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藏冰談到雕冰

關燈
炎炎夏日,铄石流金,在沒有發明電風扇、冷氣機之前,天然冰可以說是人們暑季逭暑卻熱的寵物了。

    北京因為是累代皇都,冬又酷寒,到了三九,鑿冰窖藏,以供夏日之需,至于長江、珠江流域,到了盛暑逼人時節,隻好利用井水,鎮些浮瓜沉李來稍殺暑炎了。

     小時候冬季在北海或中南海溜冰,雖然冰平如鏡,可是有些冰上插着紅色小旗,那是告訴溜冰的,該處是鑿冰禁區。

    冰面上用冰鑽子劃出五尺見方的格子來,等冰凝結到相當厚度,就要鑿窟取冰,運到冰窖貯藏起來,等到來年夏天開窖取冰了。

    粗心大意的溜冰朋友,在冰上溜高興了,一個收不住腳,溜進冰洞而送了性命的,每年總有幾個。

    聽說這種冰窖都設在什刹海一帶,最大的可貯藏八萬多塊堅冰,所培黃土,比地面高出三四尺。

    北京土厚,挖下去十丈八丈還不見水,所以可堆高五六層,俨然是一座冰山。

    我總想到冰窖去看堆冰卸冰的實況。

    冬天人家封窖什麼也看不見,等到春末夏初人家開窖取冰了,窖門左近零下二十度左右,窖中心幾近零下四十度,那些挑冰工人都是棉皮厚襖、牛皮靴子,我們單衣便鞋,如何能抵抗那種凜冽的寒飙。

    所以家人一再告誡,禁止到冰窖附近去溜達以免受凍。

     有一年參加親戚家喪禮,喪居在羊房胡同,走不幾步,就是一家冰窖。

    遇上幾位年輕好事的朋友,大家一起哄,就聯袂而往啦!恰巧工人正在從冰山上往下卸冰,兩人一台,動作敏捷,筋肉虬結,個個都像大力士。

    窖裡白霧騰騰,離窖門還有三尺,就覺得寒氣逼人,令人窒息,隻好知難而回。

     北京一般小康之家,每年春分之後、清明之前,差不多就把收藏一冬的冰桶拿出來清洗幹淨,等不了幾天,就有人上門來兜送冰生意。

    講究點的舊式冰桶,都是紫檀木包錫裡中留小孔,以便冰水下瀉。

    冰桶蓋兒兩塊,正好蓋滿冰桶,一塊上镂刻名勝古迹各式花紋,兼具散涼透氣作用,冰桶架在堅實木頭架子上,下放小瓷盆以接滴漏。

    這種冰桶不但可以冰食物冷飲,順着氣孔有絲絲涼意透出,飲冰茹蘖兩得其便,在未發明電冰箱之前,實在是暑天的恩物。

     抗戰之前,包月送冰,大概每月一元,送來冰塊可化一整天。

    到了盛暑,冰的融化加速,加個三毛兩毛,新冰舊冰又可以頭尾銜接了。

     有一年黃河決堤,河南部分地區變成澤國,哀鴻遍野四處逃荒。

    華洋義赈會抱着人溺己溺情懷,在北京飯店舉辦慈善舞會救濟災黎。

    時已深秋,屋頂花園,瓊樓拂雲,深慮露冷丹裳,改在二樓舞池又怕衣香鬓影人多郁熱,碰巧舊紅樓住着一位丹麥雕塑家凱海雅,他是專門到北京研究劉蘭塑的,他不單人像塑得好,而且學得一手好冰雕。

    冰雕發源于法國,在前一世紀宮廷華筵上首次出現,成為宴會上的擺飾,尤其在酷熱的夏天,一座好的冰雕除了可供觀賞之外,更可讓參加賓客有凍飙襲人暑意全消的感覺。

    半世紀前,冰雕在中國還是很新穎的名詞,會者無多。

     慈善舞會那天,舞池北邊原本懸有一巨幅油畫,經凱海雅規劃設計做了整堵冰牆,下面鋪設一條鉛鐵槽,以便融冰流走,如茵的綠草覆蓋,讓人絲毫看不出來。

    他雕了一個四尺多高的幼童,用手堵塞牆上漏隙,敢情他雕的是荷蘭故事中的幼童堵救潰堤,不但雕得情景如真,而此時此地既應景又切題,巧思妙手,與會仕女,個個向他敬酒祝賀。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冰雕。

     抗戰勝利的第二年,台灣省各生産事業單位,開過一次大型展覽會。

    工礦公司有一位技正徐冉,在大陸時跟我在資源委員會同事。

    他素來心靈手巧,思想新潮,來台灣後在漁業公司工作,英雄無用武之地,書空咄咄,倍感無聊。

    經工礦公司企劃處推薦,他把花鳥蟲魚,經過消毒化學處理,凝固在直徑三尺的冰柱裡,銀城玉海,冷豔晶瑩。

    漁獲來的奇形怪狀的魚類,凍結在堅冰裡,固然讓參觀者大開眼界,他能把台灣出産的各式各樣的蘭花也凝固在冰層裡面,等于開了一次蘭展,更是引得愛蘭仕女,流連不去。

    公司又派專人,過不久噴灑一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