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瓶罐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的為多,也有取其西土莊嚴的意思。
鳳尾瓶 鳳尾足長而豐,底處益散開,略同鳳尾,故名。
此外身段無甚特異。
以大鳳尾五彩者為最佳,若硬綠三彩者,尤為瑰寶。
此式多康窯客貨,而彩畫雄奇之極,洵為偉觀。
【譯文】 鳳尾瓶 “鳳尾”底足修長而豐滿,底部更加散開,大緻如鳳尾的樣子,因此得名。
除此之外,造型上沒什麼特殊之處。
以大鳳尾五彩的為最好,至于硬綠三彩的,尤其寶貴。
這種樣式多康熙時的民窯,彩繪極度雄偉奇特,确實壯觀。
象腿瓶 式頗特别,自口至足直下,無纡曲,但非圓式,乃三瓣之海棠式也。
口際凸起,厚邊,近口稍粗,近足稍窄,市人呼曰象腿,亦象形語也。
雲豆、淡茄、乳鼠等色為多。
【譯文】 象腿瓶 樣式比較特别,從口部到足部垂直而下,沒有彎曲,但不是圓形,而是三瓣的海棠式。
口的邊緣凸起,厚邊,接近口部的部分稍微粗一些,接近足部的部分稍微窄一點。
商人們稱作象腿,也是摹拟其形象的說法。
以雲豆、淡茄、乳鼠等釉色者為多數。
蝙蝠瓶 自口至足,均作蝙蝠形,肩稍寬博。
宋時哥窯、龍泉已有斯制,往往有紫口鐵足兼有冰紋者。
明清所仿亦大抵相同,數寸高者最多,大者頗罕。
【譯文】 蝙蝠瓶 自口部至底部,都作蝙蝠形,肩部稍微寬大。
宋代時哥窯、龍泉窯已有這種樣式,往往有紫口鐵足帶有冰紋的制品。
明清的仿制品也大體相同,幾寸高的最多,大的很少見。
海棠瓶 自口至足,均作三瓣海棠式,惟不直下,口與項同,至腹則突皤,而仍分三瓣,頗為雅觀。
以茶葉末、鳝魚皮等色為多。
【譯文】 海棠瓶 自口部至足部均作三瓣海棠式,唯獨不是垂直而下,口部與頸部相同,至腹部則突然擴大,但仍分三瓣,甚是好看。
以茶葉末、鳝魚皮等釉色者居多。
石榴尊 腹絕巨,口巨而張,項短而縮,足微斂,形同石榴,故名也。
雍正天青色而底有篆書凸雕款者,乃當時官窯雅品。
豆青一種較小,有有蓋者,乃作罐用也。
明 青花靈芝石榴尊 【譯文】 石榴尊 腹部非常大,口部大而張開,頸部短小而收縮,底足微微收斂,形狀如同石榴,因此得名。
雍正天青色而底有篆書凸雕款識的,是當時官窯的上品。
一種豆青色的較小,有帶蓋的,作罐子用。
佛手尊 口徑稍斂,胫之将近足處,倏縮而瘦,純似佛手柑狀(1),故名。
形不甚巨,大小略同佛手柑。
所稍異者,近口際無指爪形耳。
青花夾紫居多,制亦雅饬。
【注釋】 (1)佛手柑:果樹名。
系常綠小喬木,高丈餘,葉呈長圓形,花白色,果實色黃而香,下端有裂紋,狀如半握之手,中醫以之入藥。
【譯文】 佛手尊 口徑處稍稍收束,胫部靠近底足的地方忽然縮小而瘦削,極似佛手柑,因此得名。
形制不太大,大小略同佛手柑。
所略有不同的是,靠近口緣處沒手指爪形而已。
以青花夾紫的居多,制式也非常雅觀。
葫蘆瓶 形純似葫蘆,有大有小,以東青、積紅等色為多。
東青有凹雕暗花者,窯變之屬,亦偶一見,而僞制甚夥。
【譯文】 葫蘆瓶 形狀非常像葫蘆,有大有小,以東青、積紅等釉色居多。
東青色而有凹雕暗花的,是窯變所成,也偶可一見,但仿制品很多。
橄攬尊 口與足俱小,無項無胫,全體似橄榄形,故名。
此式以廣窯為最多,大抵溯原于均。
市肆所稱均釉者,亦好施之此制也。
