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雜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宋制印合(1),以粉定為最精,式樣極扁,内容印泥處甚平淡也。
若哥窯,若泥均(2),亦佳。
哥窯印合,胎釉視常器較薄。
泥均有渾圓者,有六角者,藍暈濃點,亦殊足珍。
印合之式,曰饅頭,曰戰鼓,口磨盤,曰荸荠,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曰正方,曰長方,曰海棠,曰桃形,曰瓜形,曰果形,遞衍遞嬗,制愈變,形愈巧矣。
【注釋】 (1)印合:盛印泥的盒子。
(2)泥均:即廣窯仿均窯的作品。
【譯文】 宋代所制印盒以粉定最為精美,式樣極扁,盒内容納印泥處甚平甚淺。
其他的如哥窯、泥均所制的也很好。
哥窯的印盒,胎釉比普通印盒要薄。
泥均制品有的渾圓,有的六角形,帶有藍暈濃點,也極為珍貴。
印盒的式樣,稱名有饅頭、戰鼓、磨盤、荸荠、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六角、正方、長方、海棠、桃形、瓜形、果形等,繁衍變化,樣式愈變而形狀愈加精巧。
明制粉定印合,概無款識。
荸荠式者甚扁,制頗特别。
其他有作戰鼓形者,有作磨盤式者,種種不一。
又有粉定而描以青花者,秾郁麗密(1),一時無兩。
【注釋】 (1)秾郁:盛美,深厚。
麗密:華美而細密。
【譯文】 明代制作的粉定印盒,全都沒有款識。
荸荠式的很扁,制式很是特殊。
其他有作戰鼓形的,有作磨盤形的,各有不同。
還有粉定而描繪青花的制品,色彩濃郁富麗,一時無雙。
印合巨者,圓徑或七、八寸。
長方形者尤巨,乃當時钤禦玺之用也。
蓋繪龍形,雲霞缭繞,上方珍品(1),自殊凡近矣。
小者乃僅如栗,底器窩而深,無足而有微凹兩圈,堪以安置不欹(2)。
蓋之中間亦微凹,遠視恰如栗子狀也。
滿繪青花雲龍,亦精美可貴。
【注釋】 (1)上方:同“尚方”,漢代官署名。
主管制造、儲藏、供應帝王及皇宮中所用刀劍、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
此指内府。
(2)欹(qī):歪倒。
【譯文】 印盒大的,圓徑有七八寸。
長方形的尤其大,是當時皇帝钤印禦玺用的。
盒蓋上繪有龍紋,雲霞缭繞,作為皇上的珍品,自然不同于普通之物啊。
小的隻有栗子大小,器底凹而深,沒有底足,而有稍微凹進的兩道圈痕,可以放置而不倒。
盒蓋中間也稍微凹進,遠遠看來恰好似栗子形狀。
上面繪滿青花雲龍紋,也十分精美可貴。
宣德、成化、嘉靖、萬曆,皆有龍鳳青花印合,而以宣德為最美,成化次之。
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視一代。
官窯必繪龍。
其尋常客貨,山水居多,有極老壯蒼蔚者。
雖多率筆,然自不俗。
【譯文】 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各朝,均有龍鳳青花印盒,而以宣德制品最為精美,成化制品稍次。
清代初年的康熙青花也足稱雄當時。
官窯制品一定繪有龍紋。
其他尋常民窯制品,以畫山水為多,有畫得極為蒼老雄壯的。
雖然多有粗率之筆,但仍不同于凡俗。
乾隆官窯印合,以豆青地五彩規矩花為多,豆彩團花亦恒有之。
若作疏蒨之花者(1),頗為罕見。
【注釋】 (1)疏蒨:疏闊而俏麗。
【譯文】 乾隆官窯所制印盒,以豆青地五彩規矩花紋居多,豆彩團花紋也常有。
至于畫疏闊而俏麗花紋的,較為罕見。
康熙大筆筒,圓徑宏偉,所繪花彩,以人物為最奇瑰,花卉次之。
若書《滕王閣賦》、《歸去來辭》、《蘭亭序》等類(1),書法出入虞、柳,亦饒有别趣也。
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可謂别有匠心。
此等筆筒,底必有露胎闊圓圈一道,其正中處圓徑又往往凹下焉。
【注釋】 (1)《滕王閣賦》: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骈文篇名。
唐代王勃(649—676)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滕王閣在今江西南昌贛江濱。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于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
