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窯第二

關燈
“柴汝官哥定”一語,為瓷學家之恒言,皆宋窯名也。

    茲編斷自宋始,則五窯不可以不詳(1),其餘有名各窯,亦當遞述也。

    說之如下: 【注釋】 (1)五窯:宋代名窯,即柴、汝、官、哥、定諸窯。

     【譯文】 “柴汝官哥定”一語是瓷學家的常言,都是宋代瓷窯的名字。

    本書自宋代開始斷代,則對于這五大名窯不能不詳加說明,其餘的名窯也當依次論述。

    論述如下: 柴窯 在河南鄭州,即柴世宗所創也(1)。

    相傳當日請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顔色作将來(2)。

    ”二語可以想見。

    《陶錄》謂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3)。

    然“薄如紙”一語,乃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也。

    “青如天”一語,亦不盡然。

    柴窯固以天青為主色(4),但據《博物要覽》則尚有蝦青、豆青、豆綠等色(5),不止天青一色也。

    釉中有細文開片(6),見于豆綠色者較多。

    無釉之處悉呈黃土色,然滋潤細媚,為古來諸窯之冠。

    在明代已不易見,近築路掘出陶器頗多,間有類此者,嘗于某公座上見之,或者天壤奇寶(7),不肯終秘人間耶? 【注釋】 (1)柴世宗:名榮,五代十國後周皇帝,公元954—960年在位。

     (2)者般:這般,這樣。

     (3)《陶錄》:即《景德鎮陶錄》,清景德鎮人藍浦及其弟子鄭廷桂撰。

     (4)天青:深黑而微紅的顔色。

     (5)蝦青:蝦青色。

    豆青:像青豆一樣的顔色。

    豆綠:如同青豆一樣的綠色。

     (6)開片:亦稱“冰裂紋”,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

     (7)天壤:天地。

     【譯文】 柴窯 在河南鄭州,是柴世宗所創設的瓷窯。

    相傳當日臣子向他請教瓷器的制作樣式,柴世宗批示其式樣道:“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顔色作将來。

    ”這兩句話可以想像出來。

    《景德鎮陶錄》說柴窯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但“薄如紙”這句話是指釉汁,不是指瓷胎。

    “青如天”這句話也不太準确。

    雖說柴窯原以天青色為主色,但據《博物要覽》記載,還有蝦青、豆青、豆綠等色,并不止天青一色。

    釉彩中還有細密的開片,多見于豆綠色。

    沒有釉彩的地方全露黃土色,然而細潤柔媚為自古以來各窯中最好的。

    在明代已不易見,近來因為修路出土陶瓷不少,偶有類似的,我曾在某公府上看到過,或許是因為天地間的奇寶不會永遠秘藏在人間吧? 汝窯 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

    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1),厚若堆脂。

    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紋者,有棕眼隐若蟹爪文者尤佳(2)。

    豆青、蝦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3)。

    無釉之處所呈之色,類乎羊肝(4),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5),乃真物也。

    其色純靜深穆。

    餘前雲“俨有三代鼎彜氣象”者,即感于此而言。

     【注釋】 (1)汁水:釉層。

    瑩潤:晶瑩潤澤。

     (2)棕眼:又稱“針眼”、“毛孔”、“豬毛孔”,即釉面上密密麻麻似橘子皮樣的小孔。

    蟹爪文:釉面好似螃蟹的爪子爬過後,所留下的不規則的弧線形狀。

     (3)茶末:即茶葉末釉。

    瓷器釉色名。

    釉料中含鐵和錳,經高溫還成焰燒成時析出結晶,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黃綠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故名。

