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碾

關燈
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132]。

    生鐵者[133],非淘煉槌磨所成[134],間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

    凡碾為制[135]:槽欲深而峻[136],輪欲銳而薄。

    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137];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138]。

    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139]。

    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

    羅必輕而平,不厭數[140],庶已細者不耗[141]。

    惟再羅,則入湯輕泛[142],粥面光凝[143],盡茶色。

     【注釋】 [132]熟鐵:用生鐵精煉而成的含碳量在0.15%以下的鐵,有韌性、延性,強度較低,容易鍛造和焊接,不能淬火。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鐵》:“凡治鐵成器,取已炒熟鐵為之。

    ” [133]生鐵:即鑄鐵。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鐵》﹝集解﹞引蘇頌曰:“初煉去礦,用以鑄瀉器物者為生鐵。

    ”《天工開物·五金》:“凡鐵分生、熟,出爐未炒則生,既炒則熟。

    ” [134]淘煉:淘洗冶煉。

    槌:同“椎”,捶打,敲擊。

    磨:磨治。

     [135]制:樣式。

    《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玄圃,乃有柏屋,制甚古拙。

    ” [136]峻:高,陡峭。

     [137]準:把握,準頭。

     [138]運邊中而槽不戛(jiá):碾輪能夠在碾槽的中間運轉,不會摩擦碾槽槽身而發出戛戛的刮磨聲。

    戛,象聲詞,形容一種金石之類物質相叩擊、刮磨的響聲。

     宋代瓷茶碾 [139]絹不泥:茶羅的絹面不會被茶粉末糊住。

     [140]不厭數:不怕多羅篩幾次。

    數,屢次,多次。

     [141]庶:希望,但願。

    已細者:已經磨得很細的茶粉末。

    耗:虧損,消耗。

     [142]輕:輕細。

    泛:漂浮,浮遊。

     [143]粥面:點好之後茶湯表面的沫饽就像粥的表面一樣。

     【譯文】 茶碾以用銀制造為最好,熟鐵制造者次之。

    生鐵制造的,因為沒有經過淘洗冶煉捶打磨治,偶爾會有黑鐵屑隐藏在縫隙裡,特别危害茶的色澤。

    碾的樣式:碾槽要深而且陡峭,碾輪要薄而且鋒利。

    碾槽深而且陡峭,則槽底有準頭能使茶時時在槽底積聚;碾輪薄而且鋒利,就能夠在碾槽的中間運轉,不會摩擦碾槽槽身而發出戛戛的刮磨聲。

    茶羅則要絹細而羅面繃緊,這樣茶羅的絹面不會被茶粉末糊住,便利茶末能夠順利地通過。

    碾茶一定要用力而快速,不能時間太長,惟恐鐵會影響茶的顔色。

    羅茶一定要輕而且平,不怕多羅篩幾次,但求已經磨得很細的茶粉末不緻虧耗。

    隻有經過多次的羅篩,點湯之後茶末才會漂浮,茶湯表面的沫饽就會像粥的表面一樣凝結、華美,盡顯茶之色澤。

     【點評】 關于點茶用具,趙佶《大觀茶論》較蔡襄《茶錄》中所論列的茶具有所增減,但卻在後者主要介紹質地的基礎上,更為增加了關于形制及其與點茶效果相關性的内容。

    比如茶碾為何不能用生鐵所制者,為何要碾槽深峻碾輪銳薄,茶羅為何要細而面緊,等等。

    可以說,《大觀茶論》對茶飲、茶藝活動中茶具的選擇,給出了最為基本的原則:即一切茶具的選用,以及茶具本身的審美,都是為着最後茶湯的效果。

     宋審安老人茶具圖 關于茶羅,蔡襄和趙佶都要求茶羅羅底“絕細”而“面緊”,這樣篩過的茶末極細,這樣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有研究認為雖然羅茶要求茶末很細,但并非越細越好,其根據是因為蔡襄《茶錄》中說“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居然認為“茶浮”是不好的,實在是對《茶錄》的誤讀及對宋代點茶理解不慎所緻。

    因為點茶成功便是要求茶末能在茶湯中浮起,《茶錄》在《候湯》中說湯“過熟則茶沉”,在《熁盞》中說盞“冷則茶不浮”,從正反兩面說明點茶是要使茶浮起來的。

    《大觀茶論·羅碾》中也要求多加羅篩,使“細者不耗”,這樣點茶時才能使茶末“入湯輕泛”,而泛者,浮也。

    丁謂《煎茶》詩曰“羅細烹還好”,也是說明羅茶的标準是茶末越細越好。

     盞 盞色貴青黑[144],玉毫條達者為上[145],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底必差深而微寬[146]。

    底深則茶直立[147],易以取乳[148];寬則運筅旋徹[149],不礙擊拂[150]。

    然須度茶之多少[151],用盞之小大。

    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

    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152]。

     【注釋】 [144]貴:崇尚,以為寶貴。

    青黑:青色和黑色,青裡帶黑,墨藍色。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白瓷》:“浙江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

    ”鐘廣言注:“因為所用的釉料含鐵質較多,故燒成墨藍色,光澤如漆。

    ” 南宋建窯兔毫盞 [145]玉毫:宋人茶盞以兔毫盞為上,深釉色的盞面有淺色的兔毫狀的細紋,玉毫則是對兔毫的美稱。

    條達:指兔毫紋條理通達。

     [146]差:比較,略微。

     [147]茶直立:茶在茶盞中能夠有一定厚度,仿佛直立在盞中。

     [148]易以取乳:易于點擊出茶表面的白色湯花。

    宋人鬥茶,以茶面泛出的茶湯色白為上,乳即指白色湯花。

    宋代詩人蘇轼《試院煎茶》詩雲:“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 [149]筅(xiǎn):茶筅,用竹子制成的點茶用具,形似帚,用以攪拂茶湯。

    旋:回轉,旋轉畫圓。

    徹:通貫,徹底。

     [150]擊:點擊,敲打。

    拂:随擊随過,掠過,輕輕擦過或飄動。

     [151]然:然則,連詞,連接句子,表示連貫關系,猶言“如此,那麼”。

     [152]茶發立耐久:指茶湯花被擊拂出來并且能夠停留較長的時間。

     【譯文】 茶盞的釉色以青黑為寶貴,有條理通達兔毫紋的為上品,因為它能煥發茶葉絢麗的光彩。

    茶碗底部一定要比較深并有些寬度。

    底部深則茶在茶盞中能夠有一定厚度,仿佛直立在盞中,易于點擊出茶表面的湯花;底部有寬度則能夠圓轉通貫地運用茶筅,不妨礙茶筅的點擊拂弄。

    如此就須估算茶的多少,來确定所要使用茶盞的大小。

    若碗高大而茶少,茶的色澤就會被遮蓋掩蔽;茶多而碗小,就不能夠注入足夠的水來點茶。

    茶盞一定要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