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花繪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瓷之有花,宋代已漸流行。
蘇東坡詩“定州花瓷琢紅玉”,仁宗召見學士王珪(1),設紫花坐墩是已。
今則宋定流傳,遞衍尚夥。
若耀窯、磁窯,均宋器之仿定者也。
花多作盤螭、飛鳳、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幾與玉琢細器無異,與乾隆禦窯後先媲美,殆于異曲同工。
自明迄清初,仿定之品,亦足為世重,乾隆後則無複仿者矣。
章龍泉窯亦多花紋,其可貴遜于粉定一等。
明清仿者,價亦視代之遠近為差。
耀窯間有黑花者,但不甚為世所重。
至紫花宋瓷暨有紅綠花彩者,殆如威鳳祥麟,不易一見,然亦間有之也。
【注釋】 (1)仁宗:北宋第四代皇帝,真宗的第六個兒子趙祯(1010—1063)的谥号。
【譯文】 瓷器上有花紋,宋代就已逐漸流行。
蘇東坡有“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典籍中也曾記載宋仁宗召見學士王珪,賜座紫花坐墩。
而今宋代定窯瓷器流傳發展的還很多。
例如耀州窯、磁州窯,都是仿制宋代定窯的瓷器。
花紋多作盤螭、飛鳳、牡丹、萱草等形狀,其中精品幾乎與細琢的玉器沒有區别,它們和乾隆年間的禦窯瓷器先後媲美,幾乎異曲同工。
自明代到清代初年,仿定窯的制品也非常為人所重視,乾隆以後就再沒有仿制的了。
章龍泉窯也多有花紋,它的可貴之處比粉定還略遜一籌。
明清的仿制品價格也依年代遠近而有所差别。
耀州窯偶爾有黑花花紋的,但是不太為世人重視。
至于紫花宋瓷及有紅綠花彩的,幾乎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但偶爾也有。
定窯、章龍泉窯之花,皆雕花也。
定雕較深,章雕較淺,然亦有種種名目之殊。
有平雕,謂花紋與地平,釉罩其上,扪之不覺也。
有凸雕,謂花皆陽文凸起也(1)。
有凹雕,謂花皆陰文凹入也。
凹雕亦名劃花(2),凸雕亦名法花(3),平雕亦名暗花。
【注釋】 (1)陽文:凸起的花紋。
采用模印、刀刻、筆堆等方法,使得花紋高出瓷器平面謂陽文。
(2)劃花:制瓷裝飾技法之一。
在尚未幹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條或銅鐵制器等尖狀工具淺劃出的線條狀花紋。
(3)法花:制瓷裝飾技法之一,又名“法華”、“琺華”。
采用彩畫技術中的立粉方法,在陶胎上用特制帶管的泥漿,圈出凸線的紋飾輪廓,再分别以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
以黃、綠、紫三色居多,間有藍、白等色。
【譯文】 定窯、章龍泉窯的花紋都是雕花。
定窯雕花較深,章龍泉窯雕花較淺,然而也有各種名目的差别。
有所謂平雕,是指花紋與胎底一樣平,釉罩在上面撫摸沒有感覺。
有所謂凸雕,是指花紋都是凸起的陽文。
有所謂凹雕,是指花紋都是凹入的陰文。
凹雕也叫劃花,凸雕也叫法花,平雕也叫暗花。
《博物要覽》謂:“定器有劃花、繡花、印花三種(1)。
劃花者最佳,繡花者次之。
”可見當時制作之盛矣。
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版印。
更有錐花(2),乃用錐尖鑿成花紋。
又有堆花(3),以筆揩粉成凸堆形。
堆花又名填白。
繡花、錐花二種,後世罕有仿者。
【注釋】 (1)繡花:以針剔刺紋飾。
印花:用帶有圖樣的陶範壓印有凹凸花的花紋。
(2)錐花:用鐵錐在坯體上錐成紋飾。
(3)堆花:又稱“堆錦”。
用不同顔色的凍子,堆在黑色漆胎上,未幹前用角抄印劃出花紋來;或用模子将凍子脫印出花紋和錦地,再上顔色的做法。
