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燒餅油條
關燈
小
中
大
去年在美國遇見幾位去國多年的老友,看見他們天天吃三明治、熱狗、漢堡,有一位朋友說:“又到了塞餐的時候了。”看他們萬般無奈、食之無味那種神情,真是替他們心酸。我問他們想吃點什麼中國味的東西,他們一緻說:“隻要是中國式的餐飲,無論南北口味,在海外住久了覺得樣樣都好吃,尤其每天吃早點,就想起燒餅油條豆腐漿來了。”當年劉大中第一次回國,下飛機的當天,就跑到永和去吃燒餅油條喝豆漿。大概去國日久,人人都有點饞燒餅油條,外帶着有點思鄉的情形。
燒餅油條在台灣,無論哪個縣市,大街小巷磕頭碰腦都是這種早點攤子,可是要找一個合乎标準的攤子,那簡直是鳳毛麟角百不得一。也不知道是哪位先生出點子,夾油條的燒餅一律是長方形,有的起酥,一碰就碎,要不就是兩張薄皮撕都撕不開,也沒法夾油條。台灣炸油條,大概都跟江蘇徐州府學的,尺寸倒是不小,幾乎有一尺直直的長條,姑不論油條炸得酥不酥、脆不脆,雖然說燒餅夾油條,可是燒餅跟油條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如七尺壯漢蓋着小孩被單,護頭不蓋腳,等于肚子上搭了一塊毛巾,并且還不能使勁捏,因為燒餅原本酥得弱不禁風,若再用力一捏,燒餅也就粉身碎骨不成其為燒餅夾油條了。天津人講話:“這不是糟改嗎!”所以無論歸國學人如何向往燒餅油條,也始終引不起我對它的食欲。
回想當年在北平吃早點,讓我最難忘懷的是馬蹄燒餅。雖然也是薄薄兩張皮,面上少許白芝麻,可是軟而不酥,潤而不油,夾上長圓形的油條,不多不少恰好是一套。吃到嘴裡,隐泛油香,充腸适口。如果不夾油條,換上柔紅腴美的清醬肉,那就更美了。
馬蹄之外,還有一種驢蹄,燒餅面上沾的芝麻略多,刷上一層糖漿,瓤兒充實,拿來就大腌蘿蔔或是醬疙瘩吃,倒也别有風味。不過驢蹄跟馬蹄不同時出爐,不知是什麼人立的規矩,所有烙驢蹄燒餅的,一律下午出爐,這大概就是所謂食必以時的古風吧!
大陸的小磨香油芝麻醬都是特别考究的,假如附近有座油坊,必是香聞十裡了,所以大陸烙的芝麻醬燒餅也特别香。一般說來,麻醬燒餅要比馬蹄的尺寸略大點,因為芝麻醬燒餅可以白嘴吃,要是夾别的吃食,就把瓤兒掏出來,吃素的夾雪裡蕻炒黃豆芽,吃葷的最好是夾上紅櫃子的豬頭肉。吊爐燒餅是北平特有的,抗戰勝利後,在北平已經很難吃到吊爐燒餅。由于這種泥坯做的爐,是用一根鐵鍊子吊在牆上,所以叫吊爐,已經沒有幾個手藝人會搪這種吊爐。據我猜想,現在的北京,吊爐燒餅,可能久已成為曆史名詞了。
發面小火燒,是北平财政商業專門學校一個工友研究出來的。他在打掃課堂之餘,就烙小火燒,炸小套環油條給同學們吃,後來擴及青年會米市大街一帶,所以這種發面小火燒,夾上迸焦酥脆的小套環吃,隻有東北城住的人有此口福,西南城就很少有人吃過了。
講到油條,北平的花樣可多啦,除了長套環、圓套環、小套環是正宗夾燒餅來吃的油條外,還有糖餅兒、糖三聯。前者是一塊圓糖餅,後者比核桃大一點、三個圓骨朵兒相連,因為所含面粉多帶點甜味,可以單獨吃,不必配任何一種燒餅。還有一種叫薄脆,天津叫它糖皮兒或鍋鼻兒,把油面擀成長方形,下鍋一炸,薄能透明,泡在豆腐漿或是粳米粥裡補上吃,也非常落胃。
