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雜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京)。
後渡江往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傳佛法于慧可。
彌勒:梵語Maitreya音譯,意譯“慈氏”,佛中之未來佛。
其像坦胸露腹,笑容可掬,世上多見。
【譯文】 素三彩的佛像,面部及手足處多不塗釉,有極為莊嚴的,有極為潇灑的。
如系廣窯、歐窯的制品,面部露胎的地方往往呈黑色,其衣服多為藍色,達摩、彌勒之類均是如此。
觀世音之像(1),以粉定者為最殊尤。
餘則明清制品,亦有極精者。
大抵以純白為貴。
若五色華美者,似非大士本色矣(2)。
建窯之觀音,以手捏者為最佳,其手指間往往能透見背面也。
【注釋】 (1)觀世音:即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
其名義為“觀察(世間民衆的)聲音”的菩薩。
原為男身,後世為女相,貌端莊慈祥,佛教以其能觀聽聲音而至,救苦救難,普度衆生。
(2)大士:原指德行高尚的人,此特指觀世音菩薩。
本色:本來面貌。
【譯文】 觀世音的瓷像,以粉定的為最好。
其他就是明、清制品,也有非常精緻的。
大緻以純白色為上。
若是五色華美的,似乎不是大士的本色了。
建窯的觀音像,以手捏的為最佳,其手指間往往能透視到背面。
明 德化窯觀音像 福、祿、壽三星之屬(1),五彩斑斓,多做廳堂供品,然未免有伧俗氣象(2)。
【注釋】 (1)福、祿、壽三星:道教傳說中分别主持人間福、祿、壽的三個神仙,在天為三星。
民間繪畫常作三個老者,一為福星手拿一個“福”字,一為祿星捧着金元寶,一為壽星拄拐托着壽桃。
(2)伧俗:粗俗鄙陋。
【譯文】 福、祿、壽三星之類的,五彩斑斓,大多作廳堂供品,然而不免有粗俗之氣。
瓷品作小兒欹卧等狀,置之案頭,亦屬清玩之一(1),并堪作壓紙之用(2)。
【注釋】 (1)清玩:清雅的玩品。
多指書畫、金石、古器、盆景等玩賞之物。
(2)壓紙:即鎮紙。
【譯文】 瓷器作成兒童側卧等形狀,擺在案頭,也屬清玩之一,并且可作鎮紙之用。
無論人物、鳥獸,概謂之像生器具。
若仿均雙鹿、雙馬,奕奕如生,隽品也。
至雙獅亦頗可玩,而稍嫌于笨重,不如雙象之名貴。
雙鶴亦矯矯可觀,至五彩雙雞,則品斯下矣。
【譯文】 無論人物、鳥獸,一概稱作像生器具。
如仿均窯的雙鹿、雙馬,栩栩如生,真是精緻之作。
至于雙獅也很可玩賞,隻是稍嫌笨重,不如雙象的名貴。
雙鶴也很矯健可供觀賞,至于五彩雙雞,就品格低下了。
象亦有單個者,乾窯馴象,身作米色,體五彩文繡,至精美也。
背馱一器,可作插香之用,案頭清供,亦殊雅玩。
【譯文】 象也有單個的,乾隆官窯所制馴象全身米色,繪有五彩紋繡,異常精美。
背馱一件器物,可以作插香之用,在案頭作為清供,也是非常好的雅玩。
鹿也、馬也、兔也、狗也,有雙者,亦有單者。
雙者不可必得,則單者亦足清玩。
馬有三彩者,狗有紅黑者,雍、乾間品,頗屬可喜。
【譯文】 鹿、馬、兔、狗,有成雙的,也有單個的。
成雙的未必可得,而單個的也足以清賞。
馬有三彩的,狗有紅、黑的,雍正、乾隆年間的制品頗為可愛。
瓷狗,在清中葉嘗喜制之,小者往往混于洋瓷。
蓋乾、嘉當時,泰西已有流入者矣。
【譯文】 瓷狗在清代中期曾喜歡制作,小的常常混入于洋瓷。
因為乾隆、嘉慶年間,西洋制品已然有所流入了。
嘗見有一瓷品作蹲獸狀,不知其為獅欤、狻猊欤、狗欤(1)?但極怪而已,底甚平,背有一孔,意者亦作插香之用,為獸爐之别派耶? 【注釋】 (1)狻猊(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随之吞煙吐霧。
【譯文】 曾經見過一件瓷器作蹲獸狀,不知其為獅子、狻猊還是狗?但感覺非常奇怪。
