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的幾種特殊海鮮
關燈
小
中
大
前幾天跟幾位不同省籍的朋友,到海鮮店去吃海鮮,每位都誇耀自己家鄉的海味如何鮮美,唯獨一位山東日照朋友郭兄隻顧低頭大嚼,一聲不響。他人本剛毅木讷,看見大家互不相讓,他更不願跟大家一塊兒裹亂了。
我個人對于吃海鮮有一種體驗,凡是靠近熱帶或亞熱帶的海産,雖然繁多,可是經年氣溫偏高,動物生長迅速,纖維粗松,自然鮮度較差。山東半島的海産,雖然沒有東北海産來得細膩鮮嫩,但比江浙閩粵出産的海鮮,似乎各有千秋、不分軒轾。郭兄既不願跟大家争論,我就代為發言。
就拿日照來說,一般蝦類都大如對蝦,四五隻蝦即夠一斤,小者像蝦皮,用細網在海邊打撈,運氣好的,半天就能撈個三幾百斤。在台灣吃到蝦仁餡兒餃子,已經算是豪華,可是在日照吃一頓韭菜對蝦餡兒餃子,比豬肉白菜還便宜,足證對蝦是如何之多了。在民初北洋線海輪經過威海煙台時,多半不靠岸,停泊海中,小販劃着舢闆,紛紛登輪兜售大頭魚幹、對蝦幹,一百對隻賣一塊大洋,能裝一大簍,拿來跟五花肉紅燒,不但香味怡人而且甘旨柔滑,是一道吃饅頭的美肴。另外有一種變種蝦,長約五寸,粗約一寸,跟蝦的形态差不多,可是頭上多生一對蟹螯,當地人有的叫它蝦虎,有的叫它蝦婆,剪去頭尾,放在鹽水裡泡上一夜,肉已經變成半凝固體,不必蒸煮,隻要蘸上高醋姜末醬油,用嘴一嘬,殼子裡的肉能全部吸出,比蘇州吃的滿台飛還要鮮美。清代狀元王可莊(仁堪)有一首五言詩詠蝦婆,說吃過蝦婆,三天内覺得吃什麼山珍海錯都不夠味,可見蝦婆鮮的程度如何啦。
山東半島黃縣的龍口,也是海産極為豐富地區,當地富源館有一道菜叫“爆炒海指甲”。海指甲生在海邊的沙灘上,長約三寸,寬僅七八分,生有一個淡青的薄殼,活像人的一枚指甲蓋兒。平時在沙灘上露出一半接受陽光空氣的滋潤,遇有響動或有人經過,它感受震動立刻縮了回去,就像一根手指抽回沙堆一樣,不明究竟的人,真能吓你一跳。龍口海邊住的婦女都是挖海指甲的能手,眼尖手準的人,看它剛縮進洞去,立刻用鐵鈎把它鈎出來,用大蒜苋菜大火炒來下酒,鮮嫩之極是其他海鮮比不上的。
煙台有一種海産叫“海腸子”,别的濱海地區似乎還沒見過,也可以說是煙台的特産。海腸子是手指粗細、長近一尺的紫紅色海蟲,就跟台灣一度有人喂養的紅蚯蚓仿佛。用姜酒醬油高醋辣椒蘸一下下鍋油炸,拿來下酒,香脆無比,比客家菜“炒脆腸”還來得鮮美;切成薄片煮湯食不留渣,明脆鮮美,更是一絕。不過本地人整條海腸子在滾水裡一燙,就夾起來吃,好像吃紅蚯蚓一樣,外地來人多半就不敢領教了。
海蜇在煙台沿海也非常之多,輪船停泊海面,可以看到大片的海蜇在海面漂來遊去,船上夥夫用鐵鈎把它們鈎上來,在甲闆上用快刀割下幾片來,然後再放回海裡去,這種現割現做的海蜇無論是蜇頭蜇皮,拿來下鍋一炒脆爽清妙,比此間北方飯館的清炒蛋皮更脆爽多了。
石鱗魚是泰山黑龍潭特産,凡是登過泰山絕頂的人,必定取道黑龍潭下山。黑龍潭水黑如墨,深不見底,山瀑懸瀉,奔騰而下,在潭中激起無數漩渦。玉皇頂的道士說:“潭中蟄居一條烏龍,所以形象險惡。”潭内生長一種小魚,尖頭細身,鱗堅肉厚,當地人叫它“石鱗魚”。魚肉細嫩程度,很像蘇北裡下河所産的刀魚,可是又沒有見刺。不過這種魚幹炸、清蒸、紅燒,都不十分入味,最好加上細蘿蔔絲用大火炖湯,湯呈濃白,好像奶湯,漿凝玉液,鮮透齒頰,而且不加姜蔥,毫無腥味,可算一絕。魚肉蘸醬醋吃,有如吃大閘蟹。如用大火,讓湯多滾幾滾,則魚肉酥溶,化入湯中,隻剩下一條三角形骨架子了。山東泰安的大飯館都會做這種石鱗魚湯,其他縣份,就難吃到了。
