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第一

關燈
吾華美術,以制瓷為第一。

    何者?書畫、織繡、竹木、雕刻之屬,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極意匠之能事。

    獨至于瓷,雖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淺,釉胎之粗細,則兼借天時與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

    故凡百工藝,歐美目吾華皆若土苴等視(1),獨瓷則甘拜下風,尊為瑰寶。

    誠以瓷貨之美,冠絕全球,雖百圖仿效,終莫能及,蓋得于天地者厚也。

    宜夫“钗拿”之名(2),代表國号。

    釋其義,則“支那瓷”之省文也。

    其聲名洋溢,固已久矣。

     三國 青釉蓮花尊 【注釋】 (1)土苴(jū):渣滓,糟粕。

     (2)钗拿:英語China的音譯。

     【譯文】 我國的藝術以燒制陶瓷為第一。

    為什麼呢?因為書畫、織繡、竹木、雕刻之類完全是人工制造的,器物的精巧可以盡工匠之能事。

    唯獨瓷器,雖然也是由人工制造,但是火候的深淺、釉胎的粗細,卻也要依仗于天時和地力,然後才能施展人的技巧。

    所以,我國制造的各種工藝品,歐美人都視若渣土,唯獨對瓷器甘拜下風,尊為瑰麗珍寶。

    這實在是因為瓷器的精美,世界無比,歐美人雖然千方百計仿造,到底不如,因為得于天時地力太多了。

    這就難怪歐美用“钗拿”來代我國号。

    解釋“钗拿”的意思,實際就是“支那瓷”的簡稱。

    由此可見瓷器聲名遠播,确實已經很久了。

     瓷質之貴,在于瓷泥(1)。

    瓷泥也者,以地質學語釋之,乃一種富于黏性之沖積土也。

    大抵由山水沖激,積而成砂,砂複濾細,則成為泥。

    是種土砂,非随處所恒有。

    複分各色,有紫、有黃、有褐、有白,而以白為最貴。

    紫也、黃也、褐也,均無法使之白。

    而白之一種,千百年來獨尊景德鎮之所制焉。

     【注釋】 (1)瓷泥: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

    因産于景德鎮附近的高嶺村為最佳而得名,别稱“高嶺土”。

     【譯文】 瓷器質量之好,在于瓷泥。

    所謂瓷泥,用地質學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富有黏性的沖積土。

    一般情況下是由山水沖積成砂石,砂石又經過濾變細,就成為泥子。

    這種砂土,不是什麼地方都有的。

    又分為各種顔色,有紫色,有黃色,有褐色,有白色,而以白色最為珍貴。

    紫色、黃色、褐色的,都無法使它們變為白色。

    而白色的瓷,千百年來以景德鎮所制為最好。

     吾華制瓷,可分為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

    宋最有名之窯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1)。

    更有均窯(2),亦甚可貴。

    其餘各窯,則統名之曰小窯詳後《說窯》章。

    而元之一代,曆年較短,與宋末不甚相遠,亦可附于宋焉。

    明之最盛,在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數朝(3)。

    清又可分為五期,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緒(4),均為一代制作之傑出者。

    此時代之大較也。

    至于宋以前,雖隋唐時代有作者,然皆于故錄識其名,罕得目睹其物,茲編故斷自宋代為始。

     【注釋】 (1)柴:指柴窯。

    傳為五代後周世宗柴榮時所燒造,故名。

    惜柴窯之瓷,今已無完品。

    汝:指汝窯。

    我國宋代名窯之首,以在汝州(今河南汝州),故名。

    官:指兩宋官窯。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由官府直接經營,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時在今浙江杭州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又稱南宋官窯。