底部很平,背部有一小孔,想必也可用來插香,是獸形爐的别派? 【點評】 本章介紹除“瓶罐”、“杯盤”之外的各種瓷器而統稱為“雜具”,有以下幾類: 一是文房器具。
包括印盒、筆筒、筆洗、水盂、水盅、畫碟、墨床、筆架、鎮紙、漿盒、屏風、筆管、水滴等。
二是生活器具。
包括花盆、窯缸、燭台、香爐、扇匣、瓷燈、瓷塔、圓盒、果盒、嗽具、酒壺、醋壺、多穆壺、鼻煙壺、四方盂、豆、羹匙等。
三是供祭器具。
包括佛像、觀音像、福祿壽三星像。
四是像生器具。
包括仿小兒欹卧以及鳥獸形象等。
這種對瓷器雜項的分類方法,雖不無借鑒的因素,但總體為瓷史上首創,值得研究者遵循參考。
本章介紹于每種器具,又都盡所能知,述其型制用途,曆代沿革,古品仿作,價值高下,乃至特殊制法等。
尤以對各種器具樣式花色的介紹最見功力,如說印盒雲:“泥均有渾圓者,有六角者,藍暈濃點,亦殊足珍。
印合之式,曰饅頭,曰戰鼓,口磨盤,曰荸荠,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曰正方,曰長方,曰海棠,曰桃形,曰瓜形,曰果形,遞衍遞嬗,制愈變,形愈巧矣。
”可謂詳細具體;又如說瓷塔雲:“瓷塔有極巨者,高三、四尺,層層疊疊,又可一一拆卸。
小者亦分數層,高可及尺之譜,亦能一一拆卸也。
又有兼作香爐用者,最下一層可以焚香,而上數層均有孔以出香煙,制亦精巧。
若不拆卸者,則作佛龛形,中坐一佛,作合十狀,塔頂則五寶紛纭,舍利璀璨,一望而知為清宮供奉之器也。
”可謂深入腠理。
讀本章,于瓷器雜具之種類衆多,品樣豐富,可見古代中國人生活的複雜性和藝術性,更可見瓷器這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關系的密切,而此書作為瓷器考古鑒識之作,既是瓷學之專書,也是治社會史良好的參考。
而作者于其所述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态度嚴謹,卻大都言之鑿鑿,又可見其精于此道,成竹在胸。
至于本章分門别類,層遞而下,語言簡潔而委曲盡意,則具見作者文學家本色。
後渡江往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傳佛法于慧可。
彌勒:梵語Maitreya音譯,意譯“慈氏”,佛中之未來佛。
其像坦胸露腹,笑容可掬,世上多見。
【譯文】 素三彩的佛像,面部及手足處多不塗釉,有極為莊嚴的,有極為潇灑的。
如系廣窯、歐窯的制品,面部露胎的地方往往呈黑色,其衣服多為藍色,達摩、彌勒之類均是如此。
觀世音之像(1),以粉定者為最殊尤。
餘則明清制品,亦有極精者。
大抵以純白為貴。
若五色華美者,似非大士本色矣(2)。
建窯之觀音,以手捏者為最佳,其手指間往往能透見背面也。
【注釋】 (1)觀世音:即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
其名義為“觀察(世間民衆的)聲音”的菩薩。
原為男身,後世為女相,貌端莊慈祥,佛教以其能觀聽聲音而至,救苦救難,普度衆生。
(2)大士:原指德行高尚的人,此特指觀世音菩薩。
本色:本來面貌。
【譯文】 觀世音的瓷像,以粉定的為最好。
其他就是明、清制品,也有非常精緻的。
大緻以純白色為上。
若是五色華美的,似乎不是大士的本色了。
建窯的觀音像,以手捏的為最佳,其手指間往往能透視到背面。
明 德化窯觀音像 福、祿、壽三星之屬(1),五彩斑斓,多做廳堂供品,然未免有伧俗氣象(2)。
【注釋】 (1)福、祿、壽三星:道教傳說中分别主持人間福、祿、壽的三個神仙,在天為三星。
民間繪畫常作三個老者,一為福星手拿一個“福”字,一為祿星捧着金元寶,一為壽星拄拐托着壽桃。
(2)伧俗:粗俗鄙陋。
【譯文】 福、祿、壽三星之類的,五彩斑斓,大多作廳堂供品,然而不免有粗俗之氣。
瓷品作小兒欹卧等狀,置之案頭,亦屬清玩之一(1),并堪作壓紙之用(2)。
【注釋】 (1)清玩:清雅的玩品。
多指書畫、金石、古器、盆景等玩賞之物。
(2)壓紙:即鎮紙。
