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碾
關燈
小
中
大
樣茶湯花被擊拂出來才能夠停留較長的時間。
【點評】 兔毫盞是宋代點茶茶藝的代表性茶具之一。
自蔡襄《茶錄》開始推崇深釉色的兔毫盞,并親自收藏、把玩多枚兔毫盞,帶動了宋人對深釉色茶盞的喜好。
趙佶詳細地說明了茶盞為何要用深釉色,為何要碗底差深而微寬,點茶時為何要熁盞令熱,等等。
因為宋代茶色尚白,深色釉茶盞凝重深沉的底色對于越白越好的茶湯,在強烈的視覺反差中強化了它的對比襯托作用,甚至能産生一種動感之美。
為了取得較大的對比反差效果以顯示茶色,故以兔毫盞為首的深色的茶盞為最好。
與傳統主流的和諧之審美趣味相比較,宋代點茶藝的審美趣味比較獨特。
筅 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153],身欲厚重,筅欲疏勁[154],本欲壯而末必眇[155],當如劍脊之狀。
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
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注釋】 [153]箸:筷子。
[154]疏勁:分散而強勁有力。
[155]本欲壯而末必眇(miǎo):筅身宜壯實,而筅的前端應當纖細。
眇,細小,微末。
【譯文】 茶筅用老的箸竹制作,筅身宜厚重,筅的帚狀部分宜分散而強勁有力,筅身厚重壯實而筅的前端纖細,形狀應當像劍脊一樣。
筅身厚重,就能夠有力地操控,自如地運用。
筅前端分散強勁像劍脊,即使擊拂稍微過頭也不緻産生浮沫。
【點評】 茶筅也是宋代點茶茶藝的代表性茶具之一。
最初點茶用茶匙,大約在北宋中後期時茶筅取而代之。
趙佶說明了為何要用茶筅,以及茶筅為何要用身厚重而筅疏勁者。
茶筅的形狀則與茶匙根本不同,是對點茶用具的根本性變革,因為茶匙隻是單獨的一條,茶筅形狀類似于細長的竹刷子,筅刷部分是根粗梢細剖開的衆多竹條,這種結構,可以在以前茶匙擊拂茶湯的基礎之上同時對茶湯進行梳弄,使點茶的進程較易受點茶者控制,也使點茶效果較如點茶者的意願。
使宋代點茶法在茶湯效果方面有了更為藝術化的表達。
宋代茶筅 瓶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156]。
注湯利害,獨瓶之口觜而已[157]。
觜之口欲大而宛直[158],則注湯力緊而不散[159]。
觜之末欲圓小而峻削[160],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161]。
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注釋】 [156]裁給:裁斷,裁決。
[157]觜(zuǐ):鳥之嘴。
泛指形狀或作用像嘴的東西。
[158]宛:仿佛。
[159]緊:快速,堅實,牢固。
[160]峻削:陡峭。
[161]節:節制,管束。
滴瀝:水一點一點地往下滴落。
【譯文】 宋代湯瓶 煮水的湯瓶适宜用金銀制作,尺寸大小,根據使用需要裁定。
倒水注湯好壞的關鍵,唯獨在瓶嘴而已。
瓶嘴口要大而且有些直,這樣注湯時水流有力不散亂。
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陡峭,這樣注湯時便于節制水流不會出現滴瀝。
注湯時水流有力則收發自如,水流不點點滴落,則粥狀的茶湯表面不會被破壞。
杓 杓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
過一盞則必歸其餘,不及則必取其不足。
傾杓煩數[162],茶必冰矣。
【注釋】 [162]煩:繁多,繁雜。
數(shuò):屢次。
【譯文】 水杓的大小,應當以可盛一盞茶的水量為宜。
容量超過一盞就得把剩餘的水往回倒,容量不足一盞則又得再次取水以補充不足部分。
水杓來回地反複取水倒水,茶盞裡的茶必定涼了。
北京定陵出土的銀鎏金茶匙 【點評】 水杓一項需特别予以說明。
《大觀茶論》中煮水具是湯瓶,緊接着的用具是杓,未免顯得有些混亂,因為湯瓶中的開水可以直接從瓶中注點,毋需用杓取,而《杓》之條的内容表明用杓取的是點試用的開水。
筆者在此前的研究中曾對此表示疑問,以為“水杓與湯瓶的功用不相協調,這在主要論述點茶法的《大觀茶論》中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疑點”。
此番再度細研,發現趙佶在《水》一節中的論述,表明實為在水铫或鍋釜中煮水,方可得觀水煮開時泛起的氣泡大小來判斷水燒開的程度,與悶在湯瓶中煮水隻能聽響而看不見水面氣泡的方法完全不同,這便使得水杓的存在不奇怪了。
