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花樣多
關燈
小
中
大
山西朋友都認為穆大嫂炒的貓耳朵,因為腕力足,鐵勺翻得高,火力夠,加上小河蝦特别鮮,所以比在太谷祁縣吃的貓耳朵還要夠味。
撥魚兒 平津家庭主婦大概都會做“撥魚兒”。
在大碗裡把面和得較稀,用一根筷子順間隔,不要着碗沿兒,撥成長條,下在鍋裡,就成啦。
在山西,撥得短而兩頭尖的叫“撥魚兒”,兩頭齊而且面條比較長的叫“剔尖”,是有分别的。
河北省人沒有那份手藝,隻好剔尖、撥魚兒不分啦。
做這種面食,面首先要和得恰到好處。
先師蔭桐夫子有個廚師劉順,從小就在祁縣老家執役,據說他在祁縣就是出了名的剔尖高手。
他把和得略稀的面,放在平邊的瓷盤子裡,用一根筷子把面剔成細條下鍋,一口氣撥完一盤,一根長面條中間不斷,一根面煮一鍋所謂富貴不到頭,真是神乎其技矣。
柳葉兒 “柳葉兒”是把面擀成薄片,用刀斜切,每一根都是一頭寬一頭尖,形如柳樹葉子,把它放在鍋裡煮這叫柳葉湯。
北平人辦喪事如果夜裡放焰口,等焰口下台,喪家請僧道喇嘛消夜,一定都用柳葉湯,所以北平人嫌忌諱,平日沒有随便做碗柳葉湯吃的。
壓合落 “壓合落”,山西人叫河撈,其實叫壓合落才合情理。
記得前幾個月姜增亮先生在報上畫過一幅“合落床子”。
這種特制“床子”多半是棗木做的,架在竈上,把面和好,放在床子當中圓錐形洞中,下有鋼片鑿上漏孔,用杠杆推壓活塞,面從漏孔中被壓成細條直落鍋中,顧名思義,叫壓合落比叫河撈來得貼切。
同時壓合落用豆面、荞面等類來做,比較有咬勁、順口,如果用白面來做,反而不如雜糧做的擋口了。
撚撚轉 “撚撚轉”,山西土話叫“抿蛆蛆”,用燕麥或荞面和成面團,從一種特制“手擠子”中壓擠下去,這種擠出的面的形狀,有點像蠶寶寶幼蟲,松散勁爽,用焦熘肉絲拌着吃,不但耐饑,而且爽口。
所以出外短程旅行,吃了撚撚轉可以一天不餓,不過必要條件是一路飲水無缺,因為吃了撚撚轉最易叫渴,如果沒地方喝點茶水,那可就慘啦! 拖葉兒 “拖葉兒”,是把菠菜或白菜、扁豆、茄子切絲,在面糊裡一蘸,下在高湯裡煮熟來吃,既營養又實惠(尤其受老年牙齒不好的人歡迎),冬天來吃,最為落胃。
據說拳民之亂,慈禧、光緒倉皇蒙塵西奔,懷來知縣吳漁川曾進過拖葉兒充饑,後太後回銮,想起蒙塵時饑寒交迫時吃得有滋有味,還偶或傳知壽膳房做一餐拖葉兒吃,用以警惕呢! 搓搓兒 太谷還有一種面叫“搓搓兒”,是把面和好,不切不溜,用手把面搓成細面條,難在又勻又快。
孔庸之先生有一年帶我去參觀銘賢大學,他老人家的表弟婦,在家鄉是做面食的高手,為了歡迎孔氏,曾經表演過一次。
在以往,刀切面條,細同一窩絲的我都吃過,像這樣用手搓得又勻又細的面,還是第一次吃到哩!尤其是用口蘑肉片勾的醋鹵,現在想起來,還饞涎欲滴念念不忘。
總而言之一句話,講做面食,依筆者個人的體會,哪省也比不過山西去。
我們外省人頂多嘗過五六十種,已經算是不得了了,據老一輩的人說,還有一大半,我們沒嘗過哩!希望在台的晉省同胞,知道多少,就把它一一寫下來,免得這些做面食的方法失傳。
