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樣難忘的特别菜
關燈
小
中
大
到飯館子吃飯點菜,固然談不上什麼大學問,可是到哪省館子點哪一省的菜,如果點到當口上,掌勺的知道您是吃客,不但刀勺上下點工夫,就是堂口算賬,也不敢亂開花賬,保您吃一餐物美價廉、适口充腸的美馔。
不過有些極普通的菜,或因曆史淵源、地區性的掌故、省籍的不同,起了一個稀奇古怪的菜名,弄得不明底細的客人迷迷糊糊。
現在把我所知道的寫幾個出來,供為吃的朋友們一笑。
“急裡蹦”。
東興樓在北平,算是數一數二的山東館子了,講火候的爆、炒、熘、炸,都很拿手。
遜清貝勒載濤,有一天到東興樓吃飯,點了一個“爆雙脆”,其中一脆鴨肫,火候恰好,另一脆肚頭就嫌過火了。
一問竈上,才知毛病出在肫肚同時下的鍋。
他當時指點掌勺的說:“鴨肫跟肚頭雖然都是要用快火,可是火候不能一樣,一塊兒下鍋爆炒,肚嫩火候夠了,鴨肫則還欠火候,等鴨肫夠了火候,肚子又老得嚼不動了。
多好的手藝,要是肫肚一同下鍋也沒法讓兩者都恰到好處。
因此雙脆必須分開來爆,各自過油,然後勾芡上桌。
”濤貝勒向來是不拘小節的,說完了一挽袖子親自下廚,站在竈旁做了監廚。
兩位大師傅一看貝勒爺親自入廚,立刻精神抖擻,使出渾身解數,把竈火挑得一尺來高,揚勺翻炒,照指示先分後合,端上桌一嘗,果然色、香、味、脆無一不好。
濤貝勒鑒于指點成功,笑着說:“瞧你們急裡蹦跳的,真難為你們啦,賞每人二十塊錢,買雙鞋穿吧!”經此品題,“急裡蹦”從此就變成東興樓爆雙脆專有的名詞啦! 早年揚州鹽商們既有錢又有閑,所以頗講求口腹之欲。
有一次我到揚州公幹,當地有一位票商周頌黎,知道我是北平來的,吃過見過,于是他讓鹽号裡清客,跟廚下研究一兩樣别出心裁的菜來誇耀一番。
有一道菜上來,他說:“北方館子講究吃‘拉皮’,今天我關照廚房做了一個‘葷拉皮’,請您嘗嘗味道如何。
”這道菜名為葷拉皮,說穿了跟粉皮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粉皮”其實是取自甲魚。
甲魚以馬蹄大小為度,隻取其裙邊,搗去墨翳,漂成白色半透明體,用雞油翻炒,加上蔥姜細末,裙片入口,即溶為膠汁,食不留滓,隻覺鮮美。
佳肴獨沾,确實開了一次洋葷,以後就從未見過誰家會做這道菜啦。
陝西地接西陲,春多風沙,冬季苦寒,照一般人想象一定不會有什麼精美飲馔。
可是自從明儒王石渠、韓苑洛兩位先賢在三原地方倡導所謂三原學派,人傑地靈,精研博考,文風大盛。
在飲食方面,蘭肴玉俎自然精美。
三原人吃面的碗,大小跟台南擔子面的碗相仿,三原人包的餃子,比一節大拇指頭大不了許多。
他們雖然不重視山珍海味,可是對于刀法火候菜式程序的講究,實在不輸江南。
三原有家菜館叫明德樓,雖非鼎彜環壁,但是湘簾棐幾,倒也一派斯文。
掌櫃叫張榮,他說是在甯夏學的手藝。
在三原他算是天字第一号的名廚了。
我第一天在明德樓吃白風肉夾燒餅,燒餅打得松而不油,加上肉又腴而不膩,我一誇好,張掌櫃認為我說的是知味之言,一興奮準備親自下廚,約我第二天去吃他做的“海爾髈”。
他這一“海爾髈”可把我考住了,猜想不出海爾髈是什麼。
第二天等海爾髈一端上桌,敢情是紅燒大肘子,不過比一般炖肘子更香,還有幹對蝦味兒,可是海碗裡又沒有大蝦幹!肉是五花三層,肘子皮看上去油汪汪锃亮,吃到嘴裡毫不膩人。
張掌櫃說這個菜是在甯夏都統衙門裡學的,他的師父“依克坦布奇”是當時衙門裡的頭廚,是前任都統裕朗軒從盛京帶到甯夏的,其師父是鑲藍旗滿人,海爾髈是一道滿洲菜。
滿洲古老的燒肘子方法,是用整瓶糊米酒跟松花江的白魚幹墊底來燒。
等肘子炖得稀爛,酒香魚香都吸到肘子裡去,而肘子的肥油則全被魚幹吸走,所以肘子蘊有魚香肥而不膩;拿出來的魚幹,要是加粉條白菜一熬,又是一道清隽實惠的下飯菜。
這道菜雖然沒有什麼深文奧義,可是酒要一次加得足,不能中途掀鍋蓋兒加水,自然腴香誘人原漿味美。
後來我回到北平,教給庖人仿做幾次,似乎跟在三原明德樓做的味道不同,是否有什麼訣竅沒告訴我,就不得而知啦。
河北省正定縣在漢代屬常山,是渾身是膽的子龍趙四将軍的故裡,在平漢線上屬于三等站,特别快車經過是停靠的。
有一年我搭平漢線火車去鄭州公幹,正定站外路上搬錯道岔,前面貨車出軌,翻了兩輛,我坐的快車無法通過,隻好下車投宿,等第二天路軌修好再走。
