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瓶罐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肩 略似如意尊,項與胫均苗條,口與足相等,腹稍巨,彎折處有姿緻,故曰美人肩也。
大小不一。
雍正官窯彩瓶有畫紅白桃花者,生動嬌豔,冠絕等倫。
乾隆多畫人物,精者每有頰上添毫之妙(1)。
【注釋】 (1)頰上添毫:《晉書·顧恺之傳》:“嘗圖裴楷象,頰上加三毫,觀者覺神明殊勝。
”後來用作形容生動的描繪。
頰,臉。
毫,毫毛。
【譯文】 美人肩 近似如意尊,頸部與胫部都很苗條,口部與底部相等,腹部稍大,彎折的地方甚為優美,所以稱作美人肩。
大小不一。
雍正官窯彩瓶有畫紅白桃花的,生動嬌豔,出類拔萃。
乾隆官窯多畫人物,其精品往往有頰上添毫的妙趣。
油錘瓶 自口至項,均甚細瘦,直至腰腹而突然膨脝者(1),名曰油錘。
有大有小,而大者為尤多。
積紅、積藍、青花、五彩均有之。
康窯多系純色釉及青花者,尤以畫龍為多。
乾隆畫龍、畫釉裡藍或釉裡黃、黑而兼胭脂水波紋者,亦恒有之。
【注釋】 (1)膨脝:亦作“膨亨”。
形容腹部膨大貌。
【譯文】 油錘瓶 從口部到頸部都很細瘦,直到腰腹而突然膨大的稱作油錘。
體型有大有小,而以大者為多。
積紅、積藍、青花、五彩均有。
康熙官窯多屬純色釉及青花,尤以畫龍紋的居多。
乾隆年間畫龍紋、畫釉裡藍或釉裡黃、黑而兼胭脂水波紋的制品,也是常見的。
饽饽凳 形似油錘而項甚肥,直下若截筒者曰饽饽凳,亦尋常式也。
純色釉者以積紅、積藍、茶葉末等為多。
若五采者,多帶錦地,或錦地開光,或錦邊。
【譯文】 饽饽凳 形狀近似油錘而頸部很肥大,垂直下去好像截斷之筒形的稱作饽饽凳,也是普通樣式。
純色釉以積紅、積藍、茶葉末等為多數。
若是五彩的,多帶錦地,有的錦地開光,有的鑲錦邊。
馬蹄尊 馬蹄尊有兩種,高者為瓶,矮者為盂。
高者項與胫均長,腹短而微皤(1),形類馬足,故名。
康熙青花最多。
此種矮者,名矮馬蹄,口巨而無項,康窯有釉裡紅花朵者,亦殊足珍。
【注釋】 (1)皤(pó):大。
【譯文】 馬蹄尊 馬蹄尊有兩種,高的為瓶,矮的為盂。
高的頸部與胫部均長,腹部短小而微大,形狀類似馬蹄,因此得名。
康熙青花瓷器中最多。
此類矮的,名叫矮馬蹄,口大而沒有頸部,康熙官窯有繪釉裡紅花朵的,也特别值得珍貴。
天球瓶 天球口與項相若,腹為渾圓,肩與足又相若也。
雍正瘦身抹紅者,品格殊美。
若乾隆青花夾紫或豆彩者,亦佳。
【譯文】 天球瓶 天球瓶口部與頸部相近,腹部為渾圓形,肩部與底部也相近。
雍正時瘦身而抹紅的制品,格調特别優美。
如乾隆青花夾紫或者豆彩的制品,也是很好的。
清 鬥彩海水團花天球瓶 膽瓶 膽瓶形如懸膽,口徑直下,腹微橢圓,形式有大有小。
古時銅瓶,此式尤盛行,瓷制以乾隆為多。
【譯文】 膽瓶 膽瓶形狀如懸膽,口徑垂直而下,腹部略呈橢圓形,形式有大有小。
古時候銅瓶這種樣式非常盛行,瓷器制品以乾隆年間居多。
錐把 大緻同于膽瓶,而口微哆者,市肆别其稱曰錐把,謂同錐子之柄也,實亦膽瓶之闊口者耳。
【譯文】 錐把 大緻和膽瓶相同,而口部微微張開的,市間店鋪為了區别其名稱而稱作錐把,意思說和錐子的柄相似,實際上也是闊口的膽瓶。
雞心 腹略同于膽瓶而項甚短者謂之雞心,以小品為多。
積紅、積藍、瓜皮綠等色尤多此式也。