【譯文】 《博物要覽》說:“定器有劃花、繡花、印花三種。
劃花者最佳,繡花者次之。
”可見當時制作的盛況了。
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版印。
還有一種錐花,乃是用錐尖鑿成花紋。
也有堆花,用筆揩拭白粉做成凸堆形狀。
堆花又叫填白。
繡花、錐花這兩種,後世很少有仿制的。
印花,肆人亦謂之法花,或謂之鼓花,蓋皆市聲也。
【譯文】 印花,商人們也稱作法花,或稱作鼓花,都是市井商賈們的叫法。
前所雲凸雕、平雕、凹雕雲者,又與雕瓷無涉(1)。
雕瓷盛于乾隆,所雕之花,尤為深入顯出,市人既名,是為雕瓷,彼宋之雕法,則用暗花、劃花等名以别之。
【注釋】 (1)雕瓷:瓷器的一種制作工藝。
技法多樣,有圓雕、捏雕、镂雕、浮雕等。
燒成後瓷質晶瑩光潔,易于清洗。
【譯文】 前面所說的凸雕、平雕、凹雕,又同雕瓷毫無關系。
雕瓷盛行于乾隆年間,所雕的花紋尤其深入顯出,商家既然稱其為雕瓷,那些宋代的雕法便用暗花、劃花等名以示區别。
近人亦能取景德鎮素瓷,以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紋,花成以墨填之,俗稱刻瓷(1)。
其用針、用錐、用刀也,固與宋法無涉。
【注釋】 (1)刻瓷: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闆表面刻劃、鑿镌各種形象和圖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闆上刻鑿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譯文】 近來的人們也能用景德鎮的素瓷,用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紋,再填入墨色,俗稱刻瓷。
這種用針、用刀、用錐的刻法,與宋代技法無關。
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
镂花而兩面洞透者(1),謂之玲珑瓷。
花紋堆起高于質地乃用筆抹成者,謂之堆料花。
【注釋】 (1)镂花:又名“镂孔”,陶器的一種雕飾方法。
用工具把陶坯從表到裡雕镂成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孔洞。
镂,刻。
【譯文】 素瓷很薄,雕有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稱為影青。
镂空花紋而内外兩面洞穿挂釉透明的稱為玲珑瓷。
花紋堆起高過胎地,而是用筆抹成的稱為堆料花。
填白之堆花,花紋之疏落者也。
堆料花者,花紋之繁密者。
增一“料”字,亦有别矣。
【譯文】 填白的堆料花,是花紋中稀少的。
堆料花,是那種花紋繁密的。
增添一“料”字,也是有所區别的。
釉裡紅之花,亦為花之别派,大抵此等繪花,須費兩番手法也。
若兩面彩而映光照之(1),花紋一一相對者,亦奇隽之品。
【注釋】 (1)兩面彩:陶瓷器内外壁施以同樣花紋,在日光下照之,可見兩面花紋完全相同,稱為“兩面彩”。
【譯文】 釉裡紅的花紋,也屬于花紋中另一派别,大概這類繪花,需費兩道手法。
若是兩面彩而映光透視,花紋可以一一相對,也是一種特别精美的作品。
以上所雲,皆由瓷之本身出花者也。
若不由本身出花而别刻花嵌入者,則又當謂之嵌花。
【譯文】 以上所說的,都是在瓷器本身上做出花紋的。
如果不是在瓷器本身上做出花紋而是另外刻花嵌入的,則又當稱作嵌花。
影青,固甚薄之瓷也。
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隐青(1)。
蓋雕花後微傅以青色,再加釉汁雲爾。
制亦始于明代雲。
【注釋】 (1)隐青:即青白瓷。
因其晶瑩潤澤,透明性強,青色隐約可見,故名。
