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杯盤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宋制杯式多撇口,故大杯亦名,即取撇口之義也。
又名壓手杯,亦作押手杯。
“壓”、“押”,一聲之轉,義亦相通,謂其口較巨,便于手托也。
【譯文】 宋代制杯的樣式多為撇口,所以大杯也稱作,即取撇口的意思。
又叫壓手杯,也作押手杯。
“壓”、“押”,同一聲部的轉換,意思也相通,是說它口部較大,便于用手托住。
酌酒之器,口徑較巨,便于酒人以助其鲸吸百川之勢(1)。
絕巨者謂之海,方而巨者謂之鬥,略小者謂之斝,口大而身高者謂之盞。
匪惟銅器,亦有瓷品,要皆可以杯括之。
【注釋】 (1)鲸吸百川:形容酒量很大。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鲸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 【譯文】 喝酒的器皿,口徑較大,便于飲酒人用以張大其如鲸吸衆流的氣勢。
特别巨大的稱作海,方形而巨大的稱作鬥,略小的稱作斝,口部大而身形高的稱作盞。
不隻有銅制的,也有瓷器,總之都可以包括在杯裡。
陸羽《茶經》論列瓷品之高下,當時茶具精美,當可想見。
近均、汝、哥、定等器,時亦流露人間,而定尤為絕美。
蓋定器必雕花,必較薄,較巨,尤可寶也。
【譯文】 陸羽《茶經》論述瓷器品級的高低,當時茶具的精美,應可以想見。
近來均窯、汝窯、哥窯、定窯等瓷器,有時也能在市場上見到,而定窯之品尤為精美絕倫。
因為定器必然雕花,必然較薄、較大,尤為可貴。
宋定壓手大杯,漿胎開片,容量極大,雕有魚藻細花紋,略閃黃色,乃酒器之宏瑰者。
【譯文】 宋代定窯壓手大杯,漿胎開片,容量極大,并且雕有魚藻細花紋,略帶黃色,乃是酒器中宏大而瑰麗的制品。
汝窯托杯(1),制與時式不甚相遠,而蚓紋深黝(2),釉汁瑩潤,後世殆無其匹。
仿者甚夥,然終不能神似。
【注釋】 (1)托杯:指帶有盞托的杯盞。
(2)蚓紋:如蚯蚓一般的紋。
深黝(yǒu):深黑。
【譯文】 汝窯的托杯,形狀與當今的樣式相差不大,然而蚯蚓紋深黑,釉汁晶瑩細潤,後世恐怕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仿制品很多,然而畢竟達不到神似的地步。
均窯杯,式瘦小,名曰蓮子杯。
全紫者不易一見,淚痕者近亦同于拱璧。
即元、明所仿,亦殊足珍。
【譯文】 均窯杯樣式瘦小,叫作蓮子杯。
純粹紫色的不能輕易一見,而釉如淚痕的近來也如同拱璧。
即使元代、明代的仿制品,也很珍貴。
成化仿宋八角大杯,平雕荷花紋,胎質清剛,釉汁極白,底有螺旋紋,亦屬希有之瑰寶。
【譯文】 成化年間仿制的宋八角大杯,平雕荷花紋,胎質堅硬,釉汁極白,底部有螺旋紋,也屬于稀有的瑰寶。
宣德白壇盞,于器心有一“壇”字,乃當時經箓醮事壇中供品也(1)。
質細、料厚、式美,足稱珍品。
又有一種白茶盞,甕肚、釜底、線足(2),光瑩如玉,内有細龍鳳暗花,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暗款(3),一代殊品,直超定器而上之。
【注釋】 (1)經箓(lù)醮(jiào)事:謂道教祭禱的活動。
經,指道教典籍。
箓,道教秘文。
醮,道教祈禱神靈的祭禮。
(2)甕肚:稱如甕一樣凸起的腹部。
線足:亦稱“細圈足”,即細窄如線的底部圈形足。
(3)暗款:刻劃在瓷器底部的題款,作法與暗花相似。
【譯文】 宣德年間的白壇盞,在盞中心有一“壇”字,乃是當時道教祭禱活動的供器。
質地細潤,原料厚重,式樣精美,足以稱作珍品。
