用作翰林院的代稱。

    彥,舊時對士人的美稱。

     [13]瑤草:仙草,傳說吃了可以飛升成仙。

    如西漢東方朔《與友人書》:“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

    ” 【譯文】 張良拾履圖 将青精飯放在首位,是由于重視糧食的緣故。

    《本草》上說:“南燭木,現在叫黑飯草,又叫旱蓮草。

    ”說的就是青精。

    采摘青精的枝葉,搗出汁液,浸入上好的粳米,不管多少,都要浸泡一二兩個時辰後再蒸飯。

    然後将蒸好的飯曝曬,等到米粒堅硬并且呈現碧色時貯存起來。

    要食用時,先用熱水酌量放入米,水一開就成飯了。

    使用的水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經常食用青精飯能夠改善氣色,延長壽命。

    仙方中又有“青精石飯”,世人多不知道“石”到底是什麼。

    據《本草》:“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鬥,用水浸泡三天後,搗成李子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服食一兩丸,不會感到饑餓。

    ”由此可知,所謂“石”就是“石脂”。

     這兩種制作方法都有依據。

    隻是如果山居招待客人,就應當用前一種方法。

    如果要效仿張良辟谷,則用後一種方法。

     每次讀杜甫的詩,既說:“豈無青精飯,令我顔色好。

    ”又說:“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讨。

    ”當時才名之盛如杜甫、李白,可說是真正愛君憂國的人才啊。

    上天竟不讓他們年輕力壯的時候實現其志向,卻使他們産生了尋找青精、瑤草這樣的修道歸隐的念頭,真可惜啊! 【點評】 大凡對古代養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對“青精飯”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許多修仙的故事或傳言中,都少不了它的蹤迹。

    比如宋代梁克家筆記《淳熙三山志》中記載:鄧伯元、褚伯玉、王玄甫等人在霍童山上,“授‘青精飯食、白霞丹景’之法,見五髒,夜中能書”。

    蘇轼也有詩稱:“黃公獻紫芝,赤松饋青精。

    ”(《次韻程正輔遊碧落洞》)顯然,類似的傳說都給青精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可至于其廬山真面目,則衆說紛纭,常人倒還真難得一見。

     林洪的态度較為客觀,他在本文中記載了兩種青精飯的制作方法,并特意說明,兩者之中,前者一般是供招待客人用的,後者則是修道之人專用的。

    實際上從其描述來看,兩者的原料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是植物青精與粳米,一種則是青石脂和青粱米,區别非常明顯。

    後者中含有青石脂,則當屬服石之類。

    按,服石求長生自魏晉至唐,曾大為流行,不過服食中毒甚至導緻死亡的例子不勝枚舉,血的教訓面前,該養生術到了唐末五代以後已經開始衰落。

    到了林洪所在的南宋,仍在信奉服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林洪本人并不修仙,作為美食家的他實際上介紹給一般人的也正是前者。

     那麼,這種可以用來“山居供客”的青精飯到底是何物?又有什麼功效呢?林洪引藥書說其有南燭木、黑飯草等名字。

    其言不虛,按《證類本草》引《日華子本草》雲:黑飯草,益腸胃。

    搗汁浸蒸,曬幹服。

    又名南燭也。

    《證類本草》是宋代最為盛行的本草書籍,其描述雖略,但大體上和林洪所介紹的内容是一緻的。

    而對于其具有“益腸胃”的功效,應該也是當時的共識。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顯然,青精飯不僅被道家推崇為修仙者的美味,而且也逐漸被佛家所接受,成為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供佛的供品。