【譯文】 影青,原是很薄的瓷器。
另有瓷質很厚,僅能一面映出青色雕花的,稱作隐青。
雕花後微微附上青色,再加釉汁。
制作方法也始自明代。
宋 影青瓷帶溫碗酒注 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
大抵皆北方之窯。
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藍如深色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黃如透亮之金珀(1);其花以生物花草為多。
平陽、霍州所出者,其胎半屬瓦質,藍略發紫,綠略發黑,殆非精品。
西安、河南所出者,較平陽、霍州略為鮮亮,蓋屬瓷胎也。
至清初始有景德仿造,則純是玻璃釉,花既玲珑,地尤細淨,人物衆獸,毫發畢現矣。
雍正以後間有仿造,已失良工。
故乾窯雖精,亦趨入雕瓷一途,罕見法花之制,其他更無論矣。
【注釋】 (1)金珀:用黃金錘成的紙狀薄片。
【譯文】 法花作品,起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
大概都是北方的瓷窯制器,蒲州一帶所出為最佳,藍色如同深色寶石的藍色,紫色如同深色紫晶的紫色,黃色如同透亮的金箔,花紋以生物及花草為多。
平陽、霍州所出産的,瓷胎多半瓷半瓦,藍色略微發紫色,綠色略微發黑色,都不是精品。
西安、河南所出産的,比平陽、霍州的制品較為鮮亮,因為是瓷胎。
到了清代初年景德鎮開始仿造,則純是玻璃釉,花紋即很玲珑,胎地尤為細淨,人物衆獸均能毫發全部顯現。
雍正以後偶爾有仿造,但已沒有技藝高超的工匠。
因此乾隆官窯雖然精美,但也歸附于雕瓷的途徑,很少見到法花制品,其他的更不用說了。
脫胎與影青之别何在乎?曰其薄如紙,映光照見指紋者是謂脫胎,此昊十九卵幕之制,所以獨絕于明代也。
筆細如發,表裡花紋發青者是謂影青,此永樂雲龍小碗所以超前轶後也。
【譯文】 脫胎和影青的差别在哪裡?就是說胎薄如紙,借光能照見指紋的稱作脫胎,這是昊十九卵幕的制作冠絕于明代的緣故。
筆畫細如毫發,裡外花紋發青的稱作影青,這是永樂雲龍紋小碗超前絕後的緣故。
明瓷花樣,繪事亦既争妍鬥巧,觀朱琰《陶說》所載,不下百餘種,書不勝書。
茲但就其創始特别之點,紀載一二,亦足見前代美術之一斑焉。
【譯文】 明代瓷器的花樣,繪畫上也是争奇鬥豔,朱琰《陶說》裡所記載就不下百餘種,寫也寫不完。
僅就它的創始和有特點的器物略記一二,也足以窺見前代美術的一些成就吧! 永樂壓手杯(1),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内篆款字,為最奇之品。
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此為底内繪花之始。
至康、雍諸器,底内亦有繪花者,皆沿其遺制也。
乾隆以後,底内隻有款字,縱有花,亦非精品。
【注釋】 (1)壓手杯:古代瓷器名。
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壓手,故名。
【譯文】 永樂壓手杯,底部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裡有篆書款字為最奇異的制品。
畫有鴛鴦心的稍次,畫有花心的又再其次,這是底内繪花的開始。
至于康熙、雍正年間各種瓷器底内也有繪花的,都是沿襲永樂遺制。
乾隆以後底内隻有款字,縱然有花也算不上精品。
宣窯之美,為有明一代冠。
不但宣紅、宣黃彪炳奕葉已也(1),即青花、五彩各器,亦發明極多,鹹為後代所祖(2)。
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畫詩句入瓷(3),實開其先。
若海獸、人物靶杯(4),亦極奇肆可喜(5)。
