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其是食用,還是要小心一些。
山海兜 春采筍、蕨之嫩者,以湯瀹過[228]。
取魚蝦之鮮者,同切作塊子[229]。
用湯泡,暴蒸熟,入醬、油、鹽,研胡椒[230],同綠豆粉皮拌勻,加滴醋。
今後苑多進此,名“蝦魚筍蕨兜”。
今以所出不同,而得同于俎豆間[231],亦一良遇也[232],名“山海兜”。
或隻羹以筍、蕨,亦佳。
許梅屋棐詩雲[233]:“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吹薪。
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234]。
” 【注釋】 [228]瀹(yuè):煮。
[229]塊子:成塊狀的形體。
[230]研:研磨。
[231]俎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
[232]良遇:好的機遇。
[233]許梅屋:許棐,字忱父,自号梅屋。
海鹽(今屬浙江)人。
嘉熙中,隐居秦溪。
淳祐九年(1249)卒。
有《獻醜集》、《梅屋詩餘》。
[234]食肉人:指高位厚祿者。
亦泛指做官的人。
《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杜預注:“肉食,在位者。
” 【譯文】 春天,采摘嫩的筍、蕨菜,用熱水略煮。
選取新鮮的魚蝦,切成塊狀,用熱水泡過,急蒸,加入醬、熟油、鹽,同研磨好的胡椒,然後同粉皮拌勻,再加入醋。
現在宮中後廚經常進奉這種食物,名叫“蝦魚筍蕨兜”。
現在因為出的地方不同,卻能夠在禮器中相會,也是好的機遇,所以起名“山海兜”。
也有人隻用筍、蕨菜做羹,味道也很好。
許棐有詩雲:“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吹薪。
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
” 蕨菜 【點評】 文中提到的這個菜有兩個名字,其一是平日裡宮中約定俗成的叫法,即“蝦魚筍蕨兜”,按說,這個名字其實很貼切地反映了菜品的原料和方法,并無什麼不妥,也談不上俗氣。
不過林洪卻給它起了個新的名字—“山海兜”。
何以叫山海兜呢?原來林洪認為蝦、魚皆來自水裡,而筍、蕨卻來自陸地,這兩類分别來自山、海的原料卻不期在俎豆中碰面,也算是難得,所以起了此名。
“山海兜”與“蝦魚筍蕨兜”一比,二者高下立出,林洪深愛山野之意也展露無遺。
由此可見,為菜品命名的确是一門學問。
既要聽着雅緻,沒有庖廚之氣;又要有内涵,令人能夠回味再三。
今廣東有名菜“龍虎鬥”,以貓、蛇為之,傳名海内外,湖北的“龍虎鬥”則以鳝魚喻龍、豬肉喻虎,烹制成菜,肉香魚鮮,酥脆可口。
“龍虎鬥”之名雖然略嫌有些霸氣,談不上清雅,但就取名主旨倒與“山海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撥霞供 向遊武夷六曲[235],訪止止師。
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236]。
師雲:“山間隻用薄枇、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铫[237],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筋,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
乃随意,各以汁供。
”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栾熱暖之樂[238]。
越五六年[239],來京師,乃複于楊泳齋伯岩席上見此[240]。
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
楊,勳家,嗜古學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
因詩之:“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末雲:“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
”豬、羊皆可。
《本草》雲:兔肉補中,益氣。
不可同雞食。
【注釋】 [235]向:從前。
武夷:山名,位于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
[236]庖人:廚師。
[237]铫(diào):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
[238]團栾(luán):團聚,團圓。
[239]越:過了。
[240]楊泳齋:楊伯岩,字彥瞻,号泳齋,楊沂中諸孫,居臨安。
淳祐間,除工部郎,出守衢州。
寶祐二年(1254)卒。
有《六帖補》二十卷,《九經韻補》一卷行世。
【譯文】 從前遊武夷山六曲,去拜訪止止師。
遇上大雪天,獵得一隻兔子,但沒有廚師烹饪。
止止師說:“山裡的吃法是: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料腌一下,把風爐安到桌上,用少半鍋水,等水開了一滾後,每人拿一雙筷子,自己夾肉放在開水裡,擺動涮熟了吃。
吃的時候,随個人的口味,蘸調味汁。
”于是照着這種方法進食,不光容易做,而且有熱鬧溫馨的氣氛。
過了五六年,來到京城,又在楊泳齋席上看到這種吃法,恍然間武夷之行如隔一世。
楊泳齋是世家,好古學而很清苦,确實有這種山家的趣味。
于是作詩:“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末尾說:“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
”豬、羊肉都可以這麼吃。
《本草》說:“兔肉補中益氣。
不可同雞一起吃。
” 【點評】 “撥霞供”這個菜名,确實非常好聽,充滿詩意,可是許多人看了這篇文章,想到的可能卻會是另外一個詞語—“火鍋”。
沒錯,“撥霞供”事實上便是早期的火鍋,而《山家清供》中的這段文字便是現存最早的有關火鍋的文字記載。
雖然是早期火鍋,但實際上和後來的火鍋基本上沒什麼大區别:把肉切成薄片,把鍋放在桌子上,水開了以後,各自夾着肉在鍋裡涮熟,作料自己根據情況來蘸,甚至就連氣氛也是一樣的熱鬧、歡快。
除了涮的兔肉現在一般較少之外,其它幾乎沒有區别了。
火鍋作為一種傳統飲食方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北方稱之為“吃涮鍋”,廣東則名之“打邊爐”,江南一帶叫做“吃暖鍋”,四川人更是直截了當稱之為“吃火鍋”。
可以說火鍋作為民間流行的美食,受到廣泛的喜愛,流行于全國各地。
可是,很少有人想到,文字中最早記載的火鍋居然是在武夷山,并且還有一個如此富有詩意的名字—“撥霞供”。
不過,或許正因為這個名字太陽春白雪了,所以後來反而名聲不彰,反而是“火鍋”,這一不知是誰發明的極簡單、形象的名字卻越傳越廣。
骊塘羹 曩客于骊塘書院[241],每食後,必出菜湯,清白極可愛。
飯後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242]。
詢庖者,隻用菜與蘆菔[243],細切,以井水煮之爛為度。
初無他法。
後讀東坡詩,亦隻用蔓菁、蘿菔而已。
詩雲[244]:“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
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
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
”從此可想二公之嗜好矣。
今江西多用此法者。
【注釋】 [241]曩:從前。
骊塘書院:指危稹在漳州所創辦的書院。
