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疵僞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價格很是不低。
我最初不明白為何能發出寶光,經過詳細考證,才知道是用重金定制的。
一切物料都以舊的器物作為标準,絲毫不差。
因此有人明明知道是新制品,也出高價購買。
聽說有某西洋人以數百金定制瓷瓶一對,就是這一類。
近年此種最精之新制,仿康熙者以純色釉為多,尤以豇豆紅者為最精,青花亦佳,但花卉耳。
仿雍正者竟作堆料款,然終易于判别。
仿乾隆者以五彩為多,人物有極精者,必以舊日貢品為标本者矣。
惟康、雍人物,無論青花、五彩,均不能悉肖,康彩尤不易仿也。
【譯文】 近些年來,這種最精的新制仿康熙瓷器以純色釉居多數,尤其以豇豆紅的為最精良,青花制品也很不錯,但隻限于花卉而已。
仿雍正瓷器竟有作堆料款,但畢竟易于辨别。
仿乾隆的以五彩居多,所畫人物有極精的,一定是以舊日的貢品作為模仿的标本了。
唯有康熙、雍正年間的人物,無論青花、五彩,仿品都不能完全相似,而康熙彩繪最不易模仿。
又近年仿康、雍之品,肆夥每對鑒藏家言(1),謂是乾隆、道光所仿,此君子欺以其方之術也(2)。
然老眼無花者,則目笑存之耳。
【注釋】 (1)肆夥:舊時店鋪裡的夥計。
(2)君子欺以其方:謂君子方正,常常不提防小人的詭計,所以容易上當。
《孟子·萬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本此化出。
【譯文】 還有近年來仿康熙、雍正時的瓷器,店夥計常對收藏家說,是乾隆、道光年間所仿制的。
這是“君子欺以其方”的騙術。
但老于此道不被其蒙蔽的人,就以眼神笑之而不去戳穿罷了。
瓷質之地,其變遷亦夥矣。
康之與乾,乾之與道,皎然可見者也。
同、光間之與前數代,亦皎然可見者也。
所難者,近年精緻之品,直逼乾隆。
若道光,更有過無不及。
所不逮者,獨康、雍耳。
此則最易炫人者欤? 【譯文】 瓷器的質地,變化也非常多。
如康熙與乾隆、乾隆與道光相比,都是顯而易見的。
同治、光緒年間的與此前數代相比,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難于識别的,近年來精制的仿品,真如乾隆時的。
與道光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趕不上的,隻有康熙、雍正時的水平而已。
這是最容易迷惑人的吧。
款字之鑒别,亦不易易。
道光至光緒初所仿前代款字,猶不甚笃似。
若近年之款字,恒有與乾隆時官窯絲毫無二者。
但憑是以辨真僞,殆不僅皮相之譏。
故藉繪事以察新舊,而繪事之精者,足以颉颃前代也。
藉瓷質以察真僞,而瓷質之精者,又足魚目混珠也。
論款字則絲毫無二,論彩色十得八九,所略欠之一二成,亦容易忽略也。
然則執何術以察之?曰:所終遜于前代者,但胎、釉上之研究耳。
然非極細心巨眼,猶未能以察别之也。
【譯文】 款字的鑒别,也不是很容易。
道光到光緒初年所模仿的前代款字,還不是很相似。
如近年所仿款字,經常有與乾隆官窯絲毫沒有兩樣的。
但是僅憑這一方面來判别真僞,恐怕不止會招緻隻看表面的譏諷。
所以從繪畫來考察新舊,而繪畫精良的足以抗衡前代。
從瓷質來辨别真僞,而瓷質精良的又足以魚目混珠。
從款字看則絲毫沒有差異,從彩色看十得八九,所稍欠的一二分也容易忽略。
那麼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辨别真僞呢?可說其所以終究不及前代的,隻有胎、釉方面的考究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極為細心和眼光銳利,還是不能看出區别的。