至于漏空花紋填五彩(6),又五彩實填花紋,皆絢豔悅目。
又有藍地填畫五彩者,則夾彩之制盛興矣。
戗金之制(7),亦始宣德。
吳梅村有《戗金蟋蟀盤歌》(8),可知當時瓷業美術之發達,震古铄今也。
明 青花海水雲龍紋扁瓶 【注釋】 (1)彪炳:文采煥發的樣子。
此指宣窯成就輝煌。
奕葉:累世,世代。
(2)鹹:全部。
(3)輕羅小扇撲流螢:出自唐代杜牧《秋夕》詩。
(4)靶杯:即高足杯,上為碗形,下有柄,柄呈圓柱形或竹節形。
(5)奇肆:奇特奔放。
(6)漏空:即镂空。
(7)戗金:在器物圖案上嵌金。
(8)吳梅村(1609—1671):即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字駿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等。
太倉(今江蘇太倉)人。
著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
【譯文】 宣德官窯瓷器之精美,冠絕于明代。
不僅宣紅、宣黃光耀世代,即使是青花、五彩等各種瓷器也有很多發明,全部被後世所效法。
比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圖畫、詩句繪在瓷器之上,實在是開其先例。
又如海獸靶杯、人物靶杯也極其奇特奔放可喜。
至于漏空花紋填五彩和五彩實填花紋都絢豔悅目。
還有藍地填花五彩的瓷器,由此夾彩的制作便興盛起來。
戗金的制作也始于宣德年間。
吳梅村有《戗金蟋蟀盤歌》可知當時制瓷業美術的發達,震驚古人而顯耀今世。
雞缸始于成化,畫石山、牡丹,下有子母雞,躍躍欲動,小兒揚袂其側。
又,器之中心往往繪和、合二仙也(1)。
《高江村集》有《成窯雞缸歌》(2)。
此後,乾、嘉、道曆朝,均有雞缸之制,款稱“仿古成化”雲。
今日乾隆之雞缸,亦已珍同拱璧。
若成化者,又在景星慶雲之列(3),莫之或觏矣。
【注釋】 (1)和、合二仙:民間傳說之神,亦作和合二聖,主男女婚配。
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
婚禮之日挂懸于花燭洞房之中,或廳堂上,以祈求吉祥美滿。
(2)《高江村集》:清高士奇(1645—170
蘇東坡詩“定州花瓷琢紅玉”,仁宗召見學士王珪(1),設紫花坐墩是已。
今則宋定流傳,遞衍尚夥。
若耀窯、磁窯,均宋器之仿定者也。
花多作盤螭、飛鳳、牡丹、萱草等形,其精者幾與玉琢細器無異,與乾隆禦窯後先媲美,殆于異曲同工。
自明迄清初,仿定之品,亦足為世重,乾隆後則無複仿者矣。
章龍泉窯亦多花紋,其可貴遜于粉定一等。
明清仿者,價亦視代之遠近為差。
耀窯間有黑花者,但不甚為世所重。
至紫花宋瓷暨有紅綠花彩者,殆如威鳳祥麟,不易一見,然亦間有之也。
【注釋】 (1)仁宗:北宋第四代皇帝,真宗的第六個兒子趙祯(1010—1063)的谥号。
【譯文】 瓷器上有花紋,宋代就已逐漸流行。
蘇東坡有“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典籍中也曾記載宋仁宗召見學士王珪,賜座紫花坐墩。
而今宋代定窯瓷器流傳發展的還很多。
例如耀州窯、磁州窯,都是仿制宋代定窯的瓷器。
花紋多作盤螭、飛鳳、牡丹、萱草等形狀,其中精品幾乎與細琢的玉器沒有區别,它們和乾隆年間的禦窯瓷器先後媲美,幾乎異曲同工。
自明代到清代初年,仿定窯的制品也非常為人所重視,乾隆以後就再沒有仿制的了。
章龍泉窯也多有花紋,它的可貴之處比粉定還略遜一籌。
明清的仿制品價格也依年代遠近而有所差别。
耀州窯偶爾有黑花花紋的,但是不太為世人重視。
至于紫花宋瓷及有紅綠花彩的,幾乎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但偶爾也有。
定窯、章龍泉窯之花,皆雕花也。
定雕較深,章雕較淺,然亦有種種名目之殊。
