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瓶罐第七

關燈
古人制器載酒,用以飨神(1)。

    犧尊、象尊(2),導源至遠,此尊之權輿也。

    尊一變而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緣後起。

    腹口相若者謂之尊,口小腹大者謂之瓶。

    其後市人任意相呼,瓶與尊遂混而為一矣。

    袁宏道撰《瓶史》(3),遂為著錄專書,所論以銅器為多,亦兼及瓷制。

    然其時形式名目,猶不若今之紛纭璀璨也。

    同是一瓶,而形式争奇鬥巧,千變萬化,稍有差别,遂呈異觀。

    故瓶之種種色色,最有研究興味。

    就不佞所知(4),綴述于下,雖未堪作《瓶史》之補錄,亦頗足窺制作之一斑焉。

     【注釋】 (1)飨(xiǎng)神:擺供品祭奠神靈。

    飨,以酒食款待人。

     (2)犧尊:亦作“犧樽”、“犧罇”、“犧”。

    古代酒器,作犧牛形,背上開孔以盛酒;或說于尊腹刻畫牛形。

    象尊:古代的一種酒器,其形如象或鳳凰;一說以象牙飾尊。

     (3)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号石公,又号六休。

    荊州公安(今湖北公安)人。

    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

    與其兄宗道、中道合稱“公安三袁”。

    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

    著有《袁中郎集》、《瓶史》等。

    《瓶史》:二卷,明袁宏道撰。

    該書從鑒賞角度論述了花瓶、瓶花及其插法。

    上卷為瓶花之宜、之忌、之法;下卷分花目、品第、器具、擇水、宜稱、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請賞、監戒等。

