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的别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
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
他因與貴族王恺争富,修築了極盡奢侈之能事的金谷園。
[65]咄嗟:猶呼吸之間。
謂時間迅速。
《晉書·石崇傳》記載: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66]徜徉:安閑自得的樣子。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 【譯文】 漢光武帝在蕪蒌亭時,嘗過馮異奉上的豆粥,很久之後都不忘報答,更何況山居怎麼能沒有它呢?用沙瓶把紅豆煮得爛熟,等粥稍微沸騰了,将米投進去一起煮,熟了之後就可以吃了。
蘇東坡《豆粥》詩說:“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着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這就是制作豆粥的方法。
至于金谷園聚會中的豆粥,隻是為了迅速端出來向客人炫耀,哪裡比得上山房之中,一邊悠閑地清談,一邊等待豆粥熟這樣悠然自得呢。
【點評】 豆粥是一道制作既簡易,營養又豐富的食品,古代素有“五谷宜為養,失豆則不良”的說法,意思是說人的飲食中,如果少了豆子就會失去平衡,對身體不利。
不過由于豆類堅硬,往往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來熬煮,熬得酥軟才會好吃,同時也便于人體吸收。
所以古代的大富豪石崇曾經在宴會時以迅速可以端上豆粥來炫耀。
其中奧妙說出來也很簡單,原來是預先就把豆子煮熟研成粉,有客人來的時候,隻需要煮白粥,把豆粉撒入其中就可以了。
後來,由于下人将制作的方法外洩,石崇竟然将下人殺害,真可謂殘忍至極了。
在石崇這樣的人眼裡,豆粥其實隻是炫耀的手段而已,隻有到了蘇轼、林洪這樣的美食家眼中,豆粥才真的是一道無上的美食。
蟠桃飯 采山桃,用米泔煮熟[67],漉置水中[68]。
去核,候飯湧,同煮頃之[69],如盦飯法[70]。
東坡用石曼卿海州事詩雲[71]:“戲将桃核裹紅泥,石間散擲如風雨。
坐令空山作錦繡,绮天照海光無數。
”此種桃法也。
桃三李四[72],能依此法,越三年[73],皆可飯矣。
桃 【注釋】 [67]米泔:淘米水。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一·稻》:米泔,甘,涼,無毒。
亦稱“米泔水”。
[68]漉(lù):水慢慢地滲下,過濾。
[69]頃之:片刻,一會兒。
[70]盦(ān):覆蓋,掩蓋。
[71]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學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
官至中允、秘閣校理,與歐陽修交友甚笃,喜飲酒,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工詩,善書法,著有《石曼卿詩集》。
海州:今屬江蘇連雲港,石曼卿曾擔任海州通判。
據宋代劉延世《孫公談圃》所記:“石曼卿谪海州日,使人拾桃核數斛,人迹不到處,以彈弓種之。
不數年,桃花遍山谷中。
”詩:指蘇東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
[72]桃三李四:言種桃三年,可以結桃子。
李結果則需要四年。
[73]越:過。
【譯文】 采摘山桃,用淘米水煮熟,濾去水,放入水中。
去掉桃核,等粥飯沸騰上湧時,将桃放入稍微同煮,就像焖飯一樣的做法。
蘇東坡詩中提到石曼卿海州種桃之事:“戲将桃核裹紅泥,石間散擲如風雨。
坐令空山作錦繡,绮天照海光無數。
”描述的便是種桃的方法。
桃三李四,如果依照這個方法種桃,過上三年,就可以拿桃當飯吃了。
【點評】 胡桃 俗話說:桃三李四,核桃十年。
容易栽種的桃樹作為傳統的果木之一,分布非常廣泛。
其花“桃之夭夭”,豔麗無比,可以觀賞;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等;核仁也可以食用,非常受人喜愛。
特别是桃子,不但甘美多汁,更由于在許多神話中被稱為“仙桃”而聞名遐迩,甚至于王母娘娘還要專門舉行蟠桃大會來宴請衆仙。
其實,即便沒有這些傳說中的神奇功效,桃子也是非常有營養的水果,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素有“肺之果”的稱号。
中醫學認為患有肺病的患者特别适合吃,也有藥書記載,将桃曬成幹(桃脯),經常食用,具有美容養顔的作用。
不過,桃子雖好,并不适合所有人吃。
特别是桃子性熱,如果進食過多,會生内熱,發丹石毒,長癰疔等。
當然,如果隻是少量品嘗,那麼毫無疑問,桃子是老少鹹宜的美味水果。
更多好書分享關注公衆号:tianbooks 寒具[74] 晉桓玄喜陳書畫[75],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執書帙者[76],偶污之[77]。
後不設。
寒具,此必用油蜜者。
《要術》并《食經》者[78],隻曰“環餅”,世疑“馓子”也[79],或巧夕酥蜜食也[80]。
杜甫十月一日乃有“粔籹作人情”之句[81],《廣記》則載于寒食事中[82]。
三者俱可疑。
及考朱氏注《楚辭》“粔籹蜜餌,有些”[83],謂“以米面煎熬作之,寒具也。
”以是知《楚辭》一句,自是三品:粔籹乃蜜面之幹者,十月開爐,餅也;蜜餌乃蜜面少潤者,七夕蜜食也;乃寒食寒具,無可疑者。
閩人會姻名煎,以糯粉和面,油煎,沃以糖。
食之不濯手,則能污物,且可留月餘,宜禁煙用也。
吾翁和靖先生《山中寒食》詩雲[84]:“方塘波靜杜蘅青,布谷提壺已足聽。
有客初嘗寒具罷,據梧慵複散幽經。
”吾翁讀天下書,和靖先生且服其和《琉璃堂圖》事。
信乎,此為寒食具矣。
《乞巧圖》 【注釋】 《太平廣記》書影 [74]寒具:一種油炸的面食。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四·寒具》:寒具,撚頭也。
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
可留月餘,宜禁煙用。
觀此,則寒具即今馓子也。
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钏之形,油煎食之。
[75]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靈寶,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溫之子。
東晉晚期的權臣, [76]濯手:洗手。
[77]偶:不當心,無意中。
[78]《要術》: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環餅,一名寒具;截餅,一名蠍子。
皆須以蜜調水搜面。
若無蜜,煮棗取汁。
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
《食經》:《舊唐書》載:《食經》九卷,崔浩撰。
作者崔浩,字伯淵,北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
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
曆任太常聊侍中、特進撫軍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司徒。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被誅。
[79]馓子: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狀的油炸面食品。
現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栅狀。