還有一種白茶盞,為甕形腹、釜形底、圈形足,光瑩如玉,盞内有精細的龍鳳暗花紋,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暗款,是一代珍品,直超過定窯瓷器之上。
靶杯之制,以其足有柄可把,本名把杯,後訛作靶,沿誤久矣。
宋哥窯有八角之制,瑩美可玩。
然宣德祭紅者尤為奇珍。
【譯文】 靶杯的制作,因為它的足部有柄可以把握,原名把杯,以後訛稱作“靶”,沿襲錯誤已經很久了。
宋代哥窯有八角形的制品,瑩潤美觀,可供賞玩。
然而宣德祭紅靶杯尤為奇珍。
碗形而下有柄者,名曰靶碗,俗稱高足碗。
浮屠喜于佛前貯供品(1),故又稱佛碗也。
宣德祭紅,光照四座。
其他青花、五彩,清代不少良制,然已“一覽衆山小”矣(2)。
碗式之變遷,雖不若瓶式之多,然曆代标新領異,各呈奇構,以餍衆人眼福(3)。
綜其遷變,可得而言。
【注釋】 (1)浮屠:亦作“浮圖”,稱佛教,梵語Buddha的音譯。
(2)一覽衆山小:唐代詩人杜甫《望嶽》詩有句雲:“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出此。
(3)餍(yàn):滿足。
【譯文】 碗形而下部帶有柄的稱作靶碗,俗稱高足碗。
佛事常用來在神佛前盛放供品,所以又稱佛碗。
宣德祭紅,光豔奪目,精美無比。
其他如青花、五彩等在清代不乏精品,然而已是“一覽衆山小”了。
碗之式樣的變遷,雖然不像瓶子式樣那麼多,然而每朝每代都标新立異,各呈奇構,以飽我們眼福。
綜觀其式樣變化,可作概括的說明。
壓手之制,亦有數種。
口絕撇而底甚小者,名之曰;口大而身高者,名之曰盞,此不折腰者也(1)。
口撇而身高者,名曰仰鐘式;口撇而身矮者,名曰馬鈴式;口撇而大、底矮而闊者,名曰草帽式,此皆略有折腰者也。
【注釋】 (1)折腰:此指碗、盤腹部呈一條折疊的曲線。
【譯文】 壓手杯的樣子也有好幾種。
口部極撇而底部很小的叫做;口大而身高的叫做盞,這些都是不折腰的一類。
口部撇而器身高的叫做仰鐘式;口部撇而器身矮的叫做馬鈴式;口部撇而大、底部矮而闊的叫做草帽式,這些都是略微折腰的一類。
清 青花纏枝紋壓手杯
又名壓手杯,亦作押手杯。
“壓”、“押”,一聲之轉,義亦相通,謂其口較巨,便于手托也。
【譯文】 宋代制杯的樣式多為撇口,所以大杯也稱作,即取撇口的意思。
又叫壓手杯,也作押手杯。
“壓”、“押”,同一聲部的轉換,意思也相通,是說它口部較大,便于用手托住。
酌酒之器,口徑較巨,便于酒人以助其鲸吸百川之勢(1)。
絕巨者謂之海,方而巨者謂之鬥,略小者謂之斝,口大而身高者謂之盞。
匪惟銅器,亦有瓷品,要皆可以杯括之。
【注釋】 (1)鲸吸百川:形容酒量很大。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鲸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 【譯文】 喝酒的器皿,口徑較大,便于飲酒人用以張大其如鲸吸衆流的氣勢。
特别巨大的稱作海,方形而巨大的稱作鬥,略小的稱作斝,口部大而身形高的稱作盞。
不隻有銅制的,也有瓷器,總之都可以包括在杯裡。
陸羽《茶經》論列瓷品之高下,當時茶具精美,當可想見。
近均、汝、哥、定等器,時亦流露人間,而定尤為絕美。
蓋定器必雕花,必較薄,較巨,尤可寶也。
【譯文】 陸羽《茶經》論述瓷器品級的高低,當時茶具的精美,應可以想見。
近來均窯、汝窯、哥窯、定窯等瓷器,有時也能在市場上見到,而定窯之品尤為精美絕倫。
因為定器必然雕花,必然較薄、較大,尤為可貴。
宋定壓手大杯,漿胎開片,容量極大,雕有魚藻細花紋,略閃黃色,乃酒器之宏瑰者。
【譯文】 宋代定窯壓手大杯,漿胎開片,容量極大,并且雕有魚藻細花紋,略帶黃色,乃是酒器中宏大而瑰麗的制品。
汝窯托杯(1),制與時式不甚相遠,而蚓紋深黝(2),釉汁瑩潤,後世殆無其匹。
仿者甚夥,然終不能神似。
【注釋】 (1)托杯:指帶有盞托的杯盞。
(2)蚓紋:如蚯蚓一般的紋。
