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辨
關燈
小
中
大
茶之範度不同[92],如人之有面首也[93]。膏稀者[94],其膚蹙以文[95];膏稠者,其理斂以實[96]。即日成者,其色則青紫;越宿制造者[97],其色則慘黑[98]。有肥凝如赤蠟者[99],末雖白[100],受湯則黃;有缜密如蒼玉者[101],末雖灰,受湯愈白。有光華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備而表質者[102]。其首面之異同[103],難以概論。要之[104],色瑩徹而不駁[105],質缜繹而不浮[106],舉之則凝然[107],碾之則铿然[108],可驗其為精品也[109]。有得于言意之表者[110],可以心解[111]。
【注釋】
[92]範度:品類式樣。
[93]面首:容顔,面貌。
[94]膏:經過研磨之後的茶膏,這裡指經過蒸壓研造之後的茶體本身。
[95]其膚蹙(cù)以文:茶餅表面的膚理就很蹙绉。蹙,屈聚,收攏。
[96]其理斂以實:茶餅表面的紋理收斂堅實。斂,收縮,聚焦。實,充實,堅實。
[97]越宿:經過一夜。
[98]慘黑:淺黑。慘,指淺色。
[99]肥凝:厚重凝結。肥,厚重。凝,凝結。
[100]末:點試時将茶餅碾磨成茶末。
[101]缜密:細緻,周密。《禮記·聘義》:“缜密以栗,知也。”鄭玄注:“缜,緻也。”缜,細緻。
[102]表質:外表質樸。
[103]首面:外表,表面。宋蘇轼《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宋黃儒《品茶要錄·漬膏》:“﹝茶餅﹞膏盡則有如幹竹葉之色,唯飾首面者,故榨不欲幹,以利易售。”
[104]要之:猶總之。《史記·張儀列傳》:“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105]瑩徹:瑩潔透明。駁:色彩錯雜,混雜不精純。
[106]質:禀性,質地。缜繹:細緻嚴密而連續不斷。浮:輕浮,空虛。
法門寺鎏金銀茶碾
[107]凝然:安然,形容舉止安詳或靜止不動。
[108]铿然:聲音響亮貌,堅實貌。
[109]驗:驗證,驗實。
[110]言意之表:言語和意旨的表述。
[111]心解:心中領會。漢鄭玄注《禮記·學記》:“學不心解,則忘之易。”
【譯文】
茶的品類式樣不同,就像人的容顔面貌一樣。經過蒸壓研造之後的茶體本身稀薄的,茶餅表面的膚理就很蹙绉;茶體本身濃厚的,茶餅表面的紋理就收斂堅實。當天制成的茶,茶餅顔色青紫;經過一夜制成的茶,茶餅顔色淺黑。有的茶餅厚重凝結像赤蠟,碾成的茶末顔色雖白,點湯之後則成黃色;有的茶餅細緻密實像蒼玉,碾成的茶末顔色雖灰,點湯之後卻愈發呈白色。有的茶餅表面光彩而内在灰暗,也有茶餅内裡實在淨潔而外表質樸。茶餅表面的異同,難以一概而論。總之,色澤瑩潔透明精純而不混雜的,質地細緻嚴密連續不斷而不輕浮空虛的,拿起來感覺密實,碾磨時聲音響亮堅實,這些都可以表明是茶之精品。茶葉的鑒别,有的可以通過言語和意旨表述,有的可以心中領會。
比又有貪利之民[112],購求外焙已采之芽[113],假以制造[114],研碎已成之餅,易以範模[115],雖名氏、采制似之[116],其膚理色澤[117],何所逃于鑒賞哉[118]。
【注釋】
[112]比:近日,近來。
[113]外焙:遠離北苑、壑源官焙茶園之外民間設置的茶焙茶園。
[114]假:僞托,假冒。
[115]易:替代。範模:制茶餅的模子。
[116]名氏:姓名,這裡指茶品名。采:神色,容态。制:樣式。
[117]膚:外表。理:物質組織的紋路。色澤:顔色和光澤。
[118]何所:何處。逃:逃避,躲避。鑒賞:識别,辨識,鑒定欣賞。
大龍茶棬模
【譯文】
最近有貪求利益的人,收購外焙已經采下的茶芽,通過制造仿冒,将已經制成的外焙茶餅重新研碎,用與正焙相同的茶模重新壓餅制造,制成的茶餅雖然品名、樣式與正焙的茶餅相似了,但它們表面的組織紋路和顔色光澤,又哪裡能逃得過鑒定和識别呢?
