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寺,造訪秋岩陳評事。
留下飲酒。
有兩個小童,吟唱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端上松黃餅來下酒。
陳評事頭戴角巾,留着美髯,有超俗的風姿。
邊飲酒邊品松黃餅,使人不僅欣然生起山林之興,覺得駝峰、熊掌這樣的美味都甘拜下風。
春末,取松花黃和煉熟蜜,拌勻做成像古代的龍涎餅一樣。
不隻是香味清甜,也能養顔補心,延年益壽。
張鵬《淵明醉歸圖》 【點評】 松黃,就是松花,又叫松筆頭。
是春天時松樹枝抽新芽時的花骨朵,每年二三月間,花蕊抽長如豬心時最好。
如《本草綱目·松》所雲:“二三月,抽蕤生花,長四五寸,采其花蕊為松黃。
”松黃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種美味的食品,甚至還可以用來釀酒,因此很受人們歡迎,如蘇轼《正月二十四日遊羅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詩:“崎岖拾松黃,欲救齒發弊。
”蘇轍《次韻毛君燒松花》之二:“餅雜松黃二月天,盤敲松子早霜寒。
”此外,松黃還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如李時珍所認為的:“久服令輕身,療病勝似皮、葉及脂。
”可見,從療病的角度來看,李時珍認為松黃的效果比松樹皮、松針、松脂都要更勝一籌。
酥瓊葉 宿蒸餅,薄切,塗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
鋪紙地上,散火氣。
甚松脆,且止痰化食。
楊誠齋詩雲[180]:“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181]。
”形容盡善矣。
【注釋】 [180]楊誠齋:即楊萬裡(1127—1206),字延秀,書房名“誠齋”,故以其為号。
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
南宋著名詩人,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人,形成了一種新鮮活潑的詩體—“誠齋體”。
有《誠齋集》。
[181]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見楊萬裡《炙蒸餅》:“圓瑩僧何矮,清松絮爾輕。
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
炙手三家市,焦頭五鼎烹。
老夫饑欲死,女輩且同行。
” 【譯文】 把隔夜的蒸餅薄薄地切成片,塗上蜂蜜,或者塗上油,放在火上烤。
然後放到地面的紙上,散散火氣。
吃起來非常松脆,并且還能止痰化食。
楊誠齋詩中說:“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
”形容得再貼切不過了。
【點評】 “酥瓊葉”的名字何等雅緻,其實不過就是将放了一晚的蒸餅切成薄片,塗抹上蜜或者油,放在火上烤。
正如楊萬裡的詩名所揭示的那樣—“炙蒸餅”。
雖然楊萬裡的詩句“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如此形象,富有詩意,不過,若論起名字,當然是林洪更高一籌了。
其實,若用今天的話說,“炙蒸餅”還可以用更通俗的詞來解釋—烤饅頭片。
原來,蒸餅在古代就是指饅頭。
如沈括《夢溪筆談·異事》:徐德占過逆旅,老婦訴以饑,其子恥之,對德占以蒸餅啖之,盡一竹篑,約百餅,猶稱饑不已。
衆所周知,“餅”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面食的泛稱,所以就把各種不同的面食加工方法都用“某餅”稱之。
如燒餅、湯餅等,蒸餅便是用籠屜蒸出的面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饅頭。
那麼,“炙蒸餅”自然就是烤饅頭片了。
元修菜 東坡有故人巢元修菜詩雲[182]。
每讀“豆莢圓而小,槐芽細而豐”之句,未嘗不實搜畦壟間,必求其是。
時詢諸老圃[183],亦罕能道者。
一日,永嘉鄭文幹自蜀歸,過梅邊。
有叩之,答曰:“蠶豆,即豌豆也。
蜀人謂之‘巢菜’[184]。
苗葉嫩時,可采以為茹。
擇洗,用真麻油熟炒,乃下醬、鹽煮之。
春盡,苗葉老,則不可食。
坡所謂‘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者,正庖法也。
” 君子恥一物不知[185],必遊曆久遠,而後見聞博。
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注釋】 [182]巢元修菜詩:指蘇轼《元修菜》一詩,前有小序雲:菜之美者,有吾鄉之巢。
故人巢元修嗜之,餘亦嗜之。
元修雲:“使孔北海見,當複雲吾家菜耶?”因謂之元修菜。
餘去鄉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
元修适自蜀來,見餘于黃,乃作是詩,使歸緻其子,而種之東坡之下雲。
[183]老圃:老菜農。
[184]巢菜:野豌豆苗。
古人以為菜蔬。
陸遊《巢菜》詩序:“蜀蔬有兩巢:大巢,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東坡所賦元修菜是也。
”陸遊曾寓四川多年,其說當有所據。
[185]君子恥一物不知:君子以一事不知而為恥。
典出揚雄《法言·君子》:“聖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 【譯文】 蘇東坡有寫故人巢元修《元修菜》一詩。
每次讀到“豆莢圓而小,槐芽細而豐”的詩句,總是要到田間地頭親自去找到底是什麼。
也曾多次向老菜農詢問,結果沒有人知道。
一次,永嘉鄭文幹從蜀地回來,路過梅邊。
我向他請教,他回答說:“蘇轼所說就是蠶豆,也叫豌豆。
四川人叫做巢菜。
豆苗嫩的時候,采來做菜。
洗幹淨後,用真麻油炒熟,然後下鹽、醬等物。
春天過去,苗葉老了則不能吃。
蘇轼詩中所說‘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講的正是烹調的方法。
” 蘇轼《寒食帖》 君子以一物不知為恥辱,一定要多遊曆,然後見聞才會廣博。
我讀蘇東坡詩二十年了,今天終于明白了答案,喜悅之情可想而知。
【點評】 “元修菜”本為蘇東坡所喜,由于是來自其故鄉四川眉州,所以非四川人難以知道到底是什麼。
喜歡蘇詩,同時又愛美食的林洪在蘇轼詩文中看到以後,一直想知道這道能讓蘇東坡如此喜愛的菜到底是什麼。
遺憾的是,他一直找了二十年,都沒有找到答案。
直到遇到從四川過來的人,才明白原來便是“豌豆苗”。
長期的迷惑一旦豁然而解,其内心的喜悅自不難想象。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洪對美食的癡迷與執着了。
豌豆苗是豌豆的嫩苗,又名安豆苗,有些地區也叫做龍須菜等。
現在已是一道家常食物,營養豐富,味道清香,入口柔嫩、滑潤适口,可謂色、香、味俱佳的時鮮蔬菜。
不僅豌豆苗可食,其果實—豌豆更是為大衆所熟知的豆類食品。
比如元代時,飲酒用膳,每次都将豌豆搗碎除去皮,與羊肉同食,說是可以補中益氣。
紫英菊 菊,名“治薔”[186],《本草》名“節花”。
陶注雲[187]:“菊有二種,莖紫,氣香而味甘,其葉乃可羹;莖青而大,氣似蒿而苦,若薏苡,非也。
”今法:春采苗、葉,略炒,煮熟,下姜、鹽,羹之,可清心明目。
加枸杞葉,尤妙。
天随子《杞菊賦》雲[188]:“爾杞未棘,爾菊未莎,其如予何。
”《本草》:“其杞葉似榴而軟者,能輕身益氣。
其子圓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
”杞菊,微物也,有少差[189],尤不可用。
然則,君子小人,豈容不辨哉! 【注釋】 [186]治薔:《爾雅·釋草》:“蘜,治薔。
”郭璞注:“今之秋華菊。
”《神農本草經》:“菊華,一名節華。
味苦平,生川澤。
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