深黝(yǒu):深黑。
【譯文】 汝窯的托杯,形狀與當今的樣式相差不大,然而蚯蚓紋深黑,釉汁晶瑩細潤,後世恐怕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仿制品很多,然而畢竟達不到神似的地步。
均窯杯,式瘦小,名曰蓮子杯。
全紫者不易一見,淚痕者近亦同于拱璧。
即元、明所仿,亦殊足珍。
【譯文】 均窯杯樣式瘦小,叫作蓮子杯。
純粹紫色的不能輕易一見,而釉如淚痕的近來也如同拱璧。
即使元代、明代的仿制品,也很珍貴。
成化仿宋八角大杯,平雕荷花紋,胎質清剛,釉汁極白,底有螺旋紋,亦屬希有之瑰寶。
【譯文】 成化年間仿制的宋八角大杯,平雕荷花紋,胎質堅硬,釉汁極白,底部有螺旋紋,也屬于稀有的瑰寶。
宣德白壇盞,于器心有一“壇”字,乃當時經箓醮事壇中供品也(1)。
質細、料厚、式美,足稱珍品。
又有一種白茶盞,甕肚、釜底、線足(2),光瑩如玉,内有細龍鳳暗花,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暗款(3),一代殊品,直超定器而上之。
【注釋】 (1)經箓(lù)醮(jiào)事:謂道教祭禱的活動。
經,指道教典籍。
箓,道教秘文。
醮,道教祈禱神靈的祭禮。
(2)甕肚:稱如甕一樣凸起的腹部。
線足:亦稱“細圈足”,即細窄如線的底部圈形足。
(3)暗款:刻劃在瓷器底部的題款,作法與暗花相似。
【譯文】 宣德年間的白壇盞,在盞中心有一“壇”字,乃是當時道教祭禱活動的供器。
質地細潤,原料厚重,式樣精美,足以稱作珍品。
還有一種白茶盞,為甕形腹、釜形底、圈形足,光瑩如玉,盞内有精細的龍鳳暗花紋,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暗款,是一代珍品,直超過定窯瓷器之上。
靶杯之制,以其足有柄可把,本名把杯,後訛作靶,沿誤久矣。
宋哥窯有八角之制,瑩美可玩。
然宣德祭紅者尤為奇珍。
【譯文】 靶杯的制作,因為它的足部有柄可以把握,原名把杯,以後訛稱作“靶”,沿襲錯誤已經很久了。
宋代哥窯有八角形的制品,瑩潤美觀,可供賞玩。
然而宣德祭紅靶杯尤為奇珍。
碗形而下有柄者,名曰靶碗,俗稱高足碗。
浮屠喜于佛前貯供品(1),故又稱佛碗也。
宣德祭紅,光照四座。
其他青花、五彩,清代不少良制,然已“一覽衆山小”矣(2)。
碗式之變遷,雖不若瓶式之多,然曆代标新領異,各呈奇構,以餍衆人眼福(3)。
綜其遷變,可得而言。
【注釋】 (1)浮屠:亦作“浮圖”,稱佛教,梵語Buddha的音譯。
(2)一覽衆山小:唐代詩人杜甫《望嶽》詩有句雲:“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出此。
(3)餍(yàn):滿足。
【譯文】 碗形而下部帶有柄的稱作靶碗,俗稱高足碗。
佛事常用來在神佛前盛放供品,所以又稱佛碗。
宣德祭紅,光豔奪目,精美無比。
其他如青花、五彩等在清代不乏精品,然而已是“一覽衆山小”了。
碗之式樣的變遷,雖然不像瓶子式樣那麼多,然而每朝每代都标新立異,各呈奇構,以飽我們眼福。
綜觀其式樣變化,可作概括的說明。
壓手之制,亦有數種。
口絕撇而底甚小者,名之曰;口大而身高者,名之曰盞,此不折腰者也(1)。
口撇而身高者,名曰仰鐘式;口撇而身矮者,名曰馬鈴式;口撇而大、底矮而闊者,名曰草帽式,此皆略有折腰者也。
【注釋】 (1)折腰:此指碗、盤腹部呈一條折疊的曲線。
【譯文】 壓手杯的樣子也有好幾種。
口部極撇而底部很小的叫做;口大而身高的叫做盞,這些都是不折腰的一類。
口部撇而器身高的叫做仰鐘式;口部撇而器身矮的叫做馬鈴式;口部撇而大、底部矮而闊的叫做草帽式,這些都是略微折腰的一類。
清 青花纏枝紋壓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