聽我這麼一說,山東這幾種海鮮,除了海蜇是常見之物外,其餘海指甲、海腸子甚至還沒聽說過,大家對于海鮮也就不争短論長了。總之海産鱗介,凡是寒冷地方出産的,不但組織細嫩,而且鮮度較高,嗜食海鮮的朋友,必定能體會出來的。
我個人對于吃海鮮有一種體驗,凡是靠近熱帶或亞熱帶的海産,雖然繁多,可是經年氣溫偏高,動物生長迅速,纖維粗松,自然鮮度較差。山東半島的海産,雖然沒有東北海産來得細膩鮮嫩,但比江浙閩粵出産的海鮮,似乎各有千秋、不分軒轾。郭兄既不願跟大家争論,我就代為發言。
就拿日照來說,一般蝦類都大如對蝦,四五隻蝦即夠一斤,小者像蝦皮,用細網在海邊打撈,運氣好的,半天就能撈個三幾百斤。在台灣吃到蝦仁餡兒餃子,已經算是豪華,可是在日照吃一頓韭菜對蝦餡兒餃子,比豬肉白菜還便宜,足證對蝦是如何之多了。在民初北洋線海輪經過威海煙台時,多半不靠岸,停泊海中,小販劃着舢闆,紛紛登輪兜售大頭魚幹、對蝦幹,一百對隻賣一塊大洋,能裝一大簍,拿來跟五花肉紅燒,不但香味怡人而且甘旨柔滑,是一道吃饅頭的美肴。另外有一種變種蝦,長約五寸,粗約一寸,跟蝦的形态差不多,可是頭上多生一對蟹螯,當地人有的叫它蝦虎,有的叫它蝦婆,剪去頭尾,放在鹽水裡泡上一夜,肉已經變成半凝固體,不必蒸煮,隻要蘸上高醋姜末醬油,用嘴一嘬,殼子裡的肉能全部吸出,比蘇州吃的滿台飛還要鮮美。清代狀元王可莊(仁堪)有一首五言詩詠蝦婆,說吃過蝦婆,三天内覺得吃什麼山珍海錯都不夠味,可見蝦婆鮮的程度如何啦。
山東半島黃縣的龍口,也是海産極為豐富地區,當地富源館有一道菜叫“爆炒海指甲”。海指甲生在海邊的沙灘上,長約三寸,寬僅七八分,生有一個淡青的薄殼,活像人的一枚指甲蓋兒。平時在沙灘上露出一半接受陽光空氣的滋潤,遇有響動或有人經過,它感受震動立刻縮了回去,就像一根手指抽回沙堆一樣,不明究竟的人,真能吓你一跳。龍口海邊住的婦女都是挖海指甲的能手,眼尖手準的人,看它剛縮進洞去,立刻用鐵鈎把它鈎出來,用大蒜苋菜大火炒來下酒,鮮嫩之極是其他海鮮比不上的。
煙台有一種海産叫“海腸子”,别的濱海地區似乎還沒見過,也可以說是煙台的特産。海腸子是手指粗細、長近一尺的紫紅色海蟲,就跟台灣一度有人喂養的紅蚯蚓仿佛。用姜酒醬油高醋辣椒蘸一下下鍋油炸,拿來下酒,香脆無比,比客家菜“炒脆腸”還來得鮮美;切成薄片煮湯食不留渣,明脆鮮美,更是一絕。不過本地人整條海腸子在滾水裡一燙,就夾起來吃,好像吃紅蚯蚓一樣,外地來人多半就不敢領教了。
海蜇在煙台沿海也非常之多,輪船停泊海面,可以看到大片的海蜇在海面漂來遊去,船上夥夫用鐵鈎把它們鈎上來,在甲闆上用快刀割下幾片來,然後再放回海裡去,這種現割現做的海蜇無論是蜇頭蜇皮,拿來下鍋一炒脆爽清妙,比此間北方飯館的清炒蛋皮更脆爽多了。
石鱗魚是泰山黑龍潭特産,凡是登過泰山絕頂的人,必定取道黑龍潭下山。黑龍潭水黑如墨,深不見底,山瀑懸瀉,奔騰而下,在潭中激起無數漩渦。玉皇頂的道士說:“潭中蟄居一條烏龍,所以形象險惡。”潭内生長一種小魚,尖頭細身,鱗堅肉厚,當地人叫它“石鱗魚”。魚肉細嫩程度,很像蘇北裡下河所産的刀魚,可是又沒有見刺。不過這種魚幹炸、清蒸、紅燒,都不十分入味,最好加上細蘿蔔絲用大火炖湯,湯呈濃白,好像奶湯,漿凝玉液,鮮透齒頰,而且不加姜蔥,毫無腥味,可算一絕。魚肉蘸醬醋吃,有如吃大閘蟹。如用大火,讓湯多滾幾滾,則魚肉酥溶,化入湯中,隻剩下一條三角形骨架子了。山東泰安的大飯館都會做這種石鱗魚湯,其他縣份,就難吃到了。
聽我這麼一說,山東這幾種海鮮,除了海蜇是常見之物外,其餘海指甲、海腸子甚至還沒聽說過,大家對于海鮮也就不争短論長了。總之海産鱗介,凡是寒冷地方出産的,不但組織細嫩,而且鮮度較高,嗜食海鮮的朋友,必定能體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