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花繪第五

關燈
4)著。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全祖。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另著有《江村銷夏錄》等。

     (3)景星慶雲:明代方孝孺《禦書贊》:“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錫羨垂光,景星慶雲。

    ”比喻難得一見的吉祥征兆。

     【譯文】 雞缸始于成化年間,畫有石山、牡丹,下繪有子母雞躍躍欲動的樣子,旁邊還有揚起袖子的小孩。

    在瓷器中心往往繪有和、合二仙。

    《高江村集》裡曾有《成窯雞缸歌》。

    此後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有雞缸制品,款識稱“仿古成化”。

    現在乾隆年間的雞缸已珍同拱璧了。

    如果是成化年間制品,更在景星慶雲之列,偶然也難得一見了。

     成窯如畫秋千士女、鬥龍舟、周茂叔愛蓮、五子相戲、八吉祥、西番蓮、錦灰堆等(1),皆開清康、乾之先路。

    尤以畫人物各器,足為世珍也。

     【注釋】 (1)周茂叔(1017—1073):即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字茂叔,号濂溪。

    世稱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

    八吉祥:瓷器傳統吉祥紋樣之一。

    由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八種吉祥物組成,偶有火珠狀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常見與蓮花組合成圖案。

    此紋樣從西藏喇嘛教流傳而來。

    西番蓮:蔓生植物,又名“大麗花”。

    錦灰堆:明清瓷器貫用的一種圖案,又稱“錦盆堆”。

     【譯文】 成化官窯中如畫秋千士女、鬥龍舟、周茂叔愛蓮、五子相戲、八吉祥、西番蓮、錦灰堆等紋飾,都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制品開拓先河。

    尤其以畫人物的各種器皿,足可為人間的珍寶。

     嘉靖繪事,喜内外夾花,喜錦地,漸趨于華缛一派。

    其特色有數種,如外龍鳳鸾雀内雲龍、外出水龍内獅子花之類,即所謂兩面彩也。

    如海水蒼龍捧八卦、天花捧“壽山福海”字。

    捧字一種,謂花上夾以圓圈,書字其内,此制當興于是時。

    清代“萬壽無疆”等捧字盤,即仿此也。

    惟清制多捧四字,明制于器中間,多有僅捧一字或“福”或“壽”者。

     【譯文】 嘉靖年間的繪畫偏愛内外夾花的錦地,漸漸趨向華彩繁富一派。

    其特色有數種,如外繪龍鳳鸾雀、内畫雲龍,外繪出水龍、内畫獅子花之類,即所謂的兩面彩。

    如海水蒼龍捧八卦、天花捧“壽山福海”字。

    捧字是花紋上夾以圓圈,字寫在其内,這種制作方式應是興起于此時。

    清代的“萬壽無疆”等捧字盤,即是仿制于此。

    不過清代制品多捧四字,明代制品在器皿中間很多僅僅捧一個字的,或為“福”字,或為“壽”字。

     嘉靖八仙捧“壽”、或群仙捧“壽”等盤(1),以視龍鳳捧“壽”、海水飛獅捧“壽”者,尤為可貴。

    “壽”字居盤中,餘花圍之。

    龍鳳輕易配置,八仙、群仙則頗費匠心矣。

    轉枝蓮托百寶、或轉枝蓮托百“壽”字(2),此種奇制,配置極難,而大體又過于瑣碎,是以後代罕有仿者。

     【注釋】 (1)八仙:傳說中長生不老的八位神仙。

    八仙之名,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鐘離(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