清 琺琅彩三友橄榄瓶 【譯文】 橄榄尊 口部與底足都小,無頸項,無足胫,整體形如橄榄,因此得名。
這種樣式以廣窯産者為最多,大概起源于均窯。
市間店鋪所謂均釉的,也喜好做成這種造型。
荷包瓶 形扁圓,口、腹均大,類如荷包(1),故名。
宋定始有斯式,故此式又大都有凹雕暗花也。
以純色釉者為多。
【注釋】 (1)荷包:随身佩帶或綴于袍上裝盛零星物品的小囊。
【譯文】 荷包瓶 形狀扁圓,口部、腹部俱大,如同荷包,因此得名。
宋代定窯開始有這種制式,所以這類瓷器大都有凹雕暗花。
以純色釉的居多。
蘋果尊 蘋果尊有兩種,有縮項者,有巨口而無項可縮者。
縮項者口徑不及寸,巨口者口徑可二寸。
大者高幾及尺,小者約五寸餘。
往往有凸雕荷花瓣者,小者底足稍嫌不穩。
又有天青、釉裡紅兩種,滿身苔點,至可珍玩,其聲價之大,足與郎窯媲矣。
【譯文】 蘋果尊 蘋果尊有兩種,有縮短頸項的,有巨口而無頸項可縮的。
縮項的口徑不到一寸,巨口的口徑可達二寸。
大的高近一尺,小的約有五寸多。
往往有凸雕荷花瓣的,小的底足顯得有些不夠穩定。
還有天青、釉裡紅兩種,通身布滿苔點,最可珍賞,其聲價之高,足以和郎窯相媲美。
轉心瓶 瓶之腹際,玲珑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
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内府珍賞殊品也。
《陶雅》名為套環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贅,古物保存所則标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清 粉彩镂空轉心瓶 【譯文】 轉心瓶 瓶的腹部玲珑剔透,可以洞見兩面,而且瓶内還有一瓶,并能夠轉動,好似美術雕刻的象牙球一樣。
像這樣的瓶子名叫轉心,乃是内府視為珍物的特異之品。
《陶雅》稱曰套環轉動之瓶,名稱顯得比較累贅,古物保存所則稱作轉心,現依此稱呼。
塔瓶 口哆而平,項數折至腹,圓而不甚巨,胫略縮,旋散開至足,略如平頂之塔形,故号塔瓶也。
乾隆始有此制,東青色者尤多。
【譯文】 塔瓶 口部張開而平,頸部折為數節,至腹部圓而不甚大,胫部稍縮小,接着又散擴至底足,大體似平頂的塔形,所以稱作塔瓶。
乾隆時開始有這種制式,東青色的最多。
柳葉尊 口較身稍大,項短而身長,膊略與口相等,至足而愈小,纖趺瘦削,幾難立穩,惟須檀座夾輔之耳(1),形似柳葉,故名。
以豇豆紅者為貴。
【注釋】 (1)檀座:用檀香木制作的底座,極名貴。
此言置放器物的底座。
【譯文】 柳葉尊 口部比身軀較大,頸部短小而身軀修長,膊與口大小相等,至底足而更加縮小,底足小而瘦削,幾乎很難放穩,隻能用檀木的座輔助固定,形狀像柳葉,因此得名。
以豇豆紅的制品為貴。
箭桶瓶 口與足直下相齊,惟通身如海棠狀,而六瓣、七瓣不等,與三瓣之正海棠微有别焉。
足略斂,故非帽架也。
名曰箭桶,亦市人取象之稱。
【譯文】 箭桶瓶 自口部到底足垂直而下相等,隻是通體如海棠形狀,六瓣、七瓣不等,與三瓣的正海棠稍有區别。
底足略微收斂,所以不是帽架。
而名為箭桶,也是商家拟其形象的說法。
絡子尊 絡子尊略似紹興酒壇,于下半截有繩圈紋,如包絡之狀,故名。
制自雍正,有地與絡一色者,有白色錦絡者。
錦絡略同古錦紋(1),璀璨可觀。
大者高二尺餘,小者高二、三寸,紋皆凸起也。