    至今,在許多地方都有“四月八,吃烏飯”的傳統,有些地方還将其與“目連救母”的故事聯系起來。

    而用來作烏飯的“烏飯草”,實際上便是南燭葉的别稱。

    可見,青精飯在後世已經逐漸演變成民俗的一部分,成為老少皆宜的一道美味了。

     碧澗羹 芹[14],楚葵也,又名水英。

    有二種:荻芹取根,赤芹取葉與莖,俱可食。

    二月、三月,作羹時采之,洗淨,入湯焯過,取出,以苦酒研芝麻[15],入鹽少許,與茴香漬之,可作菹[16]。

    惟瀹而羹之者[17],既清而馨,猶碧澗然。

    故杜甫有“青芹碧澗羹”之句[18]。

    或者:芹,微草也[19],杜甫何取焉而誦詠之不暇?不思野人持此[20],猶欲以獻于君者乎[21]! 虛谷《午瑞圖》 【注釋】 [14]芹:植物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可食。

    一種為水芹菜,亦稱“水芹”。

    《爾雅·釋草》:“芹,楚葵。

    ”郭璞注曰:“今水中芹菜。

    ”又有一種旱芹,有特殊香味,俗稱“藥芹”。

     [15]苦酒:古代對醋的别稱。

     [16]菹(zū):酸菜,腌菜。

     [17]瀹(yuè):煮。

     [18]青芹碧澗羹: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中詩句為:“鮮鲫銀絲脍,香芹碧澗羹。

    ” [19]微:微不足道。

     [20]野人:此處指沒有官職的平民百姓。

    《論語·先進》:“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劉寶楠《論語正義》:“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祿之稱也。

    ” [21]欲以獻于君者:此用“芹獻”之典。

    《列子·楊朱》中說,從前有個人在鄉裡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

    豪紳嘗了之後,竟“蜇于口,慘于腹”。

    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

    也作“芹獻”。

     【譯文】 芹,就是楚葵,又叫水英。

    芹有荻芹、赤芹兩種,荻芹取根,赤芹取葉與莖,都可以食用。

    每年二三月做羹湯之時,将采來的芹菜洗幹淨,放入熱水中焯一下,取出後,用醋、研過的芝麻加入一點鹽,與茴香一起浸漬,可以用來做酸菜。

    因為用它煮菜羹的時候,清淡又有馨香,如同碧綠的山澗一樣。

    所以,杜甫才有“青芹碧澗羹”的詩句。

    有人說:水芹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水草,杜甫為什麼要如此稱贊它呢?他沒有想到還有平民要拿着芹菜準備獻給君主呢! 【點評】 芹菜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蔬菜,雖然滋味甚美,可或許司空見慣,一般人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别之處。

    可是在古代,芹菜曾被認為是極為可口的菜蔬,《呂氏春秋》中說:“菜之美者,雲夢之芹。

    ”也就是說,雲夢一帶出産的芹菜,是蔬菜中的美味。

    雲夢是地名,在今洞庭湖一帶。

    可見,在秦漢時期,芹菜就已經大名在外了。

     林洪在這裡介紹了兩種芹菜的食用方法,一種是腌菜,另一種是做成羹湯。

    不論是哪種做法,都盡量保持芹菜的原味。

    特别是第二種做法,不僅味美,而且“既清而馨”,就好像山間碧水一般,可謂是色香味俱全的佳作。

    不唯如此,林洪還引杜甫的詩句,為其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碧澗羹”,更讓這道菜顯得既清又雅,深符文人雅趣。

    下箸之時,既嘗美食,又吟名句,可謂是多重享受了。

     苜蓿盤 開元中[22],東宮官僚清淡[23]。

    薛令之為左庶子[24],以詩自悼曰:“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幹。

    飯澀匙難滑,羹稀箸易寬。

    以此謀朝夕,何由保歲寒?”上幸東宮[25],因題其旁,曰“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

    令之惶恐歸。

     每誦此,未知為何物。

    偶同宋雪岩伯仁訪鄭墅鑰[26],見所種者,因得其種并法。

    其葉綠紫色而灰,長或丈餘。

    采,用湯焯,油炒,姜、鹽随意,作羹茹之[27],皆為風味。

     本不惡[28],令之何為厭苦如此?東宮官僚,當極一時之選,而唐世諸賢見于篇什,皆為左遷[29]。

    令之寄思恐不在此盤。

    賓僚之選,至起“食無餘”之歎[30],上之人乃諷以去。

    籲,薄矣! 位于福建福安的薛令之塑像 【注釋】 [22]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13年至741年。