     (2)轉枝蓮:又名“串枝蓮”、“纏枝蓮”。

    其樣式以花草為基礎,模仿其輾轉滋長,纏綿不絕,加入各種花果為邊緣或主題紋飾。

     【譯文】 嘉靖年間的八仙捧“壽”字或群仙捧“壽”字等瓷盤,比起龍鳳捧“壽”字、海水飛獅捧“壽”字等瓷器來,尤為可貴。

    “壽”字居盤中央,其餘花紋圍繞。

    龍鳳花紋比較容易配置,而八仙、群仙的配置就頗費心機了。

    至于轉枝蓮托百寶、或轉枝蓮托百“壽”字,這種奇妙的制品,花紋的配置就非常困難了,而且過于瑣碎,因此後世就很少仿制了。

     萬曆瓷踵嘉靖法,而益務華麗,兩面彩、夾彩之品甚多,花樣奇巧絢爛,不勝枚舉。

    捧字一種,尤其所尚。

    當時回回字、西藏喇嘛字已入中國(1),故花内捧回回字者,亦始于是時。

    喇嘛字亦稱藏經字,與篆書之“壽”字仿佛相似,當時謂之真言字(2)。

    插入五彩花朵中,亦頗奇觀。

     【注釋】 (1)回回字:即阿拉伯文字。

    回回,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

    西藏喇嘛字:即西藏民族文字。

    喇嘛,對僧侶的尊稱。

     (2)真言:即咒語,指佛教經典的要言秘語。

     【譯文】 萬曆年間的瓷器繼承了嘉靖年間的制作方法,而且更追求華麗,兩面彩、夾彩之類的很多,花樣奇巧絢爛,不勝枚舉。

    捧字這種式樣,尤為當時所崇尚。

    當時回回字、西藏喇嘛字已傳入中國,因此在花紋内捧回回字的也是始于這個時期。

    喇嘛字也叫藏經字,與篆書的“壽”字樣子差不多,當時稱作真言字。

    插入五彩花朵中,非常奇特壯觀。

     明代繪事,人物雖不甚精細,而古趣橫溢,俨有武梁畫像遺意(1)。

    若繪仕女,又似古椠之《列女傳圖》也(2)。

    成化人物,多半意筆,高古疏宕(3),純似程孟陽(4)。

    若花卉有極整齊者,雖開錦紋夾花之權輿,然色澤深古,一望而知為朱明之物矣。

    若繪龍鳳衆獸,則顔色深入釉骨,時露古拙之緻,卻非庸手所能及。

    若萬曆之九龍盤碗、五龍四鳳盤等,古澤撲人眉宇,雖俪紅妃綠,亦同于夏鼎商彜。

     【注釋】 (1)武梁畫像:東漢石刻畫像。

    在今山東嘉祥武翟山(舊稱紫雲山)下,是東漢末年嘉祥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阙和四個石祠堂的裝飾畫。

    其中以武梁的祠堂為最早,故名。

    現存畫像内容豐富,取材廣泛,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2)古椠(qiàn):舊的刻本。

    椠,書的版本。

    《列女傳圖》:不詳。

    當為《列女傳》所作圖。

    《列女傳》,西漢劉向撰,是一部記載漢代及其以前著名女子的書。

     (3)疏宕(dàng):亦作“疏蕩”,恬淡隽永。

     (4)程孟陽(1565—1643):即明代著名詩人、畫家程嘉燧,字孟陽,号松圓,又号松圓老人等。

    晚年皈依佛教,釋名海能。

    明休甯(今安徽休甯)人。

    工詩善畫,著有《松園浪淘集》、《松園偈庵集》、《破山興福寺志》等。

     【譯文】 明代繪畫,人物雖然不是十分精細,然而古趣橫溢,俨然有武梁畫像的風韻。

    若繪畫的是仕女,又好似古刻的《列女傳圖》一樣。

    成化年間的人物,多半意筆高雅古樸、恬淡隽永,完全像程孟陽的畫風。

    如果是花卉,也有非常整齊的,雖然是紋夾彩的初創時期,但是色澤深沉古樸,一看便知是明代的器物。

    如果畫龍鳳及各種獸類,則顔色深入釉骨,不時露出古拙的風緻,卻決非凡庸的工匠所能達到的。

    如萬曆年間的九龍盤碗、五龍四鳳盤等,古樸的色澤撲人臉面,雖是色彩豔麗,也如夏鼎商彜一樣深幽拙樸。

     康熙畫筆為清代冠,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1),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2),花卉似華秋嶽。

    蓋諸老規模,沾溉遠近故也。

    雍正花卉,純屬恽派(3)。

    沒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4),草蟲尤奕奕有神,幾于誤蠅欲拂。

    人物山水則稍不如康,然先正典型,猶未之墜。

    乾隆大興錦地花,參入泰西界畫法,俗謂之規矩花。

    镂金錯彩,歎觀止焉。

    人物細微,毫發畢現,翎毛尤極工緻,均以古月軒為極則,又與蔣南沙、沈南蘋等把臂入林矣(5)。

    道光精者,亦如改七芗、王小梅(6)。

    此蓋一代畫筆與一代名手相步趨,故一望其畫,已知為某朝某代之器也。

     【注釋】 (1)蕭尺木(1596—1673):即蕭雲從,原名蕭龍,字尺木,号默思,又号無悶道人,晚稱鐘山老人。

    蕪湖(今安徽蕪湖)人。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著有《梅花堂遺稿》等。

     (2)王石谷(1632—1717):即王翚,字石谷,号耕煙散人、烏目山人、清晖主人等。

    師王鑒、王時敏,臨摹宋、元名迹,而自成一家,有“畫聖”之譽。

    常熟(今江蘇常熟)人。

    吳墨井(1632—1718):即吳曆。

    本名啟曆,号漁山,桃溪居士。

    常熟(今江蘇常熟)人。

    一生布衣,以賣畫為生,與“四王”、恽壽平并稱“清初六大家”。

    著有《墨井詩鈔》、《墨井畫跋》等。

     (3)恽派:即以恽南田為代表的畫派。

     (4)徐熙:五代南唐畫家。

    鐘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金陵(今江蘇南京)人。

    工花木、蔬果、禽鳥、魚蟲等。

     (5)蔣南沙(1669—1732):即蔣廷錫,字揚孫,一字西君,号南沙、西谷、青桐居士。

    常熟(今江蘇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雍正年間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