明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精制作僞之瓷品,必有一二特點與舊物相同之證,乃用手術以惑人者也。
鑒家偶不留意,見此一二特點,即深信不疑,殊不知一二特點之外,仍有圖窮匕見之處。
或瞀于内觀(1),或震于外铄,或炫于标榜,遂至熟視無睹,以訛傳訛,此所以往往有棄周鼎而寶康瓠者(2)。
【注釋】 (1)瞀(mào):俯視。
内觀:即内視。
道家的修養方法之一。
謂不觀外物,絕念無想。
(2)棄周鼎而寶康瓠(hù):謂棄優用劣,舍貴取賤。
《文選》卷六十賈誼《吊屈原文》:“斡棄周鼎兮寶康瓠。
”本此化出。
周鼎,周朝的鼎。
康瓠,空壺,破瓦壺。
【譯文】 作僞之精的瓷器,必然有一二特點與舊器物相同的特征,這是做手腳以迷惑人的。
鑒賞家一不小心,看到一二特别之處,就深信不疑。
豈不知一二特點之外,還有到底無法掩飾的地方。
或者受惑于其内部的情況,或者被驚于其外表的光彩,或者迷目于其所标榜,以緻熟視無睹,以訛傳訛。
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常常棄周鼎而寶康瓠的原因。
仿制之品,自來所有,而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或但書舊款者,則谥之曰僞。
此殆萌芽于道、鹹間,至同、光間而漸盛,至光緒末則滿坑滿谷(1)。
其作僞而尚精者,皆近數年所制品也。
道、鹹制器,間冒雍、乾款耳。
獨至光緒以來,則康、雍、乾以上溯明代,無不有冒托之款矣。
【注釋】 (1)滿坑滿谷:本《莊子·天運》:“在谷滿谷,在坑滿坑。
”謂道之流行無不用遍,此以形容數量極多而充滿、擁擠的狀态。
【譯文】 仿制品曆來所常有,但工藝和材料不及古代,有的隻摹仿形式,有的隻題寫舊款識,就稱作僞。
作僞大約始于道光、鹹豐年間,到同治、光緒年間漸漸盛行,到光緒末年則
我最初不明白為何能發出寶光,經過詳細考證,才知道是用重金定制的。
一切物料都以舊的器物作為标準,絲毫不差。
因此有人明明知道是新制品,也出高價購買。
聽說有某西洋人以數百金定制瓷瓶一對,就是這一類。
近年此種最精之新制,仿康熙者以純色釉為多,尤以豇豆紅者為最精,青花亦佳,但花卉耳。
仿雍正者竟作堆料款,然終易于判别。
仿乾隆者以五彩為多,人物有極精者,必以舊日貢品為标本者矣。
惟康、雍人物,無論青花、五彩,均不能悉肖,康彩尤不易仿也。
【譯文】 近些年來,這種最精的新制仿康熙瓷器以純色釉居多數,尤其以豇豆紅的為最精良,青花制品也很不錯,但隻限于花卉而已。
仿雍正瓷器竟有作堆料款,但畢竟易于辨别。
仿乾隆的以五彩居多,所畫人物有極精的,一定是以舊日的貢品作為模仿的标本了。
唯有康熙、雍正年間的人物,無論青花、五彩,仿品都不能完全相似,而康熙彩繪最不易模仿。
又近年仿康、雍之品,肆夥每對鑒藏家言(1),謂是乾隆、道光所仿,此君子欺以其方之術也(2)。
然老眼無花者,則目笑存之耳。
【注釋】 (1)肆夥:舊時店鋪裡的夥計。
(2)君子欺以其方:謂君子方正,常常不提防小人的詭計,所以容易上當。
《孟子·萬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本此化出。
【譯文】 還有近年來仿康熙、雍正時的瓷器,店夥計常對收藏家說,是乾隆、道光年間所仿制的。
這是“君子欺以其方”的騙術。
但老于此道不被其蒙蔽的人,就以眼神笑之而不去戳穿罷了。
瓷質之地,其變遷亦夥矣。
康之與乾,乾之與道,皎然可見者也。
同、光間之與前數代,亦皎然可見者也。
所難者,近年精緻之品,直逼乾隆。
若道光,更有過無不及。
所不逮者,獨康、雍耳。
此則最易炫人者欤? 【譯文】 瓷器的質地,變化也非常多。
