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人
關燈
小
中
大
了,不過一開始是用面粉揉和來捏,但是面粉捏的人物,擱久了會幹裂皺縮而且發黴,無法久藏,于是心靈手巧的工人,研究出用燋泥來捏。
最初惠山鄉民在農閑時候,掏取稻田裡的泥土來捏,由于泥質細膩,沙性小黏度高,你捏的胖娃娃大阿福憨态可愛,我捏的比你捏的更精彩逗人,彼此争強鬥勝。
後來出了不少身懷絕技的專家如“泥人張”、“泥人王”,專捏嬰孩、綽号“大肚子”的袁遇昌更是技巧橫出,蔚為無錫最出色的手工藝。
他們的制品,各有暗記,同行一看便知,袁遇昌更發現楊家燋土比别處的更為得心應手渲染随心,所以楊家燋泥,成了捏泥娃娃的瑰寶。
遜清皇帝溥儀,在大婚之前,也有收集泥制玩偶嗜好。
侍臣陳曾壽得到一隻瓜瓞綿綿百子西瓜,嬰戲雜陳,千姿百态,個個曼容皓齒形姱骨佳,據說就是出自“袁大肚子”之手,特地進呈禦覽,一直陳列在養心殿紫檀棐架上。
婉容封後進宮時,聽說皇帝喜歡泥玩偶,她陪嫁的妝奁裡,也有一套榴開百子玩偶,雖然俪白妃青,藻繪多姿,可是神情儀态比起清宮原有那隻瓜瓞綿綿,就俨然有俗雅之分,沒法相比了。
有一年我到無錫訪友,趕上農曆九月十九觀音大士成道佛辰,惠泉山下紫竹禅林正舉行護國佑民息災法會,廟會上并有手工藝品展覽大會。
當地廛市中,舊藏新制各式泥娃娃精巧盡出,除了傳統的大阿福、壽星公、關聖帝君、八仙慶壽、麻姑獻瑞……品式花樣越來越新穎出奇。
一般年輕後起之秀,更是争奇鬥勝,力求創新。
雖然沒有早年藝人捏人像惟妙惟肖的手藝,可是所捏的戲劇人物,别創一格,身段邊式,神情潇灑,衣紋飄舉,色彩古豔,可以說已具有民間藝術高深造詣,擺脫匠氣,意境夐絕了。
當時我在會場浏覽良久,最後選了四匣京劇泥人兒:(一)《蜈蚣嶺》行者武松打蓬頭,穿戒衣,執雲拂,從臉龐眼神來看,一望而知捏的是江南短打武生泰鬥蓋叫天;(二)《吳漢殺妻》“斬經堂”一場,能把悲深、别鹄、沉痛、為難神情曲曲傳出,若說是麒老牌(周信芳)的造像也不為過;(三)《青石山》關平骕骦金甲,凝眸挺刀的架子,把個楊小樓刻畫如生,令人歎為觀止;(四)《四郎探母》捏的是梅蘭芳、馬連良,梅、馬在無錫唱過多次“探母”,一個高髻宮裝、玉顔花媚,一個雉尾玄冠、錦衣寶帶,更是粲麗傳真。
我選這四出戲的時候,看得眼花缭亂,幾乎費半日時間才算選定。
帶回上海之後,偏偏被上海有名的小抖亂葉仲芳看見,不容分說,拿了就走,彼此兩代交誼,也莫奈他何。
第二年再到無錫趕廟會,雖然到處留意,也沒發現上年所買的那樣的精品了。
後來聽人說惠泉山有一個專捏京劇戲出的叫楊小舫,他父親是跑水陸班子的管事,他從小耳濡目染,又在戲班裡充過武行下手,所以捏出來的京劇泥人兒,自然特别傳神入戲。
我上次所買的四出京劇泥人兒,就可能出自楊小舫之手。
傳說他的制品,在底座上都有葫蘆形楊三戳記,可惜葉仲芳拿去看膩了之後,也不知道他擲到什麼地方去啦! 今年春季,曆史博物館曾經展覽過一次泥娃娃,說是日軍侵華攫走,後來又歸還我國的。
日本有很多藝術界人士專門研究泥玩偶,他們捏的布袋和尚就憨笑多姿,差堪跟我們的大阿福媲美。
史博館展出的泥娃娃,雖然其中有若幹無錫制造,但均非精品。
當年日本侵華擄去的金玉珍帛,雖經交涉歸還,又有幾樣是金罍無缺、完璧奉趙的呢? 最近純木雕藝術家朱銘,把他的興趣又放在捏泥巴的陶藝上,并舉行陶塑展,灌輸藝術圈一些新物事、新觀念。
