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做澱粉,兼具一定的藥用和食用價值。

     栝蒌粉[119] 孫思邈法:深掘大根,厚削至白,寸切,水浸,一日一易,五日取出。

    搗之以力,貯以絹囊[120],濾為玉液,候其幹矣,可為粉食。

    雜粳為糜[121],翻匙雪色[122],加以奶酪,食之補益。

    又方:取實,酒炒微赤,腸風血下,可以愈疾。

     天花粉藥材 【注釋】 [119]栝蒌(guālóu):一種攀援植物,夏秋開白花,其果由青綠變黃褐,大如鵝蛋,含糖量較高,曰蒌仁,可入藥,有潤肺止咳、清熱化痰之功效,主治咳嗽痰多,胸痹肋痛,大便燥結等症。

    其塊根一般秋冬掘出,切片入藥,斷面潔白如霜,曰“天花粉”。

     [120]絹囊:用絲絹做成的袋子。

     [121]糜:《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

    ” [122]翻匙:用勺子舀動。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書影 【譯文】 孫思邈制栝蒌粉的方法:深挖它的大根,削到露出白穰,切成一寸大小,用水浸泡,每天一換水,五天後取出。

    用力将其搗爛,用絹囊包起來過濾出白色的汁液,等到曬幹,可做粉食。

    摻雜粳米做成糜,用勺子舀動,至呈雪白色,把乳酪加入,吃了能夠補益身體。

    另外的方法:取栝蒌實,用酒炒至稍微發紅,可以治療腸風血下的疾病。

     【點評】 栝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此則“栝蒌粉”并非林洪獨創,實際上系由孫思邈《千金方》中“栝蒌粉治大渴秘方”略加修改而來。

    不過,林洪也補充了另一種制作方法,用以治療腸風血下。

    栝蒌粉,便是天花粉,是一味有名的中藥,為清熱瀉火類藥物,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等功效。

    主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咯血、癰腫、痔痿等。

    所以在古代服食之風甚熾的時候,栝蒌粉經常被作為輔助性的藥物服食,以此來“中和”服食後所導緻的種種熱症。

    正如《食療本草》雲:“栝蒌根……服金石人宜用。

    ” 素蒸鴨又雲盧懷謹事 鄭馀慶召親朋食[123]。

    敕令家人曰[124]:“爛煮去毛,勿拗折項[125]。

    ”客意鵝鴨也[126]。

    良久,各蒸葫蘆一枚耳。

    今,嶽倦翁珂《書食品付庖者》詩雲[127]:“動指不須占染鼎,去毛切莫拗蒸壺。

    ”嶽,勳閱閥也[128],而知此味。

    異哉! 【注釋】 [123]鄭馀慶:字居業,鄭州荥陽(今河南荥陽)人。

    大曆十一年(776)中進士,憲宗時為尚書左仆射。

    官至鳳翔節度使,封荥陽郡公。

    卒谥貞。

     [124]敕令:吩咐,命令。

     [125]項:脖子。

     [126]意:以為。

     [127]嶽倦翁(1183—1243):嶽珂,嶽飛之孫。

    字肅之,号亦齋,晚号倦翁。

    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

    南宋文學家。

    著述甚富。

    著有《金佗粹編》、《桯史》、《玉楮集》、《棠湖詩稿》、《續東幾詩餘》、《小戴記集解》、《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等。

     [128]勳閱閥:猶勳門。

    嶽珂乃嶽飛之孫,嶽霖之子,家世顯赫,故有此說。

     【譯文】 鄭馀慶召集親朋一起吃飯,吩咐家人說:“要煮爛去毛,千萬不要拗斷頭頸。

    ”客人以為是指鵝鴨。

    過了很長時間,菜端上來,才發現原來是每人一個蒸葫蘆。

    如今嶽珂《書食品付庖者》詩中說:“動指不須占染鼎,去毛切莫拗蒸壺。

    ”嶽家是功勳顯赫的世家,居然也知道蒸葫蘆這道菜。

    真是令人驚異啊! 【點評】 林洪在這裡引鄭馀慶以蒸葫蘆待客的事迹來說明“素蒸鴨”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這則故事實際上還有下文,說的是蒸葫蘆端上來以後,“相國餐美,諸人強進而罷”,也就是說鄭馀慶吃得津津有味,而客人們卻隻是礙于主人面子,勉強進食而已。