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 [187]陶注:指陶弘景所作《神農本草經集注》。
[188]天随子: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别号。
陸龜蒙,字魯望,時謂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裡先生。
亦省稱“天随”。
蘇轼《寄周安孺茶》詩:“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續。
”《杞菊賦》:陸龜蒙作有《杞菊賦》,詩前有自序交待背景:陸龜蒙在房前屋後種了很多枸杞和菊花,“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撷之,以供左右杯案。
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旦暮猶責兒童拾掇不已”。
[189]差:差别。
禹之鼎《王原祁藝菊圖》 【譯文】 菊又叫治薔,《本草》叫節花。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說:“菊有兩種,紫莖的氣香而味甘,它的葉才可做羹;莖青而大的菊,氣味像蒿而苦,像薏苡一樣,不能吃。
”現在的做法:春天釆苗葉,略炒一下,然後煮熟,放入姜、鹽,做羹吃,可清心明目。
加入枸杞葉尤其好。
天随子《杞菊賦》中說:“爾杞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
”《本草》上說:“那些杞葉似榴葉而且柔軟的,吃了能輕身益氣。
子圓而有刺的,叫枸棘,不可食用。
”杞菊,隻是微不足道的東西,稍有差别,就不可食用。
既然這樣,那麼,君子和小人又怎麼能不加以辨别啊! 【點評】 菊花是一種有名的觀賞花卉,其品種多達三千餘種。
曆代文人墨客,歌詠其花之香美者,不計其數。
不過,菊花的觀賞價值是後來才陸續發掘的,在其早期,主要是作為一種具有食用及藥用價值的花卉而廣受歡迎。
屈原《離騷》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見,當時已有食用菊花的習慣。
到了漢朝,已經有了制菊花酒的記載,據《西京雜記》卷三所記: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當時将菊花酒稱為“長壽酒”,把它當做滋補藥品,相互饋贈。
在《神農本草經》中,把菊花列為藥之上品,認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菊花的主要功效在于散風清熱,明目平肝,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熱感冒、咳嗽等病症。
正如人們日常所說的那樣,菊花能夠“下火”。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菊花又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含義。
它在古代又被稱為“節花”和“女華”等,又因其花開于晚秋又具有濃香,故有“晚豔”、“冷香”等雅稱。
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曆來被視為孤标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也正因為如此,林洪才從菊花的身上聯想到了君子、小人不可不辨的道理。
銀絲供 張約齋镃[190],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
一日午酌,數杯後,命左右作銀絲供,且戒之曰[191]:“調和教好,又要有真味。
”衆客謂:“必脍也[192]。
”良久,出琴一張,請琴師彈《離騷》一曲[193]。
衆始知銀絲乃琴弦也;調和教好,調弦也;又要有真味,蓋取陶潛“琴書中有真味”之意也[194]。
張,中興勳家也[195],而能知此真味,賢矣哉! 【注釋】 [190]張約齋镃:張镃,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時可,号約齋,晚年号約齋居士。
[191]戒:叮囑,告誡。
[192]脍:細切的肉。
[193]《離騷》:戰國時大詩人屈原的詩作,是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
[194]琴書中有真味:陶潛《歸去來兮辭》中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之句。
後蘇轼作有《稍遍》,用詞的形式加以改寫:“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 [195]中興勳家:張镃系宋名臣張俊曾孫,故曰中興勳家。
【譯文】 張約齋喜歡和山林湖海之人交往。
一天中午喝酒,數杯之後,命人去準備“銀絲供”,并且告誡說:“調和要好,又要有本味。
”客人都認為:“這道菜一定是脍。
”過了很久,下人搬出一張琴,請琴師彈奏了一曲《離騷》。
衆人這才知道,“銀絲”,指琴弦;“調和教好”,是調好琴弦;“又要有真味”,大概是取自陶淵明“琴書中有真味”之意吧。
張約齋,出自中興功勳之家,而能知道此“真味”,堪稱賢人啊! 李在《歸去來辭詩意圖》(局部) 【點評】 張約齋其人事迹遠不如其祖張俊顯赫,但從林洪此文所記的事迹來看,無疑是一個具有很高修養的士人,其清雅的風采大概隻有魏晉時的名士們才能比拟了吧。
“銀絲供”之名不見于前人,那麼很大的可能就是張約齋自己的發明了,以其來命名彈琴,雖然出人意料,可是細細想來,又确實入情入理,分外形象。
相比之下,座中客人們的境界顯然就俗氣逼人了。
此前,蘇東坡曾有一篇寫“熱水袋”的奇文《暖肚餅》:“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内,非湯非水;以赤曆曆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
”顯然,蘇轼所言“暖肚餅”并不是真有其物,而是将為人處世的感悟分别比喻成“暖肚餅”的各個部位,可謂巧妙,亦很貼切。
其聯想之巧妙,與《銀絲供》相比,可謂不相上下。
凫茨粉[196] 凫茨粉,可作粉食,其滑甘異于他粉。
偶天台陳梅廬見惠[197],因得其法。
凫茨,《爾雅》一名芍[198]。
郭雲[199]:“生下田,似曲龍而細,根如指頭而黑。
”即荸荠也[200]。
采以曝幹,磨而澄濾之,如綠豆粉法。
後讀劉一止《非有類稿》[201],有詩雲:“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
何必泌之水,可以療我饑。
”信乎可以食矣。
【注釋】 [196]凫茨:即荸荠。
《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馑,人庶群入野澤,掘凫茨而食之。
李賢引郭璞曰:“生下田中,苗似龍須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
” [197]天台:地名。
在浙江天台北。
陶弘景《真诰》:“當鬥牛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
”見惠:謝人相贈的謙詞。
[198]《爾雅》: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
“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
[199]郭:指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今屬山西)人,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東晉著名學者,文學家和訓诂學家,曾注《爾雅》等古籍。
[200]荸荠(bíqi):又稱凫茈、烏芋、地栗、地梨、馬蹄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水田中。