【譯文】 雞心 腹部與膽瓶略微相同而頸部較短的稱作雞心,以小品居多。
積紅、積藍、瓜皮綠等釉色有很多是這種樣式。
梅瓶 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胫稍狹,折于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曆代皆有斯制。
紅色者仿均為最多,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紅等諸色均有之。
【譯文】 梅瓶 梅瓶口細而頸項較短,肩部非常寬大,至胫部稍微狹窄,到底足則又變得豐滿起來,口徑極小僅與梅的瘦骨相似,所以稱作梅瓶。
宋代瓷瓶雅好作此式,元代、明代及清代初年曆代均有此制作。
紅色的多仿均窯制品,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紅等釉色都有。
清 松石綠梅瓶 蘿蔔尊 式如梅瓶,而通體近瘦,肩不甚寬博,項同白蘿蔔也。
豇豆紅、蘋果綠、蘋果青為最佳。
乾隆有堆料款者繪水仙、月季、蠟梅之屬,亦為内府之珍品。
【譯文】 蘿蔔尊 樣式很像梅瓶,而通體近于瘦削,肩部不甚寬廣,頸部如同白蘿蔔。
豇豆紅、蘋果綠、蘋果青的釉色最好。
乾隆時有堆料款畫水仙、月季、蠟梅之類,也是内府的珍品。
玉壺春(1) 玉壺春口頗哆,項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
天青、積紅者,尤居多數。
此式大半官窯,甚少客貨,而官窯又大半純色釉也。
【注釋】 (1)玉壺春:瓶名。
原為酒名,唐岑參《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詩有句雲:“聞道辋川多勝事,玉壺春酒正堪攜。
” 【譯文】 玉壺春 玉壺春口部頗大,頸部短小腹部巨大,底足稍肥,也是典雅制品。
天青、積紅,尤居大多數。
這種樣式大半是官窯制品,很少民窯制品,而官窯又大半是純色釉的。
元 青白釉劃花玉壺春瓶 截筒瓶 截筒之瓶形如木筒,近口處微凹。
明制最多,青花尤夥,花甚粗率,而殊有野趣。
清初仿者亦然。
【譯文】 截筒瓶 截筒的瓶形如木筒,近口緣處微微凹下。
明代制品最多,青花尤其多,花紋很是粗略草率,然而也别有生新的趣味。
清代初年仿制也是如此。
燈籠罩 燈籠罩不止一種,有形若巨筒而上下口與足凸起若盤底之一覆一仰者,亦有同上式而腹際截分數段者,有上半段與前式同而腹際下半有胫至足底稍散開者,是亦謂之燈籠式也。
此等式,乾隆乃有之。
【譯文】 燈籠罩 燈籠罩不止一種,有形狀如大筒而上下口與足凸起,如同盤底一覆一仰的,也有與上一種同樣而腹部截分為幾段的,還有上半段與前一種相同而腹部下半有胫至足底部微微擴散開的,這又稱作燈籠式。
這等樣式自乾隆朝才開始有。
藏草瓶 口直而長,項有兩截,中凸起如球,腹渾圓,胫短稍縮,至足而大展,大體甚似洋油之坐燈(1)。
緣初特制以賜藏僧(2),藏中有草,取以供佛,故得名也。
惟乾隆有之,嘉、道數代,藏僧既罕來朝,此式遂不複制。
花彩以珊瑚紅釉繪西番蓮者為多,亦取西土莊嚴之意也。
【注釋】 (1)洋油:煤油。
清末民初,煤油皆由外國進口,故稱。
(2)藏僧:西藏的僧人。
【譯文】 藏草瓶 口部又直又長,頸部有兩截,中間凸起如圓球,腹部渾圓形,胫部短小而收縮,到底部而擴展,大體上很像洋油座燈。