     (4)不佞:不才,自謙詞。

     【譯文】 古人制作器具盛酒,用來祭祀神靈。

    牲尊、象尊,起源很早,這些都是尊的雛形。

    尊變化而成為瓶,用來插花供人清賞,大概是後來興起的事情。

    腹部和口部大小差不多的稱作尊,口小腹大的叫作瓶。

    以後市井中人們随意稱呼,于是瓶與尊便混為一談了。

    袁宏道撰寫《瓶史》,便成為著錄專書,所談論的主要是銅器,也涉及到瓷器。

    然而當時瓷器的樣式名稱不像今天這樣繁多令人眼花缭亂。

    同是做一個瓶子,而樣式争奇鬥巧,千變萬化,稍有差别,就成了不同的樣式。

    因此瓶子的種類樣式最具研究的趣味。

    就本人淺陋所知述列如下,雖不足以作為《瓶史》的補充,也可窺視瓶之制作的一些情況了。

     吾華制器,初乏名學之思(1),概由市人象形臆造,久之遂成習慣,莫之能易。

    下列瓶、尊諸名,悉從市肆沿稱,固不必盡以雅馴繩之也(2)。

     【注釋】 (1)名學:泛指中國古代的邏輯學。

    先秦邏輯學初起,主要圍繞名與實、正名等展開,故稱。

     (2)雅馴:指文辭修美,典雅不俗。

    繩之:衡量。

    繩,引申為标準。

     【譯文】 我中華制作器物,原本缺乏邏輯學方面的思考,一般由市井人們比照其形象随意造作。

    時間久了,便形成俗名,無法更改。

    下列瓶、尊的各個名稱,就都是根據市間店鋪沿用的叫法,當然不一定完全用雅訓的标準來衡量。

     太白尊 太白尊亦名漁父尊,形似漁父之魚罾(1),故得名也。

    底平腹巨,口小而微哆(2),項極短而縮。

    此等尊無巨大者,通體不過數寸耳。

    以豇豆紅色,或帶蘋果綠、蘋果青色為多。

    腹有三團螭暗花,乃淺凹雕也。

    除康窯外,曆朝其罕仿制,故價值之昂,等于拱璧。

     【注釋】 (1)罾(zēng):漁網。

     (2)哆:張口貌。

     【譯文】 太白尊 太白尊又名漁父尊,形狀好似漁夫用的漁網,因而得名。

    底平腹大,口小而微微張開,頸部很短而收縮。

    這類尊沒有很大的,通體不過數寸而已。

    以豇豆紅色或帶有蘋果綠、蘋果青色的為多。

    腹部有三團淺螭凹雕的暗花。

    除康熙官窯以外,曆代很少仿制,所以價值的高昂等同拱璧。

     清 豇豆紅太白尊 觀音尊 有大觀音尊、小觀音尊兩種。

    大者高二尺餘,小者高數寸。

    口侈,項較短,肩寬博,至胫則以次漸殺(1),胫及于底,又稍加豐。

    自肩至胫,約占全體五分之三,項與胫相若,口與底相若。

    此等觀音尊以祭紅及郎窯最為奇珍,蓋郎窯喜制此式也。

    若康熙青花、五彩,亦稱殊品。

    至小觀音尊,以蘋果綠者為最昂,其餘種種花彩均有。

     【注釋】 (1)殺:此言收束。

     【譯文】 觀音尊 有大觀音尊、小觀音尊兩種。

    大的高二尺有餘,小的高數寸。

    口微微張開,頸部較短,肩部寬廣,至胫部逐漸收束,從胫部到底部又稍加豐滿。

    從肩部到胫部約占全體的五分之三,頸部與胫部相似,口部與底部相似。

    這類觀音尊以祭紅和郎窯的最為珍奇,大概是因為郎窯喜歡制作這種樣式的。

    如康熙青花、五彩,也屬于特殊珍品。

    至于小觀音尊,以蘋果綠的最為昂貴,其餘各種花色的都有。

     牛頭尊 牛頭尊口稍巨,直下至肩,無項;腹較肩尤巨,至底稍殺;旁有雙耳者居多,以其形似牛頭故名。

    大者高二尺餘,寬一尺餘,小者高亦及尺,巨制也。

    曆朝均有之,以康熙青花者為上。

     【譯文】 牛頭尊 牛頭尊,口部稍大,直接下至肩部,沒有頸部;腹較肩部尤為巨大,至底部稍稍收束;兩旁有耳者為多,因其形狀好像牛頭而得名。

    大的高二尺多,寬一尺多,小的也高近一尺,是大件制品。

    曆朝均有,以康熙朝的青花為上品。

     百鹿尊 百鹿尊有兩種,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僅二、三寸。

    大者其式亦類似牛頭,惟有兩鹿頭為耳,彩繪百鹿,故以是得名。

    小者或同前式,或有作棒錘式無耳者。

    然既以百鹿抽象得名,則不問其作何式,亦概呼為百鹿雲。

     【譯文】 百鹿尊 百鹿尊有兩種,大的高兩三尺,小的僅兩三寸。

    大件的樣式也似牛頭,隻有兩個鹿頭作雙耳,彩繪有百鹿,因此得名。

    小件也有與前述同一樣式,也有作棒錘樣式而沒有耳的。

    然而既然以百鹿概括而稱名,則不問其作何種樣式,也都一概稱作百鹿。

     硬棒錘 身如截筒,肩聳而臃腫。

    自肩至底同一直下,口有凸邊一道者名硬捧錘。

    有青花、五彩各種,亦有開長光兩面彩畫餘為錦地者,大小不一其制。

     【譯文】 硬棒錘 器身如截斷的筒形,肩部聳起而顯得臃腫。

    從肩部到底部同樣垂直而下,口部有一道凸邊的叫硬棒錘。

    有青花、五彩等品種,也有開長形光兩面彩畫剩餘部分都為錦地的,其制作尺寸大小不一。

     軟棒錘 形與硬棒錘相仿,惟肩亸(1),口哆,足稍斂。

    明朝祭紅概無棒錘,惟康窯青花、五彩有之。

    大棒錘初年較巨,晚年較小。

    康熙此類畫草蟲及粗疏花卉為多,蓋客貨也。

     【注釋】 (1)亸(duǒ):下垂。

     【譯文】 軟棒錘 形狀與硬棒錘相像,隻是肩部下垂,口微張開,底部稍微收縮。

    明代祭紅都沒有棒錘形狀的瓶子,唯獨康熙官窯青花、五彩有。

    大棒錘瓶初期較大,後期較小。

    康熙年間此類以繪畫草蟲及粗糙花卉的制品較多,都是民窯。

     如意尊 如意尊高約六、七寸,上殺下豐,口巨軀短。

    清初多作青花,若純色釉及暗花者,亦為雅制。

     【譯文】 如意尊 如意尊高約六七寸,上半部緊縮,下半部豐腴,口部寬大而軀幹短小。

    清代初年多作青花,如果是純色釉或帶暗花的,也屬精品。

     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