清 青花聖主得賢臣頌筆筒 【譯文】 康熙大筆筒,圓徑宏偉,所繪花彩以人物最為神奇瑰麗,花卉稍差。
至于書寫《滕王閣賦》、《歸去來辭》、《蘭亭序》之類,書法有似虞世南、柳公權,也頗有特别的情趣。
收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可以說别出心裁。
這類筆筒,底部必定有露胎的闊圓圈一道,其正中處圓的一塊又常常凹下去。
筆筒雕瓷者,辄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楊系馬之類為多(1),良工陳國治、王炳榮頗善斯制。
又有一種雕瓷,純不塗釉者,名曰反瓷,則多屬李裕元所制雲。
【注釋】 (1)垂楊系馬:瓷畫題。
王昌齡《相和歌辭·長歌行》:“曠野饒悲風,飕飕黃蒿草。
系馬停白楊,誰知我懷抱。
”本此。
【譯文】 筆筒的雕瓷,常常喜愛仿制成象牙、竹木和釉色,所雕花紋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楊系馬之類為多,良工陳國治、王炳榮很擅長這種制作。
還有一種雕瓷,完全不塗釉彩,稱作反瓷,多是李裕元所制。
乾隆小筆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開光者居多。
地或作古錦、夔紋狀,質瑩畫細,雖小品亦自足珍。
【譯文】 乾隆時的小筆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狀,以開光者居多。
胎地作成古錦、夔紋的式樣,瓷質瑩潤,畫工精細,即使小件的也很值得珍愛。
筆筒反瓷而墨彩者,固常有之。
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誠為罕觏之寶。
【譯文】 筆筒為反瓷而施加墨彩的,确實常見。
如果是反瓷而施以胭脂水彩的,就當然是難得見到的寶物了。
洗也者,在古時以之屬盆,雙魚洗之類是也。
近世屬之筆洗,即水中丞之類是也。
浣筆之器,淺者曰洗,深者曰盂。
【譯文】 洗這種器物,古代把它歸于盆類,如雙魚洗之類即是。
近世以來屬于筆洗,即水中丞之類便是。
洗筆用的器皿,淺的稱作洗,深的稱作盂。
明 青花纏枝蓮紋水丞 康窯豇豆紅、蘋果綠筆洗,最為殊尤。
若胭脂水者,亦為珍品。
窯變或泥均者,亦頗可珍。
積紅,則視其年代而定上下也。
【譯文】 康熙官窯的豇豆紅、
若哥窯,若泥均(2),亦佳。
哥窯印合,胎釉視常器較薄。
泥均有渾圓者,有六角者,藍暈濃點,亦殊足珍。
印合之式,曰饅頭,曰戰鼓,口磨盤,曰荸荠,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曰正方,曰長方,曰海棠,曰桃形,曰瓜形,曰果形,遞衍遞嬗,制愈變,形愈巧矣。
【注釋】 (1)印合:盛印泥的盒子。
(2)泥均:即廣窯仿均窯的作品。
【譯文】 宋代所制印盒以粉定最為精美,式樣極扁,盒内容納印泥處甚平甚淺。
其他的如哥窯、泥均所制的也很好。
哥窯的印盒,胎釉比普通印盒要薄。
泥均制品有的渾圓,有的六角形,帶有藍暈濃點,也極為珍貴。
印盒的式樣,稱名有饅頭、戰鼓、磨盤、荸荠、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六角、正方、長方、海棠、桃形、瓜形、果形等,繁衍變化,樣式愈變而形狀愈加精巧。
明制粉定印合,概無款識。
荸荠式者甚扁,制頗特别。
其他有作戰鼓形者,有作磨盤式者,種種不一。
又有粉定而描以青花者,秾郁麗密(1),一時無兩。
【注釋】 (1)秾郁:盛美,深厚。
麗密:華美而細密。
【譯文】 明代制作的粉定印盒,全都沒有款識。
荸荠式的很扁,制式很是特殊。
其他有作戰鼓形的,有作磨盤形的,各有不同。
還有粉定而描繪青花的制品,色彩濃郁富麗,一時無雙。
印合巨者,圓徑或七、八寸。
長方形者尤巨,乃當時钤禦玺之用也。
蓋繪龍形,雲霞缭繞,上方珍品(1),自殊凡近矣。
小者乃僅如栗,底器窩而深,無足而有微凹兩圈,堪以安置不欹(2)。
蓋之中間亦微凹,遠視恰如栗子狀也。
滿繪青花雲龍,亦精美可貴。
【注釋】 (1)上方:同“尚方”,漢代官署名。
主管制造、儲藏、供應帝王及皇宮中所用刀劍、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
此指内府。
(2)欹(qī):歪倒。
【譯文】 印盒大的,圓徑有七八寸。
長方形的尤其大,是當時皇帝钤印禦玺用的。
盒蓋上繪有龍紋,雲霞缭繞,作為皇上的珍品,自然不同于普通之物啊。