地下莖為扁圓形,表面呈深褐色或棗紅色。
肉白色,可食。
[201]劉一止(1078—1161):字行簡,号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屬浙江)人。
宣和三年(1121)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給事中,以敷文閣直學士緻仕。
為文敏捷,博學多才,其詩為呂本中、陳與義所歎賞。
有《苕溪集》。
荸荠 【譯文】 凫茨粉可作粉食,它的滑爽甘甜不同于其它粉。
偶然有一次在天台陳梅家見到這種東西,承他好意告訴我制作方法。
凫茨,《爾雅》又叫芍。
郭璞說:“生長在下田,樣子像曲龍而細,根像指頭而黑。
”也就是荸荠。
釆來曬幹,磨成粉濾汁,像做綠豆粉那樣。
後來讀劉一止《非有類稿》,有詩說:“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
何必泌之水,可以療我饑。
”說明确實是可以吃的。
【點評】 荸荠,俗稱馬蹄,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衆喜愛的時令之品。
因為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荸荠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譽。
從其食療價值來看,荸荠味甘,微寒,無毒,其功能主要包括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等。
因其主要産于南方,又富有食療價值,故此被北方人視為“江南人參”。
不過,食用荸荠,特别是作為水果來吃的話,務必要注意衛生。
因為荸荠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内部都有可能附着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不宜生吃。
最好洗淨煮透後方可食用,而且煮熟的荸荠味道更甜。
此外,荸荠性寒,屬于生冷食物,不适宜脾胃虛寒、大便溏洩和有血淤等狀況的人食用。
薝蔔煎又名端木煎 舊訪劉漫塘宰[202],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極可愛。
詢之,乃栀子花也。
采大者,以湯灼過[203],少幹,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蔔煎”。
杜詩雲:“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204]。
”今既制之,清和之風備矣。
【注釋】 [202]劉漫塘宰:劉宰,字平國,金壇人。
紹熙元年(1190)進士。
隐居三十年,于書無所不讀。
既卒,朝廷嘉其節,谥文清。
為文淳古質直,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
[203]灼:燒。
文中指用熱水過一下。
[204]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杜甫《栀子》:“栀子比衆木,人間我未多。
于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
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
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 【譯文】 以前拜訪劉漫塘,中午留下飲酒,端出這道菜。
清新芳香,極可愛。
詢問方知,原來是栀子花。
其做法:采大瓣栀子花,用開水灼過,稍稍晾幹水,用甘草水和稀面糊,放在油裡煎炸,叫薝蔔煎。
杜甫詩中說:“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
”眼前的菜肴,确實清和的風味都具備了。
【點評】 栀子 栀子花枝葉繁茂,葉子四季常綠,花朵芳香素雅,是一種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植物。
除了觀賞外,栀子花的花、果實、葉和根都可以入藥,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效,一般泡茶或煎湯服。
可是,食用栀子花一般倒比較少有人知。
除了此文介紹的用油煎之外,《餐芳譜》中還收錄了它的另一種作法:礬水焯過,入細蔥絲、苗椒末、黃米飯研爛,同鹽拌勻,壓半日食。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薝蔔煎”,實際上就是将栀子花裹上面粉,用油煎。
那麼何以命名為“薝蔔煎”呢?按: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薝蔔花也。
”《錦繡萬花谷》後集卷三十七:“禅友者,薝蔔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卮子》引蘇頌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
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薝蔔也。
”原來薝蔔花與栀子花其實是一物,而薝蔔之名則是西域的叫法。
或許正因為來自西域,所以它又被稱為“禅友”。
如宋王十朋《薝蔔》:“禅友何時到,遠從毗舍園。
妙香通鼻觀,應悟佛根源。
”(《梅溪集》)看來,杜甫詩中所謂“與道氣相和”可能也正是在指它來自西域吧! 蒿蒌菜蒿魚羹 舊客江西林山房書院,春時,多食此菜。
嫩莖去葉,湯灼,用油、鹽、苦酒沃之為茹[205]。
或加以肉臊,香脆,良可愛。
後歸京師,春辄思之。
偶遇李竹野制機伯恭鄰[206],以其江西人,因問之。
李雲:“《廣雅》名蒌[207],生下田,江西用以羹魚。
陸《疏》雲[208]:葉似艾,白色,可蒸為茹。
即《漢廣》‘言刈其蒌’之‘蒌’[209]。
”山谷詩雲[210]:“蒌蒿數箸玉橫簪。
”及證以詩注,果然。
李乃怡軒之子,嘗從西山問宏詞法[211],多識草木,宜矣。
【注釋】 [205]沃:浸泡。
[206]鄰:做鄰居。
[207]《廣雅》:成書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收字18150個,是仿照《爾雅》體裁編纂的一部訓诂學彙編,相當于《爾雅》的續篇。
[208]陸《疏》:指陸玑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是一部專門針對《詩經》中提到的動植物進行注解的著作,因此有人稱它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動植物的專著”。
全書共記載草本植物80種,木本植物34種、鳥類23種、獸類9種、魚類10種、蟲類18種,共計動植物174種。
每種動物或植物不僅記其名稱(包括各地方的異名),而且描述其形狀、生态和應用價值。
[209]《漢廣》:《詩經·國風·周南》中的詩篇。
[210]山谷:指北宋文學家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
詩歌方面,他與蘇轼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轼、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與秦觀并稱“秦黃”。
[211]西山:即虞璠,字國器,父親虞逢病逝後,虞璠不欲遠離,在甯國城南西山父墓之側建草堂,以為讀書之所,遂以“西山處士”為号。
宏詞: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始于唐,宋朝亦相沿。
據《宋史·選舉志二》:“景德後……惟吏部設宏詞、拔萃、平判等科如舊制。
” 黃庭堅《山預帖》 【譯文】 舊時客居江西林山房書院,春天經常吃這道菜。
采摘蒿蒌嫩莖,去葉,用熱水灼過,用油、鹽、醋等澆上去做成菜,也可以加上肉臊,又香又脆,實在令人喜歡。