上海早上吃的是棱形燒餅,不油不膩,倒也不錯。喜歡吃油的,上海的油酥餅也不錯,手藝好的做出來的香脆酥潤兼而有之,到台灣還沒見有人做過。蘇北有一種草鞋底燒餅,形狀就如同一隻草鞋,又不是洋白面打的,可是面香醇厚,别具風味。如果家裡煉豬油剩下的油渣,拿到燒餅鋪讓他把豬油渣打燒餅,就是打一隻,師傅們也是欣然和面,臉上沒有絲毫不高興的表情。想起大陸農村淳樸可愛的鄉情,真令人有不勝今昔之感。
燒餅油條在台灣,無論哪個縣市,大街小巷磕頭碰腦都是這種早點攤子,可是要找一個合乎标準的攤子,那簡直是鳳毛麟角百不得一。也不知道是哪位先生出點子,夾油條的燒餅一律是長方形,有的起酥,一碰就碎,要不就是兩張薄皮撕都撕不開,也沒法夾油條。台灣炸油條,大概都跟江蘇徐州府學的,尺寸倒是不小,幾乎有一尺直直的長條,姑不論油條炸得酥不酥、脆不脆,雖然說燒餅夾油條,可是燒餅跟油條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如七尺壯漢蓋着小孩被單,護頭不蓋腳,等于肚子上搭了一塊毛巾,并且還不能使勁捏,因為燒餅原本酥得弱不禁風,若再用力一捏,燒餅也就粉身碎骨不成其為燒餅夾油條了。天津人講話:“這不是糟改嗎!”所以無論歸國學人如何向往燒餅油條,也始終引不起我對它的食欲。
回想當年在北平吃早點,讓我最難忘懷的是馬蹄燒餅。雖然也是薄薄兩張皮,面上少許白芝麻,可是軟而不酥,潤而不油,夾上長圓形的油條,不多不少恰好是一套。吃到嘴裡,隐泛油香,充腸适口。如果不夾油條,換上柔紅腴美的清醬肉,那就更美了。
馬蹄之外,還有一種驢蹄,燒餅面上沾的芝麻略多,刷上一層糖漿,瓤兒充實,拿來就大腌蘿蔔或是醬疙瘩吃,倒也别有風味。不過驢蹄跟馬蹄不同時出爐,不知是什麼人立的規矩,所有烙驢蹄燒餅的,一律下午出爐,這大概就是所謂食必以時的古風吧!
大陸的小磨香油芝麻醬都是特别考究的,假如附近有座油坊,必是香聞十裡了,所以大陸烙的芝麻醬燒餅也特别香。一般說來,麻醬燒餅要比馬蹄的尺寸略大點,因為芝麻醬燒餅可以白嘴吃,要是夾别的吃食,就把瓤兒掏出來,吃素的夾雪裡蕻炒黃豆芽,吃葷的最好是夾上紅櫃子的豬頭肉。吊爐燒餅是北平特有的,抗戰勝利後,在北平已經很難吃到吊爐燒餅。由于這種泥坯做的爐,是用一根鐵鍊子吊在牆上,所以叫吊爐,已經沒有幾個手藝人會搪這種吊爐。據我猜想,現在的北京,吊爐燒餅,可能久已成為曆史名詞了。
發面小火燒,是北平财政商業專門學校一個工友研究出來的。他在打掃課堂之餘,就烙小火燒,炸小套環油條給同學們吃,後來擴及青年會米市大街一帶,所以這種發面小火燒,夾上迸焦酥脆的小套環吃,隻有東北城住的人有此口福,西南城就很少有人吃過了。
講到油條,北平的花樣可多啦,除了長套環、圓套環、小套環是正宗夾燒餅來吃的油條外,還有糖餅兒、糖三聯。前者是一塊圓糖餅,後者比核桃大一點、三個圓骨朵兒相連,因為所含面粉多帶點甜味,可以單獨吃,不必配任何一種燒餅。還有一種叫薄脆,天津叫它糖皮兒或鍋鼻兒,把油面擀成長方形,下鍋一炸,薄能透明,泡在豆腐漿或是粳米粥裡補上吃,也非常落胃。
上海早上吃的是棱形燒餅,不油不膩,倒也不錯。喜歡吃油的,上海的油酥餅也不錯,手藝好的做出來的香脆酥潤兼而有之,到台灣還沒見有人做過。蘇北有一種草鞋底燒餅,形狀就如同一隻草鞋,又不是洋白面打的,可是面香醇厚,别具風味。如果家裡煉豬油剩下的油渣,拿到燒餅鋪讓他把豬油渣打燒餅,就是打一隻,師傅們也是欣然和面,臉上沒有絲毫不高興的表情。想起大陸農村淳樸可愛的鄉情,真令人有不勝今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