如康熙與乾隆、乾隆與道光相比,都是顯而易見的。
同治、光緒年間的與此前數代相比,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難于識别的,近年來精制的仿品,真如乾隆時的。
與道光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趕不上的,隻有康熙、雍正時的水平而已。
這是最容易迷惑人的吧。
款字之鑒别,亦不易易。
道光至光緒初所仿前代款字,猶不甚笃似。
若近年之款字,恒有與乾隆時官窯絲毫無二者。
但憑是以辨真僞,殆不僅皮相之譏。
故藉繪事以察新舊,而繪事之精者,足以颉颃前代也。
藉瓷質以察真僞,而瓷質之精者,又足魚目混珠也。
論款字則絲毫無二,論彩色十得八九,所略欠之一二成,亦容易忽略也。
然則執何術以察之?曰:所終遜于前代者,但胎、釉上之研究耳。
然非極細心巨眼,猶未能以察别之也。
【譯文】 款字的鑒别,也不是很容易。
道光到光緒初年所模仿的前代款字,還不是很相似。
如近年所仿款字,經常有與乾隆官窯絲毫沒有兩樣的。
但是僅憑這一方面來判别真僞,恐怕不止會招緻隻看表面的譏諷。
所以從繪畫來考察新舊,而繪畫精良的足以抗衡前代。
從瓷質來辨别真僞,而瓷質精良的又足以魚目混珠。
從款字看則絲毫沒有差異,從彩色看十得八九,所稍欠的一二分也容易忽略。
那麼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辨别真僞呢?可說其所以終究不及前代的,隻有胎、釉方面的考究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極為細心和眼光銳利,還是不能看出區别的。
明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精制作僞之瓷品,必有一二特點與舊物相同之證,乃用手術以惑人者也。
鑒家偶不留意,見此一二特點,即深信不疑,殊不知一二特點之外,仍有圖窮匕見之處。
或瞀于内觀(1),或震于外铄,或炫于标榜,遂至熟視無睹,以訛傳訛,此所以往往有棄周鼎而寶康瓠者(2)。
【注釋】 (1)瞀(mào):俯視。
内觀:即内視。
道家的修養方法之一。
謂不觀外物,絕念無想。
(2)棄周鼎而寶康瓠(hù):謂棄優用劣,舍貴取賤。
《文選》卷六十賈誼《吊屈原文》:“斡棄周鼎兮寶康瓠。
”本此化出。
周鼎,周朝的鼎。
康瓠,空壺,破瓦壺。
【譯文】 作僞之精的瓷器,必然有一二特點與舊器物相同的特征,這是做手腳以迷惑人的。
鑒賞家一不小心,看到一二特别之處,就深信不疑。
豈不知一二特點之外,還有到底無法掩飾的地方。
或者受惑于其内部的情況,或者被驚于其外表的光彩,或者迷目于其所标榜,以緻熟視無睹,以訛傳訛。
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常常棄周鼎而寶康瓠的原因。
仿制之品,自來所有,而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或但書舊款者,則谥之曰僞。
此殆萌芽于道、鹹間,至同、光間而漸盛,至光緒末則滿坑滿谷(1)。
其作僞而尚精者,皆近數年所制品也。
道、鹹制器,間冒雍、乾款耳。
獨至光緒以來,則康、雍、乾以上溯明代,無不有冒托之款矣。
【注釋】 (1)滿坑滿谷:本《莊子·天運》:“在谷滿谷,在坑滿坑。
”謂道之流行無不用遍,此以形容數量極多而充滿、擁擠的狀态。
【譯文】 仿制品曆來所常有,但工藝和材料不及古代,有的隻摹仿形式,有的隻題寫舊款識,就稱作僞。
作僞大約始于道光、鹹豐年間,到同治、光緒年間漸漸盛行,到光緒末年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