【譯文】 瓷器作成兒童側卧等形狀,擺在案頭,也屬清玩之一,并且可作鎮紙之用。
無論人物、鳥獸,概謂之像生器具。
若仿均雙鹿、雙馬,奕奕如生,隽品也。
至雙獅亦頗可玩,而稍嫌于笨重,不如雙象之名貴。
雙鶴亦矯矯可觀,至五彩雙雞,則品斯下矣。
【譯文】 無論人物、鳥獸,一概稱作像生器具。
如仿均窯的雙鹿、雙馬,栩栩如生,真是精緻之作。
至于雙獅也很可玩賞,隻是稍嫌笨重,不如雙象的名貴。
雙鶴也很矯健可供觀賞,至于五彩雙雞,就品格低下了。
象亦有單個者,乾窯馴象,身作米色,體五彩文繡,至精美也。
背馱一器,可作插香之用,案頭清供,亦殊雅玩。
【譯文】 象也有單個的,乾隆官窯所制馴象全身米色,繪有五彩紋繡,異常精美。
背馱一件器物,可以作插香之用,在案頭作為清供,也是非常好的雅玩。
鹿也、馬也、兔也、狗也,有雙者,亦有單者。
雙者不可必得,則單者亦足清玩。
馬有三彩者,狗有紅黑者,雍、乾間品,頗屬可喜。
【譯文】 鹿、馬、兔、狗,有成雙的,也有單個的。
成雙的未必可得,而單個的也足以清賞。
馬有三彩的,狗有紅、黑的,雍正、乾隆年間的制品頗為可愛。
瓷狗,在清中葉嘗喜制之,小者往往混于洋瓷。
蓋乾、嘉當時,泰西已有流入者矣。
【譯文】 瓷狗在清代中期曾喜歡制作,小的常常混入于洋瓷。
因為乾隆、嘉慶年間,西洋制品已然有所流入了。
嘗見有一瓷品作蹲獸狀,不知其為獅欤、狻猊欤、狗欤(1)?但極怪而已,底甚平,背有一孔,意者亦作插香之用,為獸爐之别派耶? 【注釋】 (1)狻猊(suānní):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随之吞煙吐霧。
【譯文】 曾經見過一件瓷器作蹲獸狀,不知其為獅子、狻猊還是狗?但感覺非常奇怪。
底部很平,背部有一小孔,想必也可用來插香,是獸形爐的别派? 【點評】 本章介紹除“瓶罐”、“杯盤”之外的各種瓷器而統稱為“雜具”,有以下幾類: 一是文房器具。
包括印盒、筆筒、筆洗、水盂、水盅、畫碟、墨床、筆架、鎮紙、漿盒、屏風、筆管、水滴等。
二是生活器具。
包括花盆、窯缸、燭台、香爐、扇匣、瓷燈、瓷塔、圓盒、果盒、嗽具、酒壺、醋壺、多穆壺、鼻煙壺、四方盂、豆、羹匙等。
三是供祭器具。
包括佛像、觀音像、福祿壽三星像。
四是像生器具。
包括仿小兒欹卧以及鳥獸形象等。
這種對瓷器雜項的分類方法,雖不無借鑒的因素,但總體為瓷史上首創,值得研究者遵循參考。
本章介紹于每種器具,又都盡所能知,述其型制用途,曆代沿革,古品仿作,價值高下,乃至特殊制法等。
尤以對各種器具樣式花色的介紹最見功力,如說印盒雲:“泥均有渾圓者,有六角者,藍暈濃點,亦殊足珍。
印合之式,曰饅頭,曰戰鼓,口磨盤,曰荸荠,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曰正方,曰長方,曰海棠,曰桃形,曰瓜形,曰果形,遞衍遞嬗,制愈變,形愈巧矣。
”可謂詳細具體;又如說瓷塔雲:“瓷塔有極巨者,高三、四尺,層層疊疊,又可一一拆卸。
小者亦分數層,高可及尺之譜,亦能一一拆卸也。
又有兼作香爐用者,最下一層可以焚香,而上數層均有孔以出香煙,制亦精巧。
若不拆卸者,則作佛龛形,中坐一佛,作合十狀,塔頂則五寶紛纭,舍利璀璨,一望而知為清宮供奉之器也。
”可謂深入腠理。
讀本章,于瓷器雜具之種類衆多,品樣豐富,可見古代中國人生活的複雜性和藝術性,更可見瓷器這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關系的密切,而此書作為瓷器考古鑒識之作,既是瓷學之專書,也是治社會史良好的參考。
而作者于其所述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态度嚴謹,卻大都言之鑿鑿,又可見其精于此道,成竹在胸。
至于本章分門别類,層遞而下,語言簡潔而委曲盡意,則具見作者文學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