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胎釉第三

關燈
欲識瓷之美惡,必先辨胎。

    胎有數種:有瓷胎、有漿胎、有缸胎、有石胎、有鐵胎(1)。

    瓷胎者,輾石為粉,研之使細,以成胚胎者也。

    凡普通之瓷器均屬之。

    漿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漿,以成胚胎。

    凡極輕而薄之器屬之。

    缸胎亦名瓦胎,謂胎質粗如瓦器也。

    凡凝重粗厚之器屬之。

    石胎非真石也,質凝重而堅,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焉。

    康熙有石胎三彩是已(2)。

    鐵胎非真鐵也,瓷質近黑,有如鐵色,其胎之厚薄輕重,亦不一緻也。

     【注釋】 (1)漿胎:陶瓷坯胎之一。

    選擇細緻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漿而制成。

    色如米漿,質輕而薄。

    缸胎:陶瓷坯胎之一。

    指胎土粗而厚重的一種陶瓷器。

    一般這種坯胎凝重粗厚,沒有吸水性,都是半陶半瓷的器物。

    石胎:陶瓷坯胎之一。

    質緻密笨重,堅硬如石,無氣孔,不透明,略似大理石琢成的器物。

    鐵胎:陶瓷坯胎之一。

    胎土含鐵量較多,坯胎似石,色黑褐如鐵,故名。

     (2)三彩:黃、綠、紫三色。

     【譯文】 要想識别瓷器的美醜,必須先辨識瓷器的胎質。

    胎有數種:有瓷胎、漿胎、缸胎、石胎、鐵胎。

    所謂瓷胎,就是把瓷石碾成粉末,研磨細碎後而制成胚胎。

    凡是普通瓷器都屬于瓷胎。

    所謂漿胎,是采用瓷粉的精華部分,澄清後融合成泥漿做成的胚胎。

    凡是非常輕薄的瓷器都屬于漿胎。

    所謂缸胎,又名瓦胎,是說胎質像瓦一樣粗糙。

    凡是凝重、粗厚的瓷器都屬于瓦胎。

    所謂石胎,并不是真正的石頭,胎質凝重而堅實,大概像大理石琢成的瓷器。

    康熙年間所謂的石胎三彩便是。

    所謂鐵胎,也并非真鐵,瓷質接近黑色,如同鐵色一般,它的胎體厚薄輕重也不一樣。

     瓷器有紋者,謂之開片,有大開片,有小開片。

    小片之細碎者曰魚子紋,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紋、曰柳葉紋、曰蟹爪紋(1),不外形容其所似也。

     【注釋】 (1)牛毛紋:紋片的一種,呈斷續狀,在器片上疏落有緻,因類似一簇牛毛而得名。

     【譯文】 瓷器的裂紋稱為開片,有大開片,有小開片。

    細碎的小開片稱為魚子紋,稀疏的大開片稱為牛毛紋、柳葉紋、蟹爪紋,不外乎形容它們所相似的形象罷了。

     瓷之開片,其原因有二:一曰人為之開片,一曰自然之開片。

    人為之開片,多屬漿胎,當入窯燒時,已定使之開片,或開大,或開小,配合藥料燒之(1),則出窯時成開片形,一如人意之所欲出。

    是等開片,形似龜坼(2),開在胚胎者也。

    自然之開片則曆年既久,其釉漸漸内裂,或成魚子,或成牛毛諸形。

    其坼也,純與胚胎無涉。

    是等開片,痕不深入,開在釉汁者也。

     【注釋】 (1)藥料:瓷器的泥釉配方。

     (2)龜(jūn)坼:開裂,别稱“龜裂”或“皲裂”,多是由于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而出現的缺陷。