危稹,逢吉,自号巽齋,又号骊塘。
撫州臨川人。
曾在漳州任職時創辦龍江書院。
[242]醍醐(tíhú):比喻美酒。
白居易《将歸一絕》:“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 [243]蘆菔:即蘿蔔。
[244]詩:指蘇轼《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一詩。
【譯文】 從前在骊塘書院求學時,每次飯後,都必定有菜湯,顔色又清又白,非常可愛。
飯後喝這種菜湯,醍醐甘露這樣的美酒也比不上。
詢問廚師,隻是把菜與蘿蔔,切成細塊,用井水煮爛為止。
開始的時候并未發現其它制作方法。
後來讀東坡的詩,也隻是用蔓菁、蘿蔔而已。
蘇轼詩中說:“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
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
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
”由此可以想到二公對此的喜好程度有多深。
今天江西一帶仍多用這種方法。
【點評】 林洪毫無疑問是一個頗有品位的美食家,可是,能讓他始終念念不忘的卻是在骊塘書院求學時飯後喝的菜湯,裡面隻有蘿蔔、白菜,隻是用井水煮得熟爛而已。
為此,他以“骊塘羹”來命名,以表紀念。
北宋也有一位大美食家蘇東坡,同樣對于蘿蔔、白菜炖成的羹湯情有獨鐘,并取名為“東坡羹”。
其《東坡羹頌·序》雲:“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
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荠,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在菜湯中,入生米為糁……”其又有《菜羹賦》,方法也是“煮蔓菁、蘆菔、苦荠而食之”。
又有《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詩,回憶自己以前作白菜蘿蔔湯的情景,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是“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
兩位美食家都對簡單的蘿蔔、白菜做成的菜湯如此心動不已,原因可能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深悟美食真谛,對于食物本真味道、自然之旨的追求,超過了其它的外在因素。
在他們看來,最自然的就是最美味的。
當然,這種境界可能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會與達到的。
李士達《西園雅集圖卷》(局部) 真湯餅 翁瓜圃訪凝遠居士[245],話間,命仆:“作真湯餅來。
”翁曰:“天下安有‘假湯餅’?”及見,乃沸湯泡油餅,一人一杯耳。
翁曰:“如此,則湯泡飯,亦得名‘真泡飯’乎?”居士曰:“稼樯作[246],苟無勝食氣者[247],則真矣。
” 【注釋】 [245]翁瓜圃: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号瓜圃,柳川人。
[246]稼穑:農業上種指稼,收指穑,這裡泛指農事。
[247]勝食氣:典出《論語·鄉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意為吃飯時肉食不要超過主食。
【譯文】 翁瓜圃拜訪凝遠居士,談話中間,命仆人:“去作真湯餅來。
”翁瓜圃問:“天下哪裡有‘假湯餅’?”等到端上來,原來是熱水泡油餅,每人一杯。
翁問:“如果這樣,湯泡飯也可以叫‘真泡飯’嗎?”居士回答說:“隻要用糧食作的,沒有肉的話,就稱得上是真味了。
” 【點評】 《山家清供》有一個特點,便是以素菜為主,雖然也偶有葷菜,但大部分都是田蔬之類,這可能也是為了符合清供的主旨吧。
“真湯餅”其實就是熱水泡油餅,那麼,何為“真”呢?翁老先生在裡面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不是湯泡飯也要叫“真泡飯”?凝遠居士的回答則很有趣,認為隻要糧食做的,裡面又沒有肉腥,那麼都可稱得上是真味。
簡而言之,就是強調素食中才有真正的自然之甘。
對待葷素的問題,當然不好妄下結論,也不宜一概而論。
但細究起來,還是孔子的主張符合中庸之道,《論語·鄉黨》雲:“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就是主張既應該葷素搭配,又應該遵循主食、副食區别對待的原則。
《黃帝内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可能也是比較适合大多數人的一個選擇吧。
沆瀣漿 雪夜,張一齋飲客。
酒酣,簿書何君時峰出沆瀣漿一瓢[248],與客分飲。
不覺,酒客為之灑然。
客問其法,謂得于禁苑,止用甘蔗、白蘿菔,各切作方塊,以水煮爛而已。
蓋蔗能化酒,蘿菔能化食也。
酒後得此,其益可知矣。
《楚辭》有“蔗漿”[249],恐即此也。
【注釋】 [248]簿書:本指官署中的文書簿冊,這裡或指管理簿書的官員。
沆瀣(hàngxiè):夜間的水汽,露水。
舊謂仙人所飲。
《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 [249]蔗漿:《楚辭·招魂》:“胹鼈炮羔,有柘漿些。
”王逸注:“柘,薯蔗也。
” 【譯文】 雪夜,張一齋請客人喝酒。
酒酣之際,簿書何時峰捧出沆瀣漿一瓢,與客人分着喝。
不覺中,喝過的客人酒意頓解。
客人問其做法,他回答說是從皇宮禁苑得到的秘法,隻用甘蔗、白蘿蔔,各切成方塊,用水爛煮罷了。
因為甘蔗能化酒,蘿蔔能消食,酒後能得到這種飲料,它的益處可想而知。
《楚辭》中提到“蔗漿”,恐怕就是沆瀣漿吧。
【點評】 陳洪绶《鬥酒圖》 “沆瀣漿”據文中所說,是一味傳自宮中的醒酒方,而且還兼具有消食的效果。
在酒足飯飽之餘喝上一點,當然再惬意不過了。
不管它是不是真的來自宮中,但是有一點是确鑿無疑的,那便是:甘蔗的确有醒酒的功能。
古代流傳的醒酒方就有一味“甘蔗萊菔湯”:甘蔗200克,鮮蘿蔔150克,切碎,加水煮至蘿蔔爛熟,去渣取汁,随量服用。
可奏清熱除煩、解酒毒和化食下氣之效,用于酒食過度、煩熱面赤、嘔逆少食等。
據研究,甘蔗原産地是熱帶國家,但很早就傳入我國。
先秦時代的“柘”就是指甘蔗,而到了漢代才出現“蔗”字。
甘蔗是甘涼滋養的消暑佳品,自古就被廣為稱道,就連文人墨客對此也情有獨鐘,如唐代詩人王維在《敕賜百官櫻桃》詩中寫道:“飽食不須愁内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意思是說如果飲食過盛不必擔心有内熱,因為可以喝一些冰甘蔗汁來消熱。
神仙富貴餅 白術用切片子[250],同石菖蒲煮一沸[251],曝幹為末,各四兩,幹山藥為末三斤,白面三斤,白蜜煉過三斤,和作餅,曝幹收。
候客至,蒸食,條切。
亦可羹。
章簡公詩雲:“術薦神仙餅,菖蒲富貴花。
” 白術 【注釋】 [250]白術:一種藥用植物,多以根莖入藥。
功效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251]石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氣。
根莖可入藥。
其性微溫,味辛,具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的功效。
【譯文】 白術切成片,同石菖蒲在熱水裡煮一滾,曬幹後研成末,各取四兩,幹山藥三斤研成末,白面三斤,煉過的白蜜三斤,和起來做餅,曬幹後收起來。
等來了客人蒸着吃,切條。
也可以做羹。
章簡公有詩說:“術薦神仙餅,菖蒲富貴花。
” 【點評】 菖蒲 “神仙富貴餅”的名字雖然聽起來很吉利,不過與《山家清供》中的大部分菜肴名稱相比,似乎不夠清雅。
