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碾

關燈
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為度[165],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166],就火頃刻而後用[167]。

     【注釋】 [165]魚目、蟹眼:水煮開時表面翻滾起像魚目、蟹眼一般大小的氣泡。

    陸羽《茶經》以“其沸如魚目”者為一沸之水。

    連繹:連續不斷狀。

    迸:湧出,噴射。

     [166]新水:新汲之水。

     [167]就火頃刻:在火上再燒煮片刻。

     【譯文】 而燒煮開水則以水面連續不斷翻滾起像魚目、蟹眼一般大小的氣泡為判斷标準,水燒過老時則加入少量新汲之水,在火上再燒煮片刻而後使用。

     【點評】 趙佶專列《水》一篇來論述飲茶用水,這使得他的《大觀茶論》相較于《茶錄》而成為更為全面的茶道藝著作。

    水為茶之母,蔡襄對水的忽略,可以從一則趣聞中得以印證:蔡襄嘗與蘇舜元鬥茶,蔡茶優,用惠山泉水,蘇茶劣,用竹瀝水,結果是蘇舜元的茶湯因為水好而取勝。

     陸羽《茶經》提出了茶飲用水的一般區分:“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張又新《煎茶水記》記陸羽曾經品評天下諸水,并排列出二十名次,此後唐人講究飲茶用水者,言必稱中泠、谷簾、惠山,以至于有李德裕千裡運惠山泉的故事。

    宋人亦襲于傳統,朝廷曾專門征調惠山泉水用于點茶,但除此之外,再無苛求因于名聲的具體一水一泉者。

    而趙佶的總結相較于陸羽則更具有科學性:“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

    ”清、潔是飲用水的基本要求,而輕、甘則是不同水源的特具自然屬性。

    輕表示水的礦物雜質含量低,甘則表明水的滋味甜美。

    清代乾隆皇帝以特制銀鬥盛水稱重,并以量輕者為佳水的做法,可以說是趙佶這一理念以近代科學的量化表達方式。

     而就取用便捷的角度而言,蘇轼在《汲江煎茶》詩裡認為隻要是清潔流動的活水即可,唐庚在《鬥茶記》中認為“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新”,趙佶認為“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三者異曲同工。

     點 點茶不一[168],而調膏繼刻[169]。

    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170],謂之靜面點。

    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171],水乳未浃[172],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173]。

    有随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174],謂之一發點。

    蓋用湯已故[175],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霧雲雖泛[176],水腳易生[177]。

     【注釋】 北宋影青刻花注子注碗 [168]點茶:宋代沖點茶湯的飲茶方式。

     [169]調膏: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開水,将其調成極均勻的茶膏糊。

    繼:随後,跟着。

    刻:指較短暫的時間。

     [170]粟文:粟粒狀花紋。

    蟹眼:此處指茶湯表面像蟹眼般大小的顆粒狀花紋。

     [171]發立:指茶湯花被擊拂出來。

     [172]浃(jiā):浸透,融合。

     [173]立作:湯花被擊發出來并保持住。

     [174]立文:激發出來的湯花乳沫。

    泛泛:漂浮貌,浮淺。

     [175]故:久,長久。

     [176]霧雲:像雲霧般的湯花。

     [177]水腳:指點茶激發起的湯花乳沫消失後在茶盞壁上留下的水痕。

    建安民間鬥茶,以湯花乳沫持久、最後消散在碗壁出現水痕者為優勝,所以“水腳易生”容易現出水痕的點茶法為不佳。

     【譯文】 點茶手法和效果很不一樣,緊随着調膏進行。

    将開水注入,手用力但茶筅無力,茶湯表面形不成粟粒狀和蟹眼般顆粒狀花紋,這稱之為“靜面點”。

    因為茶筅擊拂的力度不夠,茶湯花沒能被擊拂出來,水和茶未相融合,又再增注開水,茶的色澤不能完全顯現,精英華彩散失,茶就不能擊發出來湯花并保持住。

    也有邊注開水邊用茶筅擊拂的,手和茶筅都很用力,激發出來的湯花很浮淺,稱之為“一發點”。

    這是因為注水的時間長,手指手腕運轉不夠圓活,茶湯表面的湯花沒能像粥面一樣凝聚,茶的力道已經耗盡,茶湯表面雖然也有雲霧般的湯花浮起,但很容易消失而在茶盞壁上留下水痕—水腳。

     妙于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178]。

    環注盞畔,勿使侵茶[179]。

    勢不欲猛[180],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181],上下透徹,如酵糵之起面[182],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面根本立矣。

     【注釋】 [178]調如融膠:将茶膏調得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黏度。

     [179]侵:謂一物進入他物中或他物上,侵蝕,逐漸地損壞。

     [180]勢:力量,氣勢。

     [181]繞:圍繞,環繞。

     [182]如酵糵(jiàoniè)之起面:就像酵母發面一樣。

    酵,含有酵母的有機物。

    糵,酒曲,釀酒用的發酵劑。

    起,指發酵。

     【譯文】 擅于點茶之道的人,會根據茶量來注入适量的開水,先将茶膏調得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黏度。

    然後再環繞茶盞壁注水,不讓水侵入茶膏。

    不用猛力,先攪動茶膏,漸漸增加點擊和拂弄,手輕而茶筅用力,手指和手腕一起環繞回旋,茶湯上下透徹,就像酵母發面一樣,茶湯表面就如同點點星辰和皎皎明月,生出明亮鮮明的沫饽,茶湯表面的根本就生成了。

     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止,茶面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玑磊落[183]。

     【注釋】 [183]珠玑:珠寶,珠玉。

    磊落:衆多委積貌,明亮貌,錯落分明貌。

     【譯文】 第二次注水從茶面注入,環繞注水一周,急注急止,不擾動茶湯的表面,用力擊拂,茶湯色澤逐漸開朗,如同衆多的珠寶堆積,錯落分明。

     三湯多寡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周環旋複[184],表裡洞徹[185],粟文蟹眼,泛結雜起[186],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注釋】 [184]旋複:回轉,回還。

    漢傅毅《迪志詩》:“日月逾邁,豈雲旋複。

    ” [185]表裡:表面和内部,内外。

    洞徹:通達。

     元趙原《陸羽烹茶圖》 [186]泛:廣泛,普遍。

    結:聯結,結合。

    雜起:混雜在一起産生出現。

     【譯文】 第三次注水量多少跟二湯一樣,擊拂漸漸輕巧均勻,周旋回轉,茶湯内外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