    哥:指哥窯。

    相傳宋代龍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哥者稱哥窯,為宋代名窯之一。

    所燒造以紋片著稱。

    至今仍有成品傳世,但其窯址未發現。

    定:指定窯。

    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

    主要産地在今河北曲陽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

     (2)均窯:即鈞州窯。

    古代名窯,始于唐,盛于北宋。

    以其地處河南禹縣,因古屬鈞州,故名。

     (3)永樂(1403—1424):明成祖朱棣年号。

    宣德(1426—1435):明宣宗朱瞻基年号。

    成化(1465—1487):明憲宗朱見深年号。

    嘉靖(1522—1566):明世宗朱厚熜年号。

    萬曆(1573—1620):明神宗朱翊鈞年号。

     (4)康熙(1662—1722):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年号。

    雍正(1723—1735):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号。

    乾隆(1736—1795):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号。

    道光(1821—1850):清宣宗愛新覺羅·旻甯年号。

    光緒(1875—1908):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年号。

     【譯文】 我們中國制作陶瓷可以分為三大時期:即宋、明、清。

    宋代最有名的窯有五個,就是所謂的柴、汝、官、哥、定。

    還有均窯,也非常名貴。

    其他的窯則一概稱為小窯詳見後面《說窯》一章。

    而元代曆時較短,且與宋末相距不遠,也可附屬在宋代。

    明代制瓷最鼎盛時期是在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數朝。

    清代又可分為五個時期,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緒都是一代制作的傑出者。

    以上是時代的大緻劃分。

    至于宋代以前,雖然隋唐時期也有制作的瓷器,然而都隻是在過去的文獻中得識它們的名稱,很少能見到實物,因此本書自宋代說起。

     陶之為物,發明最古,自有虞氏已見經籍(1)。

    此後漢晉瓦器,六朝偶俑(2),近年築路出土者,填溢市肆(3),可見吾華曆朝制作之大概焉。

    若瓷之發明,自晉始見于記載。

    其後元魏、隋、唐(4),骎骎漸盛(5)。

    觀陸羽《茶經》所載,則唐時茶具已極精美,可知唐代以越窯著稱(6)。

    陸龜蒙詩雲(7):“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8)。

    ”孟郊詩雲(9):“越瓯荷葉空。

    ”顧況《茶賦》雲(10):“越泥如玉之瓯。

    ”詩人屢見諸吟詠,其妙品當可想見。

    然代遠年湮,流傳極罕。

    雖近時出土間有發現,然已在存疑之列,殊難一一考證。

    清高宗《題雞缸詩》雲(11):“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12)。

    ”清初已如此,今更可知矣。

     【注釋】 (1)有虞氏:即虞舜,姓姚,名重華,上古部落聯盟的首領。

     (2)六朝: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世稱為“六朝”。

    偶俑:陶制或木制,以替代真人的人形殉葬品。

    這裡指陶俑。

     (3)填溢市肆:充滿市面上的古玩店鋪。

     (4)元魏:即北朝時期的魏朝,以孝文帝遷都洛陽,改本姓拓跋曰元,故稱。

     (5)骎骎(qīn):馬跑得飛快的樣子,比喻事情發展很快。

     (6)越窯: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餘姚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

     (7)陸龜蒙(?—約881):字魯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

    吳江(今江蘇蘇州)人。

    唐代著名文學家和農學家,著有《耒耜經》、《松陵集》等。

     (8)“九秋風露”二句:《全唐詩》卷六二九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九秋,即秋天,秋季三個月為九十天,故稱。

     (9)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著有《孟東野詩集》。

    引詩出《全唐詩》卷三八〇孟郊《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篇。

     (10)顧況(727—815):唐代詩人,字逋翁,自号華陽真逸。

    蘇州(今江蘇蘇州)人。

    著有《華陽集》、《顧逋翁詩集》。

     (11)清高宗:清乾隆皇帝,廟号高宗。

     (12)“李唐”二句:李唐,唐朝皇帝姓李,故唐朝又被稱為“李唐”。

    趙宋,宋朝皇帝姓趙,故宋朝又被稱為“趙宋”。

     唐 青瓷雙螭耳尊 【譯文】 陶器的制作,起源最早,在典籍的記載中從虞舜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以後如漢晉瓦器、六朝陶俑,近些年來因修路而出土的器物充斥市面古玩店鋪,由此可以大緻了解我國曆朝曆代陶瓷制作的情況。

    至于瓷器的發明,直到晉代才有所記載。

    以後到北魏、隋、唐時期很快興盛起來。

    看陸羽《茶經》所記載,唐代的茶具已非常精美了,并且也可以知道唐代越窯著稱于世。

    陸龜蒙的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孟郊的詩:“越瓯荷葉空。

    ”顧況的《茶賦》寫到:“越泥如玉之瓯。

    ”詩人們常常吟詠瓷器,瓷器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