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寒漿驅暑熱,梅湯常憶信遠齋
關燈
小
中
大
“一盞寒漿驅暑熱,令人長憶信遠齋。
”這是當年張恨水詠酸梅湯的詩句。
民國十七八年舍親李芋龛寄寓北平舍間,長夏無聊,每逢周末,就組織一個詩鐘雅集,張恨水、慧劍昆季都是座上常客。
下午總是準備一些奶酪酸梅湯卻暑,恨水食而甘之,認為此二者遠勝汽水冰激淩。
我告訴他,北平酸梅湯西城以隆景和最出名,前外以通三益最純潔,這兩家都是山西人開的幹果子鋪。
山西人做買賣講究殷實,所以做的酸梅湯,絕對是熟水梅湯,安全可靠(北平有一種敲着銅碗串胡同賣酸梅湯的,随時用小冰穿子把碎冰摻入酸梅湯内,所用都是天然冰,實不衛生)。
另外一家馳名中外的是琉璃廠東門,靠近一尺大街的信遠齋。
當年北平名流雅士,常常要到琉璃廠書肆古玩鋪找找自己想看的書,或是踅摸一件古董,天熱口幹,都喜歡走到信遠齋喝上兩碗酸梅湯去暑解渴。
信遠齋坐南朝北,西邊的彩壁牆上有一方磨磚對縫的鬥方,刻有“信遠齋記”四個大字,是北平名書法家馮恕(公度)的手筆。
信遠齋雖然隻有一間門面,迎門是一座小櫃台,靠西牆半圓琴桌上,有一個大号銅茶盤上擺滿了白瓷小碗,上面蓋着一塊潔白紗布,旁邊放着一個綠油漆冰桶,裡面平放兩隻白地青花鬼臉壇子,壇子四周圍塞滿冰塊,上面覆蓋一方洇濕深藍色細布,旁邊水盆裡放着兩隻提梁竹吊子,屋裡芸窗棐幾,收拾得一塵不染。
信遠齋的酸梅湯,比沿街叫賣的酸梅湯,價錢要貴一倍有餘,所以到信遠齋來喝酸梅湯的都是斯文一派的文人學士;他櫃上的同人,整天耳濡目染都是金石、版本、宋瓷、漢玉一類,所以喝完酸梅湯歇歇腿,跟他們東拉西扯聊上一陣子,倒也增益見聞,并非俗不可耐。
他家酸梅湯,濃到挂杯,但不甜膩,像上海鄭福記總是自誇祖傳秘方,與衆不同,而信遠齋恰恰相反,總說自己做的酸梅湯沒有秘密,隻是酸梅選得好、泡得透、濾得淨、煮得爛,加甜用上等冰糖,桂花用自制木樨露,分量要準,冰得要透,絕不摻水和冰,能把握這幾項原則哪位回家照樣去做,沒有做不好的。
到櫃上來喝酸梅湯,一律由小徒弟從壇子裡現舀。
徒弟一律剃光頭,不準留長指甲,竹布大褂白袖頭,個個顯得幹淨利落。
當年摩登詩人林庚白腸虛胃弱,在外面一吃冷飲就鬧腸胃炎,隻有喝酸梅湯,認為是逭暑妙品。
等喝過信遠齋的酸梅湯,才知此處風味确實又高一籌,稱之為逸品,也不為過。
有一年夏天,恨水跟我到琉璃廠來青閣看書。
我買了一部明朝高濂撰的《遵生八箋》,共分八目十九卷都是講資生頤養、消遣、飲馔、服食、賞鑒、清玩一類記述,雖非孤本,書肆已不多見。
他買了一部清代溫睿臨的《
”這是當年張恨水詠酸梅湯的詩句。
民國十七八年舍親李芋龛寄寓北平舍間,長夏無聊,每逢周末,就組織一個詩鐘雅集,張恨水、慧劍昆季都是座上常客。
下午總是準備一些奶酪酸梅湯卻暑,恨水食而甘之,認為此二者遠勝汽水冰激淩。
我告訴他,北平酸梅湯西城以隆景和最出名,前外以通三益最純潔,這兩家都是山西人開的幹果子鋪。
山西人做買賣講究殷實,所以做的酸梅湯,絕對是熟水梅湯,安全可靠(北平有一種敲着銅碗串胡同賣酸梅湯的,随時用小冰穿子把碎冰摻入酸梅湯内,所用都是天然冰,實不衛生)。
另外一家馳名中外的是琉璃廠東門,靠近一尺大街的信遠齋。
當年北平名流雅士,常常要到琉璃廠書肆古玩鋪找找自己想看的書,或是踅摸一件古董,天熱口幹,都喜歡走到信遠齋喝上兩碗酸梅湯去暑解渴。
信遠齋坐南朝北,西邊的彩壁牆上有一方磨磚對縫的鬥方,刻有“信遠齋記”四個大字,是北平名書法家馮恕(公度)的手筆。
信遠齋雖然隻有一間門面,迎門是一座小櫃台,靠西牆半圓琴桌上,有一個大号銅茶盤上擺滿了白瓷小碗,上面蓋着一塊潔白紗布,旁邊放着一個綠油漆冰桶,裡面平放兩隻白地青花鬼臉壇子,壇子四周圍塞滿冰塊,上面覆蓋一方洇濕深藍色細布,旁邊水盆裡放着兩隻提梁竹吊子,屋裡芸窗棐幾,收拾得一塵不染。
信遠齋的酸梅湯,比沿街叫賣的酸梅湯,價錢要貴一倍有餘,所以到信遠齋來喝酸梅湯的都是斯文一派的文人學士;他櫃上的同人,整天耳濡目染都是金石、版本、宋瓷、漢玉一類,所以喝完酸梅湯歇歇腿,跟他們東拉西扯聊上一陣子,倒也增益見聞,并非俗不可耐。
他家酸梅湯,濃到挂杯,但不甜膩,像上海鄭福記總是自誇祖傳秘方,與衆不同,而信遠齋恰恰相反,總說自己做的酸梅湯沒有秘密,隻是酸梅選得好、泡得透、濾得淨、煮得爛,加甜用上等冰糖,桂花用自制木樨露,分量要準,冰得要透,絕不摻水和冰,能把握這幾項原則哪位回家照樣去做,沒有做不好的。
到櫃上來喝酸梅湯,一律由小徒弟從壇子裡現舀。
徒弟一律剃光頭,不準留長指甲,竹布大褂白袖頭,個個顯得幹淨利落。
當年摩登詩人林庚白腸虛胃弱,在外面一吃冷飲就鬧腸胃炎,隻有喝酸梅湯,認為是逭暑妙品。
等喝過信遠齋的酸梅湯,才知此處風味确實又高一籌,稱之為逸品,也不為過。
有一年夏天,恨水跟我到琉璃廠來青閣看書。
我買了一部明朝高濂撰的《遵生八箋》,共分八目十九卷都是講資生頤養、消遣、飲馔、服食、賞鑒、清玩一類記述,雖非孤本,書肆已不多見。
他買了一部清代溫睿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