【注釋】 (1)古錦紋:古代錦繡的花紋。
【譯文】 絡子尊 絡子尊好似紹
鳳尾瓶 鳳尾足長而豐,底處益散開,略同鳳尾,故名。
此外身段無甚特異。
以大鳳尾五彩者為最佳,若硬綠三彩者,尤為瑰寶。
此式多康窯客貨,而彩畫雄奇之極,洵為偉觀。
【譯文】 鳳尾瓶 “鳳尾”底足修長而豐滿,底部更加散開,大緻如鳳尾的樣子,因此得名。
除此之外,造型上沒什麼特殊之處。
以大鳳尾五彩的為最好,至于硬綠三彩的,尤其寶貴。
這種樣式多康熙時的民窯,彩繪極度雄偉奇特,确實壯觀。
象腿瓶 式頗特别,自口至足直下,無纡曲,但非圓式,乃三瓣之海棠式也。
口際凸起,厚邊,近口稍粗,近足稍窄,市人呼曰象腿,亦象形語也。
雲豆、淡茄、乳鼠等色為多。
【譯文】 象腿瓶 樣式比較特别,從口部到足部垂直而下,沒有彎曲,但不是圓形,而是三瓣的海棠式。
口的邊緣凸起,厚邊,接近口部的部分稍微粗一些,接近足部的部分稍微窄一點。
商人們稱作象腿,也是摹拟其形象的說法。
以雲豆、淡茄、乳鼠等釉色者為多數。
蝙蝠瓶 自口至足,均作蝙蝠形,肩稍寬博。
宋時哥窯、龍泉已有斯制,往往有紫口鐵足兼有冰紋者。
明清所仿亦大抵相同,數寸高者最多,大者頗罕。
【譯文】 蝙蝠瓶 自口部至底部,都作蝙蝠形,肩部稍微寬大。
宋代時哥窯、龍泉窯已有這種樣式,往往有紫口鐵足帶有冰紋的制品。
明清的仿制品也大體相同,幾寸高的最多,大的很少見。
海棠瓶 自口至足,均作三瓣海棠式,惟不直下,口與項同,至腹則突皤,而仍分三瓣,頗為雅觀。
以茶葉末、鳝魚皮等色為多。
【譯文】 海棠瓶 自口部至足部均作三瓣海棠式,唯獨不是垂直而下,口部與頸部相同,至腹部則突然擴大,但仍分三瓣,甚是好看。
以茶葉末、鳝魚皮等釉色者居多。
石榴尊 腹絕巨,口巨而張,項短而縮,足微斂,形同石榴,故名也。
雍正天青色而底有篆書凸雕款者,乃當時官窯雅品。
豆青一種較小,有有蓋者,乃作罐用也。
明 青花靈芝石榴尊 【譯文】 石榴尊 腹部非常大,口部大而張開,頸部短小而收縮,底足微微收斂,形狀如同石榴,因此得名。
雍正天青色而底有篆書凸雕款識的,是當時官窯的上品。
一種豆青色的較小,有帶蓋的,作罐子用。
佛手尊 口徑稍斂,胫之将近足處,倏縮而瘦,純似佛手柑狀(1),故名。
形不甚巨,大小略同佛手柑。
所稍異者,近口際無指爪形耳。
青花夾紫居多,制亦雅饬。
【注釋】 (1)佛手柑:果樹名。
系常綠小喬木,高丈餘,葉呈長圓形,花白色,果實色黃而香,下端有裂紋,狀如半握之手,中醫以之入藥。
【譯文】 佛手尊 口徑處稍稍收束,胫部靠近底足的地方忽然縮小而瘦削,極似佛手柑,因此得名。
形制不太大,大小略同佛手柑。
所略有不同的是,靠近口緣處沒手指爪形而已。
以青花夾紫的居多,制式也非常雅觀。
葫蘆瓶 形純似葫蘆,有大有小,以東青、積紅等色為多。
東青有凹雕暗花者,窯變之屬,亦偶一見,而僞制甚夥。
【譯文】 葫蘆瓶 形狀非常像葫蘆,有大有小,以東青、積紅等釉色居多。
東青色而有凹雕暗花的,是窯變所成,也偶可一見,但仿制品很多。
橄攬尊 口與足俱小,無項無胫,全體似橄榄形,故名。
此式以廣窯為最多,大抵溯原于均。
市肆所稱均釉者,亦好施之此制也。
清 琺琅彩三友橄榄瓶 【譯文】 橄榄尊 口部與底足都小,無頸項,無足胫,整體形如橄榄,因此得名。
這種樣式以廣窯産者為最多,大概起源于均窯。
市間店鋪所謂均釉的,也喜好做成這種造型。
荷包瓶 形扁圓,口、腹均大,類如荷包(1),故名。