不過,它也是化自兩句詩,“術薦神仙餅,菖蒲富貴花”,從詩句中就可以看出,這個面點的特色在于有白術和菖蒲兩味中藥。
白術和神仙扯上關系大概是來自《神仙傳》中的故事,據說,漢武帝出外巡狩,遇到一個老者,他告訴漢武帝,自己已經一百八十歲,能夠日行三百裡路,之所以能如此,是由于遇到過神仙,告訴他練習辟谷,不吃糧食,隻吃白術,飲水。
菖蒲和富貴又有什麼聯系呢?這或許來自《梁書》中的一段記載。
《梁書·太祖張皇後傳》中記載:皇後懷孕時,曾在庭前看見菖蒲開花,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
但是别人都看不到。
皇後說:曾聽說看到菖蒲開花的人會大富大貴。
因此立刻取菖蒲吞食。
然後,同月,就生了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梁高祖。
這個故事或許是後人附會,不過,古代的确有見菖蒲吉利的說法。
不過,神仙富貴餅裡面用的是石菖蒲,而石菖蒲與菖蒲其實并不一樣。
古代也沒有看到石菖蒲和富貴有關系的記載,因此,或許這是章簡公或者林洪所犯的一個“富貴的錯誤”吧。
香圓杯[252] 謝益齋奕禮不嗜酒,常有“不飲但能看醉客”之句。
一日書餘琴罷,命左右剖香圓作二杯,刻以花,溫上所賜酒以勸客[253]。
清芬霭然[254],使人覺金樽玉斝皆埃壒之矣[255]。
香圓,似瓜而黃,閩南一果耳。
而得備京華鼎貴之清供,可謂得所矣。
【注釋】 [252]香圓:即香橼。
宋韓彥直《橘錄·香圓》:香圓木似朱栾,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
其長如瓜,有及一尺四五寸者,清香襲人。
橫陽多有之,土人置之明窗淨幾間,頗可賞玩。
[253]上所賜酒:皇帝所賜禦酒。
[254]霭然:形容香氣濃郁。
[255]玉斝(jiǎ):玉制的酒器。
《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分雁鹜之稻粱,沾玉斝之餘瀝。
”李善注引《說文》:“斝,玉爵也。
”埃壒(ài):猶塵土。
食品雕刻是一門精巧的藝術 【譯文】 謝益齋不愛喝酒,曾經有“不飲但能看醉客”的詩句。
一日,看完書彈完琴,命人把香圓剖開,制成兩個杯子,上面雕刻上花,然後将皇帝所賜禦酒溫好倒入杯中,勸客人飲酒。
清香撲鼻,使人覺得金樽玉斝都和塵土一樣。
香圓形狀像瓜,但是顔色發黃,是福建南部的一種水果,居然被京師鼎貴之家作為清雅玩品,可謂得其所啊! 【點評】 香橼是一種水果,不過,本文的重點并不是講它的滋味和營養,而是涉及古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色—食品雕刻。
食品雕刻在春秋時已有。
《管子》一書中曾提到“雕卵”,即在蛋上進行雕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
隋唐時,食品雕刻已經頗為普遍,會在酥酪、雞蛋、脂油上進行雕镂,裝飾在飯的上面。
宋代,席上雕刻食品成為風尚,所雕的為果品、姜、筍制成的蜜餞,造型也更為複雜多變,表現了廚師刀工的精妙。
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
”又如自金代後頗為流行的“橙杯”,便是利用黃而圓的橙子做成酒杯,酒中帶有橙香,橙中浸有酒味,可謂别具情趣,加之色澤黃潤,人們便以“軟金杯”呼之。
據說,金章宗就曾做《擘橙為軟金杯詞》:“風流紫府郎,痛飲烏紗岸。
柔軟九回腸,冷怯玻璃碗。
纖纖白玉蔥,分破黃金彈。
借得洞庭春,飛上桃花面。
”無疑,食品雕刻将飲食與雕刻這兩種藝術組合在一起,可以給人們提供多重的享受,林洪說拿“香圓杯”喝酒會讓人覺得所謂金樽玉斝都和塵埃沒什麼兩樣,此言當然不虛,确實是作者身心愉悅之後的肺腑之言。
蟹釀橙 橙用黃熟大者,截頂[256],剜去穰,留少液。
以蟹膏肉實其内[257],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
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
因記危巽齋稹贊蟹雲:“黃中通理,美在其中。
暢于四肢,美之至也。
”此本諸《易》[258],而于蟹得之矣,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注釋】 [256]截頂:将橙子頂部切開。
[257]實:充滿,塞滿。
[258]本諸《易》:源之于《周易》。
按:《易·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黃中通理’者,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職,是通曉物理也。
‘正位居體’者,居中得正,是正位也;處上體之中,是居體也。
黃中通理,是‘美在其中’。
有美在于中,必通暢于外,故雲‘暢于四肢’。
四肢猶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務也。
外内俱善,能宣發于事業。
所營謂之事,事成謂之業,美莫過之,故雲‘美之至’也。
” 水中八事 【譯文】 把黃熟個大的橙子切去頂,剜去瓤,稍留點汁液。
用蟹膏肉填滿橙中,仍用帶枝頂蓋覆蓋上。
放入甑裡,用酒、醋、水蒸熟。
用醋、鹽蘸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雅興。
記得危巽齋稱贊蟹說:“黃中通理,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美之至也。
”其說本來自《周易》,在蟹上得到體現,現在又在橙蟹上得到體現。
【點評】 中國食蟹的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
自古以來蟹便被當做美味的食物。
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
”呂忱《字林》曰:“胥,蟹醬也。
”東漢郭憲《漢武洞冥記》中也有異域進貢九尺長巨蟹的記載。
當然,最有名的莫過于《世說新語·任誕篇》中畢卓所描述的快意人生:“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吃蟹的方法很多,不過林洪所說的蟹釀橙或許是最有雅趣、最别緻的吃法了吧。
将橙子掏空,填滿蟹肉,然後上蒸籠蒸熟,蘸着調料進食。
蟹肉、橙香彼此融合,其風味之美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林洪還舉了危巽齋的妙語“黃中通理,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美之至也”來形容橙蟹,十分形象,讀之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蓮房魚包[259] 将蓮花中嫩房去穰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醬、香料加活鳜魚塊實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
或中外塗以蜜,出碟,用漁父三鮮供之。
三鮮,蓮、菊、菱湯瀣也。
向在李春坊席上,曾受此供。
得詩雲:“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
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260]。
”李大喜,送端研一枚、龍墨五笏[261]。
【注釋】 [259]蓮房:蓮蓬。
蓮花開過後的花托,呈倒圓錐形,有許多小孔,各孔分隔如房,故名。
王勃《采蓮賦》:“聽菱歌兮幾曲,視蓮房兮幾株。
” [260]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指阿修羅逃入藕孔中的典故。
