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雜具第九

關燈
最多,有洋瓷彩繪花鳥紋的,有紫砂挂釉而繪山水紋的,彩色精美,同類中首屈一指。

     北宋 青白釉三連盒 嗽具有數種,有上、下分作兩器者,有似兩器而實渾為一器者,均謂之痰盂。

    有如盒形,下為底而上為蓋,蓋有孔略似環形者,謂之痰盒。

    康之青花較巨,乾之五彩較小,均極精美可觀。

     【譯文】 嗽具有多種,有上下分作兩件的,有看似兩件而實際渾然一體的,均稱作痰盂。

    有仿盒形的,下面是底而上面是蓋,蓋子上有孔略似環形的,稱作痰盒。

    康熙時青花制品比較大,乾隆時五彩制品比較小,都十分精美可觀。

     酒壺式亦遞變,其高身長耳者,謂之提梁壺,彩繪至精。

    喜于豆青地夾五彩錦花,或錦地開光繪五色人物,于洋瓷尤多精緻,皆宮府所用品也。

    亦有仿均者,龍泉壺亦間有之,大抵仿明者居多。

     【譯文】 酒壺的樣式也相繼變化,其中高身長耳的稱作提梁壺,彩繪非常精美。

    喜好在豆青地上夾繪五彩錦花,或者錦地開光畫五色人物,洋瓷之中最多精良制品,都是宮廷内府所用的器具。

    也有仿均窯的制品,龍泉窯酒壺也偶爾有之,大體上以明代的仿品為多。

     桃形而無蓋有嘴者,名曰醋壺,亦曰醋滴。

    明制已有之,豆青、東青地青花夾紫者為多。

    其所以無蓋者,底有孔以納水,而不至淌出。

    制頗巧妙,乃防蠅蚋之侵入(1)。

     【注釋】 (1)蠅蚋(ruì):蒼蠅、蚊子。

    蚋,小蚊,又名沙蚊。

     【譯文】 桃形而無蓋有嘴的稱作醋壺,也稱作醋滴。

    明代制品已經有過,豆青、東青地青花夾紫的為多。

    這種壺沒有蓋的原因,是底部有孔可以貯水,而不至于流出。

    制作相當巧妙,乃是提防蚊蠅的進入。

     有一種壺,形甚特别,略如直截之竹筒,惟于上半截旁出一嘴,嘴作龍形,其蓋在頂處,甚平,不露蓋也。

    頂略同僧帽形,向嘴一邊較高,向背一邊斜矮,身有數截,純竹筒形,惟每截均繪花,乃素三彩龍、螭、海馬之屬,名曰多穆壺(1)。

    蓋内府以之盛牛乳者,其制乃滿蒙遺俗也“多穆”二字當系滿語。

     【注釋】 (1)多穆壺:元代流行壺式之一,為藏、蒙少數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

     【譯文】 還有一種壺的樣子非常特殊,大體似攔腰截斷的竹筒,隻是在上半截旁出一嘴,嘴作成龍形,其蓋在頂部很平而不露蓋。

    頂部差不多像僧人的帽子,朝向壺嘴的一邊比較高,朝向壺背的一邊斜下較矮,壺身分作數截,純似竹筒形狀,隻是每截都繪有花紋,乃素三彩龍、螭、海馬之類,叫做多穆壺。

    原為内府用來盛放牛奶的的器皿,其形制來源于滿族、蒙古族遺留的風俗和習慣“多穆”二字當系滿語。

     鼻煙壺,宋定者已有之,殆當時作藥瓶用耳。

    嘗見一宋定鼻煙壺,作一人形劉海仙狀(1),面目衣褶,一一欲活。

    尤妙者頭戴一帽,揭帽則挑煙之匙随之而起,殊有巧思。

    約高三寸餘,真宋朝物,信屬可貴。

     【注釋】 (1)劉海仙:指五代人劉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号海蟾子。

    燕山(今北京宛平)人,一說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曾仕後燕,據說後來成仙而去。

    民間流行的他的畫像作道士裝,長發披肩,短發覆額,頗為灑脫。

     【譯文】 鼻煙壺在宋代定窯瓷器已經有了,大約當時是作藥瓶用的。

    曾經見過一件宋代定窯的鼻煙壺,作一人如劉海仙的樣子,面目和衣褶均如生欲動。

    尤其精妙的是頭戴一帽,揭起帽子挑煙的小勺就随之而起,特别富有巧思。

    大約三寸多高,的确是宋代之物,實在可貴。

     鼻煙壺佳者,多至不可勝紀。

    大抵雍正者多渾圓而長,亦有六角,或青花,或夾紫,或釉裡紅,種種不一。

    而形體較巨者,亦可兼作小瓶用也。

    乾隆之制,形式較扁,種種均有,而以雕瓷五彩人物者為尤多。

     【譯文】 鼻煙壺好的,多到不能盡載。

    大概雍正年間的大多渾圓而長,也有六角的,或為青花,或為夾紫,或為釉裡紅,各不相同。

    而形體較大的,也可以兼做小瓶使用。

    乾隆年間的制品,樣式較扁,各種各樣的都有,而以雕瓷五彩人物的尤為多見。

     四方之盂,邊稍凹似海棠式,有豆青夾碎花,亦有全體金花、四圍作博古式者,又往往淺雕也。

    乾、嘉、道數朝,屢屢有之。

     【譯文】 四方形的盂,邊緣稍微凹進,如海棠的樣式,有豆青夾碎花,也有全體飾以金花、四角作仿古式的,而又往往采用淺雕。

    乾隆、嘉慶、道光各朝,不斷有此種制品。

     純廟時有瓷制祭品,形極奇麗,腰扁細而足豐,旁有兩耳,而耳又作飄帶狀也。

    上有蓋形,蓋之上則盛供具者,名之曰豆,恐尚非确稱耳。

     【譯文】 乾隆時有瓷制祭品,外形奇特而美麗,腰部扁細而足部豐腴,旁邊有兩隻耳朵,而耳朵又好似飄帶。

    上面有蓋形部分,蓋上就是盛放祭供器具的部分,稱作豆,恐怕還不是确切的稱呼吧。

     羹匙有極别緻者,匙之兩旁作鋸齒狀,柄瘦削而柄頭稍巨,略似如意形。

    又有匙作榄核形而極深者,有匙甚長略似船形,皆不外好奇之使然。

     【譯文】 羹匙也有極其别緻的,匙的兩旁作成鋸齒狀,匙柄瘦削而柄頭稍大,大體似如意的樣子。

    還有羹匙作橄榄核形而極深的,有的匙很長而大體如船形的,都不外乎因為好奇而使之如此的。

     瓷制佛像,有立者、有坐者,半臂袒裼,持寶塔諸法具,各有意态,亦頗足參禅悅。

    五彩莊嚴之佛像,多屬乾隆朝貢品,佛趺坐而垂目者,乃真官窯進禦者也。

     【譯文】 瓷制的佛像,有站立的,有坐的,袒露半邊手臂,手持寶塔等法器,神态各異,也很能獲得參悟禅意的喜悅。

    五彩莊嚴的佛像,多屬乾隆朝的貢品,佛翻足而坐雙目下垂的,乃是真正的官窯上貢皇帝的制品。

     素三彩佛像,面部及手足多不塗釉,有極莊嚴者,有極潇灑者。

    若廣窯、歐窯面部露胎者往往黑色,其衣服多藍色,達摩、彌勒之屬皆然(1)。

     【注釋】 (1)達摩:“菩提達摩”的省稱。

    亦作“達麼”、“達磨”。

    天竺高僧,禅宗初祖,本名菩提多羅。

    于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入中國,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