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花繪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神阿堵:形容用圖畫或文字描寫人物,能得其精神。
傳神,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
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
語出《世說新語·巧藝》。
【譯文】 乾隆時繪畫人物面目,其做工精細的是用寫照法,用淡紅筆描畫面部的凹凸,仿佛傳神阿堵的樣子。
然而嘉慶、道光以後,再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的了。
如果康熙時繪畫美人,也是用淡紅筆塗抹雙頰微微的羞赧,因而更加覺得妩媚。
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為精。
描青而加填五彩者,亦殊可喜。
至純粹五彩不雜描青者,大抵瓶、罐為多,于生野中彌見俊逸,而赝制最夥,即屬此種。
【譯文】 明代瓷器上的人物,以淡描青花的制品為最好。
描青花而加填五彩的,也格外可喜。
至于純粹五彩而不雜描青花的,基本上以瓶罐為主,于生僻粗犷中又顯出幾分俊逸,然而赝品中最多的也正是此類。
明瓷所繪故事,若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觞曲水之屬(1),均極俊逸雅倩之緻。
康熙人物,無一不精,若飲中八仙、若十八學土、十八羅漢與夫種種故事(2),皆神彩欲飛,栩栩欲活。
以視道光之畫《無雙譜》必書人名小傳者(3),殆有仙凡之别。
【注釋】 (1)竹林七賢:魏晉間七位名士的合稱,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
七人并有名聲,以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
流觞曲水:即曲水流觞,舊時三月初三上巳節的一種飲宴風俗。
其俗為衆人圍坐在回環彎曲的水渠邊,将特制的酒杯(多是質地很輕的漆器)置于上遊,任其順着曲折的水流緩緩漂浮,酒杯漂到誰的跟前,誰就取杯飲酒。
如此循環往複,直到盡興為止。
東晉永和九年(353)上巳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名士四十餘人宴集于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做流觞曲水之戲,當時吟詠之作編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書文并佳,尤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瑰寶。
(2)飲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
《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
杜甫有《飲中八仙歌》。
瓷器畫面繪飲中八仙,每于人物之上書以人名。
十八學士:唐代十八學士,先後有二:一是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甯、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顔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
二是唐玄宗開元時,于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鹹廙業、李子钊、東方颢、陸去泰、餘欽、孫季良為十八學士,命董萼畫像,并标識所有十八學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貫等。
十八羅漢: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
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3)《無雙譜》:清康熙時浙派版畫的力作,又名《南陵無雙譜》。
紹興金古良畫,禦用刻工朱圭镌刻,刊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題材是從漢代至宋一千四百多年間的40位名人,如項羽、蘇武、李白、司馬遷等。
以其事迹舉世無雙,故稱《無雙譜》。