小的隻有栗子大小,器底凹而深,沒有底足,而有稍微凹進的兩道圈痕,可以放置而不倒。
盒蓋中間也稍微凹進,遠遠看來恰好似栗子形狀。
上面繪滿青花雲龍紋,也十分精美可貴。
宣德、成化、嘉靖、萬曆,皆有龍鳳青花印合,而以宣德為最美,成化次之。
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視一代。
官窯必繪龍。
其尋常客貨,山水居多,有極老壯蒼蔚者。
雖多率筆,然自不俗。
【譯文】 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各朝,均有龍鳳青花印盒,而以宣德制品最為精美,成化制品稍次。
清代初年的康熙青花也足稱雄當時。
官窯制品一定繪有龍紋。
其他尋常民窯制品,以畫山水為多,有畫得極為蒼老雄壯的。
雖然多有粗率之筆,但仍不同于凡俗。
乾隆官窯印合,以豆青地五彩規矩花為多,豆彩團花亦恒有之。
若作疏蒨之花者(1),頗為罕見。
【注釋】 (1)疏蒨:疏闊而俏麗。
【譯文】 乾隆官窯所制印盒,以豆青地五彩規矩花紋居多,豆彩團花紋也常有。
至于畫疏闊而俏麗花紋的,較為罕見。
康熙大筆筒,圓徑宏偉,所繪花彩,以人物為最奇瑰,花卉次之。
若書《滕王閣賦》、《歸去來辭》、《蘭亭序》等類(1),書法出入虞、柳,亦饒有别趣也。
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可謂别有匠心。
此等筆筒,底必有露胎闊圓圈一道,其正中處圓徑又往往凹下焉。
【注釋】 (1)《滕王閣賦》: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骈文篇名。
唐代王勃(649—676)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滕王閣在今江西南昌贛江濱。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于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
清 青花聖主得賢臣頌筆筒 【譯文】 康熙大筆筒,圓徑宏偉,所繪花彩以人物最為神奇瑰麗,花卉稍差。
至于書寫《滕王閣賦》、《歸去來辭》、《蘭亭序》之類,書法有似虞世南、柳公權,也頗有特别的情趣。
收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可以說别出心裁。
這類筆筒,底部必定有露胎的闊圓圈一道,其正中處圓的一塊又常常凹下去。
筆筒雕瓷者,辄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楊系馬之類為多(1),良工陳國治、王炳榮頗善斯制。
又有一種雕瓷,純不塗釉者,名曰反瓷,則多屬李裕元所制雲。
【注釋】 (1)垂楊系馬:瓷畫題。
王昌齡《相和歌辭·長歌行》:“曠野饒悲風,飕飕黃蒿草。
系馬停白楊,誰知我懷抱。
”本此。
【譯文】 筆筒的雕瓷,常常喜愛仿制成象牙、竹木和釉色,所雕花紋以竹林七賢、東坡赤壁、垂楊系馬之類為多,良工陳國治、王炳榮很擅長這種制作。
還有一種雕瓷,完全不塗釉彩,稱作反瓷,多是李裕元所制。
乾隆小筆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開光者居多。
地或作古錦、夔紋狀,質瑩畫細,雖小品亦自足珍。
【譯文】 乾隆時的小筆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狀,以開光者居多。
胎地作成古錦、夔紋的式樣,瓷質瑩潤,畫工精細,即使小件的也很值得珍愛。
筆筒反瓷而墨彩者,固常有之。
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誠為罕觏之寶。
【譯文】 筆筒為反瓷而施加墨彩的,确實常見。
如果是反瓷而施以胭脂水彩的,就當然是難得見到的寶物了。
洗也者,在古時以之屬盆,雙魚洗之類是也。
近世屬之筆洗,即水中丞之類是也。
浣筆之器,淺者曰洗,深者曰盂。
【譯文】 洗這種器物,古代把它歸于盆類,如雙魚洗之類即是。
近世以來屬于筆洗,即水中丞之類便是。
洗筆用的器皿,淺的稱作洗,深的稱作盂。
明 青花纏枝蓮紋水丞 康窯豇豆紅、蘋果綠筆洗,最為殊尤。
若胭脂水者,亦為珍品。
窯變或泥均者,亦頗可珍。
積紅,則視其年代而定上下也。
【譯文】 康熙官窯的豇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