    何以如此?恐怕是這道菜的口味過于素淨,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吧! 其實,葫蘆很早就被人食用,是一味廣受歡迎的蔬果。

    《詩經·小雅·南有嘉魚》說:“南有木,甘瓠累之。

    ”朱熹注:“瓠有甘有苦,甘瓠則可食者也。

    ”它的吃法很多,既可以燒湯,又可以做菜,既能腌制,也能曬幹。

    如元代王祯《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潤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饪鹹宜,最為佳蔬。

    ”不過,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最好在嫩時食用,否則會變得苦澀,味道會相差許多。

     葫蘆的用途也很廣泛,不但可以食用、藥用,還可做成樂器、禮器、日常用具、農具、武器等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既可烹曬,又可為器;大者可為甕盎,小者可為瓢樽;為腰舟可以浮水,為笙可以奏樂;膚瓤可以養豕,犀瓣可以澆燭。

    ”可見,葫蘆确實稱得上是一物多用了。

     黃精果餅茹[129] 仲春[130],深采根,九蒸九曝,搗如饴[131],可作果食。

    又,細切一石,水二石五升,煮去苦味,漉入絹袋壓汁[132],澄之[133],再煎如膏。

    以炒黑豆、黃米,作餅約二寸大。

    客至,可供二枚。

    又,采苗,可為菜茹。

    隋羊公服法[134]:“芝草之精也,一名仙人餘糧。

    ”其補益可知矣。

     【注釋】 [129]黃精: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以根莖入藥,補益作用素為養生家所珍視。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

    ” [130]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

     [131]饴:本義為饴糖,用麥芽制成的糖。

    此指類似糖漿的稠狀物。

     [132]漉(lù):慢慢地滲下,濾過。

     [133]澄(dèng):讓液體裡的雜質沉下去。

     [134]隋羊公:原文為“随公羊”,不可解。

    據《本草綱目·草部》“黃精”條:“(蘇)頌曰∶隋時羊公服黃精法雲:黃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白芨,一名仙人餘糧。

    ”故改。

     黃精 【譯文】 仲春時節,深挖采黃精根,經過九蒸九曬,搗成如饴糖狀,可用來做果食。

    又一做法是:細切一石黃精,用水兩石五升,煮去苦味,裝入絹袋過濾,壓汁澄幹,再煎成膏狀。

    與黑豆和黃米一起炒,做成約二寸大的餅。

    客人到了,可讓他吃二個。

    另外還可以采黃精苗,做成菜蔬。

    隋羊公的服法:“黃精是芝草的精華,又叫仙人餘糧。

    ”它的補益作用可想而知。

     【點評】 黃精是古代養生家的服食要藥,仙家以為它是芝草之類,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

    曆代本草及仙家服食書籍中,頗多記載黃精的神效之處。

    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對黃精十分推崇,揮毫潑墨寫下了“掃除白發黃精在,君看他時冰雪容”(《丈人山》)的詩句。

    林洪在這裡所介紹的幾種黃精的食用方法,事實上制作起來都較為複雜,不是很适合日常食用。

    其實,也有一些較為簡單的方法,比如用黃精炖湯、泡酒等等。

    中醫認為黃精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等功效,适當服用,确實具有延緩衰老、改善頭暈、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等早衰現象的功效。

    民間也有“要想不衰老,黃精最可靠”的諺語。

    當然,如果想要以服食黃精來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就隻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了。

     傍林鮮 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

    文與可守臨川[135],正與家人煨筍午飯,忽得東坡書。

    詩雲[136]:“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

    ”不覺噴飯滿案。

    想作此供也。

    大凡筍貴甘鮮[137],不當與肉為友。

    今俗庖多雜以肉[138],不才有小人,便壞君子。

    “若對此君成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139],東坡之意微矣[140]。

     【注釋】 [135]文與可:即文同(1018—1079),字與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

    北宋梓州梓潼郡(今屬四川綿陽)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

    文與可和蘇轼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蘇轼敬重。

    臨川:今江西撫州境内。

     [136]詩:指蘇轼《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筼筜谷》:“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 [137]大凡:大多數。

