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有味美馄饨
關燈
小
中
大
北方人是以面為主食的,帶餡兒的面食大緻說來有包子、水餃、蒸餃、馄饨、餡兒餅、燒賣、合子等,經常吃的也不過是包子、餃子、馄饨三兩樣而已。
帶餡兒的面食,我是比較喜歡吃馄饨,因為馄饨帶湯。
馄饨皮不管是軋的也好,擀的也好,都不會太厚。
至于餃子皮可就說不定了,有的人家擀的皮真比銅錢還厚,如果餡子再拌得不地道,這種餃子簡直沒法下咽,所以甯可吃馄饨而不吃餃子。
我在讀書時期,學校門外有個啞巴院,雖有通路,可是七彎八拐兩個人僅能擦身而過,所以大家給它取名九道灣。
此處有賣燙面餃兒的,賣燒餅油條粳米粥的,賣肉片口蘑豆腐腦兒的,還有一個賣馄饨的,大家設攤列肆棚傘相接,同學們午間民生問題都可解決,就不必吃學校包飯受夥食房的氣了。
賣馄饨的姓崔,戴着一副寬邊眼鏡,說話慢吞吞的,大家公送外号“老夫子”。
他的馄饨雖然是純肉餡兒,可是肌質脍膩,筋絡剔得幹幹淨淨。
人家下馄饨的湯,是用豬骨頭雞架子熬的,他用排骨肉、老母雞煨湯,所以他的馄饨特别好吃;馄饨吃膩了,讓他下幾個肉丸子更是滑香适口。
北平下街馄饨挑子,我吃過不少,誰也沒有老崔的馄饨合口味。
來到台灣遇見一位在北平給CAT航空公司管夥食的趙濟先生,他也認識老崔,他說老崔每天晚上都出挑子下街賣馄饨,在東北城老主顧都說老崔的馄饨算是一絕,那就無怪其然啦! 在北平大酒缸喝酒,酒足飯飽之後不是來碗羊雜碎,就是喝碗馄饨。
馄饨而曰喝,是把它當成湯啦。
把着西四牌樓磚塔胡同有個大酒缸叫三義合,酒裡不摻紅礬更不下鴿子糞,所以西城愛靠大酒缸的酒客們,沒事都喜歡到三義合叫兩角酒解解悶兒。
因為酒客多,門口各種小吃也就五花八門,列鼎而食,無所不有了。
有份馄饨挑子,挑主大家都叫他破皮襖,日子久了,他姓甚名誰,也就沒人知道了。
他的馄饨倒沒什麼特别,湯是滾水一鍋,既沒豬骨頭,更沒雞架子,鍋邊上擺滿了瓶瓶罐罐的作料,他東抓一點西抓一點,馄饨端上來就是一碗清醇沉郁醒酒的好湯,您說絕不絕?江南俞五(振飛)在北平時住瑪噶喇廟,三天兩頭沒事晚上往三義合跑,您就知道三義合的魅力有多大啦。
北平八大胡同的陝西巷,有一家小吃店,名叫陶陶,白天是蘇廣成衣店,到了夜闌人靜,收拾剪尺案闆,就變成陶陶小吃,專供倌人們陪伴恩相好來消夜了。
荠菜在南方屬于山蔬野菜,原田間俯拾皆是,北方人根本不認荠菜,南人北來能吃到荠菜,覺得總可稍慰莼羹鲈脍之思。
陶陶的荠菜馄饨,可以說是獨沽一味。
每天到天壇采回來的荠菜,數量不多,去太晚賣完了隻好明晚請早了。
在北平隻江浙人家飯菜裡偶然可以吃到荠菜,至于以上海小吃号召的五芳齋,也沒有荠菜馄饨賣,所以在南方人眼裡,這種野蔬還視同珍品呢! 後來筆者到漢口工作,每天總要忙到午夜一兩點鐘,于是養成吃消夜的習慣。
當時我住在雲樵路的輔益裡,在弄堂口過街樓下,每晚有個賣馄饨面的,弄堂裡的住戶,都喜歡讓他下一碗馄饨面送到家裡去吃,所以生意雖好,可是坐在攤子上吃的人并不多。
有一晚外面小雨迷蒙,工作太久了想出去吃碗馄饨舒散一下筋骨,走到馄饨攤子前,看見宣鐵吾站在攤子的左邊,攤子上坐着披黑鬥篷的人,正在吃馄饨,細一看才知道是我們“最高領袖”蔣公在吃馄饨呢!吃完之後,頻頻誇贊連說味道不錯。
後來夏靈炳、何雪竹、楊揆一、朱傳經、賈士毅、沈肇年,還有當時市長吳國桢,紛紛來嘗,也都成了這個馄饨攤上的常客了。
攤主對來吃馄饨的客人,一視同仁,絕無厚此薄彼的分野。
王雪艇先生說:“輔益裡的馄饨固然在武漢首屈一指,而賣馄饨的夷簡渾穆,更是難能可貴。