     [23]東宮:指太子所居之宮。

    清淡:貧薄,沒油水。

     [24]薛令之(683—?):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長溪(今福建福安)人,系福建首位進士,官至左庶子。

    令之少時家貧,然聰明好學,有遠大抱負。

    曾築草堂苦讀,有《草堂吟》詩流傳:“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

    ” [25]幸:指皇帝、帝王到達某處。

     [26]宋雪岩:即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廣平(今屬河北)人。

    擅畫梅花,工詩,著有《雪岩吟草》、《畊硯田齋筆記》、《梅花喜神譜》等。

     [27]茹:吃。

    《方言》:茹,食也。

    吳越之間,凡貪飲食者謂之茹。

     [28]惡:差。

     [29]左遷:降職調動,因古人貴右賤左,故将貶官稱為左遷。

     [30]食無餘:沒有多餘的食物。

    出自《詩經·秦風·權輿》:“今也每食無餘。

    ”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與失望之情。

    魏源《詩古微》中雲:“《權輿》詩人其馮谖之流乎!”認為《權輿》詩之作者如戰國時孟嘗君門客馮谖一樣,因不受重視而抱怨。

     【譯文】 唐代開元年間,東宮太子身邊的官吏生活很清苦。

    擔任左庶子的薛令之寫詩抒發自己的感傷之情:“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幹。

    飯澀匙難滑,羹稀箸易寬。

    以此謀朝夕,何由保歲寒?”恰好玄宗來到東宮,于是在旁題詩道:“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薛令之看到後,惶恐不已,趕忙辭職歸鄉。

     每次看到這首詩,都不知道詩中所寫苜蓿為何物。

    偶然和宋雪岩一起拜訪鄭墅鑰,看到他種着苜蓿,于是從他那裡得到種子和烹饪方法。

    苜蓿的葉子綠紫色中帶點灰,能長到一丈多長。

    采摘後,用熱水焯,用油炒,适量放些姜、鹽,做成羹來吃,都别有風味。

     苜蓿的味道并不差,為什麼薛令之卻如此厭惡歎苦呢?太子身邊的官員都應當是當時最優秀的人才,而唐代許多有記載的賢才都曾被貶職。

    薛令之詩中所寄之意恐怕并不僅僅是苜蓿這盤菜。

    薛令之這樣的人才因懷才不遇,發出“食無餘”的感歎,皇帝竟然嘲諷讓其離開。

    唉,也太薄情了吧! 【點評】 提到“苜蓿”,許多人可能會想到牧草,其實苜蓿亦可食用,也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不過,曆史上也有人因這道菜而丢官的,這便是本文中所說的薛令之。

     封建時代的文人,無不以“兼濟天下”為自己的抱負。

    特别是經過“十年寒窗苦”的磨練,士人們更希望通過科舉能夠一舉改變命運,實現自己的夢想。

    薛令之是福建第一個進士,少有宏志,可是最終卻隻在太子身邊擔任“太子侍講”這樣一個閑職,待遇很低,與其理想可謂相距甚遠,于是寫詩以感傷。

    林洪對其分析至為有理,薛令之當然不會隻是感歎菜肴的不豐,而是希望借此引起統治者的注意而已,否則又怎麼會将這樣的詩寫在宮中的牆壁上呢!可歎的是,薛令之的運氣遠沒有馮谖那麼好,唐明皇畢竟不是孟嘗君,雖然貴為天子,卻缺乏君王應有的氣度與雅量,居然寫詩譏諷。

    林洪這裡隻引了一半,原詩為:“啄木嘴距長,鳳皇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不但譏諷薛令之沒有才能,甚至還相當于下逐客令。

    難怪後人讀之,屢屢為薛令之感歎與鳴不平! 任頤《江南風味》 這件事其實還有後文:薛令之辭歸後,唐明皇按例有所賞賜,薛令之雖然貧窮,卻嚴格按照自己在東宮工作時間長短,按月取酬,絕不多取一文,舉世均稱其廉。