     [138]俗庖:鄙俗的廚子。

     [139]若對此君成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見蘇轼《于潛僧綠筠軒》一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140]微:精妙。

     【譯文】 夏初,竹林中筍長得正盛時,就在竹邊掃葉生火,煨熟竹筍,味道特别鮮美,因此,名叫“傍林鮮”。

    文與可做臨川太守,正和家人煨筍吃午飯,忽然收到蘇東坡的書信。

    信中說:“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

    ”不由得把飯噴得滿桌都是。

    想來就是做得這道菜。

    大凡是筍,都崇尚甘與鮮,不應與肉同吃。

    當今鄙俗的廚子大多筍中雜肉,難道不像是因為有小人,便壞了君子的清雅?“若對此君成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蘇東坡的意思太精妙了。

     竹筍 【點評】 “傍林鮮”,一個聽起來多麼富有詩意的菜肴。

    它不但名字富有雅緻,菜肴的原材料也同樣清雅。

     我國以筍入馔,曆史悠久,食筍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曆史了。

    《詩經》中已經有“加豆之實,筍菹魚醢”、“其蔬伊何,惟筍及蒲”的食筍記載。

    民間有“無筍不成席”的說法,筍不但可以制成各種各樣宴席上的精緻菜肴,日常生活中也可制許多家常菜,可謂老少鹹宜。

    唐太宗每逢春筍上市,總要召集文武百官吃筍,謂之“筍宴”。

    蘇東坡曾做過一首竹筍詩:“故人知我意,千裡寄竹萌。

    骈頭玉嬰兒,一一脫錦。

    庖人應未識,旅人眼先明……”(《送筍芍藥與公擇》)詩中他将潔白如玉的竹筍形容為剛脫襁褓的嬰兒,而北方大廚師還不識此為何物,羁旅他鄉的南方人,見了春筍後眼睛都發亮了。

    杜甫對筍也大加贊賞:“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馔來。

    ”詩人把嫩筍和鮮魚搭配在一起,可見其馔鮮美無比了。

    白居易對食筍也情有獨鐘,《食筍》一詩中寫道:“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

    紫箨折故錦,素肌掰新玉。

    每日逐加餐,經食不思肉。

    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忽踟躇,南風吹作竹。

    ”認為筍味鮮美,可促食欲,久之連肉也不想吃了。

     竹筍的種類繁多,按采摘時節分,有春筍、冬筍、鞭筍等;按來源分,有苦竹筍、淡竹筍、毛筍等;制作方法也多樣,或鮮或幹,或腌或焙或泡。

    竹筍一年四季皆有上市,尤其是其中的春筍自古就被視為“菜中珍品”。

    清初美食家李漁甚至把竹筍提到“蔬食第一品”的高度。

    在《閑情偶集·飲馔部》說:“凡食中無論葷素,皆用竹調味,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

    ” 雕菰飯[141] 雕菰,葉似蘆,其米黑,杜甫故有“波翻菰米沉雲黑”之句[142]。

    今胡穄是也[143]。

    曝幹,砻洗[144],造飯既香而滑[145]。

    杜詩又雲:“滑憶雕菰飯[146]。

    ”又,會稽人顧翺[147],事母孝。

    母嗜雕菰飯[148],翺常自采撷。

    家瀕太湖[149],後湖中皆生雕菰,無複餘草,此孝感也。

    世有厚于己,薄于奉親者,視此甯無愧乎?嗚呼!孟筍王魚[150],豈有偶然哉! 【注釋】 [141]雕菰(gū):菰米。

     [142]波翻菰米沉雲黑:杜甫《秋興八首》為:“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 [143]穄(jì):穄子,不粘的黍類。

    又名“糜子”。

     [144]砻洗:磨搓脫米谷。

     [145]造飯:做飯。

    《三國志平話》:“元帥交造飯。

    飯熟欲食,伏軍皆起,四面兜着。

    ” [146]滑憶雕菰飯:見杜甫《江閣卧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禦》:“滑憶雕菰飯,香聞錦帶羹。