阿修羅為印度傳說中的惡神,與帝釋天争鬥不休。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記載:時阿修羅耳鼻手足一時盡落,令大海水赤如绛汁。
時阿修羅即便驚怖,遁走無處,入藕絲孔。
黃庭堅有《補陀岩頌》一詩提及此事:“修羅身量等須彌,入藕絲孔逃追北。
” [261]端研: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産于廣東肇慶一帶。
龍墨:雕刻着龍圖案的墨。
笏(hù):本指古代朝見君主時,大臣所執的竹闆。
這裡做量詞,猶言“塊”。
蓮藕荷 【譯文】 把鮮嫩的蓮蓬去瓤,截去下底,剜瓤時留下孔。
用酒、醬、香料加上活鳜魚切成的魚肉塊把孔裝滿,仍用截下的底封住,放到鍋裡蒸熟。
或者裡外塗上蜜,盛于碟中,用漁父三鮮做調味品。
三鮮是,蓮、菊、菱做的湯汁。
吳炳《出水芙蓉圖》 以前,我在李春坊席上曾吃過這道菜,當時作詩說:“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
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
”李春坊大喜,贈我一方端硯,五塊龍墨。
【點評】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千百年來,蓮花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在水塘中搖曳的風姿任誰看過都難以忘懷。
其實,蓮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之外,還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記載:“醫家取為服食,百病可卻。
”此言不虛,蓮藕不但富有營養,而且味道甘甜,清脆而多汁,可以當水果生吃,也可以用來做湯、炒菜,在藕的空管中填入糯米,蒸熟後是上好的甜品;荷葉可以蒸荷葉飯,用鮮蓮葉或幹蓮葉蒸出來的飯有特别的荷葉清香;更不用說蓮子的價值了,不但可做成糖蓮子或蓮子湯,也可以加在糕餅裡。
不過,用蓮蓬來加工食物,恐怕很少有人聽到過吧。
“蓮房魚包”就是這樣一道别緻的菜肴,利用蓮花來蒸魚!首先把整朵蓮花采下,将花下的蓮蓬(古時稱為“蓮房”)挖去内瓤,然後把新鮮鳜魚切成塊,拌上酒、醬和其它調料,填放到蓮蓬當中,之後上火蒸熟。
最後再澆上鮮美的湯汁。
這樣的烹饪方法,十分别緻新穎,而且蓮花在其中也不止是烹饪工具而已,其特有的清香也随着烹饪的過程滲入鳜魚當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玉帶羹 春訪趙莼湖璧,茅行澤雍亦在焉[262]。
論詩把酒[263],及夜無可供者。
湖曰:“吾有鏡湖之莼。
”澤曰:“雍有稽山之筍。
”仆笑:“可有一杯羹矣!”乃命庖作“玉帶羹”,以筍似玉、似帶也。
是夜甚适[264]。
今猶喜其清高而愛客也。
每頌忠簡公“躍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之句[265],有此耳。
【注釋】 [262]亦在焉:也在那裡。
[263]論詩把酒:邊談詩邊喝酒。
[264]适:适意,高興。
[265]忠簡公:忠簡乃趙鼎谥号。
趙鼎(1085—1147),字元鎮,自号得全居士。
南宋政治家、詞人。
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
紹興年間幾度為相,後因與秦桧和議不合,罷相,出知泉州。
知秦桧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不食而卒。
孝宗朝,谥忠簡。
【譯文】 春天拜訪趙莼湖,茅行澤也在。
一邊論詩一邊喝酒,到了晚上,沒有東西可吃。
趙莼湖說:“我有鏡湖的莼菜。
”茅行澤說:“我有稽山的竹筍。
”我笑着說:“可以做一杯羹了。
”于是叫廚師做“玉帶羹”,因為筍似玉,莼似帶,故有此名。
這天晚上很舒心。
至今還喜歡這樣風味高雅又親切待客的氣氛。
每次讀到忠簡公“躍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的詩句,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王素《飲酒圖》 【點評】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如果不投緣,即便面前陳列着山珍海味也會覺得索然無味,而如果是朋友相逢、相談甚歡的話,哪怕隻有最簡樸的菜肴也會覺得美味無比。
如同此文所言,林洪與趙莼湖、茅行澤三人,一邊談詩,一邊喝酒,此時此際,即便是沒有任何下酒菜,也不會覺得掃興,更何況還有鏡湖之莼、稽山之筍可以用來做一道“玉帶羹”呢!莼菜與筍,都以味道鮮美著稱,正如蘇轼所雲:“若問三吳勝事,不惟千裡莼羹。
”(《憶江南寄純如五首》之二)所以即便是過了很久,林洪依舊對這個隻有“玉帶羹”的晚上念念不忘。
所以說飲食文化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廣,除了飲食本身,包括飲食的環境、氣氛、一起進食的客人等,都是影響心情的重要因素。
酒煮菜 鄱江士友命飲[266],供以“酒煮菜”。
非菜也,純以酒煮鲫魚也。
且雲:“鲫,稷所化[267],以酒煮之,甚有益。
”以魚名菜,私竊疑之。
及觀趙與時《賓退錄》所載[268]:靖州風俗[269],居喪不食肉,惟以魚為蔬,湖北謂之魚菜。
杜陵《白小》詩雲[270]:“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始信魚即菜也。
趙,好古博雅君子也,宜乎先得其詳矣。
【注釋】 [266]鄱江:又名饒河,古稱番水,在江西省東北部, [267]稷:指糧食作物。
[268]趙與時(1172—1228):字行之,寶慶二年(1226)進士。
官麗水丞。
著有《賓退錄》十卷,考證經史,辨析典故,頗多精核。
[269]靖州:位于湖南省西南,湘黔桂交界地區。
[270]杜陵:即杜甫。
此處引詩見于杜甫《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
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
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
” 《馬骀畫寶》中的魚 【譯文】 鄱江士友請我飲酒,端上一道“酒煮菜”。
結果并不是菜,完全是用酒煮鲫魚。
并且說:“鲫魚,是糧食變成的,用酒煮食,對身體很有益處。
”我對稱魚為菜覺得奇怪。
等看過趙與時《賓退錄》的記載:靖州風俗,辦喪事期間不能吃肉,隻以魚作為菜,湖北叫它魚菜。
杜甫《白小》詩:“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才相信魚确實可以稱為菜。
趙與時是個好古博雅的君子,知道得這麼詳細确實應該。
【點評】 鄱江的朋友将酒煮鲫魚稱為“酒煮菜”,這讓吃遍美食的林洪也犯了狐疑,何以魚被稱為菜呢?其實除了他後來在《賓退錄》中所看到的靖州風俗,以魚為蔬,湖北稱為魚菜之外,用“魚菜”之名來指魚類菜肴早就出現了。
如《南齊書·海陵王昭文本紀》:“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也有“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的句子。
至于為何有“魚菜”之說,或許正如文中所引鄱江朋友的解釋:鲫魚是稷所化。
這種說法在古代流傳很廣,如《埤雅·鲋》所引:“鲫是稷米化之,其魚腹猶有米色。
” 如果說“魚菜”之名還是地方風俗的體現,那麼,另一類将葷肉稱為素菜的事例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比如,宋代有些僧人稱酒為“般若湯”,稱魚為“水棱花”,而雞則被稱為“鑽籬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和尚耐不得天天吃素的清苦,忍不住想吃葷,卻又怕犯了戒律,于是為魚和雞另起一個“素”的名字,然後便心安理得的大快朵頤起來。
