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款識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則有官窯又有民窯。
字體以端正楷書、莊重整齊為美,若字形較大,方橫四、五分的更加可貴。
清 粉彩百鹿紋雙耳尊 方圈内不可識之字者,非字也,亦非回回、喇嘛、西洋等文也,乃一種花押之類耳(1)。
此制明代有之,故康、雍亦有仿者。
【注釋】 (1)花押:舊時文書契約末尾的草書簽名或代替簽名的特種符号。
也叫“花書”或“押字”。
【譯文】 方圈裡不可識的字并不是字,也不是回回、喇嘛、西洋等文字,而是一種花押之類而已。
此種制作明代已有,所以康熙、雍正也有仿品。
嘉、道以後,大率沿前朝諸式,有減而無增,漸有趨于一緻之勢。
間有楷書,即前所雲六字分兩行、分三行二種也。
至四字楷書省去“大清”二字者,嘉、道甚為罕見,惟篆書有之耳。
篆書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
篆書有兩種:一種無邊闌,字或紅或藍不等;一種有雙邊,紅字居多,即俗所謂圖書款也。
【譯文】 嘉慶、道光以後,大多沿襲前代各種樣式,有減而無增,漸漸有趨于一緻的形勢。
其中有楷書,即前面所說六字分兩行、分三行二種。
至于四字楷書省去“大清”二字,嘉慶、道光年間非常少見,唯獨篆書有這樣的。
篆書的款識,自乾隆至同治年間占有絕大部分。
篆書有兩種:一種沒有邊闌,字或紅或藍不等;一種有雙邊,以紅字居多,即俗稱的圖書款。
圖書款以道光末年暨鹹、同間為最盛行,鄙見所雅不喜。
間有雍正、乾隆款者,雖不敢謂其必無,然屬于赝鼎者,殆八九也。
【譯文】 圖書款在道光末年及鹹豐、同治年間最為盛行,本人所最不欣賞。
偶爾也有雍正、乾隆年款識的,雖然不敢斷定一定沒有真品,但是恐怕十之八九屬于赝品。
同治一朝流行客貨,凡篆書者,幾無不圖書款,且省去“大清”二字為尤多。
【譯文】 同治年間流行民窯瓷器,凡是篆書題寫的,幾乎都是圖書款,并且省去“大清”二字的特别多。
清 綠彩花卉紋六角花盆 就大概而論,康、雍兩朝為楷書盛行時期,篆書者偶或一見。
自嘉慶至同治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亦偶一見也。
乾隆篆、楷兼有,而篆究多于楷。
至光、宣二代,除仿古外則又楷多于篆矣。
【譯文】 就其大概說來,康熙、雍正兩朝為楷書盛行的時期,篆書偶爾也能見到。
自嘉慶至同治年間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偶爾也能見到。
乾隆年間篆書、楷書都有,而篆書還是多于楷書。
到了光緒、宣統兩朝,除仿古者外,又楷書多于篆書了。
瓷品有但書“大清年制”不書何朝号者,乃同、光間肅順當國時所制品也(1)。
當時肅順勢焰熏天,将有非常之舉,監督官窯者,慮旦夕有改元事,故阙朝号以媚肅順。
物雖近代,而有一段故實,亦瓷學家所不可不知。
【注釋】 (1)肅順(1816—1861):字雨亭,清末滿洲鑲藍旗人,宗室貴族,愛新覺羅氏,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
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内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
祺祥政變時被殺。
【譯文】 瓷器隻書寫“大清年制”而不寫朝代年号的,都是同治、光緒年間肅順掌權時制作的。
當時肅順權傾朝野,有可能發動政變奪權,監督官窯的人擔心随時有改朝換代的事情,因此故意空缺朝代年号,以向肅順獻媚。
器物雖然是近代的,但有一段典故,也是瓷學家不能不知道的。
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皆用楷書。
制品之人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達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
【譯文】 瓷器款識的堂名、齋名,大多都用楷書。
制品的人有四類:一是帝王,一是親貴,一是名士而成達官顯貴,一是雅匠良工。
有清仁廟、純廟兩代君主好講理學(1),故所命堂名多理學語。
康熙則有乾惕齋、中和堂,乾隆則有靜鏡、養和、敬慎諸堂,皆内府堂名也。
由是親貴諸王,亦趨重于理學,成為風氣,如拙存齋、紹聞堂在康熙間,敬畏堂、正誼書屋在雍、乾間,甯靜、甯晉、甯遠、德誠諸齋在乾、嘉間,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均在嘉、道間,大抵多屬親貴諸王之制品。
