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杯盤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口徑與底徑相差不甚遠,身直而高者,名曰筒子杯。
似筒子而身矮者,名曰墩子杯。
口下斂縮至底足而頗小者,名曰蓮子杯。
口與底相懸無幾、身粗而矮者,名曰栗子杯。
蓮子、栗子,皆以盛果實得名,非謂其形似也。
【譯文】 口徑與底徑相差不很遠,身直而高的稱作筒子杯。
像是筒子而器身矮的稱作墩子杯。
口下斂縮至底足而相當小的稱作蓮子杯。
口部與底部相差不多、器身粗而矮的稱作栗子杯。
蓮子、栗子都因用來盛裝果實而得名,并非說它們外形相似。
杯底有深窩,圓而略深,以次遞銳者,名曰雞心。
形小而圓,似半渾圓形者,名曰牛眼。
杯有四角者,有四角之邊各有深凹線一道,名曰海棠式。
有六角者,有八角者。
而四角又有雙耳、單耳、無耳諸式。
【譯文】 杯底部有一深窩,圓而略深,以下愈趨尖銳的稱作雞心。
器形小而圓又似半渾圓形的稱作牛眼。
杯子有四個角的,且四個角的邊緣都有一道深深凹線的稱作海棠式。
有六角的,有八角的。
而四角的又有雙耳、單耳、無耳等樣式。
雙耳之杯,有方有圓。
康窯蛋黃色凹雕暗花者,耳作龍形,乃禦窯也。
若尋常雙耳,則以耳小者為貴。
乾隆金醬色小杯,上繪金花,亦有雙耳,頗具輕盈之緻。
【譯文】 雙耳的杯子有方形的、有圓形的。
康熙官窯的蛋黃色凹雕暗花杯,耳朵作龍形,出自禦窯。
若是一般的雙耳,則以小耳的為貴。
乾隆官窯的金醬色小杯,上面繪有金花,也帶有雙耳,頗有一種輕盈的趣味。
昊十九之卵幕杯,胎質之薄,有同卵膜,在明季铮铮有名(1),李日華太仆所豔稱者也。
康、雍之間所制影青一種,雖稍不如昊制,然雲龍精細,款似蠅頭(2),固自人間罕有。
【注釋】 (1)明季:明末。
(2)蠅頭:像蒼蠅頭一樣小的字,俗稱“蠅頭小楷”。
【譯文】 昊十九的卵幕杯,胎質之薄如同卵膜一樣,在明末鼎鼎有名,為李日華太仆所傾慕稱贊。
康熙、雍正年間所制作的一種影青瓷器,雖稍遜于昊十九所制,但雲龍紋飾精細,底款小如蠅頭,确實也屬于人間少見的。
康窯有九螭斝(1),方式而高身,諸螭沓繞其旁,即兼作耳之用,雅制也。
又有一種形似爵杯而無觚與高足,有單耳,旁黏四螭作引頸吸水狀,乃素三彩也。
身繪有虎頭,形亦殊詭異。
【注釋】 (1)斝(jiǎ):古代酒器,青銅制,圓口,三足,用以溫酒。
【譯文】 康熙官窯的九螭斝,方形而器身高,諸螭纏繞旁邊兼作耳朵之用,乃高雅制品。
還有一種外形像爵杯,而無觚和高足,有一單耳,旁邊黏有四螭作伸頸吸水之狀,是素三彩。
器身上畫有虎頭,形狀也非常怪異。
吸杯形式作蓮蓬、蓮葉交互相連狀,别有蓮莖,莖之中有孔,可以吸飲。
又有但作蓮葉而不帶蓮蓬,底綴三小螺,中狀一蝦蟆者,飲處亦有蓮莖吸孔,皆康窯素三彩也。
或有作鴨形者,向鴨口吸飲,皆不外争奇鬥異,競為新式而已。
【譯文】 吸杯的形式作蓮蓬、蓮葉交相連接的樣子,另有蓮莖,莖中有孔可以吸飲。
還有隻帶蓮葉而不帶蓮蓬的,底部連綴三個小螺,中間為一蝦蟆,飲處也有蓮莖吸孔,都是康熙官窯的素三彩。
有的做成鴨形而向鴨口吸飲,都不過是争奇鬥異,競相為新花樣罷子。
酒令杯者,于杯内作人形,略似不倒翁狀,一瓷罩覆之,中有圓孔,恰能露其頂。
注酒滿,則人形浮出,無酒則否。
蓋視人形之向對,以為行酒令之用也。
【譯文】 所謂“酒令杯”,是在杯内作一人形,略似不倒翁的形狀,一個瓷罩覆蓋,中間有一個圓孔,恰好能露出頭頂。
注酒滿時人形浮出,沒有酒時就不然。
是看人形的朝向所對而用作行酒令的标準。
《梁溪漫志》呼此人形謂曰陸鴻漸(1),然鴻漸善品茶,不善品酒。