山海兜 春采筍、蕨之嫩者,以湯瀹過[228]。
取魚蝦之鮮者,同切作塊子[229]。
用湯泡,暴蒸熟,入醬、油、鹽,研胡椒[230],同綠豆粉皮拌勻,加滴醋。
今後苑多進此,名“蝦魚筍蕨兜”。
今以所出不同,而得同于俎豆間[231],亦一良遇也[232],名“山海兜”。
或隻羹以筍、蕨,亦佳。
許梅屋棐詩雲[233]:“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吹薪。
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234]。
” 【注釋】 [228]瀹(yuè):煮。
[229]塊子:成塊狀的形體。
[230]研:研磨。
[231]俎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
[232]良遇:好的機遇。
[233]許梅屋:許棐,字忱父,自号梅屋。
海鹽(今屬浙江)人。
嘉熙中,隐居秦溪。
淳祐九年(1249)卒。
有《獻醜集》、《梅屋詩餘》。
[234]食肉人:指高位厚祿者。
亦泛指做官的人。
《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杜預注:“肉食,在位者。
” 【譯文】 春天,采摘嫩的筍、蕨菜,用熱水略煮。
選取新鮮的魚蝦,切成塊狀,用熱水泡過,急蒸,加入醬、熟油、鹽,同研磨好的胡椒,然後同粉皮拌勻,再加入醋。
現在宮中後廚經常進奉這種食物,名叫“蝦魚筍蕨兜”。
現在因為出的地方不同,卻能夠在禮器中相會,也是好的機遇,所以起名“山海兜”。
也有人隻用筍、蕨菜做羹,味道也很好。
許棐有詩雲:“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吹薪。
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
” 蕨菜 【點評】 文中提到的這個菜有兩個名字,其一是平日裡宮中約定俗成的叫法,即“蝦魚筍蕨兜”,按說,這個名字其實很貼切地反映了菜品的原料和方法,并無什麼不妥,也談不上俗氣。
不過林洪卻給它起了個新的名字—“山海兜”。
何以叫山海兜呢?原來林洪認為蝦、魚皆來自水裡,而筍、蕨卻來自陸地,這兩類分别來自山、海的原料卻不期在俎豆中碰面,也算是難得,所以起了此名。
“山海兜”與“蝦魚筍蕨兜”一比,二者高下立出,林洪深愛山野之意也展露無遺。
由此可見,為菜品命名的确是一門學問。
既要聽着雅緻,沒有庖廚之氣;又要有内涵,令人能夠回味再三。
今廣東有名菜“龍虎鬥”,以貓、蛇為之,傳名海内外,湖北的“龍虎鬥”則以鳝魚喻龍、豬肉喻虎,烹制成菜,肉香魚鮮,酥脆可口。
“龍虎鬥”之名雖然略嫌有些霸氣,談不上清雅,但就取名主旨倒與“山海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撥霞供 向遊武夷六曲[235],訪止止師。
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236]。
師雲:“山間隻用薄枇、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铫[237],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筋,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
乃随意,各以汁供。
”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栾熱暖之樂[238]。
越五六年[239],來京師,乃複于楊泳齋伯岩席上見此[240]。
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
楊,勳家,嗜古學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
因詩之:“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末雲:“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
”豬、羊皆可。
《本草》雲:兔肉補中,益氣。
不可同雞食。
【注釋】 [235]向:從前。
武夷:山名,位于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
[236]庖人:廚師。
[237]铫(diào):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
[238]團栾(luán):團聚,團圓。
[239]越:過了。
[240]楊泳齋:楊伯岩,字彥瞻,号泳齋,楊沂中諸孫,居臨安。
淳祐間,除工部郎,出守衢州。
寶祐二年(1254)卒。
有《六帖補》二十卷,《九經韻補》一卷行世。
【譯文】 從前遊武夷山六曲,去拜訪止止師。
遇上大雪天,獵得一隻兔子,但沒有廚師烹饪。
止止師說:“山裡的吃法是: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料腌一下,把風爐安到桌上,用少半鍋水,等水開了一滾後,每人拿一雙筷子,自己夾肉放在開水裡,擺動涮熟了吃。
吃的時候,随個人的口味,蘸調味汁。
”于是照着這種方法進食,不光容易做,而且有熱鬧溫馨的氣氛。
過了五六年,來到京城,又在楊泳齋席上看到這種吃法,恍然間武夷之行如隔一世。
楊泳齋是世家,好古學而很清苦,确實有這種山家的趣味。
于是作詩:“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末尾說:“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
”豬、羊肉都可以這麼吃。
《本草》說:“兔肉補中益氣。
不可同雞一起吃。
” 【點評】 “撥霞供”這個菜名,确實非常好聽,充滿詩意,可是許多人看了這篇文章,想到的可能卻會是另外一個詞語—“火鍋”。
沒錯,“撥霞供”事實上便是早期的火鍋,而《山家清供》中的這段文字便是現存最早的有關火鍋的文字記載。
雖然是早期火鍋,但實際上和後來的火鍋基本上沒什麼大區别:把肉切成薄片,把鍋放在桌子上,水開了以後,各自夾着肉在鍋裡涮熟,作料自己根據情況來蘸,甚至就連氣氛也是一樣的熱鬧、歡快。
除了涮的兔肉現在一般較少之外,其它幾乎沒有區别了。
火鍋作為一種傳統飲食方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北方稱之為“吃涮鍋”,廣東則名之“打邊爐”,江南一帶叫做“吃暖鍋”,四川人更是直截了當稱之為“吃火鍋”。
可以說火鍋作為民間流行的美食,受到廣泛的喜愛,流行于全國各地。
可是,很少有人想到,文字中最早記載的火鍋居然是在武夷山,并且還有一個如此富有詩意的名字—“撥霞供”。
不過,或許正因為這個名字太陽春白雪了,所以後來反而名聲不彰,反而是“火鍋”,這一不知是誰發明的極簡單、形象的名字卻越傳越廣。
骊塘羹 曩客于骊塘書院[241],每食後,必出菜湯,清白極可愛。
飯後得之,醍醐甘露未易及此[242]。
詢庖者,隻用菜與蘆菔[243],細切,以井水煮之爛為度。
初無他法。
後讀東坡詩,亦隻用蔓菁、蘿菔而已。
詩雲[244]:“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
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
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
”從此可想二公之嗜好矣。
今江西多用此法者。
【注釋】 [241]曩:從前。
骊塘書院:指危稹在漳州所創辦的書院。