     (4)羊肝:指羊肝色,即紫黑色。

     (5)掙釘:上尖下圓的痕迹。

     宋 汝窯洗 【譯文】 汝窯 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

    胎土細潤如銅,胎體有厚有薄,釉質瑩潤,厚如堆積的脂肪。

    有的是銅色胎骨而無開片紋,有的是銅色胎骨還帶有魚子紋,有棕眼隐約好似蟹爪紋的為最佳。

    豆青、蝦青等釉色居多,也有天青、茶葉末等釉色。

    沒有釉的地方露出來的顔色如羊肝,瓷器底部有芝麻花似細小掙釘痕迹的才是真品。

    汝窯瓷器釉色純正肅穆。

    我前面說“俨然有三代鼎彜的氣象”,就是因此有感而發。

     官窯 宋大觀、政和間在汴京所造(1)。

    體薄色青,有帶粉紅色者,濃淡不一,有色帶白而釉薄如紙者。

    大觀中,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2)。

    有蟹爪文、紫口鐵足(3),蓋其胎本紫色也。

    然宋官窯有數種,南渡後(4),邵成章于修内司燒造曰内窯(5),亦名官窯。

    其後郊壇下别立新窯(6),亦曰官窯。

    是宋時已有舊京、修内司、郊壇下三種(7)。

    唐氏秉鈞謂(8):“舊京著時未久,當以修内司所造為上,新窯為下。

    ”當時已分差等矣。

    南宋餘姚秘色瓷(9),後人亦目之為官窯,大抵皆仿汴京遺制,遞衍遞嬗也。

     【注釋】 (1)大觀(1107—1110):宋徽宗趙佶年号。

    政和(1111—1117):宋徽宗趙佶年号。

    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開封。

     (2)月白:白色泛藍,近似月色,故稱。

     (3)紫口鐵足:官窯、哥窯共同特征。

    本書《說胎釉第三》曰:“紫口鐵足,謂口際有邊,深黃而近紫,足則鐵色也。

    ” (4)南渡:北宋末,汴京(今河南開封)失陷,朝廷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渡”,是為南宋。

     (5)邵成章:名谔。

    南宋内侍,紹興中奉诏主修樂禮器,百公皆隸之,謂之邵局。

    修内司:南宋内府之名,亦管理瓷器的燒造。

     (6)郊壇:故址在今杭州南郊烏龜山西麓。

     (7)舊京:指北宋京城汴梁官窯。

     (8)唐氏秉鈞:即唐秉鈞,字衡铨。

    上海(今上海)人。

    清代醫家,撰有《人參考》一卷。

     (9)餘姚:今浙江餘姚。

    秘色瓷: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精品,簡稱“秘瓷”。

    秘色,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王宮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制作工藝保密,故名。

     宋 官窯貫耳瓶 【譯文】 官窯 宋代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所設造。

    胎體輕薄而釉色發青,有帶粉紅色的,色調濃淡不一,還有釉色發白而釉薄如紙的。

    大觀年間崇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釉色。

    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大概因為其胎體原本是紫色。

    然而宋代官窯有數種,宋朝南渡以後,邵成章在修内司燒制的瓷器稱内窯,也稱作官窯。

    後來又在郊壇下另立新窯,也稱官窯。

    這樣宋代的官窯已有舊京、修内司、郊壇下三種。

    唐秉鈞說:“舊京官窯曆時不長,應以修内司官窯瓷器為上,新窯瓷器為下。

    ”當時已經區分等次了。

    南宋餘姚的秘色瓷,後人也視之為官窯,大概因為仿制汴京的舊制,依次衍生更替,逐漸演變相傳下來。

     哥窯 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業(1)。

    兄名生一,當時别其名曰哥窯。

    其胎質細,性堅,其體重,多斷紋,隐裂如魚子(2),亦有大小碎塊文,即開片也。

    釉以米色、豆綠二種居多,有紫口鐵足。

    無釉之處所呈之色,其紅如瓦屑。

    其釉極厚潤純粹,曆千年而瑩澤如新。

    元末明初暨清唐英屢有仿制,然遠不逮宋制之精矣。

    但近年以來,不甚為時人所重,因之價值稍貶。

     【注釋】 (1)處州:清代處州府,今浙江麗水。

    龍泉:今浙江龍泉。

     (2)魚子:指瓷器開片中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細眼,狀如魚子,故名。

     宋 哥窯碗 【譯文】 哥窯 宋代處州龍泉縣章氏兄弟都擅長制瓷。

    哥哥名叫生一,當時為了以示區别,把他燒制的瓷器稱為哥窯。

    哥窯瓷器胎質細膩堅實,胎體沉重,多有斷紋,隐隐開裂如魚子一樣,也有大小碎塊紋,就是所謂的開片。

    釉色以米色和豆綠色兩種居多,紫口鐵足。

    無釉處顯紅色如瓦屑,其釉質極厚且晶瑩純粹,曆經千年而瑩澤如新。

    元末明初以及清代唐英多有仿制作品,但遠不如宋代制品精美。

    然而近年來不太被今人所重視,因而略有貶值。

     定窯 在直隸定州(1),所造者名曰北定,宋初所建設也。

    南渡後,在景德鎮制者名曰南定,以其釉似粉,故通稱曰粉定。

     北定,其質極薄,其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諸種(2)。

    大抵有花者多,無花者少。

    花多作牡丹、萱草、飛鳳、盤螭等形(3),源出秦鏡,其妍細處幾疑非人間所有,乃古瓷中最精麗之品也。

    開片者,其開片皆系柳文(4),白骨而加以釉水(5),有如淚痕者(6),亦為佳品。

    口底率漏胎(7),故其口往往有以銅鑲之者。

    南定之胎質極細,色極白,其釉亦系白玻璃釉,惟澄清之處略閃豆綠色耳。

    釉中有鼓花者(8),有不鼓花者,其形式與北定相同(9),而胎釉微有小異。

     凡粉定之真者,其釉光而且潤,與舊象牙同。

    釉中多有柳文開片,與僞造之開片不同。

    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