此器即代酒糾事之用(2),而蒙以茶博士之名,無亦有誤認顔标之嫌也耶(3)? 【注釋】 (1)《梁溪漫志》:十卷,南宋費衮撰。
費衮字補之。
吳錫(今江蘇吳錫)人。
陸鴻漸:即唐代作《茶經》的陸羽。
(2)代酒糾事:代行酒糾的職責。
酒糾,行令飲酒時執行規則的人。
糾,督察,矯正。
(3)誤認顔标:《唐摭言》卷十三《無名子謗議》雲:“顔标,鹹通中鄭薰下狀元及第。
先是,徐寇作亂,薰志在激勸勳烈,謂标魯公之後,故擢之巍峨。
既而問及廟院,标曰:‘寒素京國無廟院。
’薰始大悟,塞默久之。
時有無名子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顔标作魯公。
’”本此。
【譯文】 《梁溪漫志》稱呼此人為陸鴻漸,但陸鴻漸善于品茶,不善于品酒。
此器就是用來代酒糾事的,而蒙受茶博士的名聲,不是也有誤認顔标的嫌疑嗎? 套杯之制,一至十,小至大,曆朝均有之。
雍正人物者,稍遜于花卉。
至乾隆有繪厭勝畫者,雖猥亵甚于鞋杯(1),然精妙乃無匹也。
【注釋】 (1)鞋杯:造型為纏足女鞋式的瓷酒杯。
【譯文】 套杯的制作由一到十,由小到大,曆代都有。
雍正年間畫人物的,稍次于畫花卉的。
到乾隆時有繪厭勝畫的,雖然其猥亵的程度過于鞋杯,但是精妙無雙。
口徑頗巨而身段甚矮者,謂之奶子碗,清宮以盛牛乳者也。
然宋制已有此式,則又未必盛牛乳,名取通俗,不必數典矣(1)。
青花、五彩均有之。
又有凸雕花紋仿漢銅夔螭者,名曰博古花(2),上挂色釉,亦殊足珍。
【注釋】 (1)數典:曆舉典故以為考據。
(2)博古花:在文物及其上面的圖案作裝飾的花紋。
博古,原指通曉古代的事情,此言仿古。
【譯文】 口徑很大而身段很矮的稱作奶子碗,清宮用來盛牛奶的器皿。
然而宋代制品中已有這種樣式,隻是未必盛牛奶。
名字取得很通俗,就不必數典考證了。
青花、五彩的都有。
還有凸
似筒子而身矮者,名曰墩子杯。
口下斂縮至底足而頗小者,名曰蓮子杯。
口與底相懸無幾、身粗而矮者,名曰栗子杯。
蓮子、栗子,皆以盛果實得名,非謂其形似也。
【譯文】 口徑與底徑相差不很遠,身直而高的稱作筒子杯。
像是筒子而器身矮的稱作墩子杯。
口下斂縮至底足而相當小的稱作蓮子杯。
口部與底部相差不多、器身粗而矮的稱作栗子杯。
蓮子、栗子都因用來盛裝果實而得名,并非說它們外形相似。
杯底有深窩,圓而略深,以次遞銳者,名曰雞心。
形小而圓,似半渾圓形者,名曰牛眼。
杯有四角者,有四角之邊各有深凹線一道,名曰海棠式。
有六角者,有八角者。
而四角又有雙耳、單耳、無耳諸式。
【譯文】 杯底部有一深窩,圓而略深,以下愈趨尖銳的稱作雞心。
器形小而圓又似半渾圓形的稱作牛眼。
杯子有四個角的,且四個角的邊緣都有一道深深凹線的稱作海棠式。
有六角的,有八角的。
而四角的又有雙耳、單耳、無耳等樣式。
雙耳之杯,有方有圓。
康窯蛋黃色凹雕暗花者,耳作龍形,乃禦窯也。
若尋常雙耳,則以耳小者為貴。
乾隆金醬色小杯,上繪金花,亦有雙耳,頗具輕盈之緻。
【譯文】 雙耳的杯子有方形的、有圓形的。
康熙官窯的蛋黃色凹雕暗花杯,耳朵作龍形,出自禦窯。
若是一般的雙耳,則以小耳的為貴。
乾隆官窯的金醬色小杯,上面繪有金花,也帶有雙耳,頗有一種輕盈的趣味。
昊十九之卵幕杯,胎質之薄,有同卵膜,在明季铮铮有名(1),李日華太仆所豔稱者也。
康、雍之間所制影青一種,雖稍不如昊制,然雲龍精細,款似蠅頭(2),固自人間罕有。
【注釋】 (1)明季:明末。
(2)蠅頭:像蒼蠅頭一樣小的字,俗稱“蠅頭小楷”。
【譯文】 昊十九的卵幕杯,胎質之薄如同卵膜一樣,在明末鼎鼎有名,為李日華太仆所傾慕稱贊。
