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杯盤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窩(2),乾隆之制稍平,此面積之不同也。
康所畫硬彩而高古,乾所畫粉彩而華缛,此用彩之不同也。
康人物面部施藍筆,乾人物面部施紅筆,此繪事之不同也。
其相異之點尚不止此,然各為世所重,所謂異曲同工者,非耶? 【注釋】 (1)古茂:古雅美盛。
時趨:時尚。
(2)窩:凹。
【譯文】 康熙大盤與乾隆五彩大盤,都極其精美,然而古雅樸茂與時髦好尚,則顯然有派别之分。
康熙時的制品微凹,乾隆時的制品微平,這是面積的不同。
康熙時的畫為硬彩而高古,乾隆時的畫為粉彩而華缛,這是用彩的不同。
康熙時畫人物的面部施用藍筆,乾隆時畫人物的面部施用紅筆,這是繪畫的不同。
其相異的特點尚不止這些,然而各自都為世所重,所謂異曲同工,不正是如此嗎? 菊花形之皿具始于雍正,但僅施諸小碟耳。
至乾、嘉、道諸朝,則盤、盅均有之,并有蓋與托亦同茲式者,瓷質益薄而巧。
【譯文】 菊花形狀的器皿始于雍正年間,但僅施用于各種小碟而已。
至于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則盤、盅均有這樣的,并且有蓋和托也做成這種樣式的,瓷質更薄而且精巧。
橢圓式之碗,用以養水仙,至為雅饬。
嶰竹、慎德亦喜作此。
道光之品佳者,亦可接迹雍、乾。
【譯文】 橢圓形的碗,用來種植水仙,十分雅緻,美而不俗。
嶰竹主人、慎德堂也偏愛這種樣式。
道光間的佳品也可接近雍正、乾隆年間的水平。
過枝花之杯碗,乾隆者尤綿密(1),癞瓜牽藤(2),間夾翠竹,而翠竹又往往影青也。
繁麗之中,殊有玲珑剔透之緻。
【注釋】 (1)綿密:細緻周密。
(2)癞瓜:即苦瓜,因果實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像生了癞似的,故名。
【譯文】 過枝花的杯、碗,以乾隆年間的最為細緻周密,癞瓜牽挂在藤蔓間,夾生翠竹,而翠竹又往往是影青釉。
華麗之中,特别具有玲珑剔透的趣味。
洋彩碗具,精者殊夥,有整圓者,有長方者,有凹凸邊者,形式不一。
大抵開光者居多,尤以大圓盤為貴。
而開光又有作扇形、瓜形、菊形種種格式也。
【譯文】 洋彩的碗具精緻的非常多,有整個是圓的,有長方的,有凹凸邊的,形式多樣。
大緻上以開光的為多,尤其以大圓盤為珍貴。
而開光又有作扇形、瓜形、菊形等各種樣式的制品。
承杯之器,謂之盞托,亦謂之茶船,明制如舟形,清初亦然。
又有作盤形,中間圓圈,或凸起,或陷入,以便承器而不虛其中者。
嘉、道以後,則大抵虛中矣。
【譯文】 盛放杯子的器皿稱作盞托,也稱作茶船。
明代制品有如舟形,清代初年也是如此。
也有做盤形的,中間有道圓圈,有的凸起,有的凹下,以便承托器皿而不使其中空虛。
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使中間虛空了。
清制杯、盤、碗、碟各具,悉數之不能盡,更仆之不能終,僅能略舉一斑耳。
大抵康瓷之特色,如禦制款、如郎窯、如素三彩、如青花,皆獨絕一代者也。
至雍正則暗花、影青之品,瓷質極薄,粉彩鮮豔欲滴,又足自樹一幟焉。
至乾隆則古月軒碗、杏林春燕碗、五福堂碗、丙申小缸等類,均足炫耀一時,震铄奕世。
此外若萬花,若合家歡,若勝鴿圖諸名品,亦皆五光十色,娛目賞心,固無俟一一悉數者矣。
【譯文】 清代制作的杯、盤、碗、碟各種器具,全部數也數不過來,一個個計算也算不到頭,僅能略舉一小部分罷了。
大體說來,康熙瓷器的特色,如禦制款、如郎窯、如素三彩、如青花,都是冠絕一代的作品。
至于雍正年間則暗花、影青制品,瓷質極薄,粉彩鮮豔欲滴,又足以獨樹一幟了。
到了乾隆年間,則古月軒碗、杏林春燕碗、五福堂碗、丙申小缸之類的,也都足以輝耀一時,威光曆代。
此外如萬花、合家歡、鴿勝圖等著名作品,也都是五光十色,賞心悅目,也就不必一一細說了。