【點評】
制造各項之後,作者論及成品茶的鑒别,而在論述點茶主要用具及點茶程式之後,更是結合點試之後的茶湯效果,一一辨别各種滋味、香氣、色澤與茶葉原料、制作得失以及整體制造過程每一道工序能否相繼及時完成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授人以漁式的教人從關鍵之處鑒别、明白茶葉的各項品質。
【注釋】
[92]範度:品類式樣。
[93]面首:容顔,面貌。
[94]膏:經過研磨之後的茶膏,這裡指經過蒸壓研造之後的茶體本身。
[95]其膚蹙(cù)以文:茶餅表面的膚理就很蹙绉。蹙,屈聚,收攏。
[96]其理斂以實:茶餅表面的紋理收斂堅實。斂,收縮,聚焦。實,充實,堅實。
[97]越宿:經過一夜。
[98]慘黑:淺黑。慘,指淺色。
[99]肥凝:厚重凝結。肥,厚重。凝,凝結。
[100]末:點試時将茶餅碾磨成茶末。
[101]缜密:細緻,周密。《禮記·聘義》:“缜密以栗,知也。”鄭玄注:“缜,緻也。”缜,細緻。
[102]表質:外表質樸。
[103]首面:外表,表面。宋蘇轼《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宋黃儒《品茶要錄·漬膏》:“﹝茶餅﹞膏盡則有如幹竹葉之色,唯飾首面者,故榨不欲幹,以利易售。”
[104]要之:猶總之。《史記·張儀列傳》:“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105]瑩徹:瑩潔透明。駁:色彩錯雜,混雜不精純。
[106]質:禀性,質地。缜繹:細緻嚴密而連續不斷。浮:輕浮,空虛。
法門寺鎏金銀茶碾
[107]凝然:安然,形容舉止安詳或靜止不動。
[108]铿然:聲音響亮貌,堅實貌。
[109]驗:驗證,驗實。
[110]言意之表:言語和意旨的表述。
[111]心解:心中領會。漢鄭玄注《禮記·學記》:“學不心解,則忘之易。”
【譯文】
茶的品類式樣不同,就像人的容顔面貌一樣。經過蒸壓研造之後的茶體本身稀薄的,茶餅表面的膚理就很蹙绉;茶體本身濃厚的,茶餅表面的紋理就收斂堅實。當天制成的茶,茶餅顔色青紫;經過一夜制成的茶,茶餅顔色淺黑。有的茶餅厚重凝結像赤蠟,碾成的茶末顔色雖白,點湯之後則成黃色;有的茶餅細緻密實像蒼玉,碾成的茶末顔色雖灰,點湯之後卻愈發呈白色。有的茶餅表面光彩而内在灰暗,也有茶餅内裡實在淨潔而外表質樸。茶餅表面的異同,難以一概而論。總之,色澤瑩潔透明精純而不混雜的,質地細緻嚴密連續不斷而不輕浮空虛的,拿起來感覺密實,碾磨時聲音響亮堅實,這些都可以表明是茶之精品。茶葉的鑒别,有的可以通過言語和意旨表述,有的可以心中領會。
比又有貪利之民[112],購求外焙已采之芽[113],假以制造[114],研碎已成之餅,易以範模[115],雖名氏、采制似之[116],其膚理色澤[117],何所逃于鑒賞哉[118]。
【注釋】
[112]比:近日,近來。
[113]外焙:遠離北苑、壑源官焙茶園之外民間設置的茶焙茶園。
[114]假:僞托,假冒。
[115]易:替代。範模:制茶餅的模子。
[116]名氏:姓名,這裡指茶品名。采:神色,容态。制:樣式。
[117]膚:外表。理:物質組織的紋路。色澤:顔色和光澤。
[118]何所:何處。逃:逃避,躲避。鑒賞:識别,辨識,鑒定欣賞。
大龍茶棬模
【譯文】
最近有貪求利益的人,收購外焙已經采下的茶芽,通過制造仿冒,将已經制成的外焙茶餅重新研碎,用與正焙相同的茶模重新壓餅制造,制成的茶餅雖然品名、樣式與正焙的茶餅相似了,但它們表面的組織紋路和顔色光澤,又哪裡能逃得過鑒定和識别呢?
【點評】
制造各項之後,作者論及成品茶的鑒别,而在論述點茶主要用具及點茶程式之後,更是結合點試之後的茶湯效果,一一辨别各種滋味、香氣、色澤與茶葉原料、制作得失以及整體制造過程每一道工序能否相繼及時完成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授人以漁式的教人從關鍵之處鑒别、明白茶葉的各項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