危稹,逢吉,自号巽齋,又号骊塘。
撫州臨川人。
曾在漳州任職時創辦龍江書院。
[242]醍醐(tíhú):比喻美酒。
白居易《将歸一絕》:“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
” [243]蘆菔:即蘿蔔。
[244]詩:指蘇轼《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一詩。
【譯文】 從前在骊塘書院求學時,每次飯後,都必定有菜湯,顔色又清又白,非常可愛。
飯後喝這種菜湯,醍醐甘露這樣的美酒也比不上。
詢問廚師,隻是把菜與蘿蔔,切成細塊,用井水煮爛為止。
開始的時候并未發現其它制作方法。
後來讀東坡的詩,也隻是用蔓菁、蘿蔔而已。
蘇轼詩中說:“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
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
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
”由此可以想到二公對此的喜好程度有多深。
今天江西一帶仍多用這種方法。
【點評】 林洪毫無疑問是一個頗有品位的美食家,可是,能讓他始終念念不忘的卻是在骊塘書院求學時飯後喝的菜湯,裡面隻有蘿蔔、白菜,隻是用井水煮得熟爛而已。
為此,他以“骊塘羹”來命名,以表紀念。
北宋也有一位大美食家蘇東坡,同樣對于蘿蔔、白菜炖成的羹湯情有獨鐘,并取名為“東坡羹”。
其《東坡羹頌·序》雲:“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
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荠,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在菜湯中,入生米為糁……”其又有《菜羹賦》,方法也是“煮蔓菁、蘆菔、苦荠而食之”。
又有《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詩,回憶自己以前作白菜蘿蔔湯的情景,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是“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
兩位美食家都對簡單的蘿蔔、白菜做成的菜湯如此心動不已,原因可能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深悟美食真谛,對于食物本真味道、自然之旨的追求,超過了其它的外在因素。
在他們看來,最自然的就是最美味的。
當然,這種境界可能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會與達到的。
李士達《西園雅集圖卷》(局部) 真湯餅 翁瓜圃訪凝遠居士[245],話間,命仆:“作真湯餅來。
”翁曰:“天下安有‘假湯餅’?”及見,乃沸湯泡油餅,一人一杯耳。
翁曰:“如此,則湯泡飯,亦得名‘真泡飯’乎?”居士曰:“稼樯作[246],苟無勝食氣者[247],則真矣。
” 【注釋】 [245]翁瓜圃: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号瓜圃,柳川人。
[246]稼穑:農業上種指稼,收指穑,這裡泛指農事。
[247]勝食氣:典出《論語·鄉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意為吃飯時肉食不要超過主食。
【譯文】 翁瓜圃拜訪凝遠居士,談話中間,命仆人:“去作真湯餅來。
”翁瓜圃問:“天下哪裡有‘假湯餅’?”等到端上來,原來是熱水泡油餅,每人一杯。
翁問:“如果這樣,湯泡飯也可以叫‘真泡飯’嗎?”居士回答說:“隻要用糧食作的,沒有肉的話,就稱得上是真味了。
” 【點評】 《山家清供》有一個特點,便是以素菜為主,雖然也偶有葷菜,但大部分都是田蔬之類,這可能也是為了符合清供的主旨吧。
“真湯餅”其實就是熱水泡油餅,那麼,何為“真”呢?翁老先生在裡面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不是湯泡飯也要叫“真泡飯”?凝遠居士的回答則很有趣,認為隻要糧食做的,裡面又沒有肉腥,那麼都可稱得上是真味。
簡而言之,就是強調素食中才有真正的自然之甘。
對待葷素的問題,當然不好妄下結論,也不宜一概而論。
但細究起來,還是孔子的主張符合中庸之道,《論語·鄉黨》雲:“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就是主張既應該葷素搭配,又應該遵循主食、副食區别對待的原則。
《黃帝内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可能也是比較适合大多數人的一個選擇吧。
沆瀣漿 雪夜,張一齋飲客。
酒酣,簿書何君時峰出沆瀣漿一瓢[248],與客分飲。
不覺,酒客為之灑然。
客問其法,謂得于禁苑,止用甘蔗、白蘿菔,各切作方塊,以水煮爛而已。
蓋蔗能化酒,蘿菔能化食也。
酒後得此,其益可知矣。
《楚辭》有“蔗漿”[249],恐即此也。
【注釋】 [248]簿書:本指官署中的文書簿冊,這裡或指管理簿書的官員。
沆瀣(hàngxiè):夜間的水汽,露水。
舊謂仙人所飲。
《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
” [249]蔗漿:《楚辭·招魂》:“胹鼈炮羔,有柘漿些。
”王逸注:“柘,薯蔗也。
” 【譯文】 雪夜,張一齋請客人喝酒。
酒酣之際,簿書何時峰捧出沆瀣漿一瓢,與客人分着喝。
不覺中,喝過的客人酒意頓解。
客人問其做法,他回答說是從皇宮禁苑得到的秘法,隻用甘蔗、白蘿蔔,各切成方塊,用水爛煮罷了。
因為甘蔗能化酒,蘿蔔能消食,酒後能得到這種飲料,它的益處可想而知。
《楚辭》中提到“蔗漿”,恐怕就是沆瀣漿吧。
【點評】 陳洪绶《鬥酒圖》 “沆瀣漿”據文中所說,是一味傳自宮中的醒酒方,而且還兼具有消食的效果。
在酒足飯飽之餘喝上一點,當然再惬意不過了。
不管它是不是真的來自宮中,但是有一點是确鑿無疑的,那便是:甘蔗的确有醒酒的功能。
古代流傳的醒酒方就有一味“甘蔗萊菔湯”:甘蔗200克,鮮蘿蔔150克,切碎,加水煮至蘿蔔爛熟,去渣取汁,随量服用。
可奏清熱除煩、解酒毒和化食下氣之效,用于酒食過度、煩熱面赤、嘔逆少食等。
據研究,甘蔗原産地是熱帶國家,但很早就傳入我國。
先秦時代的“柘”就是指甘蔗,而到了漢代才出現“蔗”字。
甘蔗是甘涼滋養的消暑佳品,自古就被廣為稱道,就連文人墨客對此也情有獨鐘,如唐代詩人王維在《敕賜百官櫻桃》詩中寫道:“飽食不須愁内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意思是說如果飲食過盛不必擔心有内熱,因為可以喝一些冰甘蔗汁來消熱。
神仙富貴餅 白術用切片子[250],同石菖蒲煮一沸[251],曝幹為末,各四兩,幹山藥為末三斤,白面三斤,白蜜煉過三斤,和作餅,曝幹收。
候客至,蒸食,條切。
亦可羹。
章簡公詩雲:“術薦神仙餅,菖蒲富貴花。
” 白術 【注釋】 [250]白術:一種藥用植物,多以根莖入藥。
功效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251]石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氣。
根莖可入藥。
其性微溫,味辛,具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的功效。
【譯文】 白術切成片,同石菖蒲在熱水裡煮一滾,曬幹後研成末,各取四兩,幹山藥三斤研成末,白面三斤,煉過的白蜜三斤,和起來做餅,曬幹後收起來。
等來了客人蒸着吃,切條。
也可以做羹。
章簡公有詩說:“術薦神仙餅,菖蒲富貴花。
” 【點評】 菖蒲 “神仙富貴餅”的名字雖然聽起來很吉利,不過與《山家清供》中的大部分菜肴名稱相比,似乎不夠清雅。