畫有題詩,毛奇齡序稱:“是譜名無雙,而實具三絕,有書有畫又有詩也。
” 清 青花十八羅漢圖爐 【譯文】 明代瓷器所畫的故事,如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觞曲水之類都是極為俊逸高雅潇灑的。
至于康熙時的人物,都非常精緻,如飲中八仙、十八學士、十八羅漢以及各種故事都神采飛揚,栩栩如生。
對比道光年間畫《無雙譜》而必書人名和小傳的,簡直有仙境和凡間的差别。
人物故實,标新領異,波瀾推衍,窮極诙詭,大抵皆導源于小說稗官(1),然皆與曆代丹青畫法相合也。
至雍正小品,始有繪劇場裝者,其須必為挂須,或作小醜狀盤辮于頂,又有作清朝袍帽裝者,皆入惡道。
然康熙仕女,已有繪纖趺弓鞋之惡習(2),則又不自雍正始矣。
乾隆亦間有繪劇場裝者,然甚罕見。
至小兒遊戲作清朝裝,微拖小辮,而畫筆工細,乃反不覺其可厭也。
【注釋】 (1)稗(bài)官:小官。
《漢書·藝文志》說小說家出于稗官,後因稱野史小說為稗官。
(2)纖趺(fū):稱婦女的小腳。
舊時婦女纏足,以腳瘦小為美,故稱。
纖,細小。
趺,同“跗”,足背,引申指足。
弓鞋:亦作“弓鞵”。
舊時纏腳婦女所穿的鞋子。
【譯文】 人物故事、标新領異、波瀾疊起、诙諧奇特的作品,大多起源于小說、野史,然而均與曆代丹青的畫法相符合。
到了雍正年間的瓷繪小品裡,才開始有描畫劇場戲裝人物的,須髯一定是挂須的,或者扮作小醜模樣盤辮于頭頂上,還有的畫成清代袍帽裝束的,都入于邪道。
然而康熙時的仕女,又出現了繪作纖趺弓鞋的惡習,如此說這種惡習不是從雍正年間開始的了。
乾隆年間也偶有描畫戲裝人物的,不過很少見。
至于畫作兒童遊戲,穿着清朝服裝,微拖小辮,而畫工精細,反而不覺得讨厭。
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雅人所鄙,而價值辄累千金。
乾隆貢品,繪碧瞳卷發之人,精妙無匹,西商争購,值亦奇巨也。
若繪八蠻進寶、群蠻校獵等巨盤(1),雖稍次之,近亦如鳳毛麟角矣。
【注釋】 (1)八蠻:古謂南方的八蠻國。
《禮記·王制》:“南方曰蠻。
”孔穎達《疏》引《爾雅》漢李巡注雲:“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
”後以泛指外族。
【譯文】 康熙年間瓷器上的仕女,繪弓鞋纖趺的,為文雅之人所鄙視,然而價值卻達數千金。
乾隆年間的貢品有描畫碧眼卷發人物的也精妙無比,西方商人争相競購,價格也極為昂貴。
若是繪有八蠻進寶、群蠻校獵等圖案的巨盤,雖然價格稍次,近來也像鳳毛麟角一樣難得了。
乾隆以古月軒聲價為最巨。
古月軒所繪,乃于極工緻中饒極清韻之緻,以人物為最難得,即繪杏林春燕(1),聲價亦騰噪寰區(2);疏柳野凫(3),亦殊絕也。
當時由景鎮制胎入京,命如意館供奉畫師繪畫于宮中(4),開爐烘花。
或謂曾見有“臣董邦達恭繪”者(5),然尋其畫筆派别,殆出諸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參《款識》章(6)。
【注釋】 (1)杏林春燕:源于“杏林春滿”。
據《神仙傳》記載,三國時吳人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酬,隻求種幾株杏樹,久而杏樹成林。
後以“杏林春滿”稱頌醫風高尚的名醫。
(2)騰噪:喧騰叫嚷。
寰區:天下,人世間。
(3)凫:水鳥名,俗稱“野鴨”。
(4)如意館:清代宮廷畫苑。
畫師:畫工,畫家。
(5)董邦達(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聞,号東山。
富陽(今浙江富陽)人。
工書,尤善畫。
(6)袁江(1662—1735):字文濤,号岫泉。
江都(今江蘇揚州)人。
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候。
清著名畫家,界畫能手。
焦秉貞:字爾正。
濟甯(今山東濟甯)人。
清初畫家,康熙時供奉内廷。
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譯文】 乾隆年間以古月軒瓷器聲價最高。
古月軒瓷器所繪紋樣是能夠非常精緻并富有清韻,尤其以人物畫最為難得。
即使繪畫杏林春燕,其聲價也可噪動天下;畫疏柳野鴨,亦格外稱絕。
當時由景德鎮制胎運入京城,命如意館的畫師在宮中作畫,開設窯爐烘烤花紋,有人說曾見到寫有“臣董邦達恭繪”的瓷器,然而尋求它的畫派,又疑似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參閱《款識》章。
繪戰争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