因為釜、铫都是日常飲食器具,茶與之共器,且無與茶密切相關的特色,趙佶就未将之列出,但卻鄭重其事地列出“杓”作為一項茶具,一則表明以釜铫煮水而以水杓取水點茶的做法亦相當普遍,一是因為要特别說明水杓的大小需要根據茶盞的大小而取用。
《大觀茶論》中同列湯瓶、水杓,表明宋代點茶法用具的多樣性。
日本從宋代傳入點茶法,以湯瓶點茶的方法在建仁寺等處仍有存留,而抹茶道則保留了以釜铫煮水、水杓取水的方法,唯不同者,趙佶在書中強調的杓要以一盞茶為量的原則似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取水時多少随意,一般似多取,則“必歸其餘”,取歸之間對水溫、茶溫的細膩影響,被忽視或根本就無視了。
水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163],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
古人第水雖曰中泠、惠山為上[164],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
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若江河之水,則魚鼈之腥,泥濘之污,雖輕甘無取。
【注釋】 [163]清:水澄清不混濁。
輕:水質地輕,即今日說的“軟水”。
甘:指水味,入口有甜美之感,不鹹不苦。
潔:幹淨衛生,無污染。
[164]第:品第,評定。
中泠:指江蘇鎮江金山南面的中泠泉,中泠與北泠、南泠合稱“三泠”,唐以後人多稱道中泠。
惠山:指江蘇吳錫惠山第一峰白石塢中的泉水。
此二泉水在張又新《煎茶水記》中由劉伯刍評為天下第一、第二水:“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
宋黃庭堅《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譯文】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是水的天然品質,特别難得。
古人品第天下水品雖然以中泠泉、惠山泉為上,然而人們距離它們或遠或近,好像不容易經常得到。
應當取用清、潔的山泉,其次,常為人汲用的井水也可以用。
至于江河之水,因為魚鼈的腥氣、泥濘的污染,即便有輕、甘之質也不能取用。
【點評】 兔毫盞是宋代點茶茶藝的代表性茶具之一。
自蔡襄《茶錄》開始推崇深釉色的兔毫盞,并親自收藏、把玩多枚兔毫盞,帶動了宋人對深釉色茶盞的喜好。
趙佶詳細地說明了茶盞為何要用深釉色,為何要碗底差深而微寬,點茶時為何要熁盞令熱,等等。
因為宋代茶色尚白,深色釉茶盞凝重深沉的底色對于越白越好的茶湯,在強烈的視覺反差中強化了它的對比襯托作用,甚至能産生一種動感之美。
為了取得較大的對比反差效果以顯示茶色,故以兔毫盞為首的深色的茶盞為最好。
與傳統主流的和諧之審美趣味相比較,宋代點茶藝的審美趣味比較獨特。
筅 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153],身欲厚重,筅欲疏勁[154],本欲壯而末必眇[155],當如劍脊之狀。
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
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注釋】 [153]箸:筷子。
[154]疏勁:分散而強勁有力。
[155]本欲壯而末必眇(miǎo):筅身宜壯實,而筅的前端應當纖細。
眇,細小,微末。
【譯文】 茶筅用老的箸竹制作,筅身宜厚重,筅的帚狀部分宜分散而強勁有力,筅身厚重壯實而筅的前端纖細,形狀應當像劍脊一樣。
筅身厚重,就能夠有力地操控,自如地運用。
筅前端分散強勁像劍脊,即使擊拂稍微過頭也不緻産生浮沫。
【點評】 茶筅也是宋代點茶茶藝的代表性茶具之一。
最初點茶用茶匙,大約在北宋中後期時茶筅取而代之。
趙佶說明了為何要用茶筅,以及茶筅為何要用身厚重而筅疏勁者。
茶筅的形狀則與茶匙根本不同,是對點茶用具的根本性變革,因為茶匙隻是單獨的一條,茶筅形狀類似于細長的竹刷子,筅刷部分是根粗梢細剖開的衆多竹條,這種結構,可以在以前茶匙擊拂茶湯的基礎之上同時對茶湯進行梳弄,使點茶的進程較易受點茶者控制,也使點茶效果較如點茶者的意願。
使宋代點茶法在茶湯效果方面有了更為藝術化的表達。
宋代茶筅 瓶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156]。
注湯利害,獨瓶之口觜而已[157]。
觜之口欲大而宛直[158],則注湯力緊而不散[159]。