有平雕,謂花紋與地平,釉罩其上,扪之不覺也。
有凸雕,謂花皆陽文凸起也(1)。
有凹雕,謂花皆陰文凹入也。
凹雕亦名劃花(2),凸雕亦名法花(3),平雕亦名暗花。
【注釋】 (1)陽文:凸起的花紋。
采用模印、刀刻、筆堆等方法,使得花紋高出瓷器平面謂陽文。
(2)劃花:制瓷裝飾技法之一。
在尚未幹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條或銅鐵制器等尖狀工具淺劃出的線條狀花紋。
(3)法花:制瓷裝飾技法之一,又名“法華”、“琺華”。
采用彩畫技術中的立粉方法,在陶胎上用特制帶管的泥漿,圈出凸線的紋飾輪廓,再分别以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
以黃、綠、紫三色居多,間有藍、白等色。
【譯文】 定窯、章龍泉窯的花紋都是雕花。
定窯雕花較深,章龍泉窯雕花較淺,然而也有各種名目的差别。
有所謂平雕,是指花紋與胎底一樣平,釉罩在上面撫摸沒有感覺。
有所謂凸雕,是指花紋都是凸起的陽文。
有所謂凹雕,是指花紋都是凹入的陰文。
凹雕也叫劃花,凸雕也叫法花,平雕也叫暗花。
《博物要覽》謂:“定器有劃花、繡花、印花三種(1)。
劃花者最佳,繡花者次之。
”可見當時制作之盛矣。
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版印。
更有錐花(2),乃用錐尖鑿成花紋。
又有堆花(3),以筆揩粉成凸堆形。
堆花又名填白。
繡花、錐花二種,後世罕有仿者。
【注釋】 (1)繡花:以針剔刺紋飾。
印花:用帶有圖樣的陶範壓印有凹凸花的花紋。
(2)錐花:用鐵錐在坯體上錐成紋飾。
(3)堆花:又稱“堆錦”。
用不同顔色的凍子,堆在黑色漆胎上,未幹前用角抄印劃出花紋來;或用模子将凍子脫印出花紋和錦地,再上顔色的做法。
【譯文】 《博物要覽》說:“定器有劃花、繡花、印花三種。
劃花者最佳,繡花者次之。
”可見當時制作的盛況了。
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版印。
還有一種錐花,乃是用錐尖鑿成花紋。
也有堆花,用筆揩拭白粉做成凸堆形狀。
堆花又叫填白。
繡花、錐花這兩種,後世很少有仿制的。
印花,肆人亦謂之法花,或謂之鼓花,蓋皆市聲也。
【譯文】 印花,商人們也稱作法花,或稱作鼓花,都是市井商賈們的叫法。
前所雲凸雕、平雕、凹雕雲者,又與雕瓷無涉(1)。
雕瓷盛于乾隆,所雕之花,尤為深入顯出,市人既名,是為雕瓷,彼宋之雕法,則用暗花、劃花等名以别之。
【注釋】 (1)雕瓷:瓷器的一種制作工藝。
技法多樣,有圓雕、捏雕、镂雕、浮雕等。
燒成後瓷質晶瑩光潔,易于清洗。
【譯文】 前面所說的凸雕、平雕、凹雕,又同雕瓷毫無關系。
雕瓷盛行于乾隆年間,所雕的花紋尤其深入顯出,商家既然稱其為雕瓷,那些宋代的雕法便用暗花、劃花等名以示區别。
近人亦能取景德鎮素瓷,以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紋,花成以墨填之,俗稱刻瓷(1)。
其用針、用錐、用刀也,固與宋法無涉。
【注釋】 (1)刻瓷: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闆表面刻劃、鑿镌各種形象和圖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闆上刻鑿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譯文】 近來的人們也能用景德鎮的素瓷,用針或刀刺成種種花紋,再填入墨色,俗稱刻瓷。
這種用針、用刀、用錐的刻法,與宋代技法無關。
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
