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彩色第四

關燈
以淺深數種之青色交繪成文,謂之青花。

    本色地而繪以五色花者,謂之五彩。

    繪三色花者,謂之三彩。

    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謂之夾彩。

    先施圈闌,内繪花文,外填色釉或錦文者,謂之開光。

    黑白等地而繪綠、黃、紫三色花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連地統計者。

    由窯變而成紅、綠、紫三色者,謂之天然三彩。

    裡外皆有花者,謂之兩面彩。

     【譯文】 以淺深不同的多種青色交繪成花紋的,稱作青花。

    在本色地上描繪五色花紋的,稱作五彩。

    描繪三色花紋的,稱作三彩。

    在彩色地上描繪彩花的,稱作夾彩。

    先施加圈欄,裡面描繪花紋,外面填加釉色或錦紋的,稱作開光。

    在黑、白等本色地描繪綠、黃、紫三色花紋的,稱作素三彩素三彩也有連同本色地一起統計的。

    因為窯變而成紅、綠、紫三色的,稱作天然三彩。

    内外都有花紋的,稱作兩面彩。

     本色地加彩,蓋始于宋。

    或謂始于明者,非也。

    《陶說》載宋學士王珪召對蕊珠殿(1),設紫花坐墩,是其有力之證。

    以餘所見,哥窯加彩之器,古物保存所有之。

    而友人所藏複有一具,确為宋物無疑。

    花彩古氣盎然,殊不類後加者。

    至元瓷法花之品法花詳下章,花與底不一,已開夾彩之權輿(2)。

    元時既有夾彩,則本色地加彩必在其先,斷可知矣。

     【注釋】 (1)《陶說》:我國古代陶瓷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清朱琰撰。

    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

    海鹽(今浙江海鹽)人。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曾任直隸阜平縣令。

    著作豐富。

    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

    弱歲奇警,出語驚人。

    舉進士甲科,為翰林學士。

    著有《華陽集》。

    蕊珠殿:又稱“蕊宮”,道教經典所說的仙宮,此為宋宮殿名。

     (2)權輿:本義草木萌芽的狀态,引申為起始、初時。

     【譯文】 本色地上加彩,始于宋代。

    有說始于明代的,這是不正确的。

    《陶說》曾記載宋代翰林學士王珪被召見蕊珠殿,賜座紫花坐墩,就是有力的明證。

    據我所見,哥窯加彩的瓷器,古物保存所就有收藏。

    而我的朋友所藏也有一件,确屬宋代物品無疑。

    花彩古意盎然,一點也不像後加上去的。

    至于元瓷中的法花法花詳見下章,花彩與地色不一樣,已經出現了夾彩的苗頭。

    元代既然有了夾彩,那麼本色地上加彩必然在它之前出現,這是推斷可知的事情。

     五彩之器,明永樂制作始盛。

    證以《博物要覽》所載,則窮妍競巧,花樣漸多。

    或謂五彩間有洪武款者(1),皆屬明末清初之所托,殆或然欤?明代彩瓷發明,足以夐絕奕世(2),震铄一代者,殊不淺鮮。

    綜其遷變,可得而言。

     明 五彩龍鳳紋提梁壺 【注釋】 (1)洪武(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2)夐(xiòng)絕:遠遠超過。

    奕世:一代接一代。

     【譯文】 五彩瓷器于明代永樂年間開始盛行。

    據《博物要覽》記載,已是求美鬥巧,花樣日繁。

    有人說五彩瓷器偶有款題洪武年間的,都是明末清初的僞托,大概就是如此吧?明代彩瓷的發明,足以遠遠超過一代又一代,震撼照耀當世者,實在不少。

    綜合考量其變化之迹,可以得到了解和說明。

     永樂影青一種,瓷質極薄,雕暗龍花,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故曰影青。

    《陶雅》稱為絕品,迥非雍、乾所及。

    或又謂此等影青,決非永樂,乃嘉靖瓷而書永樂款者,亦有雍窯書永樂款。

    要之,永樂于明代,實彩瓷始盛之時也。

     【譯文】 永樂時有一種影青,瓷質極薄,雕暗花龍紋,裡外都可以映見花紋,微微顯出青色,所以稱作影青。

    《陶雅》稱為絕品,遠非雍正、乾隆年間的制品所能企及。

    還有說這類影青絕對不是永樂,而是嘉靖年間的瓷器題永樂的款識,也有說雍正官窯書寫永樂款識的。

    總之,永樂一朝在明代确實是彩瓷開始盛行的時期。

     宣德發明祭紅,乃祭郊壇用品所創之色也(1)。

    又稱霁紅,謂如朝霞霁色(2)。

    一名積紅,一名醉紅,複名雞紅。

    則因瓷無專書,市人以音相呼,遂成種種異名耳。

     【注釋】 (1)郊壇:古代為祭祀所築的土壇,設在南郊。

    宋周密《武林舊事·大禮》:“冬至有事于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

    先于五六月内擇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飾郊壇……郊壇,天盤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級,分四成,共十二階,分三十六龛,舞階闊一丈,主上升降由此階,其餘各闊五尺。