觜之末欲圓小而峻削[160],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161]。
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注釋】 [156]裁給:裁斷,裁決。
[157]觜(zuǐ):鳥之嘴。
泛指形狀或作用像嘴的東西。
[158]宛:仿佛。
[159]緊:快速,堅實,牢固。
[160]峻削:陡峭。
[161]節:節制,管束。
滴瀝:水一點一點地往下滴落。
【譯文】 宋代湯瓶 煮水的湯瓶适宜用金銀制作,尺寸大小,根據使用需要裁定。
倒水注湯好壞的關鍵,唯獨在瓶嘴而已。
瓶嘴口要大而且有些直,這樣注湯時水流有力不散亂。
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陡峭,這樣注湯時便于節制水流不會出現滴瀝。
注湯時水流有力則收發自如,水流不點點滴落,則粥狀的茶湯表面不會被破壞。
杓 杓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
過一盞則必歸其餘,不及則必取其不足。
傾杓煩數[162],茶必冰矣。
【注釋】 [162]煩:繁多,繁雜。
數(shuò):屢次。
【譯文】 水杓的大小,應當以可盛一盞茶的水量為宜。
容量超過一盞就得把剩餘的水往回倒,容量不足一盞則又得再次取水以補充不足部分。
水杓來回地反複取水倒水,茶盞裡的茶必定涼了。
北京定陵出土的銀鎏金茶匙 【點評】 水杓一項需特别予以說明。
《大觀茶論》中煮水具是湯瓶,緊接着的用具是杓,未免顯得有些混亂,因為湯瓶中的開水可以直接從瓶中注點,毋需用杓取,而《杓》之條的内容表明用杓取的是點試用的開水。
筆者在此前的研究中曾對此表示疑問,以為“水杓與湯瓶的功用不相協調,這在主要論述點茶法的《大觀茶論》中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疑點”。
此番再度細研,發現趙佶在《水》一節中的論述,表明實為在水铫或鍋釜中煮水,方可得觀水煮開時泛起的氣泡大小來判斷水燒開的程度,與悶在湯瓶中煮水隻能聽響而看不見水面氣泡的方法完全不同,這便使得水杓的存在不奇怪了。
因為釜、铫都是日常飲食器具,茶與之共器,且無與茶密切相關的特色,趙佶就未将之列出,但卻鄭重其事地列出“杓”作為一項茶具,一則表明以釜铫煮水而以水杓取水點茶的做法亦相當普遍,一是因為要特别說明水杓的大小需要根據茶盞的大小而取用。
《大觀茶論》中同列湯瓶、水杓,表明宋代點茶法用具的多樣性。
日本從宋代傳入點茶法,以湯瓶點茶的方法在建仁寺等處仍有存留,而抹茶道則保留了以釜铫煮水、水杓取水的方法,唯不同者,趙佶在書中強調的杓要以一盞茶為量的原則似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取水時多少随意,一般似多取,則“必歸其餘”,取歸之間對水溫、茶溫的細膩影響,被忽視或根本就無視了。
水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163],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
古人第水雖曰中泠、惠山為上[164],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
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若江河之水,則魚鼈之腥,泥濘之污,雖輕甘無取。
【注釋】 [163]清:水澄清不混濁。
輕:水質地輕,即今日說的“軟水”。
甘:指水味,入口有甜美之感,不鹹不苦。
潔:幹淨衛生,無污染。
[164]第:品第,評定。
中泠:指江蘇鎮江金山南面的中泠泉,中泠與北泠、南泠合稱“三泠”,唐以後人多稱道中泠。
惠山:指江蘇吳錫惠山第一峰白石塢中的泉水。
此二泉水在張又新《煎茶水記》中由劉伯刍評為天下第一、第二水:“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
宋黃庭堅《奉同公擇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譯文】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是水的天然品質,特别難得。
古人品第天下水品雖然以中泠泉、惠山泉為上,然而人們距離它們或遠或近,好像不容易經常得到。
應當取用清、潔的山泉,其次,常為人汲用的井水也可以用。
至于江河之水,因為魚鼈的腥氣、泥濘的污染,即便有輕、甘之質也不能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