後來回到京師,每逢春天的時候就會想吃這道菜。
偶然與李竹野做了鄰居,因為他是江西人,就詢問這道菜。
他說:“《廣雅》上叫蒌,生于水田中,江西人向來用其做魚羹。
陸《疏》說:葉子像艾子,白色,可以蒸來做菜。
就是《詩經》中《漢廣》一詩中所說的‘言刈其蒌’中的蒌。
”黃山谷詩說:“蒌蒿數箸玉橫簪。
”以詩注來對照,果然如其所言。
李竹野是李怡軒之子,曾跟随西山處士學習“宏詞”科,識得很多草木,确實如此。
【點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轼的這首題畫詩形象地描繪了春意盎然的情景,其中的蒌蒿便是林洪此文主角。
蒌蒿具有清涼、平抑肝火、預防牙病、喉痛和便秘等功效,食蒌蒿之習古已有之。
王逸《楚辭章句》:“蒿,蘩草也。
蒌,香草也。
《詩》曰:‘言采其蒌’也。
……言吳人善為羹,其菜若蒌,味無沾薄,言其調也。
”洪興祖《楚辭補注》:“蒌,蒿也,葉似艾,生水中,脆美可食。
”陸玑《詩疏》中也稱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
”由于蒌蒿清香、鮮美,脆嫩爽口,所以是一道春季上好的鮮蔬,備受人們喜愛。
曆代以詩詞歌詠蒌蒿的頗多,如陸遊:“舊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
”再如蘇轼賦《春菜》:“爛蒸香荠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
” 不過,與許多時令蔬菜一樣,蒌蒿食用貴在一個“鮮”字,一定要在初春抓緊享受,否則一到春末,蒌蒿便食之無味,甚至可以用來當柴燒了。
玉灌肺 真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莳蘿少許[212],白糖、紅曲少許,為末,拌和,入甑蒸熟[213]。
切作肺樣塊子,用辣汁供。
今後苑名曰“禦愛玉灌肺”[214],要之[215],不過一素供耳。
然,以此見九重崇儉不嗜殺之意[216],居山者豈宜侈乎? 【注釋】 [212]莳蘿:又叫“土茴香”。
多年生草本植物。
果實橢圓形。
可用以調味,亦可入藥,具有健脾開胃之功效。
[213]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器具。
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
[214]後苑:此指宮中禦廚。
[215]要之:猶總之。
[216]九重:指代帝王。
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
” 茴香 【譯文】 真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少量莳蘿和少量白糖、紅曲,研成末,拌和在一起,然後放進甑裡蒸熟。
取出後,切成肺樣的小塊,用辣汁澆上後以供食用。
現在皇宮裡做的這道菜叫“禦愛玉灌肺”,其實不過是一道素菜罷了。
但是,由此可見皇上崇儉、不好殺的深意,山野之人難道還應該奢侈嗎? 【點評】 本文所介紹的是一道宋代的宮廷點心,其口味之美,當然非普通菜肴可比。
而且名字聽起來也很誘人—玉灌肺。
由于是皇帝的最愛,所以又叫“禦愛玉灌肺”。
其實它的制作方法并不複雜,原料也很普通,就如同林洪所言,隻是一道素菜而已。
至于是否真的體現了皇帝的“崇儉不好殺”的美德,這倒很難說。
因為倘若每天山珍海味吃習慣了,偶然來兩道如此清爽的點心,上面還澆上辣椒油,當然是最好不過的調劑了。
今天山西中部也有一種名為“灌腸”的小吃,但和一般的灌腸不同,沒有任何的動物内髒,而是用荞面制成,蒸熟後取下切條,最後把切好的灌腸條涼拌食用。
這道菜與林洪所言玉灌肺倒有不少相同之處,二者是否有什麼關涉,也未可知。
進賢菜蒼耳飯 蒼耳,枲耳也[217]。
江東名上枲[218],幽州名爵耳[219],形如鼠耳。
陸玑《疏》雲:“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細莖,蔓生。
采嫩葉洗焯,以姜、鹽、苦酒拌為茹,可療風。
”杜詩雲:“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220]。
”《詩》之《卷耳》首章雲[221]:“嗟我懷人,置彼周行[222]。
”酒醴[223],婦人之職,臣下勤勞,君必勞之。
因采此而有所感念,及酒醴之用,以此見古者後妃,欲以進賢之道諷其君,因名“進賢菜”。
張氏詩曰[224]:“閨阃誠難與國防[225],默嗟徒禦困高岡。
觥罍欲解痡瘏恨[226],采耳元因備酒漿。
”其子,可雜米粉為糗[227],故古詩有“碧澗水淘蒼耳飯”之句雲。
蒼耳 【注釋】 [217]枲(xǐ)耳:即卷耳,也稱蒼耳。
《詩經·周南·卷耳》“采采卷耳”,朱熹《集傳》:“卷耳,枲耳,葉如鼠耳。
” [218]江東:古代指長江下遊蕪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區,也泛指長江下遊地區。
[219]幽州:州名。
治所在薊縣(今北京西南)。
[220]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杜甫《驅豎子摘蒼耳》詩:“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猶劇。
畦丁告勞苦,無以供日夕。
蓬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侵星驅之去,爛熳任遠适。
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還小益。
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迹。
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
飽食複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
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
” [221]《卷耳》:《詩經·國風·周南》中的詩篇。
[222]周行(háng):大道。
[223]醴(lǐ):甜酒。
[224]張氏:指宋代大儒張載,文中引詩題名《卷耳解》。
[225]阃(kǔn):内室,借指婦女。
[226]觥罍(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
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痡瘏(pūtú):疲病。
語本《詩經·周南·卷耳》:“我馬瘏矣,我仆痡矣。
” [227]糗(qiǔ):糊狀的粉食。
【譯文】 蒼耳,就是枲耳。
江東稱其為上枲,幽州叫它爵耳,其形如老鼠耳朵。
陸玑《疏》雲:“葉子青白色,好像胡荽,白色的花,細細的莖,蔓生。
采摘嫩葉洗淨焯幹,加入姜、鹽、醋等拌食,可以治療風疾。
”杜甫詩雲:“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詩經·卷耳》第一章雲:“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準備酒醴是婦人之職,臣子勤勞,君主一定要慰勞他們,因此采卷耳而有所感,至于酒醴之用可以看出古代後妃想要以此諷谏君主選用賢才的深意,因此起名叫“進賢菜”。
張載詩說:“閨阃誠難與國防,默嗟徒禦困高岡。
觥罍欲解痡瘏恨,采耳元因備酒漿。
”卷耳的果實,可以和米粉混雜作糗,所以古詩有“碧澗水淘蒼耳飯”這樣的句子。
【點評】 《卷耳》是《詩經·國風》中的一首詩,被公認為是《詩經》中抒寫懷人情感的名作,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的,後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男子的口吻來寫,猶如一場在舞台上表演着的戲劇。
過去對于此詩主旨的解說頗為令人費解,如《毛詩·卷耳·序》:“《卷耳》,後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憂勤也。