镂花而兩面洞透者(1),謂之玲珑瓷。
花紋堆起高于質地乃用筆抹成者,謂之堆料花。
【注釋】 (1)镂花:又名“镂孔”,陶器的一種雕飾方法。
用工具把陶坯從表到裡雕镂成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孔洞。
镂,刻。
【譯文】 素瓷很薄,雕有花紋而映出青色者稱為影青。
镂空花紋而内外兩面洞穿挂釉透明的稱為玲珑瓷。
花紋堆起高過胎地,而是用筆抹成的稱為堆料花。
填白之堆花,花紋之疏落者也。
堆料花者,花紋之繁密者。
增一“料”字,亦有别矣。
【譯文】 填白的堆料花,是花紋中稀少的。
堆料花,是那種花紋繁密的。
增添一“料”字,也是有所區别的。
釉裡紅之花,亦為花之别派,大抵此等繪花,須費兩番手法也。
若兩面彩而映光照之(1),花紋一一相對者,亦奇隽之品。
【注釋】 (1)兩面彩:陶瓷器内外壁施以同樣花紋,在日光下照之,可見兩面花紋完全相同,稱為“兩面彩”。
【譯文】 釉裡紅的花紋,也屬于花紋中另一派别,大概這類繪花,需費兩道手法。
若是兩面彩而映光透視,花紋可以一一相對,也是一種特别精美的作品。
以上所雲,皆由瓷之本身出花者也。
若不由本身出花而别刻花嵌入者,則又當謂之嵌花。
【譯文】 以上所說的,都是在瓷器本身上做出花紋的。
如果不是在瓷器本身上做出花紋而是另外刻花嵌入的,則又當稱作嵌花。
影青,固甚薄之瓷也。
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隐青(1)。
蓋雕花後微傅以青色,再加釉汁雲爾。
制亦始于明代雲。
【注釋】 (1)隐青:即青白瓷。
因其晶瑩潤澤,透明性強,青色隐約可見,故名。
【譯文】 影青,原是很薄的瓷器。
另有瓷質很厚,僅能一面映出青色雕花的,稱作隐青。
雕花後微微附上青色,再加釉汁。
制作方法也始自明代。
宋 影青瓷帶溫碗酒注 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
大抵皆北方之窯。
蒲州一帶所出者最佳,藍如深色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黃如透亮之金珀(1);其花以生物花草為多。
平陽、霍州所出者,其胎半屬瓦質,藍略發紫,綠略發黑,殆非精品。
西安、河南所出者,較平陽、霍州略為鮮亮,蓋屬瓷胎也。
至清初始有景德仿造,則純是玻璃釉,花既玲珑,地尤細淨,人物衆獸,毫發畢現矣。
雍正以後間有仿造,已失良工。
故乾窯雖精,亦趨入雕瓷一途,罕見法花之制,其他更無論矣。
【注釋】 (1)金珀:用黃金錘成的紙狀薄片。
【譯文】 法花作品,起始于元代,盛行于明代。
大概都是北方的瓷窯制器,蒲州一帶所出為最佳,藍色如同深色寶石的藍色,紫色如同深色紫晶的紫色,黃色如同透亮的金箔,花紋以生物及花草為多。
平陽、霍州所出産的,瓷胎多半瓷半瓦,藍色略微發紫色,綠色略微發黑色,都不是精品。
西安、河南所出産的,比平陽、霍州的制品較為鮮亮,因為是瓷胎。
到了清代初年景德鎮開始仿造,則純是玻璃釉,花紋即很玲珑,胎地尤為細淨,人物衆獸均能毫發全部顯現。
雍正以後偶爾有仿造,但已沒有技藝高超的工匠。
因此乾隆官窯雖然精美,但也歸附于雕瓷的途徑,很少見到法花制品,其他的更不用說了。
脫胎與影青之别何在乎?曰其薄如紙,映光照見指紋者是謂脫胎,此昊十九卵幕之制,所以獨絕于明代也。
筆細如發,表裡花紋發青者是謂影青,此永樂雲龍小碗所以超前轶後也。
【譯文】 脫胎和影青的差别在哪裡?就是說胎薄如紙,借光能照見指紋的稱作脫胎,這是昊十九卵幕的制作冠絕于明代的緣故。
筆畫細如毫發,裡外花紋發青的稱作影青,這是永樂雲龍紋小碗超前絕後的緣故。
明瓷花樣,繪事亦既争妍鬥巧,觀朱琰《陶說》所載,不下百餘種,書不勝書。
茲但就其創始特别之點,紀載一二,亦足見前代美術之一斑焉。