宋定始有斯式,故此式又大都有凹雕暗花也。
以純色釉者為多。
【注釋】 (1)荷包:随身佩帶或綴于袍上裝盛零星物品的小囊。
【譯文】 荷包瓶 形狀扁圓,口部、腹部俱大,如同荷包,因此得名。
宋代定窯開始有這種制式,所以這類瓷器大都有凹雕暗花。
以純色釉的居多。
蘋果尊 蘋果尊有兩種,有縮項者,有巨口而無項可縮者。
縮項者口徑不及寸,巨口者口徑可二寸。
大者高幾及尺,小者約五寸餘。
往往有凸雕荷花瓣者,小者底足稍嫌不穩。
又有天青、釉裡紅兩種,滿身苔點,至可珍玩,其聲價之大,足與郎窯媲矣。
【譯文】 蘋果尊 蘋果尊有兩種,有縮短頸項的,有巨口而無頸項可縮的。
縮項的口徑不到一寸,巨口的口徑可達二寸。
大的高近一尺,小的約有五寸多。
往往有凸雕荷花瓣的,小的底足顯得有些不夠穩定。
還有天青、釉裡紅兩種,通身布滿苔點,最可珍賞,其聲價之高,足以和郎窯相媲美。
轉心瓶 瓶之腹際,玲珑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
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内府珍賞殊品也。
《陶雅》名為套環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贅,古物保存所則标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清 粉彩镂空轉心瓶 【譯文】 轉心瓶 瓶的腹部玲珑剔透,可以洞見兩面,而且瓶内還有一瓶,并能夠轉動,好似美術雕刻的象牙球一樣。
像這樣的瓶子名叫轉心,乃是内府視為珍物的特異之品。
《陶雅》稱曰套環轉動之瓶,名稱顯得比較累贅,古物保存所則稱作轉心,現依此稱呼。
塔瓶 口哆而平,項數折至腹,圓而不甚巨,胫略縮,旋散開至足,略如平頂之塔形,故号塔瓶也。
乾隆始有此制,東青色者尤多。
【譯文】 塔瓶 口部張開而平,頸部折為數節,至腹部圓而不甚大,胫部稍縮小,接着又散擴至底足,大體似平頂的塔形,所以稱作塔瓶。
乾隆時開始有這種制式,東青色的最多。
柳葉尊 口較身稍大,項短而身長,膊略與口相等,至足而愈小,纖趺瘦削,幾難立穩,惟須檀座夾輔之耳(1),形似柳葉,故名。
以豇豆紅者為貴。
【注釋】 (1)檀座:用檀香木制作的底座,極名貴。
此言置放器物的底座。
【譯文】 柳葉尊 口部比身軀較大,頸部短小而身軀修長,膊與口大小相等,至底足而更加縮小,底足小而瘦削,幾乎很難放穩,隻能用檀木的座輔助固定,形狀像柳葉,因此得名。
以豇豆紅的制品為貴。
箭桶瓶 口與足直下相齊,惟通身如海棠狀,而六瓣、七瓣不等,與三瓣之正海棠微有别焉。
足略斂,故非帽架也。
名曰箭桶,亦市人取象之稱。
【譯文】 箭桶瓶 自口部到底足垂直而下相等,隻是通體如海棠形狀,六瓣、七瓣不等,與三瓣的正海棠稍有區别。
底足略微收斂,所以不是帽架。
而名為箭桶,也是商家拟其形象的說法。
絡子尊 絡子尊略似紹興酒壇,于下半截有繩圈紋,如包絡之狀,故名。
制自雍正,有地與絡一色者,有白色錦絡者。
錦絡略同古錦紋(1),璀璨可觀。
大者高二尺餘,小者高二、三寸,紋皆凸起也。
【注釋】 (1)古錦紋:古代錦繡的花紋。
【譯文】 絡子尊 絡子尊好似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