我想放在牆角沒人理睬的大阿福,又要走幾天好運了。
最初惠山鄉民在農閑時候,掏取稻田裡的泥土來捏,由于泥質細膩,沙性小黏度高,你捏的胖娃娃大阿福憨态可愛,我捏的比你捏的更精彩逗人,彼此争強鬥勝。
後來出了不少身懷絕技的專家如“泥人張”、“泥人王”,專捏嬰孩、綽号“大肚子”的袁遇昌更是技巧橫出,蔚為無錫最出色的手工藝。
他們的制品,各有暗記,同行一看便知,袁遇昌更發現楊家燋土比别處的更為得心應手渲染随心,所以楊家燋泥,成了捏泥娃娃的瑰寶。
遜清皇帝溥儀,在大婚之前,也有收集泥制玩偶嗜好。
侍臣陳曾壽得到一隻瓜瓞綿綿百子西瓜,嬰戲雜陳,千姿百态,個個曼容皓齒形姱骨佳,據說就是出自“袁大肚子”之手,特地進呈禦覽,一直陳列在養心殿紫檀棐架上。
婉容封後進宮時,聽說皇帝喜歡泥玩偶,她陪嫁的妝奁裡,也有一套榴開百子玩偶,雖然俪白妃青,藻繪多姿,可是神情儀态比起清宮原有那隻瓜瓞綿綿,就俨然有俗雅之分,沒法相比了。
有一年我到無錫訪友,趕上農曆九月十九觀音大士成道佛辰,惠泉山下紫竹禅林正舉行護國佑民息災法會,廟會上并有手工藝品展覽大會。
當地廛市中,舊藏新制各式泥娃娃精巧盡出,除了傳統的大阿福、壽星公、關聖帝君、八仙慶壽、麻姑獻瑞……品式花樣越來越新穎出奇。
一般年輕後起之秀,更是争奇鬥勝,力求創新。
雖然沒有早年藝人捏人像惟妙惟肖的手藝,可是所捏的戲劇人物,别創一格,身段邊式,神情潇灑,衣紋飄舉,色彩古豔,可以說已具有民間藝術高深造詣,擺脫匠氣,意境夐絕了。
當時我在會場浏覽良久,最後選了四匣京劇泥人兒:(一)《蜈蚣嶺》行者武松打蓬頭,穿戒衣,執雲拂,從臉龐眼神來看,一望而知捏的是江南短打武生泰鬥蓋叫天;(二)《吳漢殺妻》“斬經堂”一場,能把悲深、别鹄、沉痛、為難神情曲曲傳出,若說是麒老牌(周信芳)的造像也不為過;(三)《青石山》關平骕骦金甲,凝眸挺刀的架子,把個楊小樓刻畫如生,令人歎為觀止;(四)《四郎探母》捏的是梅蘭芳、馬連良,梅、馬在無錫唱過多次“探母”,一個高髻宮裝、玉顔花媚,一個雉尾玄冠、錦衣寶帶,更是粲麗傳真。
我選這四出戲的時候,看得眼花缭亂,幾乎費半日時間才算選定。
帶回上海之後,偏偏被上海有名的小抖亂葉仲芳看見,不容分說,拿了就走,彼此兩代交誼,也莫奈他何。
第二年再到無錫趕廟會,雖然到處留意,也沒發現上年所買的那樣的精品了。
後來聽人說惠泉山有一個專捏京劇戲出的叫楊小舫,他父親是跑水陸班子的管事,他從小耳濡目染,又在戲班裡充過武行下手,所以捏出來的京劇泥人兒,自然特别傳神入戲。
我上次所買的四出京劇泥人兒,就可能出自楊小舫之手。
傳說他的制品,在底座上都有葫蘆形楊三戳記,可惜葉仲芳拿去看膩了之後,也不知道他擲到什麼地方去啦! 今年春季,曆史博物館曾經展覽過一次泥娃娃,說是日軍侵華攫走,後來又歸還我國的。
日本有很多藝術界人士專門研究泥玩偶,他們捏的布袋和尚就憨笑多姿,差堪跟我們的大阿福媲美。
史博館展出的泥娃娃,雖然其中有若幹無錫制造,但均非精品。
當年日本侵華擄去的金玉珍帛,雖經交涉歸還,又有幾樣是金罍無缺、完璧奉趙的呢? 最近純木雕藝術家朱銘,把他的興趣又放在捏泥巴的陶藝上,并舉行陶塑展,灌輸藝術圈一些新物事、新觀念。
我想放在牆角沒人理睬的大阿福,又要走幾天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