    ” [147]會稽:古地名。

    今浙江紹興一帶。

    顧翺:會稽人,以孝母聞名。

    《西京雜記》卷五:顧翺少失父,事母,母好食雕菰飯,常帥子女躬自采撷,還家,導水鑿川供養,每有盈儲。

    家近太湖,湖中乃生雕菰,無複雜草,蟲鳥不敢至焉,遂得以為養。

    郡縣表其闾舍。

     [148]嗜:酷愛。

     [149]瀕:靠近。

     [150]孟筍王魚:指孟宗、王祥孝順的典故。

    孟筍,據《楚國先賢傳》曰:孟宗母嗜筍,冬節将至。

    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歎,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緻感。

    累遷光祿勳,遂至公矣。

    王魚,據《晉書·王祥傳》: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

    祥性至孝。

    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谮之,由是失愛于父。

    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

    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

    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孟宗泣筍 【譯文】 雕菰,葉子像蘆葉,其米是黑色的,杜甫因此有“波翻菰米沉雲黑”的詩句。

    雕菰就是現在的胡穄。

    将雕菰曬幹,脫殼洗淨,用來做飯又香又滑,杜甫詩中說:“滑憶雕菰飯。

    ”還有會稽人顧翺,侍奉老母非常孝順。

    母親喜歡雕菰飯,顧翺經常自己去采摘。

    他家住在太湖邊,結果後來湖中到處長着雕菰,沒有别的草,這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的緣故。

    社會上那些厚待自己,卻薄待老人的,看到這裡難道不慚愧嗎?嗚呼!孟宗哭竹出筍、王祥卧冰得魚這類事例,哪裡會是偶然的呢? 【點評】 雕菰、菰米,可能現在的人都不太熟悉,但如果說到茭白,可能就會恍然大悟了。

    古人稱茭白為“菰”,春秋時期便已經有記載。

    在唐以前,茭白被當做糧食作物栽培,它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黍、稷、粱、麥、菰)之一,其中又以江浙一帶最多。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菰米》:“蘇頌曰:‘菰生水中……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

    古人以為美馔。

    今饑歲,人猶采以當糧。

    ”茭白口味清爽,滋味頗美,宋代許景迂《茭白》詩:“翠葉森森劍有棱,柔條松甚比輕冰。

    江湖若借秋風便,好與莼鲈伴季鷹。

    ”将茭白與有名的莼菜、鲈魚并稱,對其評價之高不難想見。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園食單》雜素菜單中也提及茭白的好幾種做法:“茭白炒肉、炒雞俱可。

    切整段,醬、醋炙之尤佳。

    煨肉亦佳,須切片,以寸為度,初出瘦細者無味。

    ”看來袁大才子對做茭白還是頗有心得的,從刀工、到烹饪都分外講究,足見其内心喜愛之情。

     更多好書分享關注公衆号:tianbooks 錦帶羹[151] 錦帶者,又名文官花也,條生如錦。

    葉始生柔脆,可羹,杜甫固有“香聞錦帶羹”之句[152]。

    或謂莼之萦纡如帶[153],況莼與菰同生水濱。

    昔張翰臨風[154],必思莼鲈以下氣。

    按《本草》:“莼鲈同羹,可以下氣止嘔。

    ”以是,知張翰當時意氣抑郁,随事嘔逆,故有此思耳,非莼鲈而何?杜甫卧病江閣,恐同此意也。

     謂錦帶為花,或未必然。

    仆居山時[155],因見有羹此花者,其味亦不惡。

    注謂“吐绶雞”,則遠矣。

     莼菜 【注釋】 [151]錦帶:落葉灌木,種類頗多,因其花顔色錯雜,因此有“錦帶”之稱。

    結的果實可以食用,亦可以榨油。

     [152]香聞錦帶羹:杜甫《江閣卧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禦》:“滑憶雕菰飯,香聞錦帶羹。

    ” [153]莼:莼菜。

    亦名“水葵”。

    一年生水草,葉的上面呈橄榄綠色,下面紅色莖和葉表面有黏液,可以做湯吃。

    萦纡:盤旋環繞。

     [154]張翰:西晉文學家。

    字季鷹,性格豪放不拘。

    據《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

    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後來被傳為佳話,“莼鲈之思”也就成為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