[80]巧夕:即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日之夜。
古代女性這天晚上穿針乞巧,故稱。
劉克莊《即事》詩之三:“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
” [81]粔籹(jùnǚ)作人情:見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 [82]《廣記》:《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型類書。
全書共五百卷﹐取材于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于類書。
宋代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
開始于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
因成書于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禦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83]朱氏:指朱熹,曾為《楚辭》作注,即《楚辭集注》。
粔籹蜜餌,有(zhānghuáng)些:見《楚辭·招魂》。
王逸注:“粔籹,環餅也。
,饧也。
言以蜜和米面,熬煎作粔籹,搗黍作餌,又有美饧,衆味甘美也。
” [84]和靖先生:本名林逋(967—1024),北宋杭州孤山人,著名詞人、隐士。
因其終身不娶,膝下無子,遂以梅花為妻仙鶴為子,故而有“梅妻鶴子”之盛名。
“吾翁讀天下書……”句:原句如此,不可解,似有錯訛之處。
【譯文】 晉代時,桓玄喜歡陳設書畫欣賞。
有一個客人吃過寒具後沒有洗手就去拿書套,不當心弄髒了。
後來,桓玄就再也不設寒具了。
以此來看,寒具一定是用油、蜜制成。
《齊民要術》和《食經》隻說“環餅”,世人猜測可能是馓子,也有人說是七夕吃的酥蜜食。
杜甫在十月一日時,寫有“粔籹作人情”的詩句。
《太平廣記》把它寫進寒食節的事情中。
這三種說法都令人懷疑。
等到考證了朱熹注《楚辭》“粔籹蜜餌,有些”句,說“用米面煎熬做成,就是寒具”。
這才知道,《楚辭》這句詩中提到了三種物品:粔籹是幹的蜜面,十月開爐,即燒餅;蜜餌是蜜面稍微濕潤,是七夕的蜜食;是寒食節的寒具,這就無可疑了。
福建人把會姻叫做“煎”,用糯粉和面,用油煎,再澆上糖來吃。
吃過後不洗手拿其它物品就會沾污物品,并且可以存放一個多月,适合在不起煙火的寒食節中備用。
先祖和靖先生《山中寒食》詩雲:“方塘波靜杜蘅青,布谷提壺已足聽。
有客初嘗寒具罷,據梧慵複散幽經。
”先祖讀天下書,和靖先生都歎服其和《琉璃堂圖》之事。
這确實就是寒食具了。
【點評】 “寒具”是古代飲食文化中的一個小公案。
自唐以後,就不斷有人争議到底是什麼。
同時,留下來的相關詩篇也很多,除了林洪所舉之外,尚有劉禹錫《寒具》詩:“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
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蘇轼《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怪君何處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君不見長安永甯裡,王家破垣誰複修。
”陸遊《西窗》詩:“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钗評。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摩挲忍污寒具油,激賞欲浮大白酒。
”可謂不勝枚舉。
林洪所言雖然有據,但也隻是一家之言。
直到今天,依然有學者在辯論,尚未形成統一意見,但有一點則是無疑的:寒具是一種面食。
有觀點認為它或許是古代中國最早的用面食制成的“點心”,其說當然可以商榷。
不過,從其制作過程乃至使用原料來看,面、油、蜜、糖等都是必備材料,若以現在的健康角度來看,恐怕并不适合每個人食用,更不用說當主食了。
但倘若偶爾當當點心,在正餐之間聊作充饑之用,倒也合适。
黃金雞 李白詩雲[85]:“堂上十分綠醑酒[86],盤中一味黃金雞。
”其法:雞淨[87],用麻油、鹽、水煮,入蔥、椒。
候熟,擘釘[88],以元汁别供[89]。
或薦以酒[90],則“白酒初熟、黃雞正肥”之樂得矣。
有如新法川炒等制,非山家不屑為,恐非真味也。
每思茅容以雞奉母[91],而以蔬奉客,賢矣哉!《本草》雲:“雞,小毒,補,治滿[92]。
” 李白自酌 【注釋】 [85]李白詩:此詩不見于李白詩集。
《宋藝圃》集卷十三收有馬存三首,其中《邀月亭》中有這兩句。
[86]醑(xǔ):美酒。
[87](xún):用開水燙後去毛。
晁補之《豬齒臼化佛贊》:“揚湯毛,毛須彌聚。
” [88]擘(bò):砍,劈擊。
[89]元汁:即原汁。
[90]薦:進,進獻。
[91]茅容:《後漢書·郭太傳》記載:茅容字季偉,陳留人。
家裡曾經留宿客人。
第二天早上,茅容殺雞做菜,客人以為是招待自己。
沒想到雞做好後直接端給了母親,而茅容與客人一起吃菜蔬。
客人非常感動,起身下拜,稱贊他是賢人。
[92]滿:中醫病名,多指郁悶、悶塞不暢等症狀。
【譯文】 李白詩中說:“堂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
”黃金雞的烹饪方法:把雞毛脫去洗淨,用麻油、鹽、水同煮,加入蔥、椒。
等熟了,将雞切成丁,把原汁先留作别用。
或者準備好酒,就可以享受“白酒初熟,黃雞正肥”的樂趣了。
現在新的烹饪方法如川炒等,不是山野人家不屑去做,主要是怕失去雞的真味。
每當想到茅容用雞奉養老母,而用菜蔬招待客人,就覺得他真是孝順的賢人!《本草》記載:“雞,有小毒,有補益作用,能治滿。
” 【點評】 “白酒初熟、黃雞正肥”,典出李白《南陵别兒童入京》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有“詩仙”之稱的李白何等潇灑不羁,卻對此如此留戀,此菜滋味之美不難想見。
作為最普遍飼養的家禽,雞的馴化已經有幾千年之久,雞肉、雞蛋也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常見菜肴。
雖然近些年,有關禽類與其疫病的新聞不斷出現,不過,這畢竟隻是個例,總體而言,恐怕并不會動搖雞作為人類重要肉食來源的地位。
沈周《花鳥》 林洪文中引《本草》說雞“有小毒”,這裡的“毒”當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毒物質,而是強調其是否對證。
事實上,雞肉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民間更素有以老母雞湯補身體的說法。
《本草綱目·雞》中亦雲:“雞肉雖有小毒,而虛羸是要,故食治方多用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雞肉的營養物質大部分為蛋白質和脂肪,較為單一,如果長期将雞肉當做主食食用,缺乏瓜果蔬菜及糧食,會導緻身體營養失衡,而且雞肉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因此對其進食也要适量。
槐葉淘 杜甫詩雲:“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93]。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即此見其法:于夏,采槐葉之高秀者。
湯少瀹[94],研細濾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醬為熟齑[95]。
簇細茵[96],以盤行之,取其碧鮮可愛也。
末句雲:“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不唯見詩人一食未嘗忘君,且知貴為君王,亦珍此山林之味。
