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齑調鹽話醬園
關燈
小
中
大
紫紅色了,他家除了醬小菜外,蒜薹腌得最好。
不過這時鮮菜一年隻賣一季,過了菜季,蒜薹腌過了頭,就不好吃了。
倒是他家老缸腌的水疙瘩,一年到頭都有得賣,而且行銷到西南各省。
東城有個後起之秀醬園子叫天義順,是東來順鋪東丁家開的。
因為菜園子是自己的,貨色自然既便宜又新鮮。
丁掌櫃的交遊又廣闊,東安市場一帶飯館都用天義順的貨。
冬季吃涮鍋子,一定要有糖蒜,東來順一個冬天鍋子季下來,就是自己也要銷幾千斤糖蒜,加上熟能生巧,所以天義順的糖蒜蒜瓣大,沒有陳貨,是别家醬園比不上的。
阜成門外關廂有家醬園子叫“阜和成”,有人說他家是北平最大的醬園子,後院大醬缸就有二百多口,所賣的黃醬甜面醬都是經過三冬兩夏的宿醬,他也有整壇子的醬賣,十五斤一壇子。
真有别的縣份人,特地來采買,一買就是十壇八壇的。
據說隻要壇口封得緊,放在陰涼地方三五年都不會發黴。
他家的醬甘露銀條菜,又鮮又脆,是醬菜中一絕。
(現在台灣所有大陸的蔬菜全有種植,就是沒有見過甘露銀條。
) 家表兄王雲骧是打獵高手,每年秋末冬初,總要約我們到西郊紅山口打獵。
獵物以竹雞野兔居多,回來的時候,總是在阜和成對面的蝦米居喝兩斤土黃酒,歇歇腳,再進城回家。
打來的野兔就交給蝦米居的夥計剝皮開膛,表兄隻要野兔的後腿,剩下的兔皮兔肉就全送給夥計了。
兔子收拾好,把血擦幹淨後,就往阜和成醬缸裡一塞,第二年打獵回來,把頭一年的醬兔腿從醬缸裡拿出來,用鋸末子熏熟大家下酒,宿酺散馥,玉漿香泛,這種野意,絕非列鼎而食所能想象得到的。
有一年我到山東公幹,在即墨住在一個開醬園的朋友家裡。
他家在即墨算是首富,半個城區都是他家的菜園子,我一住就是十多天,臨别他送我一個大油簍。
回北平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個出号的大瓢瓜,瓜裡塞滿了二三十種醬菜,比北平的八寶醬菜種類要多出若幹倍。
先祖母嘗了之後,覺得鮮而不鹹,比北平八寶醬菜還好,最宜啜粥。
前兩年有山東益都過來的人說,這家醬園子的東夥早已四散了。
江蘇揚州對于紅燒菜的醬油特别考究,杜負翁先生說:“揚州因為醬油好,所以紅燒的菜才敢誇稱味壓江南。
”揚州東關大街有一家四美醬園,是全國知名,尤其是蝦子醬油,用來下面真有清水變雞湯的感覺。
據說四美醬園創于前明,一隻一隻砂缸,都是半埋土下。
所用大豆,購自牛莊,并雇女工再精選一遍。
必須經過一個伏天才能開缸出售,有所謂“伏油”、“夏油”、“蔭油”種種區别。
更有所謂缸底蔭油,油濃性黏,有如台灣的醬油膏,如以舌尖舐嘗,不僅其鮮入骨,而且香留齒頰久久不散。
四美有一種醬蘿蔔頭,曾在南洋勸業博覽會得到頭獎,後來參加萬國工業展覽會又列優等。
醬蘿蔔頭所用原料,是裡下河所産楊花蘿蔔,雖然比不上北平的水紅蘿蔔來得脆嫩,可是做出醬蘿蔔頭來,粒粒滾圓,鮮腴脆潤,是啜粥逸品。
東北錦州有一種鹵蝦店,專賣鹵蝦醬、鹵蝦小菜,其中有一種鹵蝦小黃瓜,長不逾寸鮮嫩無比,不過是鹵非醬,已不屬于醬菜範圍,隻能列為小菜中别格了。