     [155]仆:自己的謙稱。

     倪耕《鲈魚新筍圖》 【譯文】 錦帶,又叫文官花,上面一條條花紋像錦帶一樣。

    新生的葉子非常柔脆,可以做羹吃,所以杜甫詩中有“香聞錦帶羹”之句。

    有人說莼纏繞彎曲像帶子一樣,何況莼與菰一起生長在水邊。

    從前,張翰在秋風起的時候,必定會想吃莼菜和鲈魚來順氣。

    據《本草》說:“莼菜、鲈魚一起做羹,可以順氣、止嘔。

    ”由此可知,張翰當時心情抑郁,不時嘔逆,所以才有這個念頭啊,不是莼菜、鲈魚羹還能是什麼?杜甫寫詩時,病卧在江邊小閣,恐怕和張翰一樣的情況啊。

     把“錦帶”解釋成花,可能未必正确。

    我住在山裡的時候,見過用此花做羹的,味道倒也不差。

    至于把錦帶注為“吐绶雞”,就太離譜了。

     【點評】 “莼鲈之思”是古代一個著名的典故,曆代以詩文述其事者頗多,如大詩人蘇東坡《三賢贊》:“浮世功名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

    不須更說知幾早,直為鲈魚也自賢。

    ” 通常的理解是張翰在秋天,突然思念故鄉的鲈魚脍和莼菜羹,于是辭官回家,此後就以此來指代遊子思念故鄉。

    也有觀點認為張翰實際上是很聰明的一個人,他之所以辭官不做,是因為洞察到了齊王失敗的命運,因此辭官飄然遠去,并非隻是因為思念家鄉。

    如宋代王贽的詩:“吳江秋水灌平湖,水闊煙深恨有餘。

    因想季鷹當日事,歸來未必為莼鲈。

    ”(《過吳江》)而林洪則另辟蹊徑,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觀點。

    他根據《本草》中說莼菜、鲈魚一起做羹可以順氣、止嘔的說法判斷,張翰當時心情抑郁,不時嘔逆,所以才想到吃家鄉的莼菜和鲈魚來順氣、止嘔。

    并由此推想,杜甫在寫“香聞錦帶羹”這句詩,正好病卧在江邊小閣,所以恐怕也是和張翰一樣,想吃莼鲈羹了吧。

     客觀而論,林洪的見解雖然獨特,但實際上很難站住腳。

    因為《本草》中具有“下氣、止嘔”功效的食物并不止有莼鲈,張翰或者杜甫,大可以就身邊的環境中來選擇一些合适的來食用。

    特别是杜甫,曾經靠賣藥為生,對于藥性應該說是非常熟悉的。

    因此,林洪的觀點也隻能視為一家之言罷了。

     煿金煮玉[156] 筍取鮮嫩者,以料物和薄面,拖油煎,煿如黃金色,甘脆可愛。

    舊遊莫幹[157],訪霍如庵正夫,延早供[158]。

    以筍切作方片,和白米煮粥,佳甚。

    因戲之曰:“此法制惜氣也。

    ”濟颠《筍疏》雲[159]:“拖油盤内煿黃金,和米铛中煮白玉。

    ”二者兼得之矣。

    霍北司,貴分也,乃甘山林之味,異哉! 謝時臣《杜陵詩意圖》 【注釋】 [156]煿(bó):煎炒或烤食物。

     [157]莫幹:莫幹山,為天目山之餘脈,位于今浙江德清境内。

    因春秋末年,吳王阖闾派幹将、莫邪在此鑄劍,因而得名。

     [158]延:邀請。

     [159]濟颠:指宋代僧人道濟,即民間傳說中俗稱的“濟公”。

    天台人,俗姓李,剃度于杭州靈隐寺。

    民間相關的傳說頗多。

    撰有《镌峰語錄》等。

     【譯文】 取鮮嫩的竹筍,用調味品和面糊拖油煎,炸成金黃色,甘脆可口。

    以前遊莫幹山,拜訪霍如庵,他請我吃早飯。

    把筍切成方片,和白米煮粥,味道非常好。

    我開玩笑說:“這種做法省力氣。

    ”濟颠《筍疏》中有“拖油盤内煿黃金,和米铛中煮白玉”的詩句,兩種方法都提到了。

    霍北司是高貴的人,竟然也喜愛山林之味,讓人驚異啊! 【點評】 如果單從“煿金煮玉”這樣的名頭上來看,無論如何是想不到它是由什麼做成的。

    可是如果看過“拖油盤内煿黃金,和米铛中煮白玉”這句詩,便不難理解了。

    如果不是事先說明,恐怕很難有人想到如此形象描述佳肴的詩句居然出自“瘋瘋癫癫”的濟公之手。

     竹筍含脂肪、澱粉很少,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而且味道鮮美,堪稱是瘦身者的食用佳品。

