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人

關燈
筆者從小對于泥娃娃就有偏愛,不擇精粗,隻要是泥捏的娃娃,我就設法買來庋藏。

    我有一座五層大立櫃,沒有幾年,櫃裡泥娃娃就“人”滿為患啦。

    等年歲稍長,把泥娃娃撷精取華,發現北方人捏得最好的是“兔兒爺”,南方人捏得最好的是“無錫大阿福”,什襲而藏。

    别人看也許是一堆爛泥巴,自己沒事拿出來把玩一番,認為每件都是珍玩俊品,生怕磕了碰了。

     先姑丈王嵩儒先生,早年在武漢時跟孫馨遠(傳芳)同隸王子春(占元)戎幕。

    某年王嵩老花甲榮慶,他不願鋪張,孫馨遠約了幾位當年湖北督軍公署舊僚,備了一席酒菜,送到寶禅寺街嵩老寓所稱觞為壽。

    同孫一塊兒來的,有位黝顔鲐背發已斑白的老者。

    給大家一介紹,才知道這位其貌不揚的老頭兒,就是大名鼎鼎譽滿京華的泥人張,是孫馨帥特地請來,給老壽星捏喜容的。

    等到大家酒足飯飽,泥人張請王嵩老坐在他對面的沙發上,大家言笑宴宴,他把雙手褪進袖筒裡,不住地揉捏,也不過半小時光景,居然捏出一個缁衣芒鞋的老僧來,面貌神情與王嵩老簡直一般無二。

    後來那泥像經過着色髹油,跟刻壺名家在鼻煙壺裡給嵩老刻的無量壽佛造像,一并陳列在多寶格裡,列為雙松廬珍品。

     泥人張說,捏泥人兒主要原料膠泥,質地一定要細膩柔韌。

    北京門頭溝的膠泥,也隻是取其沙細黏重勉強可用,做兔兒爺則可,若是拿來捏人像,就不能十分得心應手啦。

    他在滿師的時候,師父給了他一塊十多斤重的膠泥。

    後來他去給當年名醜劉趕三捏《探親相罵》鄉下親家太太騎驢進城的姿态時,因為趕三年紀老邁,滿臉皺紋,棱角分明,當時那塊膠泥怎麼捏,怎麼得心應手,自己認為那是畢生最得意傑作。

    後來師父告訴他,那是無錫惠泉山下楊家燋泥,所以捏出來的燋泥人兒左宜右有,非常稱心如意。

    從此他一直記住,惠泉山下的燋泥,是捏泥人兒最珍貴的原材料。

    有人知道他把惠泉山的燋泥視同寶貝,凡是有無錫泥娃娃的泥胎碎片,都給他收藏,經他加水搗爛,又是上等泥了。

     根據古籍上記載,北宋時期,在開封鐵塔附近有一座廢窯,泥工取土,發現窯土都是煉過的燋泥,拿來捏泥土玩偶用具,柔細流光。

    宋徽宗又是一位百藝皆精的皇帝,于是北宋手藝人捏的泥孩兒以及文房用具流傳下來,成為文玩珍品,差堪媲美宋瓷。

    宋室南遷,這種手工技藝也随之而南,在長江流域發揚光大起來。

     無錫惠山的泥娃娃(俗稱大阿福)不但馳名大江南北,自從參加南洋勸業博覽會之後,更是頗受歐美藝術家的垂青。

    後來無錫泥玩偶,行銷遠及歐美各國,現在法國、意大利有幾家博物館,還有各式無錫泥娃娃陳列着呢!惠山燋泥中以楊家一塊嶰谷的泥最為細韌。

    楊府跟舍間是世交,少主楊贊韶,跟筆者又是詩友,而且沾點姻親。

    因為泥偶同好,無錫一地捏泥人兒的大約有三十多家,這些手藝人都要到楊家嶰谷的畦塍上取土。

    大家都曉得楊贊韶是位泥人兒特别愛好者,所以有了創新得意傑作,都要選一份送給他鑒賞品評指點;因為經年累月到楊家山溝裡取土,人家從不索酬,其中也含有謝意。

    楊贊韶在他書房對面辟了雅舍三間,并請大詞人朱古微替他題名“古香齋”。

    敞廳裡沿着牆壁都打成大小不同多寶格,裝上玻璃推門,把他視為精品的大小泥娃娃,分門别類地陳列起來,随時拿出來賞玩。

    每年花朝,還要邀請親友同好,到家裡來評鑒一番,說是給捏泥人兒的鼻祖“百本張”做冥壽。

     楊贊韶說,惠山泥人兒,在明武宗時代,就成了當地的貢品。

    徐珂《清稗類鈔》,把“百本張”奉為捏泥人兒的鼻祖。

    其實遠在“百本張”若幹年以前,就有人從事這行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