    若幹年後,太子即位,是為唐肅宗。

    他想到了當年的師父薛令之,曾派人征召想委以重任,可惜的是薛令之已經去世。

    于是肅宗賜令薛令之的家鄉改名叫“廉村”,村裡的河改名叫“廉溪”,借以彰顯其廉!直到今天,故址猶存。

    對于薛令之來說,這也算是對其才華與人品遲來的肯定與安慰吧。

     考亭蔊[31] 考亭先生每飲後[32],則以蔊菜供。

    蔊,一出于盱江,分于建陽;一生于嚴灘石上[33]。

    公所供,蓋建陽種。

    集有《蔊》詩可考。

    山谷孫崿[34],以沙卧蔊。

    食其苗,雲:生臨汀者尤佳[35]。

     蔊菜 【注釋】 [31]蔊(hàn):蔊菜,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作為蔬菜食用。

    也具有藥用價值,《本草拾遺》稱其去冷氣,腹内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32]考亭先生:指宋代大儒朱熹。

    朱熹晚年定居于建陽考亭,創辦了著名的考亭書院聚衆講學,故被稱為“考亭先生”,後世也稱其學派為“考亭學派”。

     [33]嚴灘:在今浙江桐廬南,相傳為東漢隐士嚴子陵隐居垂釣處。

     [34]山谷:即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

    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

     [35]汀:水邊平地,小洲。

     【譯文】 考亭先生每次飲酒後,都會吃一些蔊菜。

    蔊菜,一種出産于盱江,分支于建陽。

    另一種産于嚴灘的石上。

    考亭先生所食的蔊菜,大概來自建陽。

    他的文集中有《蔊》詩可以參考。

    黃山谷的孫子黃崿,用沙地來種蔊菜。

    食用其苗,并說:生于水邊地上的特别好吃。

     【點評】 蔊菜是一道藥食兩用的植物,既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蔊菜容易生熱,凡外感時邪及内有宿熱者不宜食用。

    另外,其味道比較辛辣,所以又有“辣米菜”的别稱,不能吃辣的人可能下箸前要三思了。

     考亭 據林洪介紹,朱熹喜歡酒後吃點蔊菜。

    雖然蔊菜似乎并無醒酒功能,但無論怎樣,朱熹對蔊菜确實很喜歡,他作有兩首有關蔊菜的詩。

    其一:“小草有真性,托根寒澗幽。

    懦夫曾一嘬,感憤不能休。

    ”(《蔊菜次劉秀野蔬食十三韻之一》)其二:“靈草生何許,風泉古澗旁。

    褰裳勤采撷,枝箸嚏芳香。

    冷入玄根,春歸翠穎長。

    遙知拈起處,全體露真常。

    ”(《蔊》)朱熹明知蔊菜辛辣,即便是懦夫,隻要吃一口蔊菜,也變得“感憤不能休”,卻依然每飲必吃,可見朱老夫子的确是嗜辣之人了。

     宋代大儒朱熹像 至于文中提到黃庭堅孫子以沙地種蔊菜的方法,倒未必是一定着眼于其滋味比生長于其它地方的好,而是因為蔊菜苗在沙地上随風擺動,看上去姿态非常優美,從欣賞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美的享受,難怪宋代洪舜俞在《老圃賦》中稱“蔊有拂士之風”。

     太守羹 梁蔡遵為吳興守[36],不飲郡井[37]。

    齋前自種白苋、紫茄[38],以為常餌[39]。

    世之醉飽鮮而怠于事者視此[40],得無愧乎!然茄、苋性俱微冷,必加芼姜為佳耳[41]。

     水苋菜 【注釋】 [36]蔡遵:當為蔡撙(467—523),南朝梁大臣。

    字景節,濟陽考城人。

    少方雅退默,與兄寅俱知名。

    《梁書》有傳。

    吳興:浙江湖州的古稱,三國吳甘露二年(266),吳主孫皓取“吳國興盛”之意,改烏程為吳興,并設吳興郡。

    隋代因地瀕太湖而更名湖州。

     [37]郡井:古代井田制,八家共用一井,引申為鄉裡。

     [38]白苋:苋菜的一種,可供蔬食。

    分布廣泛,又有糠苋、細苋、野苋、豬苋、假苋菜、綠苋等名。

    紫茄:茄類的一種,又叫做落蘇,俗稱矮瓜,外表為紫色,其性偏寒涼,《本草綱目》雲: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