【點評】 本章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曆代瓷器中有名的杯、盤、碗、碟等各種器具。
瓷杯,從古至今一般都用來飲水、飲酒、飲茶。
其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
明清時期制杯最為精緻,胎質輕薄,釉色溫潤,色彩豔麗,造型多樣。
本章詳細介紹的有永樂壓手杯、卵幕杯、雞缸杯等,都是稀世珍品。
清代杯的裝飾手法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盤的基本器型為翻唇、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
按其功能可分為果盤、湯盤、托盤等;按其形狀可以分為折沿、菱口、收口、撇口、葵口、花口、高足等各式。
本章詳細介紹的康熙大盤、乾隆大盤、郎窯大盤等,均極為名貴。
瓷碗,器型與今碗相差不多。
隻是随着時代工藝水平、裝飾手段的變化而變化。
著名的有如本章介紹的奶子碗、永樂影青碗等。
本章于曆代杯、盤、碗、碟等的變遷都盡量加以描述,并曆舉各代名品,尤精于清代所制,可謂見多識廣,具體而微,如曰“大抵康瓷之特色,如禦制款、如郎窯、如素三彩、如青花,皆獨絕一代者也。
至雍正則暗花、影青之品,瓷質極薄,粉彩鮮豔欲滴,又足自樹一幟焉。
至乾隆則古月軒碗、杏林春燕碗、五福堂碗、丙申小缸等類,均足炫耀一時,震铄奕世。
此外若萬花,若合家歡,若勝鴿圖諸名品,亦皆五光十色,娛目賞心”,又可謂要言不煩。
但本章更有價值的是前所未有的記載,如“近來宋元盤碗出土頗多”一節所述宋黑定、紫定兩碗,宋官窯牙色薄碗、哥加彩碗、紫蝠元瓷碗、暗花元瓷碗等内容,皆前人所未見,他書所未有,可謂後來居上。
此外,比較瓷瓶瓷罐的後世多演變為清供之物,瓷質的杯、盤、碗、碟等自古至今未從日常生活的應用脫離出來,所以由這一部分器物更容易見世風民俗,如從酒令杯、合家歡碗等,可以想見古代宴飲用餐和諧歡樂的場景,愈增家人友朋之思。
康所畫硬彩而高古,乾所畫粉彩而華缛,此用彩之不同也。
康人物面部施藍筆,乾人物面部施紅筆,此繪事之不同也。
其相異之點尚不止此,然各為世所重,所謂異曲同工者,非耶? 【注釋】 (1)古茂:古雅美盛。
時趨:時尚。
(2)窩:凹。
【譯文】 康熙大盤與乾隆五彩大盤,都極其精美,然而古雅樸茂與時髦好尚,則顯然有派别之分。
康熙時的制品微凹,乾隆時的制品微平,這是面積的不同。
康熙時的畫為硬彩而高古,乾隆時的畫為粉彩而華缛,這是用彩的不同。
康熙時畫人物的面部施用藍筆,乾隆時畫人物的面部施用紅筆,這是繪畫的不同。
其相異的特點尚不止這些,然而各自都為世所重,所謂異曲同工,不正是如此嗎? 菊花形之皿具始于雍正,但僅施諸小碟耳。
至乾、嘉、道諸朝,則盤、盅均有之,并有蓋與托亦同茲式者,瓷質益薄而巧。
【譯文】 菊花形狀的器皿始于雍正年間,但僅施用于各種小碟而已。
至于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則盤、盅均有這樣的,并且有蓋和托也做成這種樣式的,瓷質更薄而且精巧。
橢圓式之碗,用以養水仙,至為雅饬。
嶰竹、慎德亦喜作此。
道光之品佳者,亦可接迹雍、乾。
【譯文】 橢圓形的碗,用來種植水仙,十分雅緻,美而不俗。
嶰竹主人、慎德堂也偏愛這種樣式。
道光間的佳品也可接近雍正、乾隆年間的水平。
過枝花之杯碗,乾隆者尤綿密(1),癞瓜牽藤(2),間夾翠竹,而翠竹又往往影青也。
繁麗之中,殊有玲珑剔透之緻。
【注釋】 (1)綿密:細緻周密。
(2)癞瓜:即苦瓜,因果實表面有許多瘤狀突起,像生了癞似的,故名。
【譯文】 過枝花的杯、碗,以乾隆年間的最為細緻周密,癞瓜牽挂在藤蔓間,夾生翠竹,而翠竹又往往是影青釉。
華麗之中,特别具有玲珑剔透的趣味。
洋彩碗具,精者殊夥,有整圓者,有長方者,有凹凸邊者,形式不一。