至挂刀騎馬而非戰争者,亦準于刀馬人之列也。
康窯大盤有兩陣戰争過百人者,尤為奇偉可喜。
又有青花加紫,其皿絕大,而僅一人一馬者,筆端恣奡,亦非恒品。
【譯文】 描畫戰争故事的紋樣,稱作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器,都極受西方人喜愛。
至于畫挎刀騎馬而并非戰争的制品,也同樣入刀馬人之列。
康熙官窯大盤有兩陣交戰超過百人以上的畫面尤為奇特雄偉令人喜愛。
還有青花加紫的瓷器,器皿巨大,而僅畫一人一馬,筆觸豪放,也不是常見之物。
康窯所畫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毛毵毵欲躍(1),真神品矣。
若繪翔鳳、孔雀,則稍不如繪燕雀小鳥,以小鳥易有神緻。
至花卉畫筆,以白地者為佳,老橫無匹,俨然華秋嶽也。
雍正粉彩花鳥,逸麗過于乾隆。
若人物,則青花勝于五彩,蓋猶循康熙前軌也。
乾隆花鳥,除古月軒外,殆不能比迹康、雍,惟人物仕女,工緻秀媚,乃殊尤耳。
【注釋】 (1)毵毵(sān):毛發、枝條等細長垂拂、紛披散亂的樣子。
【譯文】 康熙官窯所畫的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長毛毵毵,躍躍欲活,堪稱最精妙之品。
若是繪畫鳳凰、孔雀,是不如繪燕雀、小鳥,因為小鳥更易有神采和趣味。
至于花卉的畫法,以白底為佳,老辣無雙,仿佛像是華秋嶽的作品一般。
雍正年間的粉彩花鳥,比乾隆年間的要高超秀麗。
若繪人物,則青花勝于五彩,是因為仍舊遵循康熙年間的規範。
乾隆年間的花鳥除了古月軒外,大多不能與康熙、雍正年間的制品相比,隻有人物、仕女畫細緻秀麗妩媚,是卓越的佳作。
康窯畫松樹,蒼翠欲滴,古幹森郁,其粉本純由宋畫而出(1),若李思訓、趙大年殆其私淑者也(2)。
配以人物高士,亦飄飄有仙氣。
【注釋】 (1)粉本:畫稿。
古人作畫,先施粉上樣,然後依樣落筆,故稱“畫稿”為“粉本”。
(2)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字建,一作建景。
唐宗室,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
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
封彭國公,卒贈秦州都督。
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畫史稱“大李将軍”。
趙大年:即趙令穰,字大年。
汴京(今河南開封)人。
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
官崇信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榮國公”。
有文采,尤擅繪畫。
私淑:未得正式被接收為學生而私下奉為受業之師。
《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譯文】 康熙官窯所畫的松樹,蒼翠欲滴,古幹深郁,其畫稿純粹脫自宋畫,如李思訓、趙大年或是其私淑的典範。
再配上人物、高士,也就飄飄然有幾分仙氣了。
素彩海馬之碗,聲價極巨,以九獸者為最佳。
其餘有五獸,亦有一獸者,蓋視碗之大小為多寡也。
海濤作圈紋,多深綠色,兼泛海花。
獸或綠、或紫、或黃,作騰躍蹲踞狀。
亦有參繪八寶于其間者(1)。
【注釋】 (1)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
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是藏傳佛教中八種祥瑞之物,以象征吉祥幸福和圓滿。
【譯文】 素彩繪海馬碗,聲價極高,以畫九獸的為最好。
其他有畫五獸,也有隻畫一獸,因其碗的大小而定多少。
海濤畫作圈紋多作深綠色,同時泛起海花。
獸則或綠色、或紫色、或黃色,畫作騰躍蹲踞的形狀。
也有其間加繪八寶的。
瓷花之有龍,蓋自宋定始,明代繪龍者指不勝屈(1)。
大抵龍象至尊,為中國曆代以來之古說久矣。
近者繪龍瓷品,頗為世人所不喜,實則此類微嫌陳俗則有之,若謂龍為有清國微之故,則殊伧父之見也(2)。
【注釋】 (1)指不勝屈:扳着指頭數也數不過來。
形容為數很多。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本朝大臣奪情任事者,指不勝屈。
” (2)伧父:粗鄙之人。
南北朝時南人譏罵北人的話。
【譯文】 瓷器花紋有龍,始于宋代定窯,明代繪龍就數不勝數了。
大概是龍象征着至尊,在中國曆代以來的古老傳說已然很久了。
