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前桂後憶鮰魚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幅員廣袤,江河湖海所産鱗介種類繁多,可是有一共同缺點,就是肉越細嫩,冗刺越多。有一次筆者被魚刺卡住咽喉,不上不下,找醫生動了小手術,才把魚刺鑷出,所以對于吃魚,懷有戒心。不管魚多鮮美,凡是刺多的一律停箸不吃。
有一年我到泰縣謙益永鹽号開股東年會,會後經理周植庵請我小酌,席上用白地青花三号海碗盛上一碗紅燒魚來,無頭截尾,好像一碗走油蹄髈。主人聲明這是廚房主廚的帥師傅特地給我燒的敬菜“冬筍爛鮰魚”。周植老說:“鮰魚是裡下河特産,銀桂将謝,籬菊初綻,正是吃鮰魚的時候。揚鎮喜歡吃鮰魚的朋友,真有趕來嘗鮮的。帥師傅原是令祖用的家廚,做鮑魚素稱拿手。他聽說少東家來了,又碰巧今天有新上市的鮰魚,芹獻之敬,你就多吃點,别辜負他一片誠心吧!”帥師傅做的鮰魚,鹹淡适度,肉緊且細,芳而不濡,爽而不膩,吃了四大塊魚肉,隻出一根大刺,在我吃過的鮰魚類裡,魚算是最大快朵頤的美肴了。
後來于役武漢,時常到硚口的武鳴園吃河豚,跟堂倌混熟。他告訴我,鮰魚是魚裡最肥潤的一種,等鮰魚上市,請我去嘗嘗,就知道它有多好吃啦!武漢綏靖公署同寅趙知柏兄,他的尊人經營漁業公司,所以對于各種魚類頗有研究,他說:“鮰魚在《本草綱目》中,稱作‘鮠魚’,是江淮間所産無鱗魚的一種,也算鲟屬,頭尾身鳍俱似鲟,鼻短,口在颔下,腹似鲇魚,身有肉鳍,‘鮰’、‘鮠’
音極近似。大家叫慣鮰魚,‘鮠魚’這個名詞,反而變為冷僻,沒人知曉了。”知柏兄引經據典而談,他的話是信而有征的。趙兄認為武鳴園雖然在漢口甚為有名,他家的河豚,吃過的人從未出過事,但武鳴園的鮰魚不過是湯濃味厚,實在不如鮰魚大王劉開榜的手藝,有機會你到劉開榜酒樓吃一次就知道他與衆不同啦!
果然過不幾天,綏靖公署辦公廳主任陳熾新(光組)給劉多荃旅長在劉開榜酒樓接風,用的是整桌鮰魚席,煎、炒、烹、炸、蒸、汆、炖、燴,一律以鮰魚為主體。劉開榜跟陳氏的淵源甚深,當時陳在武漢又是炙手可熱的人物,這一桌菜,甘鮮腴肪,味各不同。他家最脍炙人口的魚雜炖豆腐,劉氏連吃三碗,仿佛意猶未足。同座既濟水電公司經理劉少岩,在武漢飲食界向稱大手筆,也承認從未吃過這樣郁郁菲菲、衆香發越的魚席。
劉少岩兄說:“黃石港水泥廠的廚師蘇萬弓,是武昌四大徽館之一的太白樓的頭廚,做鮰魚另有獨到之處。因為鮰魚要等它溯江而上網捕來吃,等遊到宜昌一帶産卵而回,肉老而癟,就不叫鮰而叫鯙了。”于是決定下一星期,由少岩兄假座黃石港水泥廠的貴賓室,再痛痛快快吃一次鮰魚。那天還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農民銀行總經理呂漢雲,他祖籍杭州寄籍湖北,家裡開有糟坊。他帶來半打自己釀制的“九醞桂花露”,色如琥珀,濺齒流甘,旨酒佳肴,相得益彰。
蘇廚是日除了酒菜外,主菜是紅燒鮰魚、白燒鮰魚各一陶盔。盔有兩耳,蓋頂踞一猛虎,式樣古拙,而且分量奇重,用來煨炖菜肴,絕不散香漏氣。一般吃鮰魚愛紅燒者,嗜其膏潤芳鮮,愛吃白炖者品其瓊卮真味,所以紅白雙上,讓客人哜啜恣飨,各取所嗜。“鮰魚荠菜羹”,鮰魚無小刺,除去中骨邊刺,用雞湯一汆,勾芡加白胡椒綠香菜,另附油炸細粉絲一盤,呷羹時可以和入,聽客自取,熱鏊翻絲,有類矞雲,跟北平春華樓銀絲牛肉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大菜叫“馉饳菜”,光組兄說這個菜名來源甚古,青精玉芝,蟹螯翅鮑,嘗鼎一脔,百味雜陳。鮰魚汁露精美,比諸一品鍋佛跳牆,猶勝一籌。
這一席香醑妙馔,羽觞盡醉,推潭仆遠,回味醰醰,一晃數十年,大概是七八或十多年前在台北市瓊華樓跟陳熾新同席,他跟我賭酒猜拳,他說:“想起黃石港吃魚的盛況,大家興高采烈,恍如昨日,現在恐怕隻有你我二人了。”算來算去,真是隻剩下我們兩個老厭物了,誰知過了不久他也駕返道山。台灣沒有看見過鮰魚,就是有人弄一桌鮰魚席出來,現在隻有頹然一老,我也沒有當年的豪情逸興了。