”抗戰勝利複員,故友李藻孫由水路出川,道經武漢,還特地到輔益裡吃過一次馄饨
帶餡兒的面食,我是比較喜歡吃馄饨,因為馄饨帶湯。
馄饨皮不管是軋的也好,擀的也好,都不會太厚。
至于餃子皮可就說不定了,有的人家擀的皮真比銅錢還厚,如果餡子再拌得不地道,這種餃子簡直沒法下咽,所以甯可吃馄饨而不吃餃子。
我在讀書時期,學校門外有個啞巴院,雖有通路,可是七彎八拐兩個人僅能擦身而過,所以大家給它取名九道灣。
此處有賣燙面餃兒的,賣燒餅油條粳米粥的,賣肉片口蘑豆腐腦兒的,還有一個賣馄饨的,大家設攤列肆棚傘相接,同學們午間民生問題都可解決,就不必吃學校包飯受夥食房的氣了。
賣馄饨的姓崔,戴着一副寬邊眼鏡,說話慢吞吞的,大家公送外号“老夫子”。
他的馄饨雖然是純肉餡兒,可是肌質脍膩,筋絡剔得幹幹淨淨。
人家下馄饨的湯,是用豬骨頭雞架子熬的,他用排骨肉、老母雞煨湯,所以他的馄饨特别好吃;馄饨吃膩了,讓他下幾個肉丸子更是滑香适口。
北平下街馄饨挑子,我吃過不少,誰也沒有老崔的馄饨合口味。
來到台灣遇見一位在北平給CAT航空公司管夥食的趙濟先生,他也認識老崔,他說老崔每天晚上都出挑子下街賣馄饨,在東北城老主顧都說老崔的馄饨算是一絕,那就無怪其然啦! 在北平大酒缸喝酒,酒足飯飽之後不是來碗羊雜碎,就是喝碗馄饨。
馄饨而曰喝,是把它當成湯啦。
把着西四牌樓磚塔胡同有個大酒缸叫三義合,酒裡不摻紅礬更不下鴿子糞,所以西城愛靠大酒缸的酒客們,沒事都喜歡到三義合叫兩角酒解解悶兒。
因為酒客多,門口各種小吃也就五花八門,列鼎而食,無所不有了。
有份馄饨挑子,挑主大家都叫他破皮襖,日子久了,他姓甚名誰,也就沒人知道了。
他的馄饨倒沒什麼特别,湯是滾水一鍋,既沒豬骨頭,更沒雞架子,鍋邊上擺滿了瓶瓶罐罐的作料,他東抓一點西抓一點,馄饨端上來就是一碗清醇沉郁醒酒的好湯,您說絕不絕?江南俞五(振飛)在北平時住瑪噶喇廟,三天兩頭沒事晚上往三義合跑,您就知道三義合的魅力有多大啦。
北平八大胡同的陝西巷,有一家小吃店,名叫陶陶,白天是蘇廣成衣店,到了夜闌人靜,收拾剪尺案闆,就變成陶陶小吃,專供倌人們陪伴恩相好來消夜了。
荠菜在南方屬于山蔬野菜,原田間俯拾皆是,北方人根本不認荠菜,南人北來能吃到荠菜,覺得總可稍慰莼羹鲈脍之思。
陶陶的荠菜馄饨,可以說是獨沽一味。
每天到天壇采回來的荠菜,數量不多,去太晚賣完了隻好明晚請早了。
在北平隻江浙人家飯菜裡偶然可以吃到荠菜,至于以上海小吃号召的五芳齋,也沒有荠菜馄饨賣,所以在南方人眼裡,這種野蔬還視同珍品呢! 後來筆者到漢口工作,每天總要忙到午夜一兩點鐘,于是養成吃消夜的習慣。
當時我住在雲樵路的輔益裡,在弄堂口過街樓下,每晚有個賣馄饨面的,弄堂裡的住戶,都喜歡讓他下一碗馄饨面送到家裡去吃,所以生意雖好,可是坐在攤子上吃的人并不多。
有一晚外面小雨迷蒙,工作太久了想出去吃碗馄饨舒散一下筋骨,走到馄饨攤子前,看見宣鐵吾站在攤子的左邊,攤子上坐着披黑鬥篷的人,正在吃馄饨,細一看才知道是我們“最高領袖”蔣公在吃馄饨呢!吃完之後,頻頻誇贊連說味道不錯。
後來夏靈炳、何雪竹、楊揆一、朱傳經、賈士毅、沈肇年,還有當時市長吳國桢,紛紛來嘗,也都成了這個馄饨攤上的常客了。
攤主對來吃馄饨的客人,一視同仁,絕無厚此薄彼的分野。
王雪艇先生說:“輔益裡的馄饨固然在武漢首屈一指,而賣馄饨的夷簡渾穆,更是難能可貴。
”抗戰勝利複員,故友李藻孫由水路出川,道經武漢,還特地到輔益裡吃過一次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