近來繪有龍紋的瓷器,頗不為世人所喜愛,其實這類制品還是稍顯陳舊庸俗,如果說因為龍是清朝國微的緣故,就實在是粗陋之見了。
所不喜于龍者,如五彩盤龍之屬,無甚特色者,乃嫌陳俗耳。
若教子升天之杯,古
傳神,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人物生動、逼真。
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
語出《世說新語·巧藝》。
【譯文】 乾隆時繪畫人物面目,其做工精細的是用寫照法,用淡紅筆描畫面部的凹凸,仿佛傳神阿堵的樣子。
然而嘉慶、道光以後,再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的了。
如果康熙時繪畫美人,也是用淡紅筆塗抹雙頰微微的羞赧,因而更加覺得妩媚。
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為精。
描青而加填五彩者,亦殊可喜。
至純粹五彩不雜描青者,大抵瓶、罐為多,于生野中彌見俊逸,而赝制最夥,即屬此種。
【譯文】 明代瓷器上的人物,以淡描青花的制品為最好。
描青花而加填五彩的,也格外可喜。
至于純粹五彩而不雜描青花的,基本上以瓶罐為主,于生僻粗犷中又顯出幾分俊逸,然而赝品中最多的也正是此類。
明瓷所繪故事,若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觞曲水之屬(1),均極俊逸雅倩之緻。
康熙人物,無一不精,若飲中八仙、若十八學土、十八羅漢與夫種種故事(2),皆神彩欲飛,栩栩欲活。
以視道光之畫《無雙譜》必書人名小傳者(3),殆有仙凡之别。
【注釋】 (1)竹林七賢:魏晉間七位名士的合稱,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
七人并有名聲,以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
流觞曲水:即曲水流觞,舊時三月初三上巳節的一種飲宴風俗。
其俗為衆人圍坐在回環彎曲的水渠邊,将特制的酒杯(多是質地很輕的漆器)置于上遊,任其順着曲折的水流緩緩漂浮,酒杯漂到誰的跟前,誰就取杯飲酒。
如此循環往複,直到盡興為止。
東晉永和九年(353)上巳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名士四十餘人宴集于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做流觞曲水之戲,當時吟詠之作編為《蘭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書文并佳,尤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瑰寶。
(2)飲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或醉八仙。
《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
杜甫有《飲中八仙歌》。
瓷器畫面繪飲中八仙,每于人物之上書以人名。
十八學士:唐代十八學士,先後有二:一是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甯、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顔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并為學士,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
二是唐玄宗開元時,于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鹹廙業、李子钊、東方颢、陸去泰、餘欽、孫季良為十八學士,命董萼畫像,并标識所有十八學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貫等。
十八羅漢: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
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3)《無雙譜》:清康熙時浙派版畫的力作,又名《南陵無雙譜》。
紹興金古良畫,禦用刻工朱圭镌刻,刊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題材是從漢代至宋一千四百多年間的40位名人,如項羽、蘇武、李白、司馬遷等。