旨哉[97]!詩乎! 【注釋】 [93]采掇:摘取。
杜甫《七月三日戲呈元二十一曹長》詩:“園蔬抱金玉,無以供采掇。
” [94]瀹(yuè):浸泡。
[95]醯(xī):醋。
[96]簇:聚集,叢集。
[97]旨:主旨。
槐樹又稱“國槐” 【譯文】 杜甫詩中說:“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從中可知其制作的方法:在夏天采摘長得高的好槐葉,用開水略浸,研細濾清汁,和面作淘,用醋、醬做成調味汁。
将面條細密擺在盤中端上來,看上去青碧可愛。
末句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不僅可見詩人每餐都不忘君,而且可以知道高貴的君王也珍視這山林之味。
這才是詩歌的主旨啊! 【點評】 被大詩人杜甫如此珍視,甚至吃的時候還不忘君王的美食“槐葉淘”到底是什麼呢?由于林洪引用隻是《槐葉冷淘》部分詩句,或難以完全理解。
不妨将原詩全引:“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
願随金,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
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裡露寒殿,開冰清玉壺。
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顯然,這種面食是夏天所食,吃起來極為清爽。
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大體相當于夏天吃的涼面。
但是與我們現在的涼面相比,似乎更為講究。
涼面源于何時,難以考索,但唐代已經流行。
曆代的記載也不少,如宋代王溥《唐會要·光祿寺》中記載:“夏月,冷淘、粉粥。
”仇兆鳌注:“以槐葉汁和面為冷淘。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夏至》中記載得更為清楚: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
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
向曾詢及,發展至近代,則為各種花色冷面,惟不用槐葉或甘菊,因而無其青翠可愛的顔色。
各省遊曆友人,鹹以京師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無比。
由此可見,在清代的北京城,各種花色冷面已經非常流行,隻是都不再用槐葉或者甘菊,當然看上去就再無杜甫詩中所說的“碧鮮可愛”了。
地黃馎饦[98] 崔元亮《海上方》:“治心痛,去蟲積,取地黃大者,淨洗搗汁,和面,作馎饦,食之,出蟲尺許,即愈。
”正元間[99],通事舍人崔杭女作淘食之[100],出蟲,如蟆狀,自是心患除矣。
《本草》:“浮為天黃,半沉為人黃,惟沉底者佳。
宜用清汁,入鹽則不可食。
或淨洗細截,和米煮粥,良有益也。
” 【注釋】 [98]馎饦(bótuō):古代一種水煮的面食,類似于現今的煮面片。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記載:馎饦,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着水盆中浸。
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99]正元:當作“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據劉禹錫《傳信方》雲: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杭女患心痛,垂氣絕。
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來,如蛤蟆狀,無目、足等,微似有口。
蓋為此物所食。
自此遂愈。
[100]通事舍人:官職名。
始置于東晉,用于傳達皇帝旨意。
唐朝時,通事舍人隸屬中書省。
淘:指用汁拌着吃的食物。
【譯文】 崔元亮《海上方》說:“治心痛,去蟲積,取大地黃,洗淨搗汁,和細面做成馎饦,吃了後,吐出一尺來長的蟲子,病就好了。
”貞元年間,通事舍人崔杭的女兒做地黃淘吃,吐出的蟲像蛤蟆一樣,自此心病就好了。
《本草》說:“浮在水上面的是天黃,半沉的是人黃,隻有沉在下面的為佳。
要用清汁,加上鹽則不可吃。
或者洗淨切細,和米一起煮粥吃,非常有益。
” 【點評】 地黃是傳統中藥材,因其地下塊根為黃色而得名。
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有記載,并将地黃歸為藥中上品,稱其“久服輕身不老”。
《本草綱目》更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可以“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産百病”。
所以曆來服食者頗多,如白居易作有《采地黃者》一詩,中有“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蘇轼也曾親自種植、服食地黃,并作有《地黃》詩,其中提到“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
願饷内熱子,一洗胸中塵”。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地黃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藥性也有區别,比如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藥,幹地黃滋陰養血,熟地黃則為補益藥。
所以,服食時根據自己的情況區别選用。
懷慶地黃幹地黃 但以地黃來驅蟲,則一般本草書均未言及。
目前所見,隻有《海上方》與劉禹錫《傳信方》中有記錄,林洪此文中的崔杭女的例子,便是來自《傳信方》。
有趣的是,地黃驅蟲的發現經過倒是被記錄下來,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引崔元亮《海上方》雲:有人患病,卻至死不愈,深以為恨,于是臨終前,告誡家人:“我死了以後,務必把病根挖出來。
”結果家人從其腹中挖出了一條蟲,于是在竹筒中養起來。
家人吃什麼,就喂蟲子吃什麼。
有一次家人吃地黃,也喂蟲吃了一點,沒想到蟲子立刻壞爛而死。
顯然,這是一個有趣的醫事典故,但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否地黃真能驅蟲,這就不得而知了。
梅花湯餅[101]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102],嘗作此供。
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
每一疊用五分鐵鑿如梅花樣者,鑿取之。
候煮熟,乃過于雞清汁内[103]。
每客止二百餘花可想[104]。
一食,亦不忘梅。
後留玉堂元剛有如詩[105]:“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 白檀 【注釋】 [101]湯餅:本為水煮的面食。
此指馄饨。
[102]泉:泉州。
紫帽山:位于福建泉州的晉江市紫帽鎮境内,與清源山、朋山、羅裳山号稱“泉州四大山”。
因常有紫雲覆頂,故名。
[103]過:放入。
[104]止:隻,僅僅。
[105]留玉堂:即留元剛,字茂潛,晚号雲麓子,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
開禧元年(1205),舉博學宏詞,授秘書省正字。
累遷起居舍人,兼權直學士院。
有詩文集名《雲麓集》,已散佚。
梅 【譯文】 泉州的紫帽山有高人,曾經做過這種食物。