因為本來是專為賞賜西藏僧人造的,西藏有種草,用來供奉神佛,由此得名。
唯獨乾隆朝燒造過,嘉慶、道光各朝,藏僧很少來朝晉見,這種瓶子就沒有再造過。
花彩以珊瑚紅釉繪西番蓮
大小不一。
雍正官窯彩瓶有畫紅白桃花者,生動嬌豔,冠絕等倫。
乾隆多畫人物,精者每有頰上添毫之妙(1)。
【注釋】 (1)頰上添毫:《晉書·顧恺之傳》:“嘗圖裴楷象,頰上加三毫,觀者覺神明殊勝。
”後來用作形容生動的描繪。
頰,臉。
毫,毫毛。
【譯文】 美人肩 近似如意尊,頸部與胫部都很苗條,口部與底部相等,腹部稍大,彎折的地方甚為優美,所以稱作美人肩。
大小不一。
雍正官窯彩瓶有畫紅白桃花的,生動嬌豔,出類拔萃。
乾隆官窯多畫人物,其精品往往有頰上添毫的妙趣。
油錘瓶 自口至項,均甚細瘦,直至腰腹而突然膨脝者(1),名曰油錘。
有大有小,而大者為尤多。
積紅、積藍、青花、五彩均有之。
康窯多系純色釉及青花者,尤以畫龍為多。
乾隆畫龍、畫釉裡藍或釉裡黃、黑而兼胭脂水波紋者,亦恒有之。
【注釋】 (1)膨脝:亦作“膨亨”。
形容腹部膨大貌。
【譯文】 油錘瓶 從口部到頸部都很細瘦,直到腰腹而突然膨大的稱作油錘。
體型有大有小,而以大者為多。
積紅、積藍、青花、五彩均有。
康熙官窯多屬純色釉及青花,尤以畫龍紋的居多。
乾隆年間畫龍紋、畫釉裡藍或釉裡黃、黑而兼胭脂水波紋的制品,也是常見的。
饽饽凳 形似油錘而項甚肥,直下若截筒者曰饽饽凳,亦尋常式也。
純色釉者以積紅、積藍、茶葉末等為多。
若五采者,多帶錦地,或錦地開光,或錦邊。
【譯文】 饽饽凳 形狀近似油錘而頸部很肥大,垂直下去好像截斷之筒形的稱作饽饽凳,也是普通樣式。
純色釉以積紅、積藍、茶葉末等為多數。
若是五彩的,多帶錦地,有的錦地開光,有的鑲錦邊。
馬蹄尊 馬蹄尊有兩種,高者為瓶,矮者為盂。
高者項與胫均長,腹短而微皤(1),形類馬足,故名。
康熙青花最多。
此種矮者,名矮馬蹄,口巨而無項,康窯有釉裡紅花朵者,亦殊足珍。
【注釋】 (1)皤(pó):大。
【譯文】 馬蹄尊 馬蹄尊有兩種,高的為瓶,矮的為盂。
高的頸部與胫部均長,腹部短小而微大,形狀類似馬蹄,因此得名。
康熙青花瓷器中最多。
此類矮的,名叫矮馬蹄,口大而沒有頸部,康熙官窯有繪釉裡紅花朵的,也特别值得珍貴。
天球瓶 天球口與項相若,腹為渾圓,肩與足又相若也。
雍正瘦身抹紅者,品格殊美。
若乾隆青花夾紫或豆彩者,亦佳。
【譯文】 天球瓶 天球瓶口部與頸部相近,腹部為渾圓形,肩部與底部也相近。
雍正時瘦身而抹紅的制品,格調特别優美。
如乾隆青花夾紫或者豆彩的制品,也是很好的。
清 鬥彩海水團花天球瓶 膽瓶 膽瓶形如懸膽,口徑直下,腹微橢圓,形式有大有小。
古時銅瓶,此式尤盛行,瓷制以乾隆為多。
【譯文】 膽瓶 膽瓶形狀如懸膽,口徑垂直而下,腹部略呈橢圓形,形式有大有小。
古時候銅瓶這種樣式非常盛行,瓷器制品以乾隆年間居多。
錐把 大緻同于膽瓶,而口微哆者,市肆别其稱曰錐把,謂同錐子之柄也,實亦膽瓶之闊口者耳。
【譯文】 錐把 大緻和膽瓶相同,而口部微微張開的,市間店鋪為了區别其名稱而稱作錐把,意思說和錐子的柄相似,實際上也是闊口的膽瓶。
雞心 腹略同于膽瓶而項甚短者謂之雞心,以小品為多。
積紅、積藍、瓜皮綠等色尤多此式也。
【譯文】 雞心 腹部與膽瓶略微相同而頸部較短的稱作雞心,以小品居多。
積紅、積藍、瓜皮綠等釉色有很多是這種樣式。