以其事迹舉世無雙,故稱《無雙譜》。
畫有題詩,毛奇齡序稱:“是譜名無雙,而實具三絕,有書有畫又有詩也。
” 清 青花十八羅漢圖爐 【譯文】 明代瓷器所畫的故事,如周茂叔愛蓮、陶淵明賞菊、竹林七賢、流觞曲水之類都是極為俊逸高雅潇灑的。
至于康熙時的人物,都非常精緻,如飲中八仙、十八學士、十八羅漢以及各種故事都神采飛揚,栩栩如生。
對比道光年間畫《無雙譜》而必書人名和小傳的,簡直有仙境和凡間的差别。
人物故實,标新領異,波瀾推衍,窮極诙詭,大抵皆導源于小說稗官(1),然皆與曆代丹青畫法相合也。
至雍正小品,始有繪劇場裝者,其須必為挂須,或作小醜狀盤辮于頂,又有作清朝袍帽裝者,皆入惡道。
然康熙仕女,已有繪纖趺弓鞋之惡習(2),則又不自雍正始矣。
乾隆亦間有繪劇場裝者,然甚罕見。
至小兒遊戲作清朝裝,微拖小辮,而畫筆工細,乃反不覺其可厭也。
【注釋】 (1)稗(bài)官:小官。
《漢書·藝文志》說小說家出于稗官,後因稱野史小說為稗官。
(2)纖趺(fū):稱婦女的小腳。
舊時婦女纏足,以腳瘦小為美,故稱。
纖,細小。
趺,同“跗”,足背,引申指足。
弓鞋:亦作“弓鞵”。
舊時纏腳婦女所穿的鞋子。
【譯文】 人物故事、标新領異、波瀾疊起、诙諧奇特的作品,大多起源于小說、野史,然而均與曆代丹青的畫法相符合。
到了雍正年間的瓷繪小品裡,才開始有描畫劇場戲裝人物的,須髯一定是挂須的,或者扮作小醜模樣盤辮于頭頂上,還有的畫成清代袍帽裝束的,都入于邪道。
然而康熙時的仕女,又出現了繪作纖趺弓鞋的惡習,如此說這種惡習不是從雍正年間開始的了。
乾隆年間也偶有描畫戲裝人物的,不過很少見。
至于畫作兒童遊戲,穿着清朝服裝,微拖小辮,而畫工精細,反而不覺得讨厭。
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雅人所鄙,而價值辄累千金。
乾隆貢品,繪碧瞳卷發之人,精妙無匹,西商争購,值亦奇巨也。
若繪八蠻進寶、群蠻校獵等巨盤(1),雖稍次之,近亦如鳳毛麟角矣。
【注釋】 (1)八蠻:古謂南方的八蠻國。
《禮記·王制》:“南方曰蠻。
”孔穎達《疏》引《爾雅》漢李巡注雲:“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
”後以泛指外族。
【譯文】 康熙年間瓷器上的仕女,繪弓鞋纖趺的,為文雅之人所鄙視,然而價值卻達數千金。
乾隆年間的貢品有描畫碧眼卷發人物的也精妙無比,西方商人争相競購,價格也極為昂貴。
若是繪有八蠻進寶、群蠻校獵等圖案的巨盤,雖然價格稍次,近來也像鳳毛麟角一樣難得了。
乾隆以古月軒聲價為最巨。
古月軒所繪,乃于極工緻中饒極清韻之緻,以人物為最難得,即繪杏林春燕(1),聲價亦騰噪寰區(2);疏柳野凫(3),亦殊絕也。
當時由景鎮制胎入京,命如意館供奉畫師繪畫于宮中(4),開爐烘花。
或謂曾見有“臣董邦達恭繪”者(5),然尋其畫筆派别,殆出諸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參《款識》章(6)。
【注釋】 (1)杏林春燕:源于“杏林春滿”。
據《神仙傳》記載,三國時吳人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酬,隻求種幾株杏樹,久而杏樹成林。
後以“杏林春滿”稱頌醫風高尚的名醫。
(2)騰噪:喧騰叫嚷。
寰區:天下,人世間。
(3)凫:水鳥名,俗稱“野鴨”。
(4)如意館:清代宮廷畫苑。
畫師:畫工,畫家。
(5)董邦達(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聞,号東山。
富陽(今浙江富陽)人。
工書,尤善畫。
(6)袁江(1662—1735):字文濤,号岫泉。
江都(今江蘇揚州)人。
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候。
清著名畫家,界畫能手。
焦秉貞:字爾正。
濟甯(今山東濟甯)人。
清初畫家,康熙時供奉内廷。
擅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譯文】 乾隆年間以古月軒瓷器聲價最高。
古月軒瓷器所繪紋樣是能夠非常精緻并富有清韻,尤其以人物畫最為難得。
即使繪畫杏林春燕,其聲價也可噪動天下;畫疏柳野鴨,亦格外稱絕。
當時由景德鎮制胎運入京城,命如意館的畫師在宮中作畫,開設窯爐烘烤花紋,有人說曾見到寫有“臣董邦達恭繪”的瓷器,然而尋求它的畫派,又疑似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參閱《款識》章。