撥魚兒 平津家庭主婦大概都會做“撥魚兒”。
在大碗裡把面和得較稀,用一根筷子順間隔,不要着碗沿兒,撥成長條,下在鍋裡,就成啦。
在山西,撥得短而兩頭尖的叫“撥魚兒”,兩頭齊而且面條比較長的叫“剔尖”,是有分别的。
河北省人沒有那份手藝,隻好剔尖、撥魚兒不分啦。
做這種面食,面首先要和得恰到好處。
先師蔭桐夫子有個廚師劉順,從小就在祁縣老家執役,據說他在祁縣就是出了名的剔尖高手。
他把和得略稀的面,放在平邊的瓷盤子裡,用一根筷子把面剔成細條下鍋,一口氣撥完一盤,一根長面條中間不斷,一根面煮一鍋所謂富貴不到頭,真是神乎其技矣。
柳葉兒 “柳葉兒”是把面擀成薄片,用刀斜切,每一根都是一頭寬一頭尖,形如柳樹葉子,把它放在鍋裡煮這叫柳葉湯。
北平人辦喪事如果夜裡放焰口,等焰口下台,喪家請僧道喇嘛消夜,一定都用柳葉湯,所以北平人嫌忌諱,平日沒有随便做碗柳葉湯吃的。
壓合落 “壓合落”,山西人叫河撈,其實叫壓合落才合情理。
記得前幾個月姜增亮先生在報上畫過一幅“合落床子”。
這種特制“床子”多半是棗木做的,架在竈上,把面和好,放在床子當中圓錐形洞中,下有鋼片鑿上漏孔,用杠杆推壓活塞,面從漏孔中被壓成細條直落鍋中,顧名思義,叫壓合落比叫河撈來得貼切。
同時壓合落用豆面、荞面等類來做,比較有咬勁、順口,如果用白面來做,反而不如雜糧做的擋口了。
撚撚轉 “撚撚轉”,山西土話叫“抿蛆蛆”,用燕麥或荞面和成面團,從一種特制“手擠子”中壓擠下去,這種擠出的面的形狀,有點像蠶寶寶幼蟲,松散勁爽,用焦熘肉絲拌着吃,不但耐饑,而且爽口。
所以出外短程旅行,吃了撚撚轉可以一天不餓,不過必要條件是一路飲水無缺,因為吃了撚撚轉最易叫渴,如果沒地方喝點茶水,那可就慘啦! 拖葉兒 “拖葉兒”,是把菠菜或白菜、扁豆、茄子切絲,在面糊裡一蘸,下在高湯裡煮熟來吃,既營養又實惠(尤其受老年牙齒不好的人歡迎),冬天來吃,最為落胃。
據說拳民之亂,慈禧、光緒倉皇蒙塵西奔,懷來知縣吳漁川曾進過拖葉兒充饑,後太後回銮,想起蒙塵時饑寒交迫時吃得有滋有味,還偶或傳知壽膳房做一餐拖葉兒吃,用以警惕呢! 搓搓兒 太谷還有一種面叫“搓搓兒”,是把面和好,不切不溜,用手把面搓成細面條,難在又勻又快。
孔庸之先生有一年帶我去參觀銘賢大學,他老人家的表弟婦,在家鄉是做面食的高手,為了歡迎孔氏,曾經表演過一次。
在以往,刀切面條,細同一窩絲的我都吃過,像這樣用手搓得又勻又細的面,還是第一次吃到哩!尤其是用口蘑肉片勾的醋鹵,現在想起來,還饞涎欲滴念念不忘。
總而言之一句話,講做面食,依筆者個人的體會,哪省也比不過山西去。
我們外省人頂多嘗過五六十種,已經算是不得了了,據老一輩的人說,還有一大半,我們沒嘗過哩!希望在台的晉省同胞,知道多少,就把它一一寫下來,免得這些做面食的方法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