先用水浸白梅、檀香末,和面做馄饨皮,每一疊用五分梅花樣的鐵模子鑿出來。
等煮熟了,放進雞湯内。
每客隻有二百多朵。
品嘗之時,也不忘梅花。
後來,留元剛作詩記述道:“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 王冕《墨梅圖》 【點評】 食物如果能夠色香味俱全,已經難得,如果能夠在形上再下足工夫,方可稱為上品。
“梅花湯餅”就是這樣一道既簡單,又雅緻,既馨香,又美觀的食物。
所謂“梅花湯餅”,簡單來說,就是将馄饨皮用模子鑿成梅花的形狀,煮熟後,放到雞湯内,即可享用。
其味道,如同現在所說的“雞湯馄饨”。
不過,若論造型之美觀,一般的雞湯馄饨可就大大不如了。
“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其意境之美,或許,也隻有這樣的妙句才能形容吧! 椿根馄饨[106] 劉禹錫煮樗根馄饨皮法[107]:立秋前後,謂世多痢及腰痛。
取樗根一大兩握[108],搗篩,和面,撚馄饨如皂莢子大[109]。
清水煮,日空腹服十枚。
并無禁忌。
山家良有客至,先供之十數,不惟有益,亦可少延早食[110]。
椿實而香,樗疏而臭,惟椿根可也。
【注釋】 [106]椿(chūn):椿樹,香椿,落葉喬木,嫩枝葉有香味,可食。
簡稱“椿”。
[107]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樗(chū):臭椿。
《說文解字注》:樗,惡木也。
惟其惡木。
故豳人隻以為薪。
今之臭椿樹是也。
[108]兩握:雙拳。
此猶兩手相握的數量。
[109]皂莢子:皂莢子是皂莢樹的種子,可入藥,具有潤燥通便、祛風消腫等作用。
呈長橢圓形,一端略狹尖。
[110]延:推遲。
皂莢 【譯文】 劉禹錫像 劉禹錫煮樗根馄饨皮的方法:立秋前後,容易發生痢疾和腰痛病。
取樗根兩大把,搗碎後篩出面,和面做成馄饨,捏的像皂莢子那麼大。
用清水煮,每天空腹吃十隻。
吃的時候沒有什麼禁忌。
山野人家真有客來到的話,先讓他吃十個,不光對身體有益,也可以将早飯時間推遲一些。
香椿堅實而有香味,臭樗空疏而有臭味,所以用椿根做比較好。
【點評】 一般把椿樹分為兩種,香椿樹被稱椿,臭椿則稱為樗。
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樗,樹及皮皆似漆,青色,葉臭。
”《唐本草》:“香者名椿,臭者名樗。
”蘇頌《本草圖經》:“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
”人們可能對香椿芽更熟悉,被稱為“樹上蔬菜”,每年春季谷雨前後,香椿芽可做成各種菜肴,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可用以治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痢疾等。
說到樗根,人們似乎有些陌生,其實,樗根也具有藥用價值,像樗根湯、樗根散等。
但是用樗根來做馄饨的确是比較新奇的食物。
實際上,劉禹錫用樗根作馄饨的事情來自《證類本草》卷十四,其目的介紹的是其藥用價值。
林洪之所以提議将樗根換作椿根,這主要是從其味道着眼的判斷,因為香椿有香味,而臭椿則入口苦澀。
玉糁羹[111] 東坡一夕與子由飲[112],酣甚,槌蘆菔爛煮[113],不用他料,隻研白米為糁。
食之,忽放箸撫幾曰[114]:“若非天竺酥酡[115],人間決無此味。
” 蘇轍像 【注釋】 [111]糁(sǎn):碎米粒。
[112]子由:即蘇轼之弟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轼同登進士科。
自号颍濱遺老。
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轼齊名,合稱“三蘇”。
[113]槌:敲打。
蘆菔:即蘿蔔。
賈思勰《齊民要術·蔓菁》:“種菘、蘆菔法,與蕪菁同。
” [114]箸:筷子。
幾: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小桌子。
[115]天竺:印度的古稱。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裡。
酥酡:古印度酪制食品名,被認為是色香俱全的美食。
《法苑珠林》: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
【譯文】 蘇東坡一天晚上與弟弟子由飲酒,酒酣之餘,把蘿蔔捶爛,用水煮,不用其他作料,隻放了一些研碎的白米粒。
吃了以後,忽然放下筷子,手撫桌面說:“如果不是天竺酥酡,人間決沒有這樣的美味。
” 【點評】 蘇轼像 “蘆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但是要說到另一個名稱—蘿蔔,則當然是家喻戶曉的蔬菜。
雖然是家常菜肴,但在美食家那裡,總會有新的花樣出來。
蘇東坡是有名的大美食家,他所創設的菜肴中,不少都與蘿蔔有關,其中就包括這道“玉糁羹”。
“玉糁羹”的做法很簡單,就是用碎蘿蔔加上碎米熬粥,煮得爛熟就行,一點兒都不放其它作料。
看似尋常,甚至有些簡陋,不過,在蘇東坡眼裡,卻已是人間至味了! 不過,“玉糁羹”倒未必一定要用蘿蔔。
至少蘇東坡曾用山芋替代過蘿蔔,同樣也叫“玉糁羹”,這個主意其實出自其子蘇過,蘇東坡為此特意寫詩:“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輕比東坡玉糁羹。
”(《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 至于蘇東坡用來與“玉糁羹”并稱的天竺酥酡,乃是古印度的一種酪制食品。
《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記載,“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既然能被稱得上“色觸香味,皆悉具足”,當然是一種無上的美食了。
蘿蔔 百合面 春秋仲月[116],采百合根,曝幹,搗篩,和面作湯餅,最益血氣。
又,蒸熟可以佐酒。
《歲時廣記》[117]:“二月種,法宜雞糞。
”《化書》[118]:“山蚯化為百合,乃宜雞糞。
”豈物類之相感耶? 百合 【注釋】 [116]仲月: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
[117]《歲時廣記》:宋代大型歲時風俗記,計四十卷,南宋陳元靓編。
陳元靓,生卒年不詳,祖籍福建崇安。
自署廣寒仙裔。
除《歲時廣記》外,還編有《事林廣記》、《博聞錄》等書。
[118]《化書》:道教著作,唐末五代譚峭撰。
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
該書認為世界根源于虛,虛與物是循環轉化的關系,識之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譯文】 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釆百合根,曬幹,搗碎篩面,和面作湯餅,最能補益血氣。
此外,蒸熟了還可用以下酒。
《歲時廣記》說:“二月種百合,施雞糞好。
”《化書》上說:“山蚯蚓變成百合,因此适合用雞糞。
”難道是物類互相感應嗎? 【點評】 百合花素有“雲裳仙子”之稱,深受人們喜愛,中西皆然。
由于其外表高雅純潔,天主教以百合花為瑪利亞的象征,而中國人則将其視為婚禮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因為百合的鱗莖由鱗片抱合而成,故此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
百合不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可以入藥,是有名的保健食品和常用中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百合,味甘平,生川谷。