    曾有觀點認為,生活在竹業資源豐富地區的人患高血壓的比較少,或許與經常吃竹筍有一定關系。

    實際上,竹筍不但富含多種營養物質,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竹筍味甘、部分微苦,性寒,能化痰下氣,清熱除煩,通利二便,堪稱是食療佳品。

     土芝丹 芋,名土芝[160]。

    大者,裹以濕紙,用煮酒和糟塗其外,以糠皮火煨之。

    候香熟,取出,安地内,去皮溫食。

    冷則破血,用鹽則洩精。

    取其溫補,名“土芝丹”。

     昔懶殘師正煨此牛糞火中[161]。

    有召者,卻之曰[162]:“尚無情緒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

    ”又,山人詩雲:“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栾坐[163]。

    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

    ”其嗜好可知矣。

     小者,曝幹入甕,候寒月,用稻草盦熟[164],色香如栗,名“土栗”。

    雅宜山舍擁爐之夜供。

    趙兩山汝塗詩雲:“煮芋雲生缽,燒茅雪上眉。

    ”蓋得于所見,非苟作也。

     【注釋】 [160]土芝:芋頭的别名。

    徐光啟《農政全書》:“芋苗:《本草》一名土芝,俗呼芋頭。

    生田野中,今處處有之,人家多栽種。

    ” [161]懶殘師:唐代玄宗時僧人,因“性懶而食殘”,所以号懶殘。

     [162]卻:推辭。

     [163]團栾:團聚。

     [164]盦(ān):覆蓋。

     【譯文】 芋,名叫土芝。

    将個頭比較大的用濕紙包起來,用煮過的酒和糟塗在外面,用糠皮火煨。

    等香熟後取出來,放在地上,去了皮趁熱吃。

    如果涼了吃會破血;如果加了鹽,吃了會耗散精氣。

    所以取其溫補的性能,起名“土芝丹”。

     芋 從前懶殘師正在牛糞火中煨芋頭。

    有人前來請他,他拒絕說:“尚無情緒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

    ”此外,山野之人有一首詩:“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栾坐。

    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

    ”對芋頭的喜愛程度可想而知。

     小個的芋頭,曬幹了裝進甕裡。

    等冬天到了,用稻草火焖熟,色澤香味都像栗子,故名“土栗”。

    很适合山房中圍着火爐在晚上吃。

    趙兩山有詩說:“煮芋雲生缽,燒茅雪上眉。

    ”這種情景應該是親自見過,不是随便亂造的。

     【點評】 芋頭又名芋艿、芋奶,芋根,毛芋、青芋、芋魁、香華、芋子、香芋等,是南方地區常見的一種食物。

    既是蔬菜,又是糧食,由于芋頭的澱粉顆粒小,僅為馬鈴薯澱粉的十分之一,因此口感細軟,綿甜香糯,不管是蒸、煮,還是做成芋泥,都很可口,是一種很受歡迎的食物。

     在曆史上的許多荒年中,芋頭時常被拿來作為度過饑馑的食物。

    所以文震亨《長物志》中說:“禦窮一策,芋為稱首。

    ”話雖如此,可是,正如林洪文中所引詩:“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栾坐。

    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

    ”這種樂趣,非身處其境者恐怕是難于領會的吧。

     芋頭也有一定的食療價值,中醫學認為芋頭有開胃生津、消炎鎮痛、補氣益腎等功效,可治胃痛、痢疾、慢性腎炎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芋頭生食有小毒,熱食也不宜過多,否則易引起悶氣或胃腸積滞。

    所以不管是哪種加工方法,都必須徹底熟透才可食用。

     柳葉韭 杜詩“夜雨剪春韭”[165],世多誤為剪之于畦[166],不知剪字極有理。

    蓋于炸時必先齊其本[167],如烹薤“圓齊玉箸頭”之意[168]。

    乃以左手持其末,以其本豎湯内,少剪其末。

    棄其觸也。

    隻炸其本,帶性投冷水中。

    取出之,甚脆。

    然必用竹刀截之。

     韭菜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能利小水[169],治淋閉[170]。

     徐渭《賦得夜雨剪春韭》 【注釋】 [165]夜雨剪春韭:見杜甫《贈衛八處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 [166]畦(qí):田地中劃分成的小塊土地。