【譯文】 明代瓷器的花樣,繪畫上也是争奇鬥豔,朱琰《陶說》裡所記載就不下百餘種,寫也寫不完。
僅就它的創始和有特點的器物略記一二,也足以窺見前代美術的一些成就吧! 永樂壓手杯(1),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内篆款字,為最奇之品。
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此為底内繪花之始。
至康、雍諸器,底内亦有繪花者,皆沿其遺制也。
乾隆以後,底内隻有款字,縱有花,亦非精品。
【注釋】 (1)壓手杯:古代瓷器名。
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壓手,故名。
【譯文】 永樂壓手杯,底部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裡有篆書款字為最奇異的制品。
畫有鴛鴦心的稍次,畫有花心的又再其次,這是底内繪花的開始。
至于康熙、雍正年間各種瓷器底内也有繪花的,都是沿襲永樂遺制。
乾隆以後底内隻有款字,縱然有花也算不上精品。
宣窯之美,為有明一代冠。
不但宣紅、宣黃彪炳奕葉已也(1),即青花、五彩各器,亦發明極多,鹹為後代所祖(2)。
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畫詩句入瓷(3),實開其先。
若海獸、人物靶杯(4),亦極奇肆可喜(5)。
至于漏空花紋填五彩(6),又五彩實填花紋,皆絢豔悅目。
又有藍地填畫五彩者,則夾彩之制盛興矣。
戗金之制(7),亦始宣德。
吳梅村有《戗金蟋蟀盤歌》(8),可知當時瓷業美術之發達,震古铄今也。
明 青花海水雲龍紋扁瓶 【注釋】 (1)彪炳:文采煥發的樣子。
此指宣窯成就輝煌。
奕葉:累世,世代。
(2)鹹:全部。
(3)輕羅小扇撲流螢:出自唐代杜牧《秋夕》詩。
(4)靶杯:即高足杯,上為碗形,下有柄,柄呈圓柱形或竹節形。
(5)奇肆:奇特奔放。
(6)漏空:即镂空。
(7)戗金:在器物圖案上嵌金。
(8)吳梅村(1609—1671):即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字駿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等。
太倉(今江蘇太倉)人。
著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
【譯文】 宣德官窯瓷器之精美,冠絕于明代。
不僅宣紅、宣黃光耀世代,即使是青花、五彩等各種瓷器也有很多發明,全部被後世所效法。
比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圖畫、詩句繪在瓷器之上,實在是開其先例。
又如海獸靶杯、人物靶杯也極其奇特奔放可喜。
至于漏空花紋填五彩和五彩實填花紋都絢豔悅目。
還有藍地填花五彩的瓷器,由此夾彩的制作便興盛起來。
戗金的制作也始于宣德年間。
吳梅村有《戗金蟋蟀盤歌》可知當時制瓷業美術的發達,震驚古人而顯耀今世。
雞缸始于成化,畫石山、牡丹,下有子母雞,躍躍欲動,小兒揚袂其側。
又,器之中心往往繪和、合二仙也(1)。
《高江村集》有《成窯雞缸歌》(2)。
此後,乾、嘉、道曆朝,均有雞缸之制,款稱“仿古成化”雲。
今日乾隆之雞缸,亦已珍同拱璧。
若成化者,又在景星慶雲之列(3),莫之或觏矣。
【注釋】 (1)和、合二仙:民間傳說之神,亦作和合二聖,主男女婚配。
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
婚禮之日挂懸于花燭洞房之中,或廳堂上,以祈求吉祥美滿。
(2)《高江村集》:清高士奇(16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