有一年我到泰縣謙益永鹽号開股東年會,會後經理周植庵請我小酌,席上用白地青花三号海碗盛上一碗紅燒魚來,無頭截尾,好像一碗走油蹄髈。主人聲明這是廚房主廚的帥師傅特地給我燒的敬菜“冬筍爛鮰魚”。周植老說:“鮰魚是裡下河特産,銀桂将謝,籬菊初綻,正是吃鮰魚的時候。揚鎮喜歡吃鮰魚的朋友,真有趕來嘗鮮的。帥師傅原是令祖用的家廚,做鮑魚素稱拿手。他聽說少東家來了,又碰巧今天有新上市的鮰魚,芹獻之敬,你就多吃點,别辜負他一片誠心吧!”帥師傅做的鮰魚,鹹淡适度,肉緊且細,芳而不濡,爽而不膩,吃了四大塊魚肉,隻出一根大刺,在我吃過的鮰魚類裡,魚算是最大快朵頤的美肴了。
後來于役武漢,時常到硚口的武鳴園吃河豚,跟堂倌混熟。他告訴我,鮰魚是魚裡最肥潤的一種,等鮰魚上市,請我去嘗嘗,就知道它有多好吃啦!武漢綏靖公署同寅趙知柏兄,他的尊人經營漁業公司,所以對于各種魚類頗有研究,他說:“鮰魚在《本草綱目》中,稱作‘鮠魚’,是江淮間所産無鱗魚的一種,也算鲟屬,頭尾身鳍俱似鲟,鼻短,口在颔下,腹似鲇魚,身有肉鳍,‘鮰’、‘鮠’
音極近似。大家叫慣鮰魚,‘鮠魚’這個名詞,反而變為冷僻,沒人知曉了。”知柏兄引經據典而談,他的話是信而有征的。趙兄認為武鳴園雖然在漢口甚為有名,他家的河豚,吃過的人從未出過事,但武鳴園的鮰魚不過是湯濃味厚,實在不如鮰魚大王劉開榜的手藝,有機會你到劉開榜酒樓吃一次就知道他與衆不同啦!
果然過不幾天,綏靖公署辦公廳主任陳熾新(光組)給劉多荃旅長在劉開榜酒樓接風,用的是整桌鮰魚席,煎、炒、烹、炸、蒸、汆、炖、燴,一律以鮰魚為主體。劉開榜跟陳氏的淵源甚深,當時陳在武漢又是炙手可熱的人物,這一桌菜,甘鮮腴肪,味各不同。他家最脍炙人口的魚雜炖豆腐,劉氏連吃三碗,仿佛意猶未足。同座既濟水電公司經理劉少岩,在武漢飲食界向稱大手筆,也承認從未吃過這樣郁郁菲菲、衆香發越的魚席。
劉少岩兄說:“黃石港水泥廠的廚師蘇萬弓,是武昌四大徽館之一的太白樓的頭廚,做鮰魚另有獨到之處。因為鮰魚要等它溯江而上網捕來吃,等遊到宜昌一帶産卵而回,肉老而癟,就不叫鮰而叫鯙了。”于是決定下一星期,由少岩兄假座黃石港水泥廠的貴賓室,再痛痛快快吃一次鮰魚。那天還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農民銀行總經理呂漢雲,他祖籍杭州寄籍湖北,家裡開有糟坊。他帶來半打自己釀制的“九醞桂花露”,色如琥珀,濺齒流甘,旨酒佳肴,相得益彰。
蘇廚是日除了酒菜外,主菜是紅燒鮰魚、白燒鮰魚各一陶盔。盔有兩耳,蓋頂踞一猛虎,式樣古拙,而且分量奇重,用來煨炖菜肴,絕不散香漏氣。一般吃鮰魚愛紅燒者,嗜其膏潤芳鮮,愛吃白炖者品其瓊卮真味,所以紅白雙上,讓客人哜啜恣飨,各取所嗜。“鮰魚荠菜羹”,鮰魚無小刺,除去中骨邊刺,用雞湯一汆,勾芡加白胡椒綠香菜,另附油炸細粉絲一盤,呷羹時可以和入,聽客自取,熱鏊翻絲,有類矞雲,跟北平春華樓銀絲牛肉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大菜叫“馉饳菜”,光組兄說這個菜名來源甚古,青精玉芝,蟹螯翅鮑,嘗鼎一脔,百味雜陳。鮰魚汁露精美,比諸一品鍋佛跳牆,猶勝一籌。
這一席香醑妙馔,羽觞盡醉,推潭仆遠,回味醰醰,一晃數十年,大概是七八或十多年前在台北市瓊華樓跟陳熾新同席,他跟我賭酒猜拳,他說:“想起黃石港吃魚的盛況,大家興高采烈,恍如昨日,現在恐怕隻有你我二人了。”算來算去,真是隻剩下我們兩個老厭物了,誰知過了不久他也駕返道山。台灣沒有看見過鮰魚,就是有人弄一桌鮰魚席出來,現在隻有頹然一老,我也沒有當年的豪情逸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