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花樣多
關燈
小
中
大
一般人都說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喜歡吃飯,因為南方人一向以面食當點心,偶或吃一頓面飯,老像沒吃飽似的。
其實北方一般人生活比較樸實,除了大富大貴人家,中等以下人家并不是頓頓吃洋白面,差不離兒總要搭幾頓雜糧當主食呢! 有人認為北平人愛吃,嘴又饞,大概做面食,北平花樣最多了。
筆者雖然是北平人,絕不随便往臉上貼金,講究面食花樣多,什麼地方也蓋不過山西省去。
早年舍間跟山西票莊恒和、恒肇等“四大恒”都有往來,筆者受業恩師閻蔭桐夫子是祁縣世家,後來又追随太谷孔庸之先生多年,所以對山西珍肴美味粗細面食,雖不能說無不備嘗,可也吃過十之七八。
有人說:“山西手巧的家庭主婦,能做出七十二種不同滋味的面食來。
”此話或許有點誇大,筆者吃過而叫不出名堂來的就有十多種,那是一點也不假的。
有幾位山西朋友說,把晉北各縣面食花樣都說出來,豈止七十二樣,恐怕一百還要出頭呢! 犒勞 山西因地形關系,分為南、北、中三路。
北路大同一帶,以燕麥、高粱為主食;中路太原、榆次一帶,以小麥、豆面、荞面為主食;南路臨汾一帶氣溫高,日照多,年可兩熟,所以大半就都吃白面了。
北路最普遍的食物叫“犒勞”。
犒勞的做法,是把揉好的燕麥面,放在硬石闆上又摔又揉,等面醒透溜開,用手一壓一搓,把面卷成實心春卷形,放在蒸籠裡蒸,拿出來放在碗裡掰碎,澆上濃厚的羊肉湯來吃。
燕麥最能抗寒耐饑,加上醇厚肥腴的羊肉,當然更能耐時候了。
大同地近塞北,戍卒換班回家,家人備餐,此為無上珍食,所以叫做犒勞。
後來有人寫成“栲栳”,那是不知這段來龍去脈而寫出來的。
刀削面 北平人懂得吃刀削面,始于閻百川晉軍勢力進入北平。
北平城裡城外開了若幹山西飯館,而且都添上女招待,刀削面從此在北平才大行其道。
當時北平隆福寺“竈溫”的過油肉、寬汁加荸荠片拌刀削面,曾經吸引過若幹當時權貴前往品嘗。
我嘗過之後,确感風味不錯,曾經當着山西大德通票号任掌櫃誇獎過。
有一天任掌櫃跟我說,讓櫃上的大師傅趙頭兒表演一次,不但讓我嘗,還讓我看看真正山西太谷的刀削面是怎麼削的。
到了請客那一天,酒過三巡,他特地領我到廚房參觀趙師傅的手法。
趙師傅把面揉得光而且硬,揪下一塊,大約有三斤多重,放在一個小木闆上,頂在頭上,兩手各拿一把長約五寸的解手刀,刀柄彎成鐵環,套在大拇指上,左右開弓,輪番削刮,削下的都是三寸左右、薄薄三棱形面條。
煮熟拌好作料,吃到嘴裡光滑腴潤,而且有咬勁。
比竈溫的刀削面,又高明多了。
貓耳朵 “貓耳朵”也是山西出色面食之一。
在北平時,有幾位山西朋友,喜歡到前門外穆家寨吃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又叫炒疙瘩。
穆家寨是因穆大嫂而得名,原名廣福居。
有些人力車夫,您跟他說穆家寨,大概都知道,要說廣福居,十之八九就“莫宰羊”了。
炒貓耳朵也是先要把面揉得軟硬适度,切成骰子塊兒,用大拇指以熟練的手法撚成蛤蜊殼形,然後卷起來,有如貓耳朵。