康熙、雍正年間所制作的一種影青瓷器,雖稍遜于昊十九所制,但雲龍紋飾精細,底款小如蠅頭,确實也屬于人間少見的。
康窯有九螭斝(1),方式而高身,諸螭沓繞其旁,即兼作耳之用,雅制也。
又有一種形似爵杯而無觚與高足,有單耳,旁黏四螭作引頸吸水狀,乃素三彩也。
身繪有虎頭,形亦殊詭異。
【注釋】 (1)斝(jiǎ):古代酒器,青銅制,圓口,三足,用以溫酒。
【譯文】 康熙官窯的九螭斝,方形而器身高,諸螭纏繞旁邊兼作耳朵之用,乃高雅制品。
還有一種外形像爵杯,而無觚和高足,有一單耳,旁邊黏有四螭作伸頸吸水之狀,是素三彩。
器身上畫有虎頭,形狀也非常怪異。
吸杯形式作蓮蓬、蓮葉交互相連狀,别有蓮莖,莖之中有孔,可以吸飲。
又有但作蓮葉而不帶蓮蓬,底綴三小螺,中狀一蝦蟆者,飲處亦有蓮莖吸孔,皆康窯素三彩也。
或有作鴨形者,向鴨口吸飲,皆不外争奇鬥異,競為新式而已。
【譯文】 吸杯的形式作蓮蓬、蓮葉交相連接的樣子,另有蓮莖,莖中有孔可以吸飲。
還有隻帶蓮葉而不帶蓮蓬的,底部連綴三個小螺,中間為一蝦蟆,飲處也有蓮莖吸孔,都是康熙官窯的素三彩。
有的做成鴨形而向鴨口吸飲,都不過是争奇鬥異,競相為新花樣罷子。
酒令杯者,于杯内作人形,略似不倒翁狀,一瓷罩覆之,中有圓孔,恰能露其頂。
注酒滿,則人形浮出,無酒則否。
蓋視人形之向對,以為行酒令之用也。
【譯文】 所謂“酒令杯”,是在杯内作一人形,略似不倒翁的形狀,一個瓷罩覆蓋,中間有一個圓孔,恰好能露出頭頂。
注酒滿時人形浮出,沒有酒時就不然。
是看人形的朝向所對而用作行酒令的标準。
《梁溪漫志》呼此人形謂曰陸鴻漸(1),然鴻漸善品茶,不善品酒。
此器即代酒糾事之用(2),而蒙以茶博士之名,無亦有誤認顔标之嫌也耶(3)? 【注釋】 (1)《梁溪漫志》:十卷,南宋費衮撰。
費衮字補之。
吳錫(今江蘇吳錫)人。
陸鴻漸:即唐代作《茶經》的陸羽。
(2)代酒糾事:代行酒糾的職責。
酒糾,行令飲酒時執行規則的人。
糾,督察,矯正。
(3)誤認顔标:《唐摭言》卷十三《無名子謗議》雲:“顔标,鹹通中鄭薰下狀元及第。
先是,徐寇作亂,薰志在激勸勳烈,謂标魯公之後,故擢之巍峨。
既而問及廟院,标曰:‘寒素京國無廟院。
’薰始大悟,塞默久之。
時有無名子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顔标作魯公。
’”本此。
【譯文】 《梁溪漫志》稱呼此人為陸鴻漸,但陸鴻漸善于品茶,不善于品酒。
此器就是用來代酒糾事的,而蒙受茶博士的名聲,不是也有誤認顔标的嫌疑嗎? 套杯之制,一至十,小至大,曆朝均有之。
雍正人物者,稍遜于花卉。
至乾隆有繪厭勝畫者,雖猥亵甚于鞋杯(1),然精妙乃無匹也。
【注釋】 (1)鞋杯:造型為纏足女鞋式的瓷酒杯。
【譯文】 套杯的制作由一到十,由小到大,曆代都有。
雍正年間畫人物的,稍次于畫花卉的。
到乾隆時有繪厭勝畫的,雖然其猥亵的程度過于鞋杯,但是精妙無雙。
口徑頗巨而身段甚矮者,謂之奶子碗,清宮以盛牛乳者也。
然宋制已有此式,則又未必盛牛乳,名取通俗,不必數典矣(1)。
青花、五彩均有之。
又有凸雕花紋仿漢銅夔螭者,名曰博古花(2),上挂色釉,亦殊足珍。
【注釋】 (1)數典:曆舉典故以為考據。
(2)博古花:在文物及其上面的圖案作裝飾的花紋。
博古,原指通曉古代的事情,此言仿古。
【譯文】 口徑很大而身段很矮的稱作奶子碗,清宮用來盛牛奶的器皿。
然而宋代制品中已有這種樣式,隻是未必盛牛奶。
名字取得很通俗,就不必數典考證了。
青花、五彩的都有。
還有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