”林洪自然也是受了這種解說的影響,所以将這道蒼耳所作的菜肴稱為“進賢菜”。
雖然未必與詩本意吻合,但确也道出了這道菜的來曆,具有文化内涵,可稱妥帖。
至于蒼耳子,則屬于常用中草藥,具有散風、除濕、通竅等功效,具有廣泛的醫療價值。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蒼耳子為有毒植物,如果不是很了解其屬性和炮制方法,對其使用,尤
留下飲酒。
有兩個小童,吟唱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端上松黃餅來下酒。
陳評事頭戴角巾,留着美髯,有超俗的風姿。
邊飲酒邊品松黃餅,使人不僅欣然生起山林之興,覺得駝峰、熊掌這樣的美味都甘拜下風。
春末,取松花黃和煉熟蜜,拌勻做成像古代的龍涎餅一樣。
不隻是香味清甜,也能養顔補心,延年益壽。
張鵬《淵明醉歸圖》 【點評】 松黃,就是松花,又叫松筆頭。
是春天時松樹枝抽新芽時的花骨朵,每年二三月間,花蕊抽長如豬心時最好。
如《本草綱目·松》所雲:“二三月,抽蕤生花,長四五寸,采其花蕊為松黃。
”松黃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種美味的食品,甚至還可以用來釀酒,因此很受人們歡迎,如蘇轼《正月二十四日遊羅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詩:“崎岖拾松黃,欲救齒發弊。
”蘇轍《次韻毛君燒松花》之二:“餅雜松黃二月天,盤敲松子早霜寒。
”此外,松黃還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如李時珍所認為的:“久服令輕身,療病勝似皮、葉及脂。
”可見,從療病的角度來看,李時珍認為松黃的效果比松樹皮、松針、松脂都要更勝一籌。
酥瓊葉 宿蒸餅,薄切,塗以蜜,或以油,就火上炙。
鋪紙地上,散火氣。
甚松脆,且止痰化食。
楊誠齋詩雲[180]:“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181]。
”形容盡善矣。
【注釋】 [180]楊誠齋:即楊萬裡(1127—1206),字延秀,書房名“誠齋”,故以其為号。
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
南宋著名詩人,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人,形成了一種新鮮活潑的詩體—“誠齋體”。
有《誠齋集》。
[181]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見楊萬裡《炙蒸餅》:“圓瑩僧何矮,清松絮爾輕。
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
炙手三家市,焦頭五鼎烹。
老夫饑欲死,女輩且同行。
” 【譯文】 把隔夜的蒸餅薄薄地切成片,塗上蜂蜜,或者塗上油,放在火上烤。
然後放到地面的紙上,散散火氣。
吃起來非常松脆,并且還能止痰化食。
楊誠齋詩中說:“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
”形容得再貼切不過了。
【點評】 “酥瓊葉”的名字何等雅緻,其實不過就是将放了一晚的蒸餅切成薄片,塗抹上蜜或者油,放在火上烤。
正如楊萬裡的詩名所揭示的那樣—“炙蒸餅”。
雖然楊萬裡的詩句“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如此形象,富有詩意,不過,若論起名字,當然是林洪更高一籌了。
其實,若用今天的話說,“炙蒸餅”還可以用更通俗的詞來解釋—烤饅頭片。
原來,蒸餅在古代就是指饅頭。
如沈括《夢溪筆談·異事》:徐德占過逆旅,老婦訴以饑,其子恥之,對德占以蒸餅啖之,盡一竹篑,約百餅,猶稱饑不已。
衆所周知,“餅”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面食的泛稱,所以就把各種不同的面食加工方法都用“某餅”稱之。
如燒餅、湯餅等,蒸餅便是用籠屜蒸出的面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饅頭。
那麼,“炙蒸餅”自然就是烤饅頭片了。
元修菜 東坡有故人巢元修菜詩雲[182]。
每讀“豆莢圓而小,槐芽細而豐”之句,未嘗不實搜畦壟間,必求其是。
時詢諸老圃[183],亦罕能道者。
一日,永嘉鄭文幹自蜀歸,過梅邊。
有叩之,答曰:“蠶豆,即豌豆也。
蜀人謂之‘巢菜’[184]。
苗葉嫩時,可采以為茹。
擇洗,用真麻油熟炒,乃下醬、鹽煮之。
春盡,苗葉老,則不可食。
坡所謂‘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者,正庖法也。
” 君子恥一物不知[185],必遊曆久遠,而後見聞博。
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注釋】 [182]巢元修菜詩:指蘇轼《元修菜》一詩,前有小序雲:菜之美者,有吾鄉之巢。
故人巢元修嗜之,餘亦嗜之。
元修雲:“使孔北海見,當複雲吾家菜耶?”因謂之元修菜。
餘去鄉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
元修适自蜀來,見餘于黃,乃作是詩,使歸緻其子,而種之東坡之下雲。
[183]老圃:老菜農。
[184]巢菜:野豌豆苗。
古人以為菜蔬。
陸遊《巢菜》詩序:“蜀蔬有兩巢:大巢,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東坡所賦元修菜是也。
”陸遊曾寓四川多年,其說當有所據。
[185]君子恥一物不知:君子以一事不知而為恥。
典出揚雄《法言·君子》:“聖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 【譯文】 蘇東坡有寫故人巢元修《元修菜》一詩。
每次讀到“豆莢圓而小,槐芽細而豐”的詩句,總是要到田間地頭親自去找到底是什麼。
也曾多次向老菜農詢問,結果沒有人知道。
一次,永嘉鄭文幹從蜀地回來,路過梅邊。
我向他請教,他回答說:“蘇轼所說就是蠶豆,也叫豌豆。
四川人叫做巢菜。
豆苗嫩的時候,采來做菜。
洗幹淨後,用真麻油炒熟,然後下鹽、醬等物。
春天過去,苗葉老了則不能吃。
蘇轼詩中所說‘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講的正是烹調的方法。
” 蘇轼《寒食帖》 君子以一物不知為恥辱,一定要多遊曆,然後見聞才會廣博。
我讀蘇東坡詩二十年了,今天終于明白了答案,喜悅之情可想而知。
【點評】 “元修菜”本為蘇東坡所喜,由于是來自其故鄉四川眉州,所以非四川人難以知道到底是什麼。
喜歡蘇詩,同時又愛美食的林洪在蘇轼詩文中看到以後,一直想知道這道能讓蘇東坡如此喜愛的菜到底是什麼。
遺憾的是,他一直找了二十年,都沒有找到答案。
直到遇到從四川過來的人,才明白原來便是“豌豆苗”。
長期的迷惑一旦豁然而解,其内心的喜悅自不難想象。
由此也可以看出林洪對美食的癡迷與執着了。
豌豆苗是豌豆的嫩苗,又名安豆苗,有些地區也叫做龍須菜等。
現在已是一道家常食物,營養豐富,味道清香,入口柔嫩、滑潤适口,可謂色、香、味俱佳的時鮮蔬菜。
不僅豌豆苗可食,其果實—豌豆更是為大衆所熟知的豆類食品。
比如元代時,飲酒用膳,每次都将豌豆搗碎除去皮,與羊肉同食,說是可以補中益氣。
紫英菊 菊,名“治薔”[186],《本草》名“節花”。
陶注雲[187]:“菊有二種,莖紫,氣香而味甘,其葉乃可羹;莖青而大,氣似蒿而苦,若薏苡,非也。
”今法:春采苗、葉,略炒,煮熟,下姜、鹽,羹之,可清心明目。
加枸杞葉,尤妙。
天随子《杞菊賦》雲[188]:“爾杞未棘,爾菊未莎,其如予何。
”《本草》:“其杞葉似榴而軟者,能輕身益氣。
其子圓而有刺者,名枸棘,不可用。
”杞菊,微物也,有少差[189],尤不可用。
然則,君子小人,豈容不辨哉! 【注釋】 [186]治薔:《爾雅·釋草》:“蘜,治薔。
”郭璞注:“今之秋華菊。
”《神農本草經》:“菊華,一名節華。
味苦平,生川澤。
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