不過,它也是化自兩句詩,“術薦神仙餅,菖蒲富貴花”,從詩句中就可以看出,這個面點的特色在于有白術和菖蒲兩味中藥。
白術和神仙扯上關系大概是來自《神仙傳》中的故事,據說,漢武帝出外巡狩,遇到一個老者,他告訴漢武帝,自己已經一百八十歲,能夠日行三百裡路,之所以能如此,是由于遇到過神仙,告訴他練習辟谷,不吃糧食,隻吃白術,飲水。
菖蒲和富貴又有什麼聯系呢?這或許來自《梁書》中的一段記載。
《梁書·太祖張皇後傳》中記載:皇後懷孕時,曾在庭前看見菖蒲開花,光彩照灼,非世中所有。
但是别人都看不到。
皇後說:曾聽說看到菖蒲開花的人會大富大貴。
因此立刻取菖蒲吞食。
然後,同月,就生了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梁高祖。
這個故事或許是後人附會,不過,古代的确有見菖蒲吉利的說法。
不過,神仙富貴餅裡面用的是石菖蒲,而石菖蒲與菖蒲其實并不一樣。
古代也沒有看到石菖蒲和富貴有關系的記載,因此,或許這是章簡公或者林洪所犯的一個“富貴的錯誤”吧。
香圓杯[252] 謝益齋奕禮不嗜酒,常有“不飲但能看醉客”之句。
一日書餘琴罷,命左右剖香圓作二杯,刻以花,溫上所賜酒以勸客[253]。
清芬霭然[254],使人覺金樽玉斝皆埃壒之矣[255]。
香圓,似瓜而黃,閩南一果耳。
而得備京華鼎貴之清供,可謂得所矣。
【注釋】 [252]香圓:即香橼。
宋韓彥直《橘錄·香圓》:香圓木似朱栾,葉尖長,枝間有刺,植之近水乃生。
其長如瓜,有及一尺四五寸者,清香襲人。
橫陽多有之,土人置之明窗淨幾間,頗可賞玩。
[253]上所賜酒:皇帝所賜禦酒。
[254]霭然:形容香氣濃郁。
[255]玉斝(jiǎ):玉制的酒器。
《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分雁鹜之稻粱,沾玉斝之餘瀝。
”李善注引《說文》:“斝,玉爵也。
”埃壒(ài):猶塵土。
食品雕刻是一門精巧的藝術 【譯文】 謝益齋不愛喝酒,曾經有“不飲但能看醉客”的詩句。
一日,看完書彈完琴,命人把香圓剖開,制成兩個杯子,上面雕刻上花,然後将皇帝所賜禦酒溫好倒入杯中,勸客人飲酒。
清香撲鼻,使人覺得金樽玉斝都和塵土一樣。
香圓形狀像瓜,但是顔色發黃,是福建南部的一種水果,居然被京師鼎貴之家作為清雅玩品,可謂得其所啊! 【點評】 香橼是一種水果,不過,本文的重點并不是講它的滋味和營養,而是涉及古代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色—食品雕刻。
食品雕刻在春秋時已有。
《管子》一書中曾提到“雕卵”,即在蛋上進行雕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雕刻。
隋唐時,食品雕刻已經頗為普遍,會在酥酪、雞蛋、脂油上進行雕镂,裝飾在飯的上面。
宋代,席上雕刻食品成為風尚,所雕的為果品、姜、筍制成的蜜餞,造型也更為複雜多變,表現了廚師刀工的精妙。
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
”又如自金代後頗為流行的“橙杯”,便是利用黃而圓的橙子做成酒杯,酒中帶有橙香,橙中浸有酒味,可謂别具情趣,加之色澤黃潤,人們便以“軟金杯”呼之。
據說,金章宗就曾做《擘橙為軟金杯詞》:“風流紫府郎,痛飲烏紗岸。
柔軟九回腸,冷怯玻璃碗。
纖纖白玉蔥,分破黃金彈。
借得洞庭春,飛上桃花面。
”無疑,食品雕刻将飲食與雕刻這兩種藝術組合在一起,可以給人們提供多重的享受,林洪說拿“香圓杯”喝酒會讓人覺得所謂金樽玉斝都和塵埃沒什麼兩樣,此言當然不虛,确實是作者身心愉悅之後的肺腑之言。
蟹釀橙 橙用黃熟大者,截頂[256],剜去穰,留少液。
以蟹膏肉實其内[257],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
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
因記危巽齋稹贊蟹雲:“黃中通理,美在其中。
暢于四肢,美之至也。
”此本諸《易》[258],而于蟹得之矣,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注釋】 [256]截頂:将橙子頂部切開。
[257]實:充滿,塞滿。
[258]本諸《易》:源之于《周易》。
按:《易·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黃中通理’者,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職,是通曉物理也。
‘正位居體’者,居中得正,是正位也;處上體之中,是居體也。
黃中通理,是‘美在其中’。
有美在于中,必通暢于外,故雲‘暢于四肢’。
四肢猶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務也。
外内俱善,能宣發于事業。
所營謂之事,事成謂之業,美莫過之,故雲‘美之至’也。
” 水中八事 【譯文】 把黃熟個大的橙子切去頂,剜去瓤,稍留點汁液。
用蟹膏肉填滿橙中,仍用帶枝頂蓋覆蓋上。
放入甑裡,用酒、醋、水蒸熟。
用醋、鹽蘸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雅興。
記得危巽齋稱贊蟹說:“黃中通理,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美之至也。
”其說本來自《周易》,在蟹上得到體現,現在又在橙蟹上得到體現。
【點評】 中國食蟹的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
自古以來蟹便被當做美味的食物。
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
”呂忱《字林》曰:“胥,蟹醬也。
”東漢郭憲《漢武洞冥記》中也有異域進貢九尺長巨蟹的記載。
當然,最有名的莫過于《世說新語·任誕篇》中畢卓所描述的快意人生:“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吃蟹的方法很多,不過林洪所說的蟹釀橙或許是最有雅趣、最别緻的吃法了吧。
将橙子掏空,填滿蟹肉,然後上蒸籠蒸熟,蘸着調料進食。
蟹肉、橙香彼此融合,其風味之美可想而知。
有趣的是,林洪還舉了危巽齋的妙語“黃中通理,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美之至也”來形容橙蟹,十分形象,讀之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蓮房魚包[259] 将蓮花中嫩房去穰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醬、香料加活鳜魚塊實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
或中外塗以蜜,出碟,用漁父三鮮供之。
三鮮,蓮、菊、菱湯瀣也。
向在李春坊席上,曾受此供。
得詩雲:“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
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260]。
”李大喜,送端研一枚、龍墨五笏[261]。
【注釋】 [259]蓮房:蓮蓬。
蓮花開過後的花托,呈倒圓錐形,有許多小孔,各孔分隔如房,故名。
王勃《采蓮賦》:“聽菱歌兮幾曲,視蓮房兮幾株。
” [260]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指阿修羅逃入藕孔中的典故。
阿修羅為印度傳說中的惡神,與帝釋天争鬥不休。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記載:時阿修羅耳鼻手足一時盡落,令大海水赤如绛汁。
時阿修羅即便驚怖,遁走無處,入藕絲孔。
