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壓
關燈
小
中
大
茶之美惡,尤系于蒸芽、壓黃之得失[74]。蒸太生則芽滑[75],故色清而味烈[76];過熟則芽爛[77],故茶色赤而不膠[78]。壓久則氣竭味漓[79],不及則色暗味澀[80]。蒸芽欲及熟而香[81],壓黃欲膏盡亟止[82],如此,則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釋】
[74]蒸芽:蒸茶。壓黃:指對已經經過蒸造的茶芽進行壓榨,擠出其中的汁水。得失:得與失,猶成敗。
[75]蒸太生則芽滑:茶葉蒸得不夠熟,就會生滑。
[76]色清而味烈:茶色青綠而茶味濃烈。清,通“青”,綠色或藍色。
[77]過熟則芽爛:茶葉蒸得太熟,就會軟爛。
[78]茶色赤而不膠:茶葉顔色發紅而不牢固。
[79]壓久則氣竭味漓:榨茶壓黃太久,茶葉氣味散盡滋味淡薄。漓,澆薄,淺薄。
[80]不及則色暗味澀:榨茶壓黃不夠,茶葉顔色暗淡滋味苦澀不甘滑。
[81]蒸芽欲及熟而香:蒸茶以剛蒸熟發出香氣為好。
[82]壓黃欲膏盡亟止:榨茶壓黃以茶葉中的汁水剛好壓盡時就立刻停止為好。膏,指茶的汁水。
宋劉松年《攆茶圖》
【譯文】
茶品質的好壞高下,特别取決于蒸芽、壓黃兩道工序的成敗得失。茶葉蒸得不夠熟,就會生滑,所以茶色青綠而茶味濃烈;茶葉蒸得太熟,就會軟爛,因而茶葉顔色發紅而不牢固。榨茶壓黃太久茶葉氣味散盡滋味淡薄,不夠則茶葉顔色暗淡,滋味苦澀不甘滑。蒸茶以剛蒸熟發出香氣為好,榨茶壓黃以茶葉中的汁水剛好壓盡時就立刻停止為好,如果能做到這些,則茶葉制造的成效已經達到十分之七八了。
【點評】
對于宋代的蒸青餅茶來說,趙佶認為最關鍵的工序是蒸芽、壓黃,這兩道工序如果得盡其宜,則茶葉制造的功效已經實現十分之七八。蒸茶過生或太熟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澤和滋味,殺青工序之于綠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壓黃,雖然說在宋代隻用于“味遠而力厚”的建茶,從某種意義和實際功效上來說,相當于揉撚的工序,也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澤和滋味。
【注釋】
[74]蒸芽:蒸茶。壓黃:指對已經經過蒸造的茶芽進行壓榨,擠出其中的汁水。得失:得與失,猶成敗。
[75]蒸太生則芽滑:茶葉蒸得不夠熟,就會生滑。
[76]色清而味烈:茶色青綠而茶味濃烈。清,通“青”,綠色或藍色。
[77]過熟則芽爛:茶葉蒸得太熟,就會軟爛。
[78]茶色赤而不膠:茶葉顔色發紅而不牢固。
[79]壓久則氣竭味漓:榨茶壓黃太久,茶葉氣味散盡滋味淡薄。漓,澆薄,淺薄。
[80]不及則色暗味澀:榨茶壓黃不夠,茶葉顔色暗淡滋味苦澀不甘滑。
[81]蒸芽欲及熟而香:蒸茶以剛蒸熟發出香氣為好。
[82]壓黃欲膏盡亟止:榨茶壓黃以茶葉中的汁水剛好壓盡時就立刻停止為好。膏,指茶的汁水。
宋劉松年《攆茶圖》
【譯文】
茶品質的好壞高下,特别取決于蒸芽、壓黃兩道工序的成敗得失。茶葉蒸得不夠熟,就會生滑,所以茶色青綠而茶味濃烈;茶葉蒸得太熟,就會軟爛,因而茶葉顔色發紅而不牢固。榨茶壓黃太久茶葉氣味散盡滋味淡薄,不夠則茶葉顔色暗淡,滋味苦澀不甘滑。蒸茶以剛蒸熟發出香氣為好,榨茶壓黃以茶葉中的汁水剛好壓盡時就立刻停止為好,如果能做到這些,則茶葉制造的成效已經達到十分之七八了。
【點評】
對于宋代的蒸青餅茶來說,趙佶認為最關鍵的工序是蒸芽、壓黃,這兩道工序如果得盡其宜,則茶葉制造的功效已經實現十分之七八。蒸茶過生或太熟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澤和滋味,殺青工序之于綠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壓黃,雖然說在宋代隻用于“味遠而力厚”的建茶,從某種意義和實際功效上來說,相當于揉撚的工序,也都會直接影響茶的色澤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