    卒谥文肅。

    著《青桐軒秋風》、《片雲諸集》等。

    沈南蘋(1682—?):即沈铨,字衡之,号南蘋。

    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一說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清代著名畫家,工寫花卉翎毛,設色妍麗,畫人物得不傳之秘。

    傳世作品有《松鶴圖》、《梅花绶帶圖》、《鶴群圖》、《松鹿圖》等。

    把臂入林:謂與友人一同歸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謝公道:‘豫章若遇七賢,必自把臂入林。

    ’”七賢,指竹林七賢。

    此言兄弟朋友彼此不分高下的人。

     (6)改七芗(1773—1828):即改琦,字伯韫,号香白,又号七芗、玉壺山人、玉壺外史、玉壺仙叟等。

    松江(今上海)人。

    清代著名畫家,宗法華喦,喜用蘭葉描畫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

    能詩詞,著有《玉壺山房詞選》。

    王小梅(1794—1877):即王素,字小梅,晚号遜之。

    甘泉(今江蘇揚州)人。

    清代著名畫家,幼師鮑芥田,又多臨華喦,凡人物、花鳥、走獸、蟲魚,無不入妙。

    自悔書拙,每晨必臨數百字,至老無間,其虛心若此。

     【譯文】 康熙年間的畫筆為清代第一,人物像是陳老蓮、蕭尺木,山水好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有如華秋嶽。

    這是因為無論遠近,都會受老先生的規模、風格影響的緣故吧。

    雍正年間的花卉,完全屬于恽派。

    沒骨技法的奧妙可以上比徐熙,草蟲也神采奕奕,幾乎讓人誤以為是活的蒼蠅而想用拂子把它趕走。

    人物、山水畫卻不如康熙時的制品,但先賢的典型影響尚未墜落。

    乾隆年間大興錦地花紋,加入西洋的界畫法,俗稱作規矩花,镂金錯彩,歎為觀止。

    所畫人物細微,毫發都完全顯現,翎毛尤為精工細緻,均以古月軒為典範,又同蔣南沙、沈南蘋等人不分高下。

    道光年間的精品也有如改七芗、王小梅的畫風,這是由于一代畫筆與一代名手相互模仿,因此一看其畫,就知道某朝某代的瓷器了。

     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其藍色竟能仿得七八,至一觀其畫,乃流入吳友如、楊伯潤之派(1),不問而知為光緒器矣。

    若仿乾隆人物,至精者頗突過道光,雖明知新制,價亦不赀。

    蓋與乾窯已具體而微,其所差者乃在幾希耳。

     【注釋】 (1)吳友如(?—1893):即吳嘉猷,字友如。

    元和(今江蘇吳縣)人。

    學畫曾師張志瀛,又學錢杜、改琦、任熊等。

    工于人物肖像,曾為清廷畫《中興功臣圖》。

    後為申報館《點石齋畫報》主繪。

    楊伯潤(1837—1911):名佩夫,一作佩甫,字伯潤,号茶禅,别号南湖,又作南湖外史。

    嘉興(今浙江嘉興)人。

    工詩,善書畫。

    著有《南湖草堂集》、《語石齋畫識》等。

     【譯文】 近來模仿康熙時青花的瓷器也有非常精工的。

    其藍色竟能仿制至七八分像,但一看它的繪畫,便歸入吳友如、楊伯潤一派,不問而知是光緒年間的瓷器了。

    而仿乾隆年間人物的,其中最精的頗能突破道光年間的水平,雖明明知道是新制作的,但也價值不低。

    與乾隆官窯相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不過形狀和規模比較小些,彼此的差距已經很小了。

     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細者,系以藍筆先繪面目、衣褶,繼乃加填五色。

    清初康、雍猶沿此例。

    其用紅筆繪面目者,大抵皆粗材耳。

    至乾隆以後,則無不用紅筆者矣。

     【譯文】 成化年間的五彩人物,其中精巧而細緻的是先用藍筆描畫面目、衣褶,然後再填充五色。

    清初康熙、雍正年間仍沿用此法。

    其中用紅筆繪畫面目的基本上都是粗材而已。

    到乾隆以後,就沒有不用紅筆的了。

     乾隆繪人物面目,其精細者用寫照法,以淡紅筆描面部凹凸,恍若傳神阿堵者(1)。

    然嘉、道以後,無複斯制。

    若康熙繪美人,亦用淡紅筆塗雙臉微赭,乃愈覺其妩媚也。

     【注釋】 (1)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