     [39]餌:本指糕點,此處泛指食物。

     [40]醉飽鮮:泛指美味佳肴。

    ,肥,亦作“肥濃”,厚味,美味。

    怠于事:對事務懈怠、馬虎。

     [41]芼(mào):拔。

     【譯文】 南梁蔡撙擔任吳興太守時,飲食不打擾鄉裡。

    在房前親自種些白苋、紫茄,作為日常的食物。

    世上那些整日裡享用各式美味卻懈怠于工作的人,看了蔡撙的行為能不感到羞愧嗎!但是,茄、苋性皆略涼,一定要加一些新拔的姜才比較好。

     【點評】 蔡撙作為一方長官,親自耕種自給,以求不打擾百姓,确實是曆史上難得的清官。

    以“太守羹”命名這道由白苋、紫茄所作的菜肴,當然是最好不過的紀念了,同時,對于那些魚肉百姓卻不做事的人來說,面對這道菜,一定會坐立不安有所感觸吧!林洪并未介紹“太守羹”的具體烹饪方法,想來是按照常規的做法便可,無需多言。

    值得一提的是,林洪所言,“茄、苋性俱微冷”,其言不虛,吃的時候可以放些鮮姜進去,以中和其涼性。

    當然,若手邊無姜,放些蔥、蒜之類的熱性作料進去,也完全可以。

     冰壺珍 太宗問蘇易簡曰[42]:“食品稱珍,何者為最?”對曰:“食無定味,适口者珍[43]。

    臣心知齑汁美[44]。

    ”太宗笑問其故。

    曰:“臣一夕酷寒,擁爐燒酒[45],痛飲大醉,擁以重衾[46]。

    忽醒,渴甚,乘月中庭[47],見殘雪中覆有齑盎[48]。

    不暇呼童,掬雪盥手,滿飲數缶[49]。

    臣此時自謂:上界仙廚[50],鸾脯鳳脂[51],殆恐不及。

    屢欲作《冰壺先生傳》記其事,未暇也。

    ”太宗笑而然之。

     後有問其方者,仆答曰[52]:“用清面菜湯浸以菜,止醉渴一味耳。

    或不然,請問之‘冰壺先生’。

    ” 趙光義像 【注釋】 [42]太宗:指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

    蘇易簡(958—997):北宋官員。

    字太簡,梓州銅山人。

    舉進士時,太宗留心儒術,責考生皆臨軒複試,易簡洋洋三千餘言,一揮而就。

    太宗覽畢,甚為贊賞,曰:“君臣千載遇。

    ”擢為甲科第一,遂以文章名揚天下。

    時年僅二十二歲。

    作有《文房四譜》、《續翰林志》等。

     [43]适口:适合的口味。

    《宋書·孔琳之傳》:“所甘不過一味,而陳必方丈,适口之外,皆為悅目之費。

    ” [44]齑(jī):細碎之物,此處指切碎的菜。

     [45]擁爐:圍爐取暖。

    陸遊《冬夜爐邊小飲》詩:“擁爐可使曲身直,飲酒能回槁面紅。

    ” [46]衾:被子。

     [47]乘月:沐浴月光之意。

     [48]盎:古代的一種容器,腹大口小,可用以腌菜。

     [49]缶:古代一種大肚小口的盛酒器。

     [50]上界: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1]鸾脯鳳脂:用鸾鳳做成的菜肴,借指傳說中的珍馐美味。