【注釋】 (1)仁廟、純廟:分别指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
理學:宋、元、明、清四代陸續成長起來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
【譯文】 清代康熙、乾隆兩代君主好講理學,因此所命堂名多理學詞語。
康熙時有乾惕堂、中和堂,乾隆時有靜鏡、養和、敬慎等堂名,都是内府所用的堂名。
從而親貴諸王也日益重視理學,蔚然成風,比如康熙年間的拙存齋、紹聞堂,雍正、乾隆年間的敬畏堂、正誼書屋,乾隆、嘉慶年間的甯靜、甯晉、甯遠、德誠等齋名,嘉慶、道光年間的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大都是親貴諸王的制品。
若不以理學語名者,乾隆有彩華、彩秀二堂,皆内府物也。
雍正為東園、文石山房,雍、乾間為紅荔山房,乾隆為友棠、浴硯書屋、瑤華道人,道光為十硯齋、嶰竹主人、文甫珍玩,大抵皆親貴也。
若名士而達官者,則乾隆時之雅雨堂制,盧雅雨故物也(1);玉杯書屋者,董蔗林也(2);聽松廬者,張南山也(3)。
雅匠名工則有寶啬齋,有陳國治,有王炳榮,有李裕元(4)。
【注釋】 (1)盧雅雨(1690—1768):即盧見曾,字抱孫,号澹園,别号雅雨山人。
清德州(今山東德州德城區)人。
著名文學家,著有《雅雨堂詩集》、《雅雨堂文集》等。
(2)董蔗林(1740—1818):即董诰,字雅倫、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
富陽(今浙江富陽)人。
董诰曆任禮、工、戶、吏、刑各部侍郎,《四庫全書》副總裁,奉命輯《滿洲源流考》,充武英殿總裁,以至文華蓼大學士,卒谥文恭。
工詩文,善書畫。
(3)張南山(1780—1859):即張維屏,字子樹,号南山,因癖愛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唱霞漁者。
廣東番禺(今廣東番禺)人。
嘉慶九年(1804)舉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
著有《張南山全集》等。
(4)李裕元: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
擅長雕反瓷。
所謂反瓷,就是将瓷雕好後不上釉,施以彩,直接入窯焙燒的一種瓷器。
【譯文】 不以理學詞語命名的,乾隆時有彩華、彩秀二堂,都是内府的器物。
雍正時有東園、文石山房,雍正、乾隆年間有紅荔山房,乾隆時有友棠、浴硯書屋、瑤華道人,道光時有十硯齋、嶰竹主人、文甫珍玩。
大體上都是王親貴戚。
如為名士而達官的,乾隆時有盧雅雨的雅雨堂制;董蔗林的玉杯書屋;張南山的聽松廬。
能工巧匠的則有寶啬齋,有陳國治、王炳榮、李裕元等。
榷陶者,即唐英,即著《窯器肆考》之唐雋公也。
亦有題“唐英”款下钤“榷陶”二字印章者(1)。
【注釋】 (1)钤(qián):蓋章,蓋印。
【譯文】 所謂榷陶,即唐英,即著《窯器肆考》的唐雋公。
也有題“唐英”款下钤“榷陶”二字印章的。
若深珍藏為康熙制品,又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等,皆乾、嘉間制品。
聽雨堂、惜陰堂乃道光制品,其主制者未詳。
【譯文】 若深珍藏是康熙時制品,又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等,都是乾隆、嘉慶年間制品。
聽雨堂、惜陰堂是道光年間制品,主持制造者不詳。
親貴中雅制之品,以慎德、紹聞、嶰竹為最有名。
餘則東園、文石、瑤華、十硯、紅荔等,亦堪珍玩也。
慎德瓶類,近極罕見,有之則價值甚昂。
紹聞、嶰竹,皆以杯、盤、盂、碗等類為多。
【譯文】 親貴中制作典雅的瓷器,以慎德、紹聞、嶰竹最為有名。
其餘還有東園、文石、瑤華、十硯、紅荔等,也值得珍玩。
慎德堂瓶類,近來十分罕見,如果有也價值昂貴。
紹聞、嶰竹,都以杯、盤、盂、碗等類居多。
款字之最多者,以道光間有恒堂為最,曰“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凡十餘字,奇品也。
本以“行有恒堂”四字連屬成文,而市肆辄簡稱有恒堂,姑仍之。
【譯文】 款字最多的,以道光年間的有恒堂為最多,寫着“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十幾個字,乃是奇品。
原本是以“行有恒堂”四個字連屬成文,而市場上則簡稱“有恒堂”,所以姑且如此。
中和堂款書“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八字帶幹支者(1),亦屬瓷話一種故實。
【注釋】 (1)幹支:即天幹地支。