開水煮熟瀝幹,把摘去頭須的綠豆芽,配上小蝦仁、肉絲、韭菜大火一炒,湯汁都灌入小卷之中,金齑玉脍,适口充腸,跟刀削面的滋味又完全不同。
其實北方一般人生活比較樸實,除了大富大貴人家,中等以下人家并不是頓頓吃洋白面,差不離兒總要搭幾頓雜糧當主食呢! 有人認為北平人愛吃,嘴又饞,大概做面食,北平花樣最多了。
筆者雖然是北平人,絕不随便往臉上貼金,講究面食花樣多,什麼地方也蓋不過山西省去。
早年舍間跟山西票莊恒和、恒肇等“四大恒”都有往來,筆者受業恩師閻蔭桐夫子是祁縣世家,後來又追随太谷孔庸之先生多年,所以對山西珍肴美味粗細面食,雖不能說無不備嘗,可也吃過十之七八。
有人說:“山西手巧的家庭主婦,能做出七十二種不同滋味的面食來。
”此話或許有點誇大,筆者吃過而叫不出名堂來的就有十多種,那是一點也不假的。
有幾位山西朋友說,把晉北各縣面食花樣都說出來,豈止七十二樣,恐怕一百還要出頭呢! 犒勞 山西因地形關系,分為南、北、中三路。
北路大同一帶,以燕麥、高粱為主食;中路太原、榆次一帶,以小麥、豆面、荞面為主食;南路臨汾一帶氣溫高,日照多,年可兩熟,所以大半就都吃白面了。
北路最普遍的食物叫“犒勞”。
犒勞的做法,是把揉好的燕麥面,放在硬石闆上又摔又揉,等面醒透溜開,用手一壓一搓,把面卷成實心春卷形,放在蒸籠裡蒸,拿出來放在碗裡掰碎,澆上濃厚的羊肉湯來吃。
燕麥最能抗寒耐饑,加上醇厚肥腴的羊肉,當然更能耐時候了。
大同地近塞北,戍卒換班回家,家人備餐,此為無上珍食,所以叫做犒勞。
後來有人寫成“栲栳”,那是不知這段來龍去脈而寫出來的。
刀削面 北平人懂得吃刀削面,始于閻百川晉軍勢力進入北平。
北平城裡城外開了若幹山西飯館,而且都添上女招待,刀削面從此在北平才大行其道。
當時北平隆福寺“竈溫”的過油肉、寬汁加荸荠片拌刀削面,曾經吸引過若幹當時權貴前往品嘗。
我嘗過之後,确感風味不錯,曾經當着山西大德通票号任掌櫃誇獎過。
有一天任掌櫃跟我說,讓櫃上的大師傅趙頭兒表演一次,不但讓我嘗,還讓我看看真正山西太谷的刀削面是怎麼削的。
到了請客那一天,酒過三巡,他特地領我到廚房參觀趙師傅的手法。
趙師傅把面揉得光而且硬,揪下一塊,大約有三斤多重,放在一個小木闆上,頂在頭上,兩手各拿一把長約五寸的解手刀,刀柄彎成鐵環,套在大拇指上,左右開弓,輪番削刮,削下的都是三寸左右、薄薄三棱形面條。
煮熟拌好作料,吃到嘴裡光滑腴潤,而且有咬勁。
比竈溫的刀削面,又高明多了。
貓耳朵 “貓耳朵”也是山西出色面食之一。
在北平時,有幾位山西朋友,喜歡到前門外穆家寨吃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又叫炒疙瘩。
穆家寨是因穆大嫂而得名,原名廣福居。
有些人力車夫,您跟他說穆家寨,大概都知道,要說廣福居,十之八九就“莫宰羊”了。
炒貓耳朵也是先要把面揉得軟硬适度,切成骰子塊兒,用大拇指以熟練的手法撚成蛤蜊殼形,然後卷起來,有如貓耳朵。
開水煮熟瀝幹,把摘去頭須的綠豆芽,配上小蝦仁、肉絲、韭菜大火一炒,湯汁都灌入小卷之中,金齑玉脍,适口充腸,跟刀削面的滋味又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