    鸾為傳說中鳳凰的一種。

    《廣雅》:“鸾鳥,鳳皇屬也。

    ” [52]仆:自己的謙稱。

     【譯文】 宋代象紐蓮蓋銀執壺 太宗皇帝問蘇易簡:“稱得上珍貴的食品中,什麼是最珍奇的?”蘇易簡回答:“沒有固定的風味,适合自己口味的最珍貴。

    我的心裡以為腌菜汁最美味。

    ”太宗笑着問他原因。

    蘇易簡回答說:“一天晚上非常冷,我坐在爐子旁邊溫酒痛飲,不覺大醉,用很厚的被子蓋在身上睡着了。

    忽然醒了,感覺口渴極了,乘着月光走到中庭,忽然看見雪中露出腌菜的盎。

    我來不及叫童仆,用雪擦了擦手,滿飲了好幾缶。

    當時,臣感覺:即便天界的神廚,用鸾鳳做的菜肴,恐怕也比不上這腌菜汁吧。

    屢次想寫一篇《冰壺先生傳》來記這件事,還沒找到空暇。

    ”太宗皇帝聽了,笑着點頭贊許。

     後來,有人詢問其制作方法,我回答說:“用清面菜湯,用菜浸漬其中,就是治醉後大渴的一味好藥。

    如果覺得不對,就請去問‘冰壺先生’吧!” 【點評】 這是一則有趣的典故。

    吃遍天下美味的皇帝問大臣什麼食物最珍貴,按照常規思維,或許會冥思苦想到底什麼菜是最珍奇的。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回答,說什麼皇帝也不會覺得滿意,因為再珍貴的菜肴對天下之主而言,又有什麼稀奇呢?而蘇易簡則出人意料地回答以“齑汁”這樣的答案,可謂高妙之極。

    通俗點來說,齑汁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腌菜的湯,又酸又鹹,正常條件下,是沒有人會把它當做飲料的。

    可是,在蘇易簡酒醉後口渴至極的情形下,卻成了他的大救星。

    後來陳簡齋寫有《食齑》詩雲:“冰壺先生當立傳,木奴魚婢何足錄?”陸遊《早飯後戲作》其二也曰:“髯須主簿方用事,冰壺先生來解圍。

    ”都是就這個典故所發的感歎,對于蘇易簡的機智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這個典故不僅能令人解頤一笑,同時也說明了“食無定味,适口者珍”這個飲食文化中的真理。

    俗話說,“衆口難調”,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你眼中的美味,或許就是他人眼中的難以下咽之物。