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至于本文所說的“百合面”則是用百合根磨碎後與面相和,所謂百合根即百合根部扁形或近圓形的鱗莖,肉質肥厚,可以食用和入藥,也可以
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
他因與貴族王恺争富,修築了極盡奢侈之能事的金谷園。
[65]咄嗟:猶呼吸之間。
謂時間迅速。
《晉書·石崇傳》記載: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66]徜徉:安閑自得的樣子。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 【譯文】 漢光武帝在蕪蒌亭時,嘗過馮異奉上的豆粥,很久之後都不忘報答,更何況山居怎麼能沒有它呢?用沙瓶把紅豆煮得爛熟,等粥稍微沸騰了,将米投進去一起煮,熟了之後就可以吃了。
蘇東坡《豆粥》詩說:“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着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這就是制作豆粥的方法。
至于金谷園聚會中的豆粥,隻是為了迅速端出來向客人炫耀,哪裡比得上山房之中,一邊悠閑地清談,一邊等待豆粥熟這樣悠然自得呢。
【點評】 豆粥是一道制作既簡易,營養又豐富的食品,古代素有“五谷宜為養,失豆則不良”的說法,意思是說人的飲食中,如果少了豆子就會失去平衡,對身體不利。
不過由于豆類堅硬,往往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來熬煮,熬得酥軟才會好吃,同時也便于人體吸收。
所以古代的大富豪石崇曾經在宴會時以迅速可以端上豆粥來炫耀。
其中奧妙說出來也很簡單,原來是預先就把豆子煮熟研成粉,有客人來的時候,隻需要煮白粥,把豆粉撒入其中就可以了。
後來,由于下人将制作的方法外洩,石崇竟然将下人殺害,真可謂殘忍至極了。
在石崇這樣的人眼裡,豆粥其實隻是炫耀的手段而已,隻有到了蘇轼、林洪這樣的美食家眼中,豆粥才真的是一道無上的美食。
蟠桃飯 采山桃,用米泔煮熟[67],漉置水中[68]。
去核,候飯湧,同煮頃之[69],如盦飯法[70]。
東坡用石曼卿海州事詩雲[71]:“戲将桃核裹紅泥,石間散擲如風雨。
坐令空山作錦繡,绮天照海光無數。
”此種桃法也。
桃三李四[72],能依此法,越三年[73],皆可飯矣。
桃 【注釋】 [67]米泔:淘米水。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一·稻》:米泔,甘,涼,無毒。
亦稱“米泔水”。
[68]漉(lù):水慢慢地滲下,過濾。
[69]頃之:片刻,一會兒。
[70]盦(ān):覆蓋,掩蓋。
[71]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學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
官至中允、秘閣校理,與歐陽修交友甚笃,喜飲酒,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工詩,善書法,著有《石曼卿詩集》。
海州:今屬江蘇連雲港,石曼卿曾擔任海州通判。
據宋代劉延世《孫公談圃》所記:“石曼卿谪海州日,使人拾桃核數斛,人迹不到處,以彈弓種之。
不數年,桃花遍山谷中。
”詩:指蘇東坡《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
[72]桃三李四:言種桃三年,可以結桃子。
李結果則需要四年。
[73]越:過。
【譯文】 采摘山桃,用淘米水煮熟,濾去水,放入水中。
去掉桃核,等粥飯沸騰上湧時,将桃放入稍微同煮,就像焖飯一樣的做法。
蘇東坡詩中提到石曼卿海州種桃之事:“戲将桃核裹紅泥,石間散擲如風雨。
坐令空山作錦繡,绮天照海光無數。
”描述的便是種桃的方法。
桃三李四,如果依照這個方法種桃,過上三年,就可以拿桃當飯吃了。
【點評】 胡桃 俗話說:桃三李四,核桃十年。
容易栽種的桃樹作為傳統的果木之一,分布非常廣泛。
其花“桃之夭夭”,豔麗無比,可以觀賞;果實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等;核仁也可以食用,非常受人喜愛。
特别是桃子,不但甘美多汁,更由于在許多神話中被稱為“仙桃”而聞名遐迩,甚至于王母娘娘還要專門舉行蟠桃大會來宴請衆仙。
其實,即便沒有這些傳說中的神奇功效,桃子也是非常有營養的水果,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素有“肺之果”的稱号。
中醫學認為患有肺病的患者特别适合吃,也有藥書記載,将桃曬成幹(桃脯),經常食用,具有美容養顔的作用。
不過,桃子雖好,并不适合所有人吃。
特别是桃子性熱,如果進食過多,會生内熱,發丹石毒,長癰疔等。
當然,如果隻是少量品嘗,那麼毫無疑問,桃子是老少鹹宜的美味水果。
更多好書分享關注公衆号:tianbooks 寒具[74] 晉桓玄喜陳書畫[75],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執書帙者[76],偶污之[77]。
後不設。
寒具,此必用油蜜者。
《要術》并《食經》者[78],隻曰“環餅”,世疑“馓子”也[79],或巧夕酥蜜食也[80]。
杜甫十月一日乃有“粔籹作人情”之句[81],《廣記》則載于寒食事中[82]。
三者俱可疑。
及考朱氏注《楚辭》“粔籹蜜餌,有些”[83],謂“以米面煎熬作之,寒具也。
”以是知《楚辭》一句,自是三品:粔籹乃蜜面之幹者,十月開爐,餅也;蜜餌乃蜜面少潤者,七夕蜜食也;乃寒食寒具,無可疑者。
閩人會姻名煎,以糯粉和面,油煎,沃以糖。
食之不濯手,則能污物,且可留月餘,宜禁煙用也。
吾翁和靖先生《山中寒食》詩雲[84]:“方塘波靜杜蘅青,布谷提壺已足聽。
有客初嘗寒具罷,據梧慵複散幽經。
”吾翁讀天下書,和靖先生且服其和《琉璃堂圖》事。
信乎,此為寒食具矣。
《乞巧圖》 【注釋】 《太平廣記》書影 [74]寒具:一種油炸的面食。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四·寒具》:寒具,撚頭也。
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
可留月餘,宜禁煙用。
觀此,則寒具即今馓子也。
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钏之形,油煎食之。
[75]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靈寶,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溫之子。
東晉晚期的權臣, [76]濯手:洗手。
[77]偶:不當心,無意中。
[78]《要術》: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環餅,一名寒具;截餅,一名蠍子。
皆須以蜜調水搜面。
若無蜜,煮棗取汁。
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
《食經》:《舊唐書》載:《食經》九卷,崔浩撰。
作者崔浩,字伯淵,北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
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
曆任太常聊侍中、特進撫軍大将軍、左光祿大夫、司徒。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被誅。
[79]馓子:用糯粉和面扭成環狀的油炸面食品。
現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細如面條,呈環形栅狀。
[80]巧夕:即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日之夜。
