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憶往

關燈
最後都放棄參加。

    張、鄭又邀請杜俊初、經營三兩人加入,資本方面當然沒有沙、哈兩人雄厚,在圓明園路租了一塊地,圍上竹籬笆,蓋了幾間鉛鐵棚子,就拍起電影來了。

    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演員雖然都是文明戲的一流高手,鄭、張兩人都主張男演男、女演女,可是上海女界思想,雖然比内地進步開通,但還沒有哪個婦女敢去拍電影的。

    在不得已情形之下,女主角隻好仍由男士飾演。

    演文明戲,男扮女還不十分礙眼,可是燈光一照就現了原形,粗裡粗氣,還要忸怩作态,令人不忍卒睹。

    幸虧是無聲電影,否則捏着嗓子說話,怪聲怪調,更要令人作嘔了。

    據說就這樣還拍了四五部戲,有《二百五白相城隍廟》、《羅鍋子搶親》、《錯中錯》、《天賜良緣》、《妻黨同惡報》幾部通俗滑稽電影。

    有些人是好奇,有些人是看不懂西洋影片,所以生意也很不錯。

    可是過不多久,第一次歐戰爆發,海外膠片來源不繼,辛苦經營的影片公司,隻好忍痛收歇。

     民國六七年,美商史密司集資數十萬元,帶了大批機件器材來華,準備在南京玄武湖設廠開拍電影。

    因為人生地不熟,攝影師不靈光,僅僅在杭州拍了一部《西湖風光》。

    他們股東之間,又發生意見,資金來源斷絕,無法繼續拍片,結果把全部器材都盤讓給商務印書館。

    該館董事會全力支持,不久成立了一個電影部。

    一開始也隻是拍攝些紀錄片、新聞片,因為攝影師葉向榮是留美專門攻讀電影技術的,所以拍攝的《北平風光》、《天真幼稚園》、《盛宣懷大出喪》、《廬山雪夜》幾部影片都很成功。

    于是增購器材陸續擴充,聘請陳春生、任彭年為正副主任,拍攝了梅蘭芳的《鬧學》、《驚夢》、《天女散花》以及《拾遺記》、《清虛夢》、《猛回頭》等幾部短片,滑稽警世兼而有之,試銷南洋各地,頗受華僑的歡迎,樹立了國片在南洋的信譽,各方競相争購。

    後來國片在東南亞各國暢銷,商務印書館實居首功。

     繼而又進一步開拍故事片《孝婦羹》、《蓮花落》、《好兄弟》、《松柏緣》、《大義滅親》、《荒山拾金》,有的是描寫上海社會實況,有的是教孝教忠,主題正确嚴謹,更博社會大衆的好評,張慧沖就是此時以“中國範朋克”蜚聲一時的。

     同時徐欣夫、顧肯夫組織“中華影戲研究社”,但杜宇創立“上海影戲公司”,張石川、鄭正秋卷土重來,又加上周劍雲、任矜蘋成立“上海明星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人向來做事一窩蜂,電影事業如雨後春筍立刻蓬勃起來。

    徐欣夫腦筋動得快,把轟動一時的社會大新聞,閻瑞生在徐家彙稻田裡勒死花國總統王蓮英命案,拍成《槍斃閻瑞生》電影,在夏令匹克大戲院上映,連映四十七天,還無法下片,不但盛況空前,創造國片票房最高紀錄,也奠定了國片在上海燦爛輝煌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