    比如中國食品當中的松花蛋、臭豆腐,這些都是不少人的最愛,可是在一些西方媒體看來,這些東西是那麼的令人不舒服,甚至将“松花蛋”評為最令人惡心的食物之一。

    這也足以說明了“适口者珍”的道理。

    許多人在嘗遍人間美食後,心中最想念的依然是“媽媽的味道”,也正是這個原因。

     藍田玉[53] 《漢·地理志》[54]:“藍田出美玉。

    ”魏李預每羨古人餐玉之法[55],乃往藍田,果得美玉種七十枚,為屑服餌,而不戒酒色。

    偶病笃[56],謂妻子曰:“服玉,必屏居山林[57],排棄嗜欲,當大有神效。

    而吾酒色不絕,自緻于死,非藥過也。

    ” 要之,長生之法,能清心戒欲,雖不服玉,亦可矣。

    今法:用瓠一二枚[58],去皮毛,截作二寸方,爛蒸,以醬食之。

    不煩燒煉之功,但除一切煩惱妄想,久而自然神氣清爽。

    較之前法,差勝矣。

    故名“法制藍田玉”。

     燒藥圖 【注釋】 [53]藍田:縣名。

    在陝西渭河平原一帶。

    秦置縣,以産美玉聞名。

    班固《西都賦》:“陸海珍藏,藍田美玉。

    ” [54]《漢·地理志》:指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

     [55]魏:指北魏(386—534),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第一個王朝。

    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93年起遷都洛陽。

    餐玉:服食玉屑。

    舊時以為可以借此長生。

     [56]病笃:病重。

     [57]屏居:屏客獨居。

     [58]瓠(hù):葫蘆的一種。

    也稱葫子、瓠子。

    夜晚開花,果實圓長,可供食用。

    梅堯臣《題刁經臣山居時已應辟西幕》詩:“豈期同瓠瓜,長系蒿萊根。

    ” 【譯文】 《漢書·地理志》記載:“藍田出美玉。

    ”北魏時,李預常羨慕古人服食玉屑求長生的方法,于是前往藍田,果真得到了七十塊玉石,制成玉屑服食,但并沒有戒除酒色。

    後來病重,他對妻兒說:“服玉,一定要獨居于山林,戒除嗜欲,才會有神效。

    而我酒色都沒有戒除,害死了自己,并不是服玉的過錯。

    ” 總之,長生之法,貴在能清心寡欲,即使不服玉,也可以做到。

    現在有一個方法:用瓠瓜一二個,去皮毛,切成二寸見方的小塊,蒸得熟爛,蘸着醬食用。

    不需要煉丹燒藥,隻要去掉一切煩惱妄想,久之,自然神清氣爽。

    比前面所說的服玉之法,要略勝一籌。

    所以叫“法制藍田玉”。

     【點評】 這是一則服食者至死不悟的悲劇,也是曆史上無數為求長生卻導緻夭折者的寫照。

     服食,又稱“服餌”,是指服用某些動植物、礦石或經特殊煉制的所謂丹藥,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死”的一種古代養生方術。

    其中,服用礦石類藥物又稱“服石”,服用丹煉類藥物則叫“服丹”,而服食玉石則稱之為“服玉”。

    之所以服玉,緣于一種錯誤的觀念,許多求仙者認為玉性質堅,而且玉通神靈,人如果服食之後便能獲得玉所具有的這些特性,從而可以長生。

    許多人對此堅信不疑,想方設法尋找玉石來服食。

    而事實上,服食這些礦物類藥物不但無法使人長生不老,相反,還往往導緻許多疾病,甚至緻人死亡。

    文中所舉的李預,羨慕古人服玉,因此仿效,滿以為隻需要服食便可以長壽,在生活上卻一點也不加檢點,喝酒吃肉,房事不節,很快便病危。

    悲哀的是,他至死不悟,臨終還告訴家人:服玉并沒有過錯,自己病重是由于酒色不絕的緣故。

    《魏書》中還記載,李預死了之後,大熱的天,卻體色不變,毫無污濁之氣雲雲。

    這顯然已經是後人以訛傳訛,故意神化了。

     至于林洪取服玉之意,所烹饪的這道用瓠瓜做成的菜肴—“藍田玉”,則是當然的田園美味了。

    不過瓠有所謂“甜瓠”、“苦瓠”之分,據《本草綱目》言:甜瓠可作蔬菜食,苦瓠形似葫蘆狀,故又稱葫蘆瓜、苦葫蘆,性味苦寒有毒,苦者如膽不可食。

    因此,想要仿制這道菜前,務必要搞清楚到底是甜瓠還是苦瓠了。

     豆粥 漢光武在蕪蒌亭時[59],得馮異奉豆粥[60],至久且不忘報[61],況山居可無此乎?用沙瓶爛煮赤豆[62],候粥少沸,投之同煮,既熟而食。

    東坡詩曰[63]:“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着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此豆粥之法也。

    若夫金谷之會[64],徒咄嗟以誇客[65],孰若山舍清談徜徉[66],以候其熟也。

     漢光武帝劉秀像 【注釋】 [59]漢光武:指東漢光武帝劉秀。

    蕪蒌亭:又叫“無蒌亭”,在今河北饒陽滹沱河濱。

     [60]馮異(?—34):字公孫,颍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

    東漢開國名将,“雲台二十八将”之一。

    任征西大将軍,為劉秀平定關中立有大功。

    《後漢書》記載:馮異曾在劉秀戰敗奔逃、饑寒交迫之時,設法弄來紅豆粥,劉秀第二天早晨對諸将說:“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

    ” [61]報:報答。

     [62]沙瓶:猶沙罐。

     [63]東坡:即北宋大文豪蘇轼,此處所引詩名為《豆粥》。

     [64]金谷:指金谷園,是西晉石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