黃庭堅有《補陀岩頌》一詩提及此事:“修羅身量等須彌,入藕絲孔逃追北。
” [261]端研: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曆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産于廣東肇慶一帶。
龍墨:雕刻着龍圖案的墨。
笏(hù):本指古代朝見君主時,大臣所執的竹闆。
這裡做量詞,猶言“塊”。
蓮藕荷 【譯文】 把鮮嫩的蓮蓬去瓤,截去下底,剜瓤時留下孔。
用酒、醬、香料加上活鳜魚切成的魚肉塊把孔裝滿,仍用截下的底封住,放到鍋裡蒸熟。
或者裡外塗上蜜,盛于碟中,用漁父三鮮做調味品。
三鮮是,蓮、菊、菱做的湯汁。
吳炳《出水芙蓉圖》 以前,我在李春坊席上曾吃過這道菜,當時作詩說:“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
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
”李春坊大喜,贈我一方端硯,五塊龍墨。
【點評】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千百年來,蓮花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在水塘中搖曳的風姿任誰看過都難以忘懷。
其實,蓮花除了具有觀賞價值之外,還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記載:“醫家取為服食,百病可卻。
”此言不虛,蓮藕不但富有營養,而且味道甘甜,清脆而多汁,可以當水果生吃,也可以用來做湯、炒菜,在藕的空管中填入糯米,蒸熟後是上好的甜品;荷葉可以蒸荷葉飯,用鮮蓮葉或幹蓮葉蒸出來的飯有特别的荷葉清香;更不用說蓮子的價值了,不但可做成糖蓮子或蓮子湯,也可以加在糕餅裡。
不過,用蓮蓬來加工食物,恐怕很少有人聽到過吧。
“蓮房魚包”就是這樣一道别緻的菜肴,利用蓮花來蒸魚!首先把整朵蓮花采下,将花下的蓮蓬(古時稱為“蓮房”)挖去内瓤,然後把新鮮鳜魚切成塊,拌上酒、醬和其它調料,填放到蓮蓬當中,之後上火蒸熟。
最後再澆上鮮美的湯汁。
這樣的烹饪方法,十分别緻新穎,而且蓮花在其中也不止是烹饪工具而已,其特有的清香也随着烹饪的過程滲入鳜魚當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玉帶羹 春訪趙莼湖璧,茅行澤雍亦在焉[262]。
論詩把酒[263],及夜無可供者。
湖曰:“吾有鏡湖之莼。
”澤曰:“雍有稽山之筍。
”仆笑:“可有一杯羹矣!”乃命庖作“玉帶羹”,以筍似玉、似帶也。
是夜甚适[264]。
今猶喜其清高而愛客也。
每頌忠簡公“躍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之句[265],有此耳。
【注釋】 [262]亦在焉:也在那裡。
[263]論詩把酒:邊談詩邊喝酒。
[264]适:适意,高興。
[265]忠簡公:忠簡乃趙鼎谥号。
趙鼎(1085—1147),字元鎮,自号得全居士。
南宋政治家、詞人。
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
紹興年間幾度為相,後因與秦桧和議不合,罷相,出知泉州。
知秦桧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不食而卒。
孝宗朝,谥忠簡。
【譯文】 春天拜訪趙莼湖,茅行澤也在。
一邊論詩一邊喝酒,到了晚上,沒有東西可吃。
趙莼湖說:“我有鏡湖的莼菜。
”茅行澤說:“我有稽山的竹筍。
”我笑着說:“可以做一杯羹了。
”于是叫廚師做“玉帶羹”,因為筍似玉,莼似帶,故有此名。
這天晚上很舒心。
至今還喜歡這樣風味高雅又親切待客的氣氛。
每次讀到忠簡公“躍馬食肉付公等,浮家泛宅真吾徒”的詩句,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王素《飲酒圖》 【點評】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如果不投緣,即便面前陳列着山珍海味也會覺得索然無味,而如果是朋友相逢、相談甚歡的話,哪怕隻有最簡樸的菜肴也會覺得美味無比。
如同此文所言,林洪與趙莼湖、茅行澤三人,一邊談詩,一邊喝酒,此時此際,即便是沒有任何下酒菜,也不會覺得掃興,更何況還有鏡湖之莼、稽山之筍可以用來做一道“玉帶羹”呢!莼菜與筍,都以味道鮮美著稱,正如蘇轼所雲:“若問三吳勝事,不惟千裡莼羹。
”(《憶江南寄純如五首》之二)所以即便是過了很久,林洪依舊對這個隻有“玉帶羹”的晚上念念不忘。
所以說飲食文化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廣,除了飲食本身,包括飲食的環境、氣氛、一起進食的客人等,都是影響心情的重要因素。
酒煮菜 鄱江士友命飲[266],供以“酒煮菜”。
非菜也,純以酒煮鲫魚也。
且雲:“鲫,稷所化[267],以酒煮之,甚有益。
”以魚名菜,私竊疑之。
及觀趙與時《賓退錄》所載[268]:靖州風俗[269],居喪不食肉,惟以魚為蔬,湖北謂之魚菜。
杜陵《白小》詩雲[270]:“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始信魚即菜也。
趙,好古博雅君子也,宜乎先得其詳矣。
【注釋】 [266]鄱江:又名饒河,古稱番水,在江西省東北部, [267]稷:指糧食作物。
[268]趙與時(1172—1228):字行之,寶慶二年(1226)進士。
官麗水丞。
著有《賓退錄》十卷,考證經史,辨析典故,頗多精核。
[269]靖州:位于湖南省西南,湘黔桂交界地區。
[270]杜陵:即杜甫。
此處引詩見于杜甫《白小》:“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
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
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
” 《馬骀畫寶》中的魚 【譯文】 鄱江士友請我飲酒,端上一道“酒煮菜”。
結果并不是菜,完全是用酒煮鲫魚。
并且說:“鲫魚,是糧食變成的,用酒煮食,對身體很有益處。
”我對稱魚為菜覺得奇怪。
等看過趙與時《賓退錄》的記載:靖州風俗,辦喪事期間不能吃肉,隻以魚作為菜,湖北叫它魚菜。
杜甫《白小》詩:“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
”才相信魚确實可以稱為菜。
趙與時是個好古博雅的君子,知道得這麼詳細确實應該。
【點評】 鄱江的朋友将酒煮鲫魚稱為“酒煮菜”,這讓吃遍美食的林洪也犯了狐疑,何以魚被稱為菜呢?其實除了他後來在《賓退錄》中所看到的靖州風俗,以魚為蔬,湖北稱為魚菜之外,用“魚菜”之名來指魚類菜肴早就出現了。
如《南齊書·海陵王昭文本紀》:“思食蒸魚菜,太官令答無錄公命,竟不與。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也有“海雨江風浪作堆,時新魚菜逐春回”的句子。
至于為何有“魚菜”之說,或許正如文中所引鄱江朋友的解釋:鲫魚是稷所化。
這種說法在古代流傳很廣,如《埤雅·鲋》所引:“鲫是稷米化之,其魚腹猶有米色。
” 如果說“魚菜”之名還是地方風俗的體現,那麼,另一類将葷肉稱為素菜的事例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比如,宋代有些僧人稱酒為“般若湯”,稱魚為“水棱花”,而雞則被稱為“鑽籬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和尚耐不得天天吃素的清苦,忍不住想吃葷,卻又怕犯了戒律,于是為魚和雞另起一個“素”的名字,然後便心安理得的大快朵頤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