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憶往
關燈
小
中
大
在現代社會,電影已經成為衣食住行以外不可或缺的一項娛樂。
其實從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外國電影輸入我國,到現在也不過是八十年曆史而已。
影劇界前輩鄭正秋先生告訴過我,有一個叫雷瑪斯的西班牙人,從歐洲帶了十多卷沒有情節的影片到上海來,剛一開始在四馬路青蓮閣樓下,挂起一塊白布就算銀幕,用木闆搭了一間足夠安放一架放映機的小屋,就可以放映了。
每次放映十多分鐘,票價四個小銅闆,雖然隻是些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畫面,在當時可是新鮮玩意兒。
人相走告去看洋人的影子戲,基于好奇、時髦兩種因素,因此場場客滿,倒也給雷瑪斯賺進不少鈔票。
他在長濱路一帶買了不少荒地,地皮漲價又賺進不少。
後來虹口大戲院、萬國、夏令匹克、卡德、恩派亞幾家電影院一家一家開起來,雷瑪斯成了初期上海西片的“托拉斯”。
自從雷瑪斯在青蓮閣放映電影,用小資本賺了大錢之後,歐美電影界才發現中國是最具潛力的好市場,要在中國求發展,上海是最好的立足點。
首先在跑馬廳附近搭蓋一座簡陋的電影院,命名“幻仙戲院”。
每場先是新聞片,再演滑稽片,休息十分鐘再演偵探短片,或是連台影片,每次放映兩集,第一次演的是《蠻荒異迹》,接着演《紅手套》、《就是我》……探險偵探片都是到了緊要關頭就明日請早了,每次換片子,都要帶動一次高潮。
票價雖比青蓮閣略高一點,每人小洋一角,可是觀衆水準則比青蓮閣的要高多了。
因為上海是水陸兩路碼頭,過往客人川流不息,有些過路客開開洋葷看看洋人影子戲,已經心滿意足啦,電影裡有情節沒情節,反正都看不懂,所以兩家各做各的生意,都大賺其錢。
宣統元年(1909),美國人布拉斯基跟麥唐納在派克路組織亞細亞影戲公司,他們以戊戌政變、光緒被囚、義和拳之亂、珍妃殉難、西安蒙塵為經緯,拍攝了一部《西太後》影片。
因為取材有些地方失真,有些地方乖謬辱華,因此,經清廷跟駐滬外國領事交涉後下令禁演。
布拉斯基等經此挫折無意繼續經營,讓渡給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接盤。
該公司經理依什爾鑒于前失,如果完全交由不谙中國國情民俗的外籍人士編導,不洽輿情,必然是失敗的命運,于是聘請張石川為中國顧問,綜理全盤劇務(那時還沒編劇導演種種名稱)。
第一部影片是《蝴蝶夢大劈棺》,演員、布景、服裝、道具都是取自文明戲。
大家對拍電影都是毫無經驗,燈光忽強忽弱,表情有時太溫、有時過火。
觀衆的口碑,報章的風評,都不太好。
又勉強拍了一部《不幸兒》,果真不幸,亞細亞影戲公司也就壽終正寝了。
幾年之後,張石川又聯合鄭正秋組織了一個新民公司,原計劃是邀請沙遜跟哈同兩人投資大幹一番的,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沙、哈兩人意見參商,越談越談不攏,
其實從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外國電影輸入我國,到現在也不過是八十年曆史而已。
影劇界前輩鄭正秋先生告訴過我,有一個叫雷瑪斯的西班牙人,從歐洲帶了十多卷沒有情節的影片到上海來,剛一開始在四馬路青蓮閣樓下,挂起一塊白布就算銀幕,用木闆搭了一間足夠安放一架放映機的小屋,就可以放映了。
每次放映十多分鐘,票價四個小銅闆,雖然隻是些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畫面,在當時可是新鮮玩意兒。
人相走告去看洋人的影子戲,基于好奇、時髦兩種因素,因此場場客滿,倒也給雷瑪斯賺進不少鈔票。
他在長濱路一帶買了不少荒地,地皮漲價又賺進不少。
後來虹口大戲院、萬國、夏令匹克、卡德、恩派亞幾家電影院一家一家開起來,雷瑪斯成了初期上海西片的“托拉斯”。
自從雷瑪斯在青蓮閣放映電影,用小資本賺了大錢之後,歐美電影界才發現中國是最具潛力的好市場,要在中國求發展,上海是最好的立足點。
首先在跑馬廳附近搭蓋一座簡陋的電影院,命名“幻仙戲院”。
每場先是新聞片,再演滑稽片,休息十分鐘再演偵探短片,或是連台影片,每次放映兩集,第一次演的是《蠻荒異迹》,接着演《紅手套》、《就是我》……探險偵探片都是到了緊要關頭就明日請早了,每次換片子,都要帶動一次高潮。
票價雖比青蓮閣略高一點,每人小洋一角,可是觀衆水準則比青蓮閣的要高多了。
因為上海是水陸兩路碼頭,過往客人川流不息,有些過路客開開洋葷看看洋人影子戲,已經心滿意足啦,電影裡有情節沒情節,反正都看不懂,所以兩家各做各的生意,都大賺其錢。
宣統元年(1909),美國人布拉斯基跟麥唐納在派克路組織亞細亞影戲公司,他們以戊戌政變、光緒被囚、義和拳之亂、珍妃殉難、西安蒙塵為經緯,拍攝了一部《西太後》影片。
因為取材有些地方失真,有些地方乖謬辱華,因此,經清廷跟駐滬外國領事交涉後下令禁演。
布拉斯基等經此挫折無意繼續經營,讓渡給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接盤。
該公司經理依什爾鑒于前失,如果完全交由不谙中國國情民俗的外籍人士編導,不洽輿情,必然是失敗的命運,于是聘請張石川為中國顧問,綜理全盤劇務(那時還沒編劇導演種種名稱)。
第一部影片是《蝴蝶夢大劈棺》,演員、布景、服裝、道具都是取自文明戲。
大家對拍電影都是毫無經驗,燈光忽強忽弱,表情有時太溫、有時過火。
觀衆的口碑,報章的風評,都不太好。
又勉強拍了一部《不幸兒》,果真不幸,亞細亞影戲公司也就壽終正寝了。
幾年之後,張石川又聯合鄭正秋組織了一個新民公司,原計劃是邀請沙遜跟哈同兩人投資大幹一番的,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沙、哈兩人意見參商,越談越談不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