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 [187]陶注:指陶弘景所作《神農本草經集注》。
[188]天随子: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别号。
陸龜蒙,字魯望,時謂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裡先生。
亦省稱“天随”。
蘇轼《寄周安孺茶》詩:“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續。
”《杞菊賦》:陸龜蒙作有《杞菊賦》,詩前有自序交待背景:陸龜蒙在房前屋後種了很多枸杞和菊花,“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撷之,以供左右杯案。
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旦暮猶責兒童拾掇不已”。
[189]差:差别。
禹之鼎《王原祁藝菊圖》 【譯文】 菊又叫治薔,《本草》叫節花。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說:“菊有兩種,紫莖的氣香而味甘,它的葉才可做羹;莖青而大的菊,氣味像蒿而苦,像薏苡一樣,不能吃。
”現在的做法:春天釆苗葉,略炒一下,然後煮熟,放入姜、鹽,做羹吃,可清心明目。
加入枸杞葉尤其好。
天随子《杞菊賦》中說:“爾杞未棘,乍菊未莎,其如予何。
”《本草》上說:“那些杞葉似榴葉而且柔軟的,吃了能輕身益氣。
子圓而有刺的,叫枸棘,不可食用。
”杞菊,隻是微不足道的東西,稍有差别,就不可食用。
既然這樣,那麼,君子和小人又怎麼能不加以辨别啊! 【點評】 菊花是一種有名的觀賞花卉,其品種多達三千餘種。
曆代文人墨客,歌詠其花之香美者,不計其數。
不過,菊花的觀賞價值是後來才陸續發掘的,在其早期,主要是作為一種具有食用及藥用價值的花卉而廣受歡迎。
屈原《離騷》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見,當時已有食用菊花的習慣。
到了漢朝,已經有了制菊花酒的記載,據《西京雜記》卷三所記: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當時将菊花酒稱為“長壽酒”,把它當做滋補藥品,相互饋贈。
在《神農本草經》中,把菊花列為藥之上品,認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菊花的主要功效在于散風清熱,明目平肝,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熱感冒、咳嗽等病症。
正如人們日常所說的那樣,菊花能夠“下火”。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菊花又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含義。
它在古代又被稱為“節花”和“女華”等,又因其花開于晚秋又具有濃香,故有“晚豔”、“冷香”等雅稱。
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曆來被視為孤标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也正因為如此,林洪才從菊花的身上聯想到了君子、小人不可不辨的道理。
銀絲供 張約齋镃[190],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
一日午酌,數杯後,命左右作銀絲供,且戒之曰[191]:“調和教好,又要有真味。
”衆客謂:“必脍也[192]。
”良久,出琴一張,請琴師彈《離騷》一曲[193]。
衆始知銀絲乃琴弦也;調和教好,調弦也;又要有真味,蓋取陶潛“琴書中有真味”之意也[194]。
張,中興勳家也[195],而能知此真味,賢矣哉! 【注釋】 [190]張約齋镃:張镃,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時可,号約齋,晚年号約齋居士。
[191]戒:叮囑,告誡。
[192]脍:細切的肉。
[193]《離騷》:戰國時大詩人屈原的詩作,是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
[194]琴書中有真味:陶潛《歸去來兮辭》中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之句。
後蘇轼作有《稍遍》,用詞的形式加以改寫:“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 [195]中興勳家:張镃系宋名臣張俊曾孫,故曰中興勳家。
【譯文】 張約齋喜歡和山林湖海之人交往。
一天中午喝酒,數杯之後,命人去準備“銀絲供”,并且告誡說:“調和要好,又要有本味。
”客人都認為:“這道菜一定是脍。
”過了很久,下人搬出一張琴,請琴師彈奏了一曲《離騷》。
衆人這才知道,“銀絲”,指琴弦;“調和教好”,是調好琴弦;“又要有真味”,大概是取自陶淵明“琴書中有真味”之意吧。
張約齋,出自中興功勳之家,而能知道此“真味”,堪稱賢人啊! 李在《歸去來辭詩意圖》(局部) 【點評】 張約齋其人事迹遠不如其祖張俊顯赫,但從林洪此文所記的事迹來看,無疑是一個具有很高修養的士人,其清雅的風采大概隻有魏晉時的名士們才能比拟了吧。
“銀絲供”之名不見于前人,那麼很大的可能就是張約齋自己的發明了,以其來命名彈琴,雖然出人意料,可是細細想來,又确實入情入理,分外形象。
相比之下,座中客人們的境界顯然就俗氣逼人了。
此前,蘇東坡曾有一篇寫“熱水袋”的奇文《暖肚餅》:“中空而無眼,故不漏;上直而無耳,故不懸;以活潑潑為内,非湯非水;以赤曆曆為外,非銅非鉛;以念念不忘為項,不解不縛;以了了常知為腹,不方不圓。
”顯然,蘇轼所言“暖肚餅”并不是真有其物,而是将為人處世的感悟分别比喻成“暖肚餅”的各個部位,可謂巧妙,亦很貼切。
其聯想之巧妙,與《銀絲供》相比,可謂不相上下。
凫茨粉[196] 凫茨粉,可作粉食,其滑甘異于他粉。
偶天台陳梅廬見惠[197],因得其法。
凫茨,《爾雅》一名芍[198]。
郭雲[199]:“生下田,似曲龍而細,根如指頭而黑。
”即荸荠也[200]。
采以曝幹,磨而澄濾之,如綠豆粉法。
後讀劉一止《非有類稿》[201],有詩雲:“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
何必泌之水,可以療我饑。
”信乎可以食矣。
【注釋】 [196]凫茨:即荸荠。
《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馑,人庶群入野澤,掘凫茨而食之。
李賢引郭璞曰:“生下田中,苗似龍須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
” [197]天台:地名。
在浙江天台北。
陶弘景《真诰》:“當鬥牛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
”見惠:謝人相贈的謙詞。
[198]《爾雅》: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
“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
[199]郭:指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今屬山西)人,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東晉著名學者,文學家和訓诂學家,曾注《爾雅》等古籍。
[200]荸荠(bíqi):又稱凫茈、烏芋、地栗、地梨、馬蹄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水田中。
地下莖為扁圓形,表面呈深褐色或棗紅色。
肉白色,可食。