古代女性這天晚上穿針乞巧,故稱。
劉克莊《即事》詩之三:“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
” [81]粔籹(jùnǚ)作人情:見杜甫《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 [82]《廣記》:《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型類書。
全書共五百卷﹐取材于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于類書。
宋代李昉等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
開始于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
因成書于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禦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83]朱氏:指朱熹,曾為《楚辭》作注,即《楚辭集注》。
粔籹蜜餌,有(zhānghuáng)些:見《楚辭·招魂》。
王逸注:“粔籹,環餅也。
,饧也。
言以蜜和米面,熬煎作粔籹,搗黍作餌,又有美饧,衆味甘美也。
” [84]和靖先生:本名林逋(967—1024),北宋杭州孤山人,著名詞人、隐士。
因其終身不娶,膝下無子,遂以梅花為妻仙鶴為子,故而有“梅妻鶴子”之盛名。
“吾翁讀天下書……”句:原句如此,不可解,似有錯訛之處。
【譯文】 晉代時,桓玄喜歡陳設書畫欣賞。
有一個客人吃過寒具後沒有洗手就去拿書套,不當心弄髒了。
後來,桓玄就再也不設寒具了。
以此來看,寒具一定是用油、蜜制成。
《齊民要術》和《食經》隻說“環餅”,世人猜測可能是馓子,也有人說是七夕吃的酥蜜食。
杜甫在十月一日時,寫有“粔籹作人情”的詩句。
《太平廣記》把它寫進寒食節的事情中。
這三種說法都令人懷疑。
等到考證了朱熹注《楚辭》“粔籹蜜餌,有些”句,說“用米面煎熬做成,就是寒具”。
這才知道,《楚辭》這句詩中提到了三種物品:粔籹是幹的蜜面,十月開爐,即燒餅;蜜餌是蜜面稍微濕潤,是七夕的蜜食;是寒食節的寒具,這就無可疑了。
福建人把會姻叫做“煎”,用糯粉和面,用油煎,再澆上糖來吃。
吃過後不洗手拿其它物品就會沾污物品,并且可以存放一個多月,适合在不起煙火的寒食節中備用。
先祖和靖先生《山中寒食》詩雲:“方塘波靜杜蘅青,布谷提壺已足聽。
有客初嘗寒具罷,據梧慵複散幽經。
”先祖讀天下書,和靖先生都歎服其和《琉璃堂圖》之事。
這确實就是寒食具了。
【點評】 “寒具”是古代飲食文化中的一個小公案。
自唐以後,就不斷有人争議到底是什麼。
同時,留下來的相關詩篇也很多,除了林洪所舉之外,尚有劉禹錫《寒具》詩:“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
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蘇轼《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怪君何處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君不見長安永甯裡,王家破垣誰複修。
”陸遊《西窗》詩:“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钗評。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摩挲忍污寒具油,激賞欲浮大白酒。
”可謂不勝枚舉。
林洪所言雖然有據,但也隻是一家之言。
直到今天,依然有學者在辯論,尚未形成統一意見,但有一點則是無疑的:寒具是一種面食。
有觀點認為它或許是古代中國最早的用面食制成的“點心”,其說當然可以商榷。
不過,從其制作過程乃至使用原料來看,面、油、蜜、糖等都是必備材料,若以現在的健康角度來看,恐怕并不适合每個人食用,更不用說當主食了。
但倘若偶爾當當點心,在正餐之間聊作充饑之用,倒也合适。
黃金雞 李白詩雲[85]:“堂上十分綠醑酒[86],盤中一味黃金雞。
”其法:雞淨[87],用麻油、鹽、水煮,入蔥、椒。
候熟,擘釘[88],以元汁别供[89]。
或薦以酒[90],則“白酒初熟、黃雞正肥”之樂得矣。
有如新法川炒等制,非山家不屑為,恐非真味也。
每思茅容以雞奉母[91],而以蔬奉客,賢矣哉!《本草》雲:“雞,小毒,補,治滿[92]。
” 李白自酌 【注釋】 [85]李白詩:此詩不見于李白詩集。
《宋藝圃》集卷十三收有馬存三首,其中《邀月亭》中有這兩句。
[86]醑(xǔ):美酒。
[87](xún):用開水燙後去毛。
晁補之《豬齒臼化佛贊》:“揚湯毛,毛須彌聚。
” [88]擘(bò):砍,劈擊。
[89]元汁:即原汁。
[90]薦:進,進獻。
[91]茅容:《後漢書·郭太傳》記載:茅容字季偉,陳留人。
家裡曾經留宿客人。
第二天早上,茅容殺雞做菜,客人以為是招待自己。
沒想到雞做好後直接端給了母親,而茅容與客人一起吃菜蔬。
客人非常感動,起身下拜,稱贊他是賢人。
[92]滿:中醫病名,多指郁悶、悶塞不暢等症狀。
【譯文】 李白詩中說:“堂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
”黃金雞的烹饪方法:把雞毛脫去洗淨,用麻油、鹽、水同煮,加入蔥、椒。
等熟了,将雞切成丁,把原汁先留作别用。
或者準備好酒,就可以享受“白酒初熟,黃雞正肥”的樂趣了。
現在新的烹饪方法如川炒等,不是山野人家不屑去做,主要是怕失去雞的真味。
每當想到茅容用雞奉養老母,而用菜蔬招待客人,就覺得他真是孝順的賢人!《本草》記載:“雞,有小毒,有補益作用,能治滿。
” 【點評】 “白酒初熟、黃雞正肥”,典出李白《南陵别兒童入京》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有“詩仙”之稱的李白何等潇灑不羁,卻對此如此留戀,此菜滋味之美不難想見。
作為最普遍飼養的家禽,雞的馴化已經有幾千年之久,雞肉、雞蛋也都是人們餐桌上的常見菜肴。
雖然近些年,有關禽類與其疫病的新聞不斷出現,不過,這畢竟隻是個例,總體而言,恐怕并不會動搖雞作為人類重要肉食來源的地位。
沈周《花鳥》 林洪文中引《本草》說雞“有小毒”,這裡的“毒”當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毒物質,而是強調其是否對證。
事實上,雞肉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民間更素有以老母雞湯補身體的說法。
《本草綱目·雞》中亦雲:“雞肉雖有小毒,而虛羸是要,故食治方多用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雞肉的營養物質大部分為蛋白質和脂肪,較為單一,如果長期将雞肉當做主食食用,缺乏瓜果蔬菜及糧食,會導緻身體營養失衡,而且雞肉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因此對其進食也要适量。
槐葉淘 杜甫詩雲:“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93]。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即此見其法:于夏,采槐葉之高秀者。
湯少瀹[94],研細濾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醬為熟齑[95]。
簇細茵[96],以盤行之,取其碧鮮可愛也。
末句雲:“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不唯見詩人一食未嘗忘君,且知貴為君王,亦珍此山林之味。
旨哉[97]!詩乎! 【注釋】 [93]采掇:摘取。
杜甫《七月三日戲呈元二十一曹長》詩:“園蔬抱金玉,無以供采掇。
” [94]瀹(yuè):浸泡。
[95]醯(xī):醋。