“幹支”取義于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号,叫“幹支紀法”。
【譯文】 中和堂款寫“康熙辛亥中
字體以端正楷書、莊重整齊為美,若字形較大,方橫四、五分的更加可貴。
清 粉彩百鹿紋雙耳尊 方圈内不可識之字者,非字也,亦非回回、喇嘛、西洋等文也,乃一種花押之類耳(1)。
此制明代有之,故康、雍亦有仿者。
【注釋】 (1)花押:舊時文書契約末尾的草書簽名或代替簽名的特種符号。
也叫“花書”或“押字”。
【譯文】 方圈裡不可識的字并不是字,也不是回回、喇嘛、西洋等文字,而是一種花押之類而已。
此種制作明代已有,所以康熙、雍正也有仿品。
嘉、道以後,大率沿前朝諸式,有減而無增,漸有趨于一緻之勢。
間有楷書,即前所雲六字分兩行、分三行二種也。
至四字楷書省去“大清”二字者,嘉、道甚為罕見,惟篆書有之耳。
篆書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
篆書有兩種:一種無邊闌,字或紅或藍不等;一種有雙邊,紅字居多,即俗所謂圖書款也。
【譯文】 嘉慶、道光以後,大多沿襲前代各種樣式,有減而無增,漸漸有趨于一緻的形勢。
其中有楷書,即前面所說六字分兩行、分三行二種。
至于四字楷書省去“大清”二字,嘉慶、道光年間非常少見,唯獨篆書有這樣的。
篆書的款識,自乾隆至同治年間占有絕大部分。
篆書有兩種:一種沒有邊闌,字或紅或藍不等;一種有雙邊,以紅字居多,即俗稱的圖書款。
圖書款以道光末年暨鹹、同間為最盛行,鄙見所雅不喜。
間有雍正、乾隆款者,雖不敢謂其必無,然屬于赝鼎者,殆八九也。
【譯文】 圖書款在道光末年及鹹豐、同治年間最為盛行,本人所最不欣賞。
偶爾也有雍正、乾隆年款識的,雖然不敢斷定一定沒有真品,但是恐怕十之八九屬于赝品。
同治一朝流行客貨,凡篆書者,幾無不圖書款,且省去“大清”二字為尤多。
【譯文】 同治年間流行民窯瓷器,凡是篆書題寫的,幾乎都是圖書款,并且省去“大清”二字的特别多。
清 綠彩花卉紋六角花盆 就大概而論,康、雍兩朝為楷書盛行時期,篆書者偶或一見。
自嘉慶至同治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亦偶一見也。
乾隆篆、楷兼有,而篆究多于楷。
至光、宣二代,除仿古外則又楷多于篆矣。
【譯文】 就其大概說來,康熙、雍正兩朝為楷書盛行的時期,篆書偶爾也能見到。
自嘉慶至同治年間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偶爾也能見到。
乾隆年間篆書、楷書都有,而篆書還是多于楷書。
到了光緒、宣統兩朝,除仿古者外,又楷書多于篆書了。
瓷品有但書“大清年制”不書何朝号者,乃同、光間肅順當國時所制品也(1)。
當時肅順勢焰熏天,将有非常之舉,監督官窯者,慮旦夕有改元事,故阙朝号以媚肅順。
物雖近代,而有一段故實,亦瓷學家所不可不知。
【注釋】 (1)肅順(1816—1861):字雨亭,清末滿洲鑲藍旗人,宗室貴族,愛新覺羅氏,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子。
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内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
祺祥政變時被殺。
【譯文】 瓷器隻書寫“大清年制”而不寫朝代年号的,都是同治、光緒年間肅順掌權時制作的。
當時肅順權傾朝野,有可能發動政變奪權,監督官窯的人擔心随時有改朝換代的事情,因此故意空缺朝代年号,以向肅順獻媚。
器物雖然是近代的,但有一段典故,也是瓷學家不能不知道的。
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皆用楷書。
制品之人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達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
【譯文】 瓷器款識的堂名、齋名,大多都用楷書。
制品的人有四類:一是帝王,一是親貴,一是名士而成達官顯貴,一是雅匠良工。
有清仁廟、純廟兩代君主好講理學(1),故所命堂名多理學語。
康熙則有乾惕齋、中和堂,乾隆則有靜鏡、養和、敬慎諸堂,皆内府堂名也。
由是親貴諸王,亦趨重于理學,成為風氣,如拙存齋、紹聞堂在康熙間,敬畏堂、正誼書屋在雍、乾間,甯靜、甯晉、甯遠、德誠諸齋在乾、嘉間,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均在嘉、道間,大抵多屬親貴諸王之制品。
【注釋】 (1)仁廟、純廟:分别指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