     【譯文】 瓷器開片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為開片,一個是自然開片。

    人為的開片多屬于漿胎,當入窯燒造的時候就已經預定使它開片,或開大片,或開小片,用藥料配合燒制,于是出窯的時候便成為開片,完全如人預料的那樣。

    這樣的開片形似龜裂,開片是發生在胚胎上。

    自然的開片,則是因為年代久遠,瓷釉漸漸在内部開裂,有的像魚子,有的像牛毛等各種形狀。

    它的開裂與胚胎毫無關系。

    這樣的開片裂痕不深,因為是開裂在釉上。

     牛毛紋微黃色,魚子亦然。

    凡年久自然開片者,其釉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現之間。

    若人為開片者,則軒豁呈露矣(1)。

    人為開片,始于宋代哥窯,其後因遞仿之。

     【注釋】 (1)軒豁(huò):高曠敞亮。

     【譯文】 牛毛紋略帶黃色,魚子紋也是這樣。

    凡是年代久遠的自然開片的瓷器,它的釉中似裂而未裂,裂紋在若隐若現之間。

    如果是人為開片的瓷器,那裂紋就明顯顯露出來。

    人為開片始于宋代哥窯,其後相繼仿制。

     漿胎質輕而松,缸胎質重而堅,瓷胎音清而脆。

    瓷胎之沙底者,謂其底露胎不塗釉也。

    沙底貴白貴細,以細砂底為上。

    缸胎大半缸底,色貴亮,聲貴響。

    年久之缸胎多有銅音,故鑒别家往往叩其聲而知是物曆年之久暫也。

     【譯文】 漿胎質地輕而松軟,缸胎質地重而堅實,瓷胎的聲音清而脆。

    瓷胎中所謂的沙底,是形容它的底部露胎而不施釉彩。

    沙底以白、細為貴,以細砂底為上等品。

    缸胎大半是缸底,釉色以亮為貴,聲音以響為貴。

    年久的缸胎大多有銅音,所以鑒别家往往叩擊瓷器聽聲音來斷定它的年代長短。

     脫胎一種,其薄類于雞卵之殼,故又謂卵幕(1),純乎見有釉不見有胎者也。

    映日光照之,表裡能見手影。

    有花者,于其裡照見外之花紋。

    有款者,于其表照見内之款字。

    此等制器,始于永樂,仿于康、雍,乾隆以後,遂不能仿。

    蓋奪造化之天工,極制作之能事矣。

     【注釋】 (1)卵幕:明瓷中的一種薄胎瓷,以釉胎極薄似卵殼故名。

    萬曆時景德鎮有昊(又作“吳”)十九,自号壺隐道人,制卵幕杯最為有名,号稱“壺公窯”。

    詳下文。

     【譯文】 有一種“脫胎”的瓷器,它如同雞卵的外殼一樣薄,所以又叫卵幕,簡直隻能看到釉而不見有胎。

    對着太陽光照看,裡外都能看見手影。

    有花紋的,從裡面能照見外面的花紋。

    有款識的,從外面可以照見裡面的款字。

    這類瓷器開始于永樂年間,仿制于康熙、雍正年間,乾隆以後便不能模仿了。

    也許是因為巧奪天工,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開片仿哥之粗糙者,謂之冰紋,粵人謂之襞裂(1)。

    開片青花而瓷色發黃者,統稱漿胎,滬人謂之煨瓷(2)。

    開大片而瓷色發紅者,廠人謂之格瓷。

    有一種釉汁,翠地紫斑,細碎若魚子,或若雞翅木之文理者(3),肆人謂之均釉。

     【注釋】 (1)襞(bì)裂:謂瓷器上的開片如同衣服的褶痕。

    襞,折疊衣服。

     (2)煨(wēi)瓷:稱瓷器煉制時窯溫不夠高,如用文火慢慢燉熟成者。

     (3)雞翅木:一種樹木,主要産于東南亞和南美,其材有類似雞翅的紋理,故稱。

     【譯文】 開片仿制哥窯的粗糙瓷器,稱之為冰紋,廣東人稱作襞裂。

    開片青花而瓷色發黃的,統稱為漿胎,上海人稱作煨瓷。

    開大片而瓷色發紅的,窯廠裡的工匠稱為格瓷。

    有一種翠綠地紫斑釉,紋理細碎得像魚子或雞翅木的瓷器,商人們稱之為均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