繪戰争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
至挂刀騎馬而非戰争者,亦準于刀馬人之列也。
康窯大盤有兩陣戰争過百人者,尤為奇偉可喜。
又有青花加紫,其皿絕大,而僅一人一馬者,筆端恣奡,亦非恒品。
【譯文】 描畫戰争故事的紋樣,稱作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器,都極受西方人喜愛。
至于畫挎刀騎馬而并非戰争的制品,也同樣入刀馬人之列。
康熙官窯大盤有兩陣交戰超過百人以上的畫面尤為奇特雄偉令人喜愛。
還有青花加紫的瓷器,器皿巨大,而僅畫一人一馬,筆觸豪放,也不是常見之物。
康窯所畫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毛毵毵欲躍(1),真神品矣。
若繪翔鳳、孔雀,則稍不如繪燕雀小鳥,以小鳥易有神緻。
至花卉畫筆,以白地者為佳,老橫無匹,俨然華秋嶽也。
雍正粉彩花鳥,逸麗過于乾隆。
若人物,則青花勝于五彩,蓋猶循康熙前軌也。
乾隆花鳥,除古月軒外,殆不能比迹康、雍,惟人物仕女,工緻秀媚,乃殊尤耳。
【注釋】 (1)毵毵(sān):毛發、枝條等細長垂拂、紛披散亂的樣子。
【譯文】 康熙官窯所畫的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長毛毵毵,躍躍欲活,堪稱最精妙之品。
若是繪畫鳳凰、孔雀,是不如繪燕雀、小鳥,因為小鳥更易有神采和趣味。
至于花卉的畫法,以白底為佳,老辣無雙,仿佛像是華秋嶽的作品一般。
雍正年間的粉彩花鳥,比乾隆年間的要高超秀麗。
若繪人物,則青花勝于五彩,是因為仍舊遵循康熙年間的規範。
乾隆年間的花鳥除了古月軒外,大多不能與康熙、雍正年間的制品相比,隻有人物、仕女畫細緻秀麗妩媚,是卓越的佳作。
康窯畫松樹,蒼翠欲滴,古幹森郁,其粉本純由宋畫而出(1),若李思訓、趙大年殆其私淑者也(2)。
配以人物高士,亦飄飄有仙氣。
【注釋】 (1)粉本:畫稿。
古人作畫,先施粉上樣,然後依樣落筆,故稱“畫稿”為“粉本”。
(2)李思訓(651—716,一作653—718):字建,一作建景。
唐宗室,高祖從弟長平王李叔良孫,李孝斌子。
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
封彭國公,卒贈秦州都督。
擅畫青綠山水,受展子虔的影響,筆力遒勁,畫史稱“大李将軍”。
趙大年:即趙令穰,字大年。
汴京(今河南開封)人。
宋太祖趙匡胤五世孫。
官崇信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榮國公”。
有文采,尤擅繪畫。
私淑:未得正式被接收為學生而私下奉為受業之師。
《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譯文】 康熙官窯所畫的松樹,蒼翠欲滴,古幹深郁,其畫稿純粹脫自宋畫,如李思訓、趙大年或是其私淑的典範。
再配上人物、高士,也就飄飄然有幾分仙氣了。
素彩海馬之碗,聲價極巨,以九獸者為最佳。
其餘有五獸,亦有一獸者,蓋視碗之大小為多寡也。
海濤作圈紋,多深綠色,兼泛海花。
獸或綠、或紫、或黃,作騰躍蹲踞狀。
亦有參繪八寶于其間者(1)。
【注釋】 (1)八寶:又稱“八瑞相”、“八吉祥”。
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是藏傳佛教中八種祥瑞之物,以象征吉祥幸福和圓滿。
【譯文】 素彩繪海馬碗,聲價極高,以畫九獸的為最好。
其他有畫五獸,也有隻畫一獸,因其碗的大小而定多少。
海濤畫作圈紋多作深綠色,同時泛起海花。
獸則或綠色、或紫色、或黃色,畫作騰躍蹲踞的形狀。
也有其間加繪八寶的。
瓷花之有龍,蓋自宋定始,明代繪龍者指不勝屈(1)。
大抵龍象至尊,為中國曆代以來之古說久矣。
近者繪龍瓷品,頗為世人所不喜,實則此類微嫌陳俗則有之,若謂龍為有清國微之故,則殊伧父之見也(2)。
【注釋】 (1)指不勝屈:扳着指頭數也數不過來。
形容為數很多。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本朝大臣奪情任事者,指不勝屈。
” (2)伧父:粗鄙之人。
南北朝時南人譏罵北人的話。
【譯文】 瓷器花紋有龍,始于宋代定窯,明代繪龍就數不勝數了。
大概是龍象征着至尊,在中國曆代以來的古老傳說已然很久了。
近來繪有龍紋的瓷器,頗不為世人所喜愛,其實這類制品還是稍顯陳舊庸俗,如果說因為龍是清朝國微的緣故,就實在是粗陋之見了。
所不喜于龍者,如五彩盤龍之屬,無甚特色者,乃嫌陳俗耳。
若教子升天之杯,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