[96]簇:聚集,叢集。
[97]旨:主旨。
槐樹又稱“國槐” 【譯文】 杜甫詩中說:“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從中可知其制作的方法:在夏天采摘長得高的好槐葉,用開水略浸,研細濾清汁,和面作淘,用醋、醬做成調味汁。
将面條細密擺在盤中端上來,看上去青碧可愛。
末句說:“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不僅可見詩人每餐都不忘君,而且可以知道高貴的君王也珍視這山林之味。
這才是詩歌的主旨啊! 【點評】 被大詩人杜甫如此珍視,甚至吃的時候還不忘君王的美食“槐葉淘”到底是什麼呢?由于林洪引用隻是《槐葉冷淘》部分詩句,或難以完全理解。
不妨将原詩全引:“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
願随金,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
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裡露寒殿,開冰清玉壺。
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顯然,這種面食是夏天所食,吃起來極為清爽。
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大體相當于夏天吃的涼面。
但是與我們現在的涼面相比,似乎更為講究。
涼面源于何時,難以考索,但唐代已經流行。
曆代的記載也不少,如宋代王溥《唐會要·光祿寺》中記載:“夏月,冷淘、粉粥。
”仇兆鳌注:“以槐葉汁和面為冷淘。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夏至》中記載得更為清楚: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
京師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乃都門之美品。
向曾詢及,發展至近代,則為各種花色冷面,惟不用槐葉或甘菊,因而無其青翠可愛的顔色。
各省遊曆友人,鹹以京師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無比。
由此可見,在清代的北京城,各種花色冷面已經非常流行,隻是都不再用槐葉或者甘菊,當然看上去就再無杜甫詩中所說的“碧鮮可愛”了。
地黃馎饦[98] 崔元亮《海上方》:“治心痛,去蟲積,取地黃大者,淨洗搗汁,和面,作馎饦,食之,出蟲尺許,即愈。
”正元間[99],通事舍人崔杭女作淘食之[100],出蟲,如蟆狀,自是心患除矣。
《本草》:“浮為天黃,半沉為人黃,惟沉底者佳。
宜用清汁,入鹽則不可食。
或淨洗細截,和米煮粥,良有益也。
” 【注釋】 [98]馎饦(bótuō):古代一種水煮的面食,類似于現今的煮面片。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記載:馎饦,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着水盆中浸。
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99]正元:當作“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據劉禹錫《傳信方》雲: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杭女患心痛,垂氣絕。
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來,如蛤蟆狀,無目、足等,微似有口。
蓋為此物所食。
自此遂愈。
[100]通事舍人:官職名。
始置于東晉,用于傳達皇帝旨意。
唐朝時,通事舍人隸屬中書省。
淘:指用汁拌着吃的食物。
【譯文】 崔元亮《海上方》說:“治心痛,去蟲積,取大地黃,洗淨搗汁,和細面做成馎饦,吃了後,吐出一尺來長的蟲子,病就好了。
”貞元年間,通事舍人崔杭的女兒做地黃淘吃,吐出的蟲像蛤蟆一樣,自此心病就好了。
《本草》說:“浮在水上面的是天黃,半沉的是人黃,隻有沉在下面的為佳。
要用清汁,加上鹽則不可吃。
或者洗淨切細,和米一起煮粥吃,非常有益。
” 【點評】 地黃是傳統中藥材,因其地下塊根為黃色而得名。
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有記載,并将地黃歸為藥中上品,稱其“久服輕身不老”。
《本草綱目》更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可以“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産百病”。
所以曆來服食者頗多,如白居易作有《采地黃者》一詩,中有“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蘇轼也曾親自種植、服食地黃,并作有《地黃》詩,其中提到“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
願饷内熱子,一洗胸中塵”。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地黃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藥性也有區别,比如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藥,幹地黃滋陰養血,熟地黃則為補益藥。
所以,服食時根據自己的情況區别選用。
懷慶地黃幹地黃 但以地黃來驅蟲,則一般本草書均未言及。
目前所見,隻有《海上方》與劉禹錫《傳信方》中有記錄,林洪此文中的崔杭女的例子,便是來自《傳信方》。
有趣的是,地黃驅蟲的發現經過倒是被記錄下來,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引崔元亮《海上方》雲:有人患病,卻至死不愈,深以為恨,于是臨終前,告誡家人:“我死了以後,務必把病根挖出來。
”結果家人從其腹中挖出了一條蟲,于是在竹筒中養起來。
家人吃什麼,就喂蟲子吃什麼。
有一次家人吃地黃,也喂蟲吃了一點,沒想到蟲子立刻壞爛而死。
顯然,這是一個有趣的醫事典故,但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否地黃真能驅蟲,這就不得而知了。
梅花湯餅[101]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102],嘗作此供。
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
每一疊用五分鐵鑿如梅花樣者,鑿取之。
候煮熟,乃過于雞清汁内[103]。
每客止二百餘花可想[104]。
一食,亦不忘梅。
後留玉堂元剛有如詩[105]:“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 白檀 【注釋】 [101]湯餅:本為水煮的面食。
此指馄饨。
[102]泉:泉州。
紫帽山:位于福建泉州的晉江市紫帽鎮境内,與清源山、朋山、羅裳山号稱“泉州四大山”。
因常有紫雲覆頂,故名。
[103]過:放入。
[104]止:隻,僅僅。
[105]留玉堂:即留元剛,字茂潛,晚号雲麓子,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
開禧元年(1205),舉博學宏詞,授秘書省正字。
累遷起居舍人,兼權直學士院。
有詩文集名《雲麓集》,已散佚。
梅 【譯文】 泉州的紫帽山有高人,曾經做過這種食物。
先用水浸白梅、檀香末,和面做馄饨皮,每一疊用五分梅花樣的鐵模子鑿出來。
等煮熟了,放進雞湯内。
每客隻有二百多朵。
品嘗之時,也不忘梅花。