理學:宋、元、明、清四代陸續成長起來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
【譯文】 清代康熙、乾隆兩代君主好講理學,因此所命堂名多理學詞語。
康熙時有乾惕堂、中和堂,乾隆時有靜鏡、養和、敬慎等堂名,都是内府所用的堂名。
從而親貴諸王也日益重視理學,蔚然成風,比如康熙年間的拙存齋、紹聞堂,雍正、乾隆年間的敬畏堂、正誼書屋,乾隆、嘉慶年間的甯靜、甯晉、甯遠、德誠等齋名,嘉慶、道光年間的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大都是親貴諸王的制品。
若不以理學語名者,乾隆有彩華、彩秀二堂,皆内府物也。
雍正為東園、文石山房,雍、乾間為紅荔山房,乾隆為友棠、浴硯書屋、瑤華道人,道光為十硯齋、嶰竹主人、文甫珍玩,大抵皆親貴也。
若名士而達官者,則乾隆時之雅雨堂制,盧雅雨故物也(1);玉杯書屋者,董蔗林也(2);聽松廬者,張南山也(3)。
雅匠名工則有寶啬齋,有陳國治,有王炳榮,有李裕元(4)。
【注釋】 (1)盧雅雨(1690—1768):即盧見曾,字抱孫,号澹園,别号雅雨山人。
清德州(今山東德州德城區)人。
著名文學家,著有《雅雨堂詩集》、《雅雨堂文集》等。
(2)董蔗林(1740—1818):即董诰,字雅倫、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
富陽(今浙江富陽)人。
董诰曆任禮、工、戶、吏、刑各部侍郎,《四庫全書》副總裁,奉命輯《滿洲源流考》,充武英殿總裁,以至文華蓼大學士,卒谥文恭。
工詩文,善書畫。
(3)張南山(1780—1859):即張維屏,字子樹,号南山,因癖愛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唱霞漁者。
廣東番禺(今廣東番禺)人。
嘉慶九年(1804)舉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
著有《張南山全集》等。
(4)李裕元:清代末期的雕瓷名匠。
擅長雕反瓷。
所謂反瓷,就是将瓷雕好後不上釉,施以彩,直接入窯焙燒的一種瓷器。
【譯文】 不以理學詞語命名的,乾隆時有彩華、彩秀二堂,都是内府的器物。
雍正時有東園、文石山房,雍正、乾隆年間有紅荔山房,乾隆時有友棠、浴硯書屋、瑤華道人,道光時有十硯齋、嶰竹主人、文甫珍玩。
大體上都是王親貴戚。
如為名士而達官的,乾隆時有盧雅雨的雅雨堂制;董蔗林的玉杯書屋;張南山的聽松廬。
能工巧匠的則有寶啬齋,有陳國治、王炳榮、李裕元等。
榷陶者,即唐英,即著《窯器肆考》之唐雋公也。
亦有題“唐英”款下钤“榷陶”二字印章者(1)。
【注釋】 (1)钤(qián):蓋章,蓋印。
【譯文】 所謂榷陶,即唐英,即著《窯器肆考》的唐雋公。
也有題“唐英”款下钤“榷陶”二字印章的。
若深珍藏為康熙制品,又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等,皆乾、嘉間制品。
聽雨堂、惜陰堂乃道光制品,其主制者未詳。
【譯文】 若深珍藏是康熙時制品,又有略園、荔莊、坦齋、明遠堂、百一齋等,都是乾隆、嘉慶年間制品。
聽雨堂、惜陰堂是道光年間制品,主持制造者不詳。
親貴中雅制之品,以慎德、紹聞、嶰竹為最有名。
餘則東園、文石、瑤華、十硯、紅荔等,亦堪珍玩也。
慎德瓶類,近極罕見,有之則價值甚昂。
紹聞、嶰竹,皆以杯、盤、盂、碗等類為多。
【譯文】 親貴中制作典雅的瓷器,以慎德、紹聞、嶰竹最為有名。
其餘還有東園、文石、瑤華、十硯、紅荔等,也值得珍玩。
慎德堂瓶類,近來十分罕見,如果有也價值昂貴。
紹聞、嶰竹,都以杯、盤、盂、碗等類居多。
款字之最多者,以道光間有恒堂為最,曰“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凡十餘字,奇品也。
本以“行有恒堂”四字連屬成文,而市肆辄簡稱有恒堂,姑仍之。
【譯文】 款字最多的,以道光年間的有恒堂為最多,寫着“道光某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賞”十幾個字,乃是奇品。
原本是以“行有恒堂”四個字連屬成文,而市場上則簡稱“有恒堂”,所以姑且如此。
中和堂款書“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八字帶幹支者(1),亦屬瓷話一種故實。
【注釋】 (1)幹支:即天幹地支。
“幹支”取義于樹木的“幹枝”。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号,叫“幹支紀法”。
【譯文】 中和堂款寫“康熙辛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