大抵開光者居多,尤以大圓盤為貴。
而開光又有作扇形、瓜形、菊形種種格式也。
【譯文】 洋彩的碗具精緻的非常多,有整個是圓的,有長方的,有凹凸邊的,形式多樣。
大緻上以開光的為多,尤其以大圓盤為珍貴。
而開光又有作扇形、瓜形、菊形等各種樣式的制品。
承杯之器,謂之盞托,亦謂之茶船,明制如舟形,清初亦然。
又有作盤形,中間圓圈,或凸起,或陷入,以便承器而不虛其中者。
嘉、道以後,則大抵虛中矣。
【譯文】 盛放杯子的器皿稱作盞托,也稱作茶船。
明代制品有如舟形,清代初年也是如此。
也有做盤形的,中間有道圓圈,有的凸起,有的凹下,以便承托器皿而不使其中空虛。
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使中間虛空了。
清制杯、盤、碗、碟各具,悉數之不能盡,更仆之不能終,僅能略舉一斑耳。
大抵康瓷之特色,如禦制款、如郎窯、如素三彩、如青花,皆獨絕一代者也。
至雍正則暗花、影青之品,瓷質極薄,粉彩鮮豔欲滴,又足自樹一幟焉。
至乾隆則古月軒碗、杏林春燕碗、五福堂碗、丙申小缸等類,均足炫耀一時,震铄奕世。
此外若萬花,若合家歡,若勝鴿圖諸名品,亦皆五光十色,娛目賞心,固無俟一一悉數者矣。
【譯文】 清代制作的杯、盤、碗、碟各種器具,全部數也數不過來,一個個計算也算不到頭,僅能略舉一小部分罷了。
大體說來,康熙瓷器的特色,如禦制款、如郎窯、如素三彩、如青花,都是冠絕一代的作品。
至于雍正年間則暗花、影青制品,瓷質極薄,粉彩鮮豔欲滴,又足以獨樹一幟了。
到了乾隆年間,則古月軒碗、杏林春燕碗、五福堂碗、丙申小缸之類的,也都足以輝耀一時,威光曆代。
此外如萬花、合家歡、鴿勝圖等著名作品,也都是五光十色,賞心悅目,也就不必一一細說了。
【點評】 本章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曆代瓷器中有名的杯、盤、碗、碟等各種器具。
瓷杯,從古至今一般都用來飲水、飲酒、飲茶。
其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
明清時期制杯最為精緻,胎質輕薄,釉色溫潤,色彩豔麗,造型多樣。
本章詳細介紹的有永樂壓手杯、卵幕杯、雞缸杯等,都是稀世珍品。
清代杯的裝飾手法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盤的基本器型為翻唇、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
按其功能可分為果盤、湯盤、托盤等;按其形狀可以分為折沿、菱口、收口、撇口、葵口、花口、高足等各式。
本章詳細介紹的康熙大盤、乾隆大盤、郎窯大盤等,均極為名貴。
瓷碗,器型與今碗相差不多。
隻是随着時代工藝水平、裝飾手段的變化而變化。
著名的有如本章介紹的奶子碗、永樂影青碗等。
本章于曆代杯、盤、碗、碟等的變遷都盡量加以描述,并曆舉各代名品,尤精于清代所制,可謂見多識廣,具體而微,如曰“大抵康瓷之特色,如禦制款、如郎窯、如素三彩、如青花,皆獨絕一代者也。
至雍正則暗花、影青之品,瓷質極薄,粉彩鮮豔欲滴,又足自樹一幟焉。
至乾隆則古月軒碗、杏林春燕碗、五福堂碗、丙申小缸等類,均足炫耀一時,震铄奕世。
此外若萬花,若合家歡,若勝鴿圖諸名品,亦皆五光十色,娛目賞心”,又可謂要言不煩。
但本章更有價值的是前所未有的記載,如“近來宋元盤碗出土頗多”一節所述宋黑定、紫定兩碗,宋官窯牙色薄碗、哥加彩碗、紫蝠元瓷碗、暗花元瓷碗等内容,皆前人所未見,他書所未有,可謂後來居上。
此外,比較瓷瓶瓷罐的後世多演變為清供之物,瓷質的杯、盤、碗、碟等自古至今未從日常生活的應用脫離出來,所以由這一部分器物更容易見世風民俗,如從酒令杯、合家歡碗等,可以想見古代宴飲用餐和諧歡樂的場景,愈增家人友朋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