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的話

關燈
現在台灣菜市裡菌子的種類甚多,什麼金針菇、鮮草菇、鮑魚菇,台産冬菇、進口冬菇,五光十色,種類繁多。

    樣子雖然都跟大陸菌類差不了許多,可是鮮度就兩樣啦。

     筆者小時候就懂得吃口蘑,也愛吃口蘑,因為先君的乳母(我們叫嬷嬷奶奶)的長公子楊尚志(我們稱呼他嬷嬷大爺),在張家口開了一家皮貨莊,還有一家口蘑店,又是張垣商會的會長,一年總要到北平來個三五趟,一來探母,二來接洽生意,每次都帶些大包小包不同種類的好口蘑來。

     他說:“察哈爾是漢蒙雜處的省份,漢人詞彙裡,就夾雜着不少蒙古話。

    我們吃的蘑菇,就是蒙古話‘蘑哥’的轉音。

    有人說南方人叫香菇,北方人叫蘑菇,雖然同屬菌類,可是滋味鮮度迥然有異了。

    因為它生在張家口外離離草原上,所以叫口蘑。

    塞外牧草長得高,蒙古同胞,逐草牧放,他們吃剩下的殘肴碎脯、牛羊血髒,任便抛棄在草地上。

    積年宿草,冬天被風雪偃伏在草地上,形成厚厚的草床,有冬雪的滋潤,漸漸變成含特種有機成分的腐殖土。

    等到新草蹿出,就在上面搭起矮小天棚,保持草内水分,遮蔽直射陽光。

    夏末秋初,再來上幾場連天雨,溫度高、濕度大,菌絲最易繁殖。

    菌傘一片一片從腐殖土裡冒出來,剛一露頭的幼菇,顔色潔白,鮮味濃郁,當地人稱之曰白菇,是口蘑中的珍品。

    等菌傘紋理龜裂,顔色轉為棕褐色,就是中下品口蘑了。

     “采口蘑也有專門技術,采取遲早,對于品質好壞大有關系。

    菌傘要圓,紋路要深,四圍草色滋綠,才是上等口蘑。

    最大的口蘑,在采收下來、未曬幹之前,傘帽圓徑有七八寸,重達一斤左右,拿來炖雞不但鮮腴無比,對于肺病也最為滋補。

    我們定興鄉紳鹿莫五把這曬幹的成品,行話叫‘雲片’,拿來炖羊肉,具有冬天可以不穿皮襖過冬的效果。

    另外有一種最小的口蘑,傘帽比指甲蓋兒還小,是口蘑中珍品,行話叫‘白蘑釘’。

    因為産量少,味濃郁,所以比一般口蘑價錢貴上兩三倍,各口蘑莊收進的白蘑釘,大部分是歸北平各大飯莊整批分了去。

     “俗語說,張家口三宗寶,口蘑、莜麥、大皮襖。

    我開的是皮貨莊、口蘑莊正式行号,經過關卡照章繳納貨物稅,極品口蘑為二十五到三十銀圓一斤,值百抽三,所以從張家口回來的人總打算偷帶點口蘑送送親友。

    因為真正的口蘑香味特别,不管您帶多少,藏得多麼隐蔽,香氣外溢,總是讓關卡人員給翻出來,補稅之外還要罰款。

    所以張家口有一句笑話是‘大偷駱駝小偷羊,就是口蘑沒處藏’。

    ” 嬷嬷大爺他從張家口帶來的精選口蘑,因為身份關系都規規矩矩完納稅捐,就這樣也比在北平海味店買的便宜很多,所以我們家裡一直有好口蘑吃。

     口蘑的好壞,一嘗便知。

    除了察哈爾的口蘑清香夐絕之外,熱河出産一種榛蘑,是生長在榛子樹下的小菌子,傘帽顔色是咖啡色,菌柄比口蘑略長。

    我在熱河時曾經代表北票煤礦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