[201]劉一止(1078—1161):字行簡,号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屬浙江)人。
宣和三年(1121)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給事中,以敷文閣直學士緻仕。
為文敏捷,博學多才,其詩為呂本中、陳與義所歎賞。
有《苕溪集》。
荸荠 【譯文】 凫茨粉可作粉食,它的滑爽甘甜不同于其它粉。
偶然有一次在天台陳梅家見到這種東西,承他好意告訴我制作方法。
凫茨,《爾雅》又叫芍。
郭璞說:“生長在下田,樣子像曲龍而細,根像指頭而黑。
”也就是荸荠。
釆來曬幹,磨成粉濾汁,像做綠豆粉那樣。
後來讀劉一止《非有類稿》,有詩說:“南山有蹲鸱,春田多凫茨。
何必泌之水,可以療我饑。
”說明确實是可以吃的。
【點評】 荸荠,俗稱馬蹄,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衆喜愛的時令之品。
因為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荸荠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有“地下雪梨”之美譽。
從其食療價值來看,荸荠味甘,微寒,無毒,其功能主要包括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等。
因其主要産于南方,又富有食療價值,故此被北方人視為“江南人參”。
不過,食用荸荠,特别是作為水果來吃的話,務必要注意衛生。
因為荸荠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内部都有可能附着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不宜生吃。
最好洗淨煮透後方可食用,而且煮熟的荸荠味道更甜。
此外,荸荠性寒,屬于生冷食物,不适宜脾胃虛寒、大便溏洩和有血淤等狀況的人食用。
薝蔔煎又名端木煎 舊訪劉漫塘宰[202],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極可愛。
詢之,乃栀子花也。
采大者,以湯灼過[203],少幹,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蔔煎”。
杜詩雲:“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204]。
”今既制之,清和之風備矣。
【注釋】 [202]劉漫塘宰:劉宰,字平國,金壇人。
紹熙元年(1190)進士。
隐居三十年,于書無所不讀。
既卒,朝廷嘉其節,谥文清。
為文淳古質直,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
[203]灼:燒。
文中指用熱水過一下。
[204]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杜甫《栀子》:“栀子比衆木,人間我未多。
于身色有用,與道氣傷和。
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
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 【譯文】 以前拜訪劉漫塘,中午留下飲酒,端出這道菜。
清新芳香,極可愛。
詢問方知,原來是栀子花。
其做法:采大瓣栀子花,用開水灼過,稍稍晾幹水,用甘草水和稀面糊,放在油裡煎炸,叫薝蔔煎。
杜甫詩中說:“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
”眼前的菜肴,确實清和的風味都具備了。
【點評】 栀子 栀子花枝葉繁茂,葉子四季常綠,花朵芳香素雅,是一種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植物。
除了觀賞外,栀子花的花、果實、葉和根都可以入藥,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效,一般泡茶或煎湯服。
可是,食用栀子花一般倒比較少有人知。
除了此文介紹的用油煎之外,《餐芳譜》中還收錄了它的另一種作法:礬水焯過,入細蔥絲、苗椒末、黃米飯研爛,同鹽拌勻,壓半日食。
林洪在這裡介紹的“薝蔔煎”,實際上就是将栀子花裹上面粉,用油煎。
那麼何以命名為“薝蔔煎”呢?按: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傳即西域薝蔔花也。
”《錦繡萬花谷》後集卷三十七:“禅友者,薝蔔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卮子》引蘇頌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
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即西域薝蔔也。
”原來薝蔔花與栀子花其實是一物,而薝蔔之名則是西域的叫法。
或許正因為來自西域,所以它又被稱為“禅友”。
如宋王十朋《薝蔔》:“禅友何時到,遠從毗舍園。
妙香通鼻觀,應悟佛根源。
”(《梅溪集》)看來,杜甫詩中所謂“與道氣相和”可能也正是在指它來自西域吧! 蒿蒌菜蒿魚羹 舊客江西林山房書院,春時,多食此菜。
嫩莖去葉,湯灼,用油、鹽、苦酒沃之為茹[205]。
或加以肉臊,香脆,良可愛。
後歸京師,春辄思之。
偶遇李竹野制機伯恭鄰[206],以其江西人,因問之。
李雲:“《廣雅》名蒌[207],生下田,江西用以羹魚。
陸《疏》雲[208]:葉似艾,白色,可蒸為茹。
即《漢廣》‘言刈其蒌’之‘蒌’[209]。
”山谷詩雲[210]:“蒌蒿數箸玉橫簪。
”及證以詩注,果然。
李乃怡軒之子,嘗從西山問宏詞法[211],多識草木,宜矣。
【注釋】 [205]沃:浸泡。
[206]鄰:做鄰居。
[207]《廣雅》:成書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收字18150個,是仿照《爾雅》體裁編纂的一部訓诂學彙編,相當于《爾雅》的續篇。
[208]陸《疏》:指陸玑所著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是一部專門針對《詩經》中提到的動植物進行注解的著作,因此有人稱它是“中國第一部有關動植物的專著”。
全書共記載草本植物80種,木本植物34種、鳥類23種、獸類9種、魚類10種、蟲類18種,共計動植物174種。
每種動物或植物不僅記其名稱(包括各地方的異名),而且描述其形狀、生态和應用價值。
[209]《漢廣》:《詩經·國風·周南》中的詩篇。
[210]山谷:指北宋文學家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
詩歌方面,他與蘇轼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轼、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與秦觀并稱“秦黃”。
[211]西山:即虞璠,字國器,父親虞逢病逝後,虞璠不欲遠離,在甯國城南西山父墓之側建草堂,以為讀書之所,遂以“西山處士”為号。
宏詞: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始于唐,宋朝亦相沿。
據《宋史·選舉志二》:“景德後……惟吏部設宏詞、拔萃、平判等科如舊制。
” 黃庭堅《山預帖》 【譯文】 舊時客居江西林山房書院,春天經常吃這道菜。
采摘蒿蒌嫩莖,去葉,用熱水灼過,用油、鹽、醋等澆上去做成菜,也可以加上肉臊,又香又脆,實在令人喜歡。
後來回到京師,每逢春天的時候就會想吃這道菜。
偶然與李竹野做了鄰居,因為他是江西人,就詢問這道菜。
他說:“《廣雅》上叫蒌,生于水田中,江西人向來用其做魚羹。
陸《疏》說:葉子像艾子,白色,可以蒸來做菜。
就是《詩經》中《漢廣》一詩中所說的‘言刈其蒌’中的蒌。
”黃山谷詩說:“蒌蒿數箸玉橫簪。
”以詩注來對照,果然如其所言。
李竹野是李怡軒之子,曾跟随西山處士學習“宏詞”科,識得很多草木,确實如此。