同車的有一位石家莊人趙春坡,在正定開過染坊,他願做識途老馬,既不能走,索性
不過有些極普通的菜,或因曆史淵源、地區性的掌故、省籍的不同,起了一個稀奇古怪的菜名,弄得不明底細的客人迷迷糊糊。
現在把我所知道的寫幾個出來,供為吃的朋友們一笑。
“急裡蹦”。
東興樓在北平,算是數一數二的山東館子了,講火候的爆、炒、熘、炸,都很拿手。
遜清貝勒載濤,有一天到東興樓吃飯,點了一個“爆雙脆”,其中一脆鴨肫,火候恰好,另一脆肚頭就嫌過火了。
一問竈上,才知毛病出在肫肚同時下的鍋。
他當時指點掌勺的說:“鴨肫跟肚頭雖然都是要用快火,可是火候不能一樣,一塊兒下鍋爆炒,肚嫩火候夠了,鴨肫則還欠火候,等鴨肫夠了火候,肚子又老得嚼不動了。
多好的手藝,要是肫肚一同下鍋也沒法讓兩者都恰到好處。
因此雙脆必須分開來爆,各自過油,然後勾芡上桌。
”濤貝勒向來是不拘小節的,說完了一挽袖子親自下廚,站在竈旁做了監廚。
兩位大師傅一看貝勒爺親自入廚,立刻精神抖擻,使出渾身解數,把竈火挑得一尺來高,揚勺翻炒,照指示先分後合,端上桌一嘗,果然色、香、味、脆無一不好。
濤貝勒鑒于指點成功,笑着說:“瞧你們急裡蹦跳的,真難為你們啦,賞每人二十塊錢,買雙鞋穿吧!”經此品題,“急裡蹦”從此就變成東興樓爆雙脆專有的名詞啦! 早年揚州鹽商們既有錢又有閑,所以頗講求口腹之欲。
有一次我到揚州公幹,當地有一位票商周頌黎,知道我是北平來的,吃過見過,于是他讓鹽号裡清客,跟廚下研究一兩樣别出心裁的菜來誇耀一番。
有一道菜上來,他說:“北方館子講究吃‘拉皮’,今天我關照廚房做了一個‘葷拉皮’,請您嘗嘗味道如何。
”這道菜名為葷拉皮,說穿了跟粉皮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粉皮”其實是取自甲魚。
甲魚以馬蹄大小為度,隻取其裙邊,搗去墨翳,漂成白色半透明體,用雞油翻炒,加上蔥姜細末,裙片入口,即溶為膠汁,食不留滓,隻覺鮮美。
佳肴獨沾,确實開了一次洋葷,以後就從未見過誰家會做這道菜啦。
陝西地接西陲,春多風沙,冬季苦寒,照一般人想象一定不會有什麼精美飲馔。
可是自從明儒王石渠、韓苑洛兩位先賢在三原地方倡導所謂三原學派,人傑地靈,精研博考,文風大盛。
在飲食方面,蘭肴玉俎自然精美。
三原人吃面的碗,大小跟台南擔子面的碗相仿,三原人包的餃子,比一節大拇指頭大不了許多。
他們雖然不重視山珍海味,可是對于刀法火候菜式程序的講究,實在不輸江南。
三原有家菜館叫明德樓,雖非鼎彜環壁,但是湘簾棐幾,倒也一派斯文。
掌櫃叫張榮,他說是在甯夏學的手藝。
在三原他算是天字第一号的名廚了。
我第一天在明德樓吃白風肉夾燒餅,燒餅打得松而不油,加上肉又腴而不膩,我一誇好,張掌櫃認為我說的是知味之言,一興奮準備親自下廚,約我第二天去吃他做的“海爾髈”。
他這一“海爾髈”可把我考住了,猜想不出海爾髈是什麼。
第二天等海爾髈一端上桌,敢情是紅燒大肘子,不過比一般炖肘子更香,還有幹對蝦味兒,可是海碗裡又沒有大蝦幹!肉是五花三層,肘子皮看上去油汪汪锃亮,吃到嘴裡毫不膩人。
張掌櫃說這個菜是在甯夏都統衙門裡學的,他的師父“依克坦布奇”是當時衙門裡的頭廚,是前任都統裕朗軒從盛京帶到甯夏的,其師父是鑲藍旗滿人,海爾髈是一道滿洲菜。
滿洲古老的燒肘子方法,是用整瓶糊米酒跟松花江的白魚幹墊底來燒。
等肘子炖得稀爛,酒香魚香都吸到肘子裡去,而肘子的肥油則全被魚幹吸走,所以肘子蘊有魚香肥而不膩;拿出來的魚幹,要是加粉條白菜一熬,又是一道清隽實惠的下飯菜。
這道菜雖然沒有什麼深文奧義,可是酒要一次加得足,不能中途掀鍋蓋兒加水,自然腴香誘人原漿味美。
後來我回到北平,教給庖人仿做幾次,似乎跟在三原明德樓做的味道不同,是否有什麼訣竅沒告訴我,就不得而知啦。
河北省正定縣在漢代屬常山,是渾身是膽的子龍趙四将軍的故裡,在平漢線上屬于三等站,特别快車經過是停靠的。
有一年我搭平漢線火車去鄭州公幹,正定站外路上搬錯道岔,前面貨車出軌,翻了兩輛,我坐的快車無法通過,隻好下車投宿,等第二天路軌修好再走。
同車的有一位石家莊人趙春坡,在正定開過染坊,他願做識途老馬,既不能走,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