梅瓶 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胫稍狹,折于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曆代皆有斯制。
紅色者仿均為最多,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紅等諸色均有之。
【譯文】 梅瓶 梅瓶口細而頸項較短,肩部非常寬大,至胫部稍微狹窄,到底足則又變得豐滿起來,口徑極小僅與梅的瘦骨相似,所以稱作梅瓶。
宋代瓷瓶雅好作此式,元代、明代及清代初年曆代均有此制作。
紅色的多仿均窯制品,豆青、天青、茄紫、豇豆紅等釉色都有。
清 松石綠梅瓶 蘿蔔尊 式如梅瓶,而通體近瘦,肩不甚寬博,項同白蘿蔔也。
豇豆紅、蘋果綠、蘋果青為最佳。
乾隆有堆料款者繪水仙、月季、蠟梅之屬,亦為内府之珍品。
【譯文】 蘿蔔尊 樣式很像梅瓶,而通體近于瘦削,肩部不甚寬廣,頸部如同白蘿蔔。
豇豆紅、蘋果綠、蘋果青的釉色最好。
乾隆時有堆料款畫水仙、月季、蠟梅之類,也是内府的珍品。
玉壺春(1) 玉壺春口頗哆,項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
天青、積紅者,尤居多數。
此式大半官窯,甚少客貨,而官窯又大半純色釉也。
【注釋】 (1)玉壺春:瓶名。
原為酒名,唐岑參《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詩有句雲:“聞道辋川多勝事,玉壺春酒正堪攜。
” 【譯文】 玉壺春 玉壺春口部頗大,頸部短小腹部巨大,底足稍肥,也是典雅制品。
天青、積紅,尤居大多數。
這種樣式大半是官窯制品,很少民窯制品,而官窯又大半是純色釉的。
元 青白釉劃花玉壺春瓶 截筒瓶 截筒之瓶形如木筒,近口處微凹。
明制最多,青花尤夥,花甚粗率,而殊有野趣。
清初仿者亦然。
【譯文】 截筒瓶 截筒的瓶形如木筒,近口緣處微微凹下。
明代制品最多,青花尤其多,花紋很是粗略草率,然而也别有生新的趣味。
清代初年仿制也是如此。
燈籠罩 燈籠罩不止一種,有形若巨筒而上下口與足凸起若盤底之一覆一仰者,亦有同上式而腹際截分數段者,有上半段與前式同而腹際下半有胫至足底稍散開者,是亦謂之燈籠式也。
此等式,乾隆乃有之。
【譯文】 燈籠罩 燈籠罩不止一種,有形狀如大筒而上下口與足凸起,如同盤底一覆一仰的,也有與上一種同樣而腹部截分為幾段的,還有上半段與前一種相同而腹部下半有胫至足底部微微擴散開的,這又稱作燈籠式。
這等樣式自乾隆朝才開始有。
藏草瓶 口直而長,項有兩截,中凸起如球,腹渾圓,胫短稍縮,至足而大展,大體甚似洋油之坐燈(1)。
緣初特制以賜藏僧(2),藏中有草,取以供佛,故得名也。
惟乾隆有之,嘉、道數代,藏僧既罕來朝,此式遂不複制。
花彩以珊瑚紅釉繪西番蓮者為多,亦取西土莊嚴之意也。
【注釋】 (1)洋油:煤油。
清末民初,煤油皆由外國進口,故稱。
(2)藏僧:西藏的僧人。
【譯文】 藏草瓶 口部又直又長,頸部有兩截,中間凸起如圓球,腹部渾圓形,胫部短小而收縮,到底部而擴展,大體上很像洋油座燈。
因為本來是專為賞賜西藏僧人造的,西藏有種草,用來供奉神佛,由此得名。
唯獨乾隆朝燒造過,嘉慶、道光各朝,藏僧很少來朝晉見,這種瓶子就沒有再造過。
花彩以珊瑚紅釉繪西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