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
關燈
小
中
大
滌芽惟潔[83],濯器惟淨[84],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熱[85],焙火惟良[86]。飲而有少砂者[87],滌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88],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89],均工力之衆寡[90],會采擇之多少[91],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
【注釋】
[83]滌:清洗。
焙火
[84]濯:洗滌。
[85]研膏:加水将茶葉研磨成濃稠的糊狀物。
[86]焙火:焙烘茶餅的火力。良:長,久。
[87]飲而有少砂:飲用時茶湯中有少量細沙石粒。
[88]文理燥赤:茶餅表面的紋理幹燥呈朱紅色。文理,花紋,紋理。燥,缺少水分,幹燥。
[89]度(duó)日晷之短長:計算時間的長短。度,丈量,計算。日晷,日影,引申為時間,時光。
[90]均:調和,調節。
[91]會(kuài)采擇之多少:總計所采摘茶葉的量之多少。會,計,總計。
【譯文】
洗滌茶芽惟求清潔,清洗器具惟求潔淨,蒸茶、壓茶惟求适宜,研茶惟求趁熱,烘焙茶餅的火力惟求長久。飲用時茶湯中有少量細沙石粒,是因為滌芽、濯器不夠精細。茶餅表面的紋理幹燥呈朱紅色,是因為焙火太熱。造茶,首先要計算時間的長短,調節制茶人工的多少,總計所采摘茶葉數量之多少,使采摘下來的茶葉在一天之内制造完成。惟恐摘下的茶葉過夜之後再制造,這樣會損害茶的色澤、滋味。
【點評】
蒸芽、壓黃之外,趙佶對研膏、茶餅焙火工序都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滌芽惟潔,濯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熱,焙火惟良。”讓人看到對潔、淨的要求。而制茶過程中對衛生的要求最早開始于宋太宗,至道年間就曾經專門下诏令對研茶工序提出必須遵行的衛生要求:“至道二年九月乙未,诏建州歲貢龍鳳茶。先是,研茶丁夫悉剃去須發,自今但幅巾,先洗滌手爪,給新淨衣。吏敢違者論其罪。”雖然先前剃去丁夫須發的手段對茶工不無侮辱,但在制茶過程中講究衛生,也算是觀念上的一種進步。而在多道生産工序中對清潔衛生的講求,也可以說是古代茶文化中的一個亮點。
【注釋】
[83]滌:清洗。
焙火
[84]濯:洗滌。
[85]研膏:加水将茶葉研磨成濃稠的糊狀物。
[86]焙火:焙烘茶餅的火力。良:長,久。
[87]飲而有少砂:飲用時茶湯中有少量細沙石粒。
[88]文理燥赤:茶餅表面的紋理幹燥呈朱紅色。文理,花紋,紋理。燥,缺少水分,幹燥。
[89]度(duó)日晷之短長:計算時間的長短。度,丈量,計算。日晷,日影,引申為時間,時光。
[90]均:調和,調節。
[91]會(kuài)采擇之多少:總計所采摘茶葉的量之多少。會,計,總計。
【譯文】
洗滌茶芽惟求清潔,清洗器具惟求潔淨,蒸茶、壓茶惟求适宜,研茶惟求趁熱,烘焙茶餅的火力惟求長久。飲用時茶湯中有少量細沙石粒,是因為滌芽、濯器不夠精細。茶餅表面的紋理幹燥呈朱紅色,是因為焙火太熱。造茶,首先要計算時間的長短,調節制茶人工的多少,總計所采摘茶葉數量之多少,使采摘下來的茶葉在一天之内制造完成。惟恐摘下的茶葉過夜之後再制造,這樣會損害茶的色澤、滋味。
【點評】
蒸芽、壓黃之外,趙佶對研膏、茶餅焙火工序都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滌芽惟潔,濯器惟淨,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熱,焙火惟良。”讓人看到對潔、淨的要求。而制茶過程中對衛生的要求最早開始于宋太宗,至道年間就曾經專門下诏令對研茶工序提出必須遵行的衛生要求:“至道二年九月乙未,诏建州歲貢龍鳳茶。先是,研茶丁夫悉剃去須發,自今但幅巾,先洗滌手爪,給新淨衣。吏敢違者論其罪。”雖然先前剃去丁夫須發的手段對茶工不無侮辱,但在制茶過程中講究衛生,也算是觀念上的一種進步。而在多道生産工序中對清潔衛生的講求,也可以說是古代茶文化中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