後來,留元剛作詩記述道:“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 王冕《墨梅圖》 【點評】 食物如果能夠色香味俱全,已經難得,如果能夠在形上再下足工夫,方可稱為上品。
“梅花湯餅”就是這樣一道既簡單,又雅緻,既馨香,又美觀的食物。
所謂“梅花湯餅”,簡單來說,就是将馄饨皮用模子鑿成梅花的形狀,煮熟後,放到雞湯内,即可享用。
其味道,如同現在所說的“雞湯馄饨”。
不過,若論造型之美觀,一般的雞湯馄饨可就大大不如了。
“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
其意境之美,或許,也隻有這樣的妙句才能形容吧! 椿根馄饨[106] 劉禹錫煮樗根馄饨皮法[107]:立秋前後,謂世多痢及腰痛。
取樗根一大兩握[108],搗篩,和面,撚馄饨如皂莢子大[109]。
清水煮,日空腹服十枚。
并無禁忌。
山家良有客至,先供之十數,不惟有益,亦可少延早食[110]。
椿實而香,樗疏而臭,惟椿根可也。
【注釋】 [106]椿(chūn):椿樹,香椿,落葉喬木,嫩枝葉有香味,可食。
簡稱“椿”。
[107]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樗(chū):臭椿。
《說文解字注》:樗,惡木也。
惟其惡木。
故豳人隻以為薪。
今之臭椿樹是也。
[108]兩握:雙拳。
此猶兩手相握的數量。
[109]皂莢子:皂莢子是皂莢樹的種子,可入藥,具有潤燥通便、祛風消腫等作用。
呈長橢圓形,一端略狹尖。
[110]延:推遲。
皂莢 【譯文】 劉禹錫像 劉禹錫煮樗根馄饨皮的方法:立秋前後,容易發生痢疾和腰痛病。
取樗根兩大把,搗碎後篩出面,和面做成馄饨,捏的像皂莢子那麼大。
用清水煮,每天空腹吃十隻。
吃的時候沒有什麼禁忌。
山野人家真有客來到的話,先讓他吃十個,不光對身體有益,也可以将早飯時間推遲一些。
香椿堅實而有香味,臭樗空疏而有臭味,所以用椿根做比較好。
【點評】 一般把椿樹分為兩種,香椿樹被稱椿,臭椿則稱為樗。
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樗,樹及皮皆似漆,青色,葉臭。
”《唐本草》:“香者名椿,臭者名樗。
”蘇頌《本草圖經》:“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
”人們可能對香椿芽更熟悉,被稱為“樹上蔬菜”,每年春季谷雨前後,香椿芽可做成各種菜肴,不僅營養豐富,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可用以治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痢疾等。
說到樗根,人們似乎有些陌生,其實,樗根也具有藥用價值,像樗根湯、樗根散等。
但是用樗根來做馄饨的确是比較新奇的食物。
實際上,劉禹錫用樗根作馄饨的事情來自《證類本草》卷十四,其目的介紹的是其藥用價值。
林洪之所以提議将樗根換作椿根,這主要是從其味道着眼的判斷,因為香椿有香味,而臭椿則入口苦澀。
玉糁羹[111] 東坡一夕與子由飲[112],酣甚,槌蘆菔爛煮[113],不用他料,隻研白米為糁。
食之,忽放箸撫幾曰[114]:“若非天竺酥酡[115],人間決無此味。
” 蘇轍像 【注釋】 [111]糁(sǎn):碎米粒。
[112]子由:即蘇轼之弟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轼同登進士科。
自号颍濱遺老。
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轼齊名,合稱“三蘇”。
[113]槌:敲打。
蘆菔:即蘿蔔。
賈思勰《齊民要術·蔓菁》:“種菘、蘆菔法,與蕪菁同。
” [114]箸:筷子。
幾: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小桌子。
[115]天竺:印度的古稱。
《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裡。
酥酡:古印度酪制食品名,被認為是色香俱全的美食。
《法苑珠林》: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
【譯文】 蘇東坡一天晚上與弟弟子由飲酒,酒酣之餘,把蘿蔔捶爛,用水煮,不用其他作料,隻放了一些研碎的白米粒。
吃了以後,忽然放下筷子,手撫桌面說:“如果不是天竺酥酡,人間決沒有這樣的美味。
” 【點評】 蘇轼像 “蘆菔”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但是要說到另一個名稱—蘿蔔,則當然是家喻戶曉的蔬菜。
雖然是家常菜肴,但在美食家那裡,總會有新的花樣出來。
蘇東坡是有名的大美食家,他所創設的菜肴中,不少都與蘿蔔有關,其中就包括這道“玉糁羹”。
“玉糁羹”的做法很簡單,就是用碎蘿蔔加上碎米熬粥,煮得爛熟就行,一點兒都不放其它作料。
看似尋常,甚至有些簡陋,不過,在蘇東坡眼裡,卻已是人間至味了! 不過,“玉糁羹”倒未必一定要用蘿蔔。
至少蘇東坡曾用山芋替代過蘿蔔,同樣也叫“玉糁羹”,這個主意其實出自其子蘇過,蘇東坡為此特意寫詩:“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輕比東坡玉糁羹。
”(《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 至于蘇東坡用來與“玉糁羹”并稱的天竺酥酡,乃是古印度的一種酪制食品。
《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記載,“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既然能被稱得上“色觸香味,皆悉具足”,當然是一種無上的美食了。
蘿蔔 百合面 春秋仲月[116],采百合根,曝幹,搗篩,和面作湯餅,最益血氣。
又,蒸熟可以佐酒。
《歲時廣記》[117]:“二月種,法宜雞糞。
”《化書》[118]:“山蚯化為百合,乃宜雞糞。
”豈物類之相感耶? 百合 【注釋】 [116]仲月: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
[117]《歲時廣記》:宋代大型歲時風俗記,計四十卷,南宋陳元靓編。
陳元靓,生卒年不詳,祖籍福建崇安。
自署廣寒仙裔。
除《歲時廣記》外,還編有《事林廣記》、《博聞錄》等書。
[118]《化書》:道教著作,唐末五代譚峭撰。
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
該書認為世界根源于虛,虛與物是循環轉化的關系,識之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譯文】 春秋兩季的第二個月,釆百合根,曬幹,搗碎篩面,和面作湯餅,最能補益血氣。
此外,蒸熟了還可用以下酒。
《歲時廣記》說:“二月種百合,施雞糞好。
”《化書》上說:“山蚯蚓變成百合,因此适合用雞糞。
”難道是物類互相感應嗎? 【點評】 百合花素有“雲裳仙子”之稱,深受人們喜愛,中西皆然。
由于其外表高雅純潔,天主教以百合花為瑪利亞的象征,而中國人則将其視為婚禮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因為百合的鱗莖由鱗片抱合而成,故此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
百合不但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可以入藥,是有名的保健食品和常用中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百合,味甘平,生川谷。
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至于本文所說的“百合面”則是用百合根磨碎後與面相和,所謂百合根即百合根部扁形或近圓形的鱗莖,肉質肥厚,可以食用和入藥,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