    ” (2)霁(jì)色:一種藍色,與雨後天晴的天空一樣的顔色。

     【譯文】 宣德年間發明祭紅,是為了用作郊壇祭祀所創造出的一種顔色。

    又稱作霁紅,說它好像雨過天晴後朝霞的顔色。

    又稱作積紅、醉紅,還有的稱作雞紅。

    這都是因為瓷器方面沒有專門的書籍,市場上大家依照近似的發音來稱呼,所以形成種種不同的名稱而已。

     成化五彩、青花,均極工緻。

    青花藍色深入釉骨,畫筆老橫(1),康熙猶當卻步也。

    正德發明一種蛋青(2),淺綠色,其釉極厚極透,其色極豔極鮮,迥非後來所能及。

    嘉靖則錦紋開光之器益夥(3),萬曆祭紅侔于宣德(4),而雕瓷碗白間綠色,雕萬不斷花紋(5),亦始于是時。

     【注釋】 (1)老橫:老辣縱橫。

     (2)正德(1506—1521):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3)錦紋開光:即錦地開光。

    在邊框外飾以滿地錦紋的稱為“錦地開光”,也稱“錦地盒子心”。

    益夥:益多。

     (4)侔:齊等。

     (5)萬不斷花紋:或稱“萬字不到頭”。

    傳統裝飾紋樣。

    卍,本是一種原始符号,起源于亞洲中部和東部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時期,其形态是人類自身形态或骨骸形式,用來顯示靈魂不死的祖先崇拜觀念。

    佛教用此符号代表“輪回”,為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

    梵文名“室利靺蹉洛刹曩”,意為“胸部的吉祥标志”。

    古時譯為“吉祥海雲相”。

    唐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定讀此符為“萬”,從此“卍”便識為“萬”字。

    “卍”字四端可作四方連續展開,形成“卍”字錦紋,連綿不斷,以寓長久不斷之意。

     【譯文】 成化年間的五彩、青花,都非常精緻。

    青花的藍色深入釉骨,畫筆老辣縱橫,即使康熙年間的青花也要望而卻步。

    正德年間發明了蛋青,淺綠色,釉非常厚,非常通透,色彩鮮豔異常,遠非後世制品所能達到的。

    嘉靖年間錦紋開光的瓷器更多,萬曆年間的祭紅可與宣德年間的媲美,而雕磁碗白中兼有綠色,雕萬不斷花紋也是始于此時。

     明代發明彩色極多,不勝指(1)。

    大抵康、雍時所有之色,殆幾無不沿于明代者。

    若釉裡紅、豇豆紅、抹紅、秋葵綠等新豔可喜之色(2),明已有之。

    若豆彩一種(3),成化亦微露端倪。

    故就彩色論,朱明一代已極紛纭璀璨(4),清初益推衍其波瀾耳。

     【注釋】 (1)不勝(zhěn)指:難得一一說明。

    指,一一指出。

    ,縷,委曲詳盡而有條理,多指語言。

     (2)秋葵綠:釉色名。

    淡黃泛微綠,與秋天葵花之綠色相近,故名。

     (3)豆彩:又名“鬥彩”、“逗彩”。

    見本篇“豆彩”章節。

     (4)紛纭:衆多。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譯文】 明代發明了許多彩色,難以一一說明。

    大緻說康熙、雍正年間所使用的釉色,幾乎無一不沿襲明代的。

    例如釉裡紅、豇豆紅、抹紅、秋葵綠等新鮮豔麗的顔色,明代就已經有了。

    像豆彩,成化時也微露端倪。

    所以就彩色而論的話,明代已經十分複雜、光輝燦爛,清代初年不過是更加繁衍、推波助瀾而已。

     有明彩料,多采自外國:如青花初用蘇泥勃青(1),繼用回青(2);紅色則有三佛齊之紫、勃泥之紫礦胭脂石(3),是以彩色濃厚,耀映奕世。

    而清初采用,猶多前朝内府所遺(4)。

     【注釋】 (1)蘇泥勃青:制瓷青料名,外來語音譯,又稱“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

    産于古波斯或今叙利亞一帶。

    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為此種。

     (2)回青:有産于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

    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

    朱琰《陶說》卷一《說今·陶冶圖說》:“明宣德用蘇泥勃青,嘉靖用回青。

    ” (3)三佛齊:即三佛齊王國,又作“室利佛逝”、“佛逝”、“舊港”,簡稱“三佛齊”,存在于大巽他群島上的一個古代王國,在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

     (4)内府:此指明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

     【譯文】 明代的彩料多采自外國:如青花最初使用蘇泥勃青,後來又用回青;紅色用三佛齊的紫、勃泥的紫礦胭脂石,所以瓷器的色彩渾厚,光照數代。

    而清代初年所采用的,大多是明代内府所遺留的。

     清代彩瓷變化繁赜,幾于不可方物。

    康熙硬彩,雍正軟彩。

    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

    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

     【譯文】 清代的彩瓷變化多端,複雜深奧,幾乎無法想像。

    例如康熙年間硬彩,雍正年間軟彩。

    所謂硬彩,是指顔色濃厚堅硬,釉附其上,微微凸起。

    所謂軟彩,又稱作粉彩,是說它的彩色稍淡,用粉使之均勻。

     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