     [167]本:根部。

     [168]薤(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鱗莖,鱗莖和嫩葉可食。

    圓齊玉箸頭:見杜甫詩《秋日阮隐居緻薤三十束》:“隐者柴門内,畦蔬繞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緻書求。

    束比青刍色,圓齊玉箸頭。

    衰年關鬲冷,味暖并無憂。

    ” [169]小水:中醫學用以稱小便。

     [170]淋閉:指小便不利。

     【譯文】 杜甫詩“夜雨剪春韭”,世人大多誤以為是在菜畦裡割韭菜,卻不知“剪”字極有道理。

    因為炸韭菜的時候,必須先把它的根弄齊,像烹薤“圓齊玉箸頭”的意思。

    要用左手拿着韭菜梢,把它的根豎在開水裡,稍稍剪去葉梢,扔掉不用。

    炸的隻是根,不要失去原來的色澤,放入冷水裡。

    取出來吃,很脆。

    可是,韭菜必須用竹刀來切。

     嫩韭菜,就用姜絲、醬油、醋拌着吃,能利小便,治療淋閉之症。

     【點評】 老杜“夜雨剪春韭”一句是傳頌千古的名句,不過,多數讀者可能都理解為“在春天夜裡去地裡割韭菜”,而林洪則認為,其實此處的“剪”并不是指去地裡割韭菜,而是指在屋裡炸韭菜時,用剪刀剪去其末梢而已。

    林洪此說不能說全無道理,因為以常理度之,似并無必要在下雨的夜裡非要冒着泥濘之苦去地裡割菜。

    而且從下句“新炊間黃粱”亦可看出,這裡描述的應該都是在做飯的情景。

    倘若林洪之說正确,則可謂老杜一身後知音矣! 韭菜是常見蔬菜,而且具有藥用價值。

    韭菜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叫“壯陽草”,還有人把韭菜稱為“洗腸草”,不但如此,韭菜還有很多名字,如草鐘乳、起陽草、長生草等,單從這些名字,也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功效在于健胃、提神、止汗固澀、補腎助陽、固精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韭菜雖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本草綱目》就曾記載:“韭菜多食,則神昏目暗,酒後尤忌。

    ”因此,有陽亢及熱性病症的人不宜食用。

    此外,韭菜的粗纖維較多,不易消化吸收,所以一次不能吃太多韭菜,否則大量粗纖維刺激腸壁,也往往引起腸胃不适,甚至導緻腹瀉等。

     松黃餅[171] 暇日[172],過大理寺[173],訪秋岩陳評事介[174]。

    留飲。

    出二童,歌淵明《歸去來辭》[175],以松黃餅供酒。

    陳角巾美髯[176],有超俗之标。

    飲邊味此,使人灑然起山林之興[177],覺駝峰、熊掌皆下風矣[178]。

     春末,采松花黃和煉熟蜜,勻作如古龍涎餅狀[179],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壯顔益志,延永紀筭。

     油松 【注釋】 [171]松黃:即松花。

     [172]暇日:空閑的日子。

     [173]大理寺:掌管刑獄的官署。

    秦漢置廷尉,掌刑辟。

    北齊設大理寺,後世皆相沿。

     [174]陳評事介:評事,官職名,屬大理寺。

    陳介,南宋人,進士出身,有《陳秋岩集》。

     [175]淵明:即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節。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

    開創田園詩派,對後世文學影響極深。

     [176]角巾:方巾,有棱角的頭巾。

     [177]灑然:猶欣然。

    蘇舜欽《滄浪亭記》:“至則灑然忘其歸,觞而浩歌,踞而仰嘯。

    ” [178]駝峰、熊掌:皆屬于飲食“八珍”,借指難得的珍奇美味。

     [179]龍涎:抹香鲸胃部的分泌物,類似結石。

    從鲸體内排出,漂浮于海面或被沖上海岸。

    為黃、灰乃至黑色的蠟狀物質,香氣持久,是極名貴的香料。

     【譯文】 閑暇無事到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