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款識第六

關燈
乾隆年間有種杯盤,專錄禦制詩在上面而沒有圖畫,詩為五言古詩,末尾題有“某朝禦題”字樣,下有胭脂小方印,楷書寫得精美的也特别珍貴。

     嘉慶官窯蓋杯,有外題禦制詩,而器與蓋中心繪花者,詩乃五律(1),詠品茶者也。

    康窯十二月花卉之酒杯,于題句下有印章,文系一“賞”字。

    雍正料款之器,瓷面有印二,一曰“月古”,一曰“香清”。

    同時文石山房制品,亦于瓷面作兩印,分列“文石山房”四字。

    乾隆題禦制詩之品,句末“乾隆”二字,分為兩印,“乾”字作三畫卦文(2)。

     【注釋】 (1)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屬于近體詩中律詩的一種。

     (2)三畫卦文:指《周易》中八卦的乾卦,以由三畫上下排列而成,故稱,并可與乾卦之“乾”互相代替。

     【譯文】 嘉慶官窯的蓋杯,有的外面題寫禦制詩,杯和蓋的中心都畫着花紋的制品,詩為五言律詩,是吟詠品茶的。

    康熙官窯繪十二月花卉的酒杯,在題句下面有印章,是一個“賞”字。

    雍正時料款瓷器上有兩枚印章,一是“月古”,一是“香清”。

    同時文石山房的制品,瓷器上面也作兩個印章,分列“文石山房”四個字。

    乾隆題禦制詩的瓷器,句末“乾隆”二字分為兩印,“乾”字作三畫卦文。

     清 黃地粉彩雲龍紋镂空帽筒 慎德堂以三字直款者為可貴,款多系抹紅色,亦間有描金色。

    若有題句者,下書一印作橢圓形,篆“道光”二字。

    慎德所以鼎鼎有名,蓋其瓷質之白、彩畫之精,固足颉颃禦制也。

     【譯文】 慎德堂以三字直款的為貴,款字多為抹紅色,也偶爾有描金色。

    如果有題句的,下面有一作橢圓形的印章,篆書“道光”二字。

    慎德名氣極高的原因,是它的瓷質瑩白、彩畫精美,實足以和禦制瓷器相抗衡。

     嶰竹主人亦道光瓷之精者,固以質白畫美為其特長,然亦有尋常粗品,若紅地雙鈎畫竹之類是也。

    小杯最精,碗亦不俗,然其所制頗少巨大之品。

     【譯文】 嶰竹主人也是道光瓷器的精品,固然也以瓷質瑩白、彩畫精美為特長,然而也有普通粗糙制品,比如像紅地雙鈎畫竹之類便是。

    小杯最精,碗也不俗,然而這種制品很少有巨大的器物。

     若深以小品茶杯為多。

    或謂制者乃一嗜茶雅士也。

    有不書“若深”而書一“玉”字者,亦是同一人所制。

     【譯文】 “若深”以小品茶杯為多數。

    據說制造者是一位嗜好品茶的雅士。

    有不寫“若深”而寫一個“玉”字的,也是同一個人所制。

     敬畏堂所制器具,多系豆青一色。

    彩華、彩秀則雅好作豆彩花。

    養和堂、靜鏡堂所繪花鳥有極精者。

    甯遠、甯晉諸齋,“甯”字不避諱,亦在道光以前之一證道光名旻甯。

    其質極潤細,而花彩則規矩花、三品球之類為多(1)。

    寶啬瓷花獨出新意,尤好作堆料也。

    雅雨堂人物畫工一時妙手,騷壇盟主自是不凡(2)。

     【注釋】 (1)三品球:疑指皮球花。

     (2)騷壇盟主:指雅雨堂主人盧見曾,他是康熙、乾隆年間著名詩人,故稱。

    騷壇,詩壇。

     【譯文】 敬畏堂所制造的器具多為豆青色。

    彩華、彩秀則喜好作豆彩花紋。

    養和堂、靜鏡堂所繪花鳥有的非常精細。

    甯遠、甯晉諸齋,“甯”字不避諱,也是在道光以前的一個明證道光名旻甯。

    其瓷質非常細潤,而彩繪花紋也以規矩花、三品球之類居多。

    寶啬的瓷器花紋能夠别出心裁,尤其喜作堆料。

    雅雨堂瓷器的人物畫工為當時的妙手,作為詩壇的領袖,自然不同于一般。

     嶰竹喜作八寶、碎花及團鶴之屬。

    至繪折枝而饒有雅緻者,慎德堂當推妙選矣。

    文甫雅玩之器多畫金魚,乃殊不覺其可喜。

     【譯文】 嶰竹喜歡畫八寶、碎花及團鶴之類。

    至于繪畫折枝花紋而饒有趣味的,當數慎德堂最為精妙。

    文甫雅玩的瓷器上多畫金魚,并不特别令人喜歡。

     藍款、紅款與作楷、作篆,大有泾渭分流之象。

    大抵乾隆以前多系楷書,又兼多系藍字也。

    乾隆以後多系篆書,又兼多系紅字也。

    底雜色釉而款寫黑字者,惟乾隆有之,此外殆未之見。

     【譯文】 藍款、紅款與作楷書、篆書,大有泾渭分流的現象。

    大體上說乾隆以前多作楷書,而且多為藍字。

    乾隆以後多作篆書,而且多為紅字。

    底部有雜色釉而款寫黑字的,唯獨乾隆時有,此外幾乎未曾見過。

     瓷品之有回回、喇嘛、西洋等文者。

    回回文或于花地開光處書之,或有全體書回回文而不繪花者;喇嘛文多于繪花之上書之,即明瓷所謂“花捧真言字”者也,或作圓形,字如八卦之圍列;西洋文則于畫空隙處書之,或于器底書之。

