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雜具第九

關燈


     【譯文】 康熙青花花盆有極大的,圓形和六角形的都有,畫有松樹的特别蒼翠可愛。

    乾隆五彩的花盆異常精美,盆座的邊緣有的高達一寸,繪開光的各種景緻,尤其具有新奇豔麗的觀感。

     瓷缸大者養魚,小者置之案頭,可作清供之用,不必其定養魚也。

    口徑數寸至數尺不等。

    若案頭清供,大抵口徑數寸為最流行。

    均制最難得,仿者亦自不俗。

    明制有裡白外青、雲龍、獅子滾球諸花,亦頗堪供清賞。

     【譯文】 瓷缸大的養魚,小的放置在案頭,可作清賞之用,不一定用來養魚。

    口徑數寸至數尺不等。

    如果是放置案頭的清賞用品,大約以口徑數寸最為流行。

    均窯制品最為難得,仿制品也很是不俗。

    明代制品有裡白外青、雲龍、獅子滾球等花紋,也很适合作為清雅之擺設。

     郎窯瓷缸,裡與底作蘋果色,口邊則炒米色,外體深紅,寶光逼人,奇偉之品也。

    若釉裡紅或淺雕雲龍者,亦頗足貴。

    若青花紅魚繪魚藻者,雖康窯亦恒品耳。

     【譯文】 郎窯瓷缸的裡面和底部都是蘋果色,口邊則呈炒米色,外體呈深紅色,寶光逼人,乃是奇偉的制品。

    若是釉裡紅或淺雕雲龍的,也頗為珍貴。

    若是青花紅魚繪有魚藻的,即使為康熙官窯也屬普通而已。

     燭台之制,宋時已有之。

    至明萬曆,有雲龍、人物、香草、蓮瓣諸花彩。

    清制形式不一,最特别者,乃作象形背馱一壺,文繡蔽體,而背馱者恰以承燭,洵雅制也。

     【譯文】 燭台的制作在宋代已經有了。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有雲龍、人物、香草、蓮瓣等各種花彩。

    清代所制樣式不一,最為特别的是大象背馱一壺,遍體繡有花紋,而背馱之壺正好可以插燭,實在是雅緻的制品。

     常見宋制香爐一具,色之瑩潤,固無倫比,而底與足之釉異常勻淨,表面通體不見有露胎之處。

    蓋此種渾身挂釉,其入窯時系以鐵鈎鈎爐之裡面,吊器而燒,謂之吊燒,故表面全無露胎處者,職是之故。

     【譯文】 常見有宋代所制的一件香爐,釉色的瑩潤當然無與倫比,而底部和足部的釉色異常勻淨,通身上下,表面看不到露胎的地方。

    這種渾身挂釉,是在入窯燒造時用鐵鈎鈎入爐裡吊起來燒造的,稱作吊燒,所以表面完全沒有露胎的地方,便是這個原故。

     香爐在明代,喜作法花,獸形鼓起者尤為可喜。

    至康熙,則大而扁者往往無足,其式稍入時矣。

    若人物、八仙之屬,亦有佳品。

    乾窯大者,有仿古鼎形,宮廟中尤多巨制,五彩錦地,莊嚴絢爛,此等又俱橫款居多也。

     【譯文】 香爐在明代好作法花,獸形凸起的尤為可愛。

    到康熙年間就變成大而扁,往往無爐足,其形式比較趨于時尚了。

    如畫人物、八仙之類,也有很好的制品。

    乾隆官窯大的香爐有仿古鼎形的,宮廷廟宇中尤多巨大制品,五彩錦地顯得莊重而嚴肅,燦爛而有文彩,而這些又都是書橫款的為多數。

     元 青花纏枝花紋三足爐 扇匣亦有用瓷制者,明萬曆有雲龍回文扇匣。

    至清制頗罕,用洋瓷銅胎者則有之。

     【譯文】 扇匣也有用瓷制作的,明代萬曆年間有雲龍回文扇匣。

    至于清代制品比較少見,卻有保留原樣洋瓷銅胎的。

     瓷燈有仿漢雁足者(1),其釉色則仿汝之類,大抵明代雜窯也。

    至清乾、嘉貴尚五彩,制雖華腴而乏樸茂,式亦趨時不古矣。

    清中葉所制,竟有如洋油燈罩者,亦可以點燭罩之,有錦地開光及影青花不等。

     【注釋】 (1)雁足:燈名,即雁足燈。

    漢代流行燈具。

    以座為雁足形,銘以“雁足镫”,故稱。

     【譯文】 瓷燈有模仿漢代雁足式的制品,其釉色則是仿宋代汝窯之類,大概屬于明代的雜窯。

    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崇尚五彩制品,制作雖然華麗豐腴,但缺乏樸實厚重,樣式也趨于時尚而沒有古雅的韻味了。

    清代中期所制,竟然有像洋油燈罩的瓷燈,也可以點蠟燭罩在上面,有錦地開光和影青花等多種。

     瓷塔有極巨者,高三、四尺,層層疊疊,又可一一拆卸。

    小者亦分數層,高可及尺之譜,亦能一一拆卸也。

    又有兼作香爐用者,最下一層可以焚香,而上數層均有孔以出香煙,制亦精巧。

    若不拆卸者,則作佛龛形,中坐一佛,作合十狀(1),塔頂則五寶紛纭(2),舍利璀璨(3),一望而知為清宮供奉之器也。

     【注釋】 (1)合十:原為印度的一般敬禮,佛教徒亦沿用。

    兩手當胸,十指相合,表示敬意。

     (2)五寶紛纭:各種寶物衆多的樣子。

    五寶,泛指各種寶物。

    紛纭,寶物衆多的樣子。

     (3)舍利:梵語。

    意譯“身骨”,又名“舍利子”。

    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的堅硬珠狀物。

     【譯文】 瓷塔有極大的,高達三四尺,層層疊疊而矗立,又可以一一拆卸。

    小的也分作數層,高可達到一尺左右,也能一一拆卸。

    還有兼作香爐用的,最下一層可以焚香,而上面數層均有器孔可以排出香煙,制作也很精巧。

    至于不拆卸的,則做成佛龛形,中間坐着一尊佛雙手合十的樣子,塔頂則五寶紛纭,舍利璀璨,一看便知是清宮内供奉佛的用具。

     遼 白釉塔 圓盒有口徑闊幾及尺者,五彩盤龍,錦紋缭繞,大抵宮禁間以盛果餌者欤?中葉以後,洋瓷銅胎者興,不易碰損,純瓷之盒,遂罕有過巨者。

     【譯文】 圓盒有的口徑幾乎将近一尺,五彩盤龍,錦紋缭繞,大概是宮廷裡用來放水果、點心的吧?清代中期以後,因洋瓷銅胎興起,不易碰損,于是純瓷盒就很少有巨大的了。

     果盒亦謂之馔盒(1),乃合數個盤格,星羅棋布于中,略似七巧之版(2),而置種種食品于其内也。

    康窯最喜三彩,有由九格而至十餘格者。

    乾隆所制尤多,有洋瓷彩繪花鳥者,有紫砂挂釉繪山水者,彩色精美,冠絕等倫。

     【注釋】 (1)馔盒:盛裝食品的盒子。

    馔,飲食,吃喝。

     (2)七巧之版:也稱“七巧圖”、“智慧闆”,是漢族民間流傳的一種拼圖闆玩具。

     【譯文】 果盒也稱作馔盒,乃是集合數個盤格而星羅棋布當中,略似七巧闆的形式,而把各種食品放在裡面。

    康熙官窯最喜愛三彩,有由九格而至十餘格的果盒。

    乾隆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