不過這時鮮菜一年隻賣一季,過了菜季,蒜薹腌過了頭,就不好吃了。
倒是他家老缸腌的水疙瘩,一年到頭都有得賣,而且行銷到西南各省。
東城有個後起之秀醬園子叫天義順,是東來順鋪東丁家開的。
因為菜園子是自己的,貨色自然既便宜又新鮮。
丁掌櫃的交遊又廣闊,東安市場一帶飯館都用天義順的貨。
冬季吃涮鍋子,一定要有糖蒜,東來順一個冬天鍋子季下來,就是自己也要銷幾千斤糖蒜,加上熟能生巧,所以天義順的糖蒜蒜瓣大,沒有陳貨,是别家醬園比不上的。
阜成門外關廂有家醬園子叫“阜和成”,有人說他家是北平最大的醬園子,後院大醬缸就有二百多口,所賣的黃醬甜面醬都是經過三冬兩夏的宿醬,他也有整壇子的醬賣,十五斤一壇子。
真有别的縣份人,特地來采買,一買就是十壇八壇的。
據說隻要壇口封得緊,放在陰涼地方三五年都不會發黴。
他家的醬甘露銀條菜,又鮮又脆,是醬菜中一絕。
(現在台灣所有大陸的蔬菜全有種植,就是沒有見過甘露銀條。
) 家表兄王雲骧是打獵高手,每年秋末冬初,總要約我們到西郊紅山口打獵。
獵物以竹雞野兔居多,回來的時候,總是在阜和成對面的蝦米居喝兩斤土黃酒,歇歇腳,再進城回家。
打來的野兔就交給蝦米居的夥計剝皮開膛,表兄隻要野兔的後腿,剩下的兔皮兔肉就全送給夥計了。
兔子收拾好,把血擦幹淨後,就往阜和成醬缸裡一塞,第二年打獵回來,把頭一年的醬兔腿從醬缸裡拿出來,用鋸末子熏熟大家下酒,宿酺散馥,玉漿香泛,這種野意,絕非列鼎而食所能想象得到的。
有一年我到山東公幹,在即墨住在一個開醬園的朋友家裡。
他家在即墨算是首富,半個城區都是他家的菜園子,我一住就是十多天,臨别他送我一個大油簍。
回北平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個出号的大瓢瓜,瓜裡塞滿了二三十種醬菜,比北平的八寶醬菜種類要多出若幹倍。
先祖母嘗了之後,覺得鮮而不鹹,比北平八寶醬菜還好,最宜啜粥。
前兩年有山東益都過來的人說,這家醬園子的東夥早已四散了。
江蘇揚州對于紅燒菜的醬油特别考究,杜負翁先生說:“揚州因為醬油好,所以紅燒的菜才敢誇稱味壓江南。
”揚州東關大街有一家四美醬園,是全國知名,尤其是蝦子醬油,用來下面真有清水變雞湯的感覺。
據說四美醬園創于前明,一隻一隻砂缸,都是半埋土下。
所用大豆,購自牛莊,并雇女工再精選一遍。
必須經過一個伏天才能開缸出售,有所謂“伏油”、“夏油”、“蔭油”種種區别。
更有所謂缸底蔭油,油濃性黏,有如台灣的醬油膏,如以舌尖舐嘗,不僅其鮮入骨,而且香留齒頰久久不散。
四美有一種醬蘿蔔頭,曾在南洋勸業博覽會得到頭獎,後來參加萬國工業展覽會又列優等。
醬蘿蔔頭所用原料,是裡下河所産楊花蘿蔔,雖然比不上北平的水紅蘿蔔來得脆嫩,可是做出醬蘿蔔頭來,粒粒滾圓,鮮腴脆潤,是啜粥逸品。
東北錦州有一種鹵蝦店,專賣鹵蝦醬、鹵蝦小菜,其中有一種鹵蝦小黃瓜,長不逾寸鮮嫩無比,不過是鹵非醬,已不屬于醬菜範圍,隻能列為小菜中别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