    又一種舊洋瓷,表面純系洋式,器底有華字“某某年制”者(1),字作宋體書,亦奇品也。

    若寫洋文款兼有基督紀年者(2),乃當日舶來流入之品耳。

     【注釋】 (1)華字:漢字。

     (2)基督紀年:即基督紀元,以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耶稣降生的年份為起點順序計算年代的紀年法,我國稱之謂“公元紀年法”。

     【譯文】 瓷器上有書寫回回、喇嘛、西洋等文字的。

    回回文有的在花紋開光處書寫,有的全體書回回文而不繪花紋;喇嘛文多書寫在繪花之上,即明代瓷器所謂“花捧真言字”的制品,有的寫成圓形,字好似八卦圍列;西洋文則書寫在繪畫的空隙處,也有寫在瓷器底部的。

    又有一種舊的洋瓷,表面純為洋式,而在器物底部有漢字“某某年制”的,字為宋體,也是非常珍奇。

    若寫西洋文款,并有基督紀年的,則是國外流入的瓷器。

     【點評】 瓷器款識是指刻、劃、印、寫在瓷器底部等某些較為固定位置的一類文字或符号,亦稱銘文,與花繪中文字或符号主要用于表達制器者主觀的願望不同,款識的作用基本上隻在标明制作年代、産地、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等與瓷器自身相關的信息内容。

    因此款識作為瓷器外觀的組成部分,具有藝術内涵與形式上審美的價值,但其作為鑒别瓷器時代、真僞等的标志作用要更大一些,從而受到多方面的重視。

    本章即于《花繪》之後,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瓷器款識發生發展的曆史,曆代瓷器款識内容及形式的變化,總結評價了名家名款的特點及其高下得失,提示了鑒賞的标準與經驗,為瓷學中重要一環。

     本章全篇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内容: 一說款識之曆史。

    瓷器有款識始于宋代,元代繼之,然式樣尚簡。

    至明代漸次發達,式樣增多。

    清代乃極盛行,其最高貴者為料款。

    料款始于康熙末,乾隆間古月軒所制最精,甯晉、甯靜、寶啬諸齋亦有名。

     二說款式之大略。

    曆代有不同。

    款識之位置,曆代以在底足内居中者最多,高足者或題于足内層或外層之邊際,或題于口,或題于腰腹。

     款識之内容,宋瓷見有題“内府”、“政和年制”,或有題“一二三四五六”等數目字者。

    元瓷唯官窯有“樞府”二字款,民窯有款識者少見。

    明瓷官窯或作“某某年造”,也有用“制”字者,但極少。

    清瓷首推料款,有兩種,曰“某某年制”,曰“某朝禦制”,少用“造”字。

    大抵皆四字為多,間有六字。

     款識之書寫,宋瓷或橫镌,或直(豎)镌。

    元瓷多随意成。

    明瓷有凹雕、印花、繪花、雕花等,最奇為永樂官窯繪獅子滾球内藏款字者,而嘉靖官窯有底款作環形或書于底之中心者。

    清瓷書法似歐、王,間有虞永興、宋椠、宋體、鐵篆體等别體,字皆釉汁凸起,雙圈方邊。

     三說款識之形式。

    隻列清代的,分“有字”與“無字”,康熙朝“有字”者“單圈”及以下共三十種,“無字”者“雙圈”及以下共九種;雍正一朝“有字”者“六字雙圈”及以下共二十一種,“無字”者“花形”及以下共三種;乾隆一朝有字者“六字雙圈”及以下共二十三種,“無字”者“印花”及以下共三種。

    以下分述清代曆朝款識形式更具體而微的區别,可資清瓷的鑒識。

     四說款識之為齋名或堂号者。

    有四類:帝王、親貴、名士、達官。

    人物品類不同,個性有異,則齋名或堂号自各取用有别。

    列其名家帝王有康、乾二帝,達官有盧見曾、董蔗林、張南山、紀曉岚,雅匠名工則有陳國治、王炳榮、李裕元等。

    繼而選評曆朝名款,有中和堂、大雅齋、慎德堂、嶰竹主人、若深、敬畏堂等。

     綜上所述,本章“說款識”亦确而可考,詳而有序,可憑作瓷器斷代的參考。

    誠如作者所說:“此僅鑒别之一端,似可憑而不盡可憑也。

    ”還應參照具體器物的胎質、釉色、造型、紋飾、工藝、光澤等等,作綜合的判斷,才能比較接近實際。

    但本章所述也有可以讨論的地方,如前引童書業文曾指出,本章以古月軒為清宮畫所不合實際,“清宮内并無‘古月軒’其地。

    有‘古月軒’款的,乃玻璃器而非瓷器,且為私家款而非進禦之物”。

    至于本章仍論及康熙書《聖主得賢臣頌》及《歸去來辭》、《耕織圖》之類,後者其實已歸入《說花繪》,似都不應再列為款識,唯其具體内容仍可與前述一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