【點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轼的這首題畫詩形象地描繪了春意盎然的情景,其中的蒌蒿便是林洪此文主角。
蒌蒿具有清涼、平抑肝火、預防牙病、喉痛和便秘等功效,食蒌蒿之習古已有之。
王逸《楚辭章句》:“蒿,蘩草也。
蒌,香草也。
《詩》曰:‘言采其蒌’也。
……言吳人善為羹,其菜若蒌,味無沾薄,言其調也。
”洪興祖《楚辭補注》:“蒌,蒿也,葉似艾,生水中,脆美可食。
”陸玑《詩疏》中也稱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
”由于蒌蒿清香、鮮美,脆嫩爽口,所以是一道春季上好的鮮蔬,備受人們喜愛。
曆代以詩詞歌詠蒌蒿的頗多,如陸遊:“舊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
”再如蘇轼賦《春菜》:“爛蒸香荠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
” 不過,與許多時令蔬菜一樣,蒌蒿食用貴在一個“鮮”字,一定要在初春抓緊享受,否則一到春末,蒌蒿便食之無味,甚至可以用來當柴燒了。
玉灌肺 真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莳蘿少許[212],白糖、紅曲少許,為末,拌和,入甑蒸熟[213]。
切作肺樣塊子,用辣汁供。
今後苑名曰“禦愛玉灌肺”[214],要之[215],不過一素供耳。
然,以此見九重崇儉不嗜殺之意[216],居山者豈宜侈乎? 【注釋】 [212]莳蘿:又叫“土茴香”。
多年生草本植物。
果實橢圓形。
可用以調味,亦可入藥,具有健脾開胃之功效。
[213]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器具。
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
[214]後苑:此指宮中禦廚。
[215]要之:猶總之。
[216]九重:指代帝王。
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
” 茴香 【譯文】 真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少量莳蘿和少量白糖、紅曲,研成末,拌和在一起,然後放進甑裡蒸熟。
取出後,切成肺樣的小塊,用辣汁澆上後以供食用。
現在皇宮裡做的這道菜叫“禦愛玉灌肺”,其實不過是一道素菜罷了。
但是,由此可見皇上崇儉、不好殺的深意,山野之人難道還應該奢侈嗎? 【點評】 本文所介紹的是一道宋代的宮廷點心,其口味之美,當然非普通菜肴可比。
而且名字聽起來也很誘人—玉灌肺。
由于是皇帝的最愛,所以又叫“禦愛玉灌肺”。
其實它的制作方法并不複雜,原料也很普通,就如同林洪所言,隻是一道素菜而已。
至于是否真的體現了皇帝的“崇儉不好殺”的美德,這倒很難說。
因為倘若每天山珍海味吃習慣了,偶然來兩道如此清爽的點心,上面還澆上辣椒油,當然是最好不過的調劑了。
今天山西中部也有一種名為“灌腸”的小吃,但和一般的灌腸不同,沒有任何的動物内髒,而是用荞面制成,蒸熟後取下切條,最後把切好的灌腸條涼拌食用。
這道菜與林洪所言玉灌肺倒有不少相同之處,二者是否有什麼關涉,也未可知。
進賢菜蒼耳飯 蒼耳,枲耳也[217]。
江東名上枲[218],幽州名爵耳[219],形如鼠耳。
陸玑《疏》雲:“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細莖,蔓生。
采嫩葉洗焯,以姜、鹽、苦酒拌為茹,可療風。
”杜詩雲:“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220]。
”《詩》之《卷耳》首章雲[221]:“嗟我懷人,置彼周行[222]。
”酒醴[223],婦人之職,臣下勤勞,君必勞之。
因采此而有所感念,及酒醴之用,以此見古者後妃,欲以進賢之道諷其君,因名“進賢菜”。
張氏詩曰[224]:“閨阃誠難與國防[225],默嗟徒禦困高岡。
觥罍欲解痡瘏恨[226],采耳元因備酒漿。
”其子,可雜米粉為糗[227],故古詩有“碧澗水淘蒼耳飯”之句雲。
蒼耳 【注釋】 [217]枲(xǐ)耳:即卷耳,也稱蒼耳。
《詩經·周南·卷耳》“采采卷耳”,朱熹《集傳》:“卷耳,枲耳,葉如鼠耳。
” [218]江東:古代指長江下遊蕪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區,也泛指長江下遊地區。
[219]幽州:州名。
治所在薊縣(今北京西南)。
[220]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杜甫《驅豎子摘蒼耳》詩:“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猶劇。
畦丁告勞苦,無以供日夕。
蓬莠獨不焦,野蔬暗泉石。
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侵星驅之去,爛熳任遠适。
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還小益。
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迹。
亂世誅求急,黎民糠籺窄。
飽食複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
寄語惡少年,黃金且休擲。
” [221]《卷耳》:《詩經·國風·周南》中的詩篇。
[222]周行(háng):大道。
[223]醴(lǐ):甜酒。
[224]張氏:指宋代大儒張載,文中引詩題名《卷耳解》。
[225]阃(kǔn):内室,借指婦女。
[226]觥罍(léi):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
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痡瘏(pūtú):疲病。
語本《詩經·周南·卷耳》:“我馬瘏矣,我仆痡矣。
” [227]糗(qiǔ):糊狀的粉食。
【譯文】 蒼耳,就是枲耳。
江東稱其為上枲,幽州叫它爵耳,其形如老鼠耳朵。
陸玑《疏》雲:“葉子青白色,好像胡荽,白色的花,細細的莖,蔓生。
采摘嫩葉洗淨焯幹,加入姜、鹽、醋等拌食,可以治療風疾。
”杜甫詩雲:“蒼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
”《詩經·卷耳》第一章雲:“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準備酒醴是婦人之職,臣子勤勞,君主一定要慰勞他們,因此采卷耳而有所感,至于酒醴之用可以看出古代後妃想要以此諷谏君主選用賢才的深意,因此起名叫“進賢菜”。
張載詩說:“閨阃誠難與國防,默嗟徒禦困高岡。
觥罍欲解痡瘏恨,采耳元因備酒漿。
”卷耳的果實,可以和米粉混雜作糗,所以古詩有“碧澗水淘蒼耳飯”這樣的句子。
【點評】 《卷耳》是《詩經·國風》中的一首詩,被公認為是《詩經》中抒寫懷人情感的名作,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的,後三章則是以思家念歸男子的口吻來寫,猶如一場在舞台上表演着的戲劇。
過去對于此詩主旨的解說頗為令人費解,如《毛詩·卷耳·序》:“《卷耳》,後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
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憂勤也。
”林洪自然也是受了這種解說的影響,所以将這道蒼耳所作的菜肴稱為“進賢菜”。
雖然未必與詩本意吻合,但确也道出了這道菜的來曆,具有文化内涵,可稱妥帖。
至于蒼耳子,則屬于常用中草藥,具有散風、除濕、通竅等功效,具有廣泛的醫療價值。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蒼耳子為有毒植物,如果不是很了解其屬性和炮制方法,對其使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