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窯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者之釉或太混、或太幹、或太透亮、或太暗淡,萬難如舊者之潤亮也。
粉定種類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次之,閃黃即牙色也。
有開片,有不開片。
明代成化仿者亦佳,乾隆以後遂無仿之者矣。
【注釋】 (1)直隸:清初設直隸省,1928年改為河北省。
(2)光素:光輝皓白。
凸花:剔花的紋樣微凸出,故稱凸花。
劃花: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
在尚未幹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條、銅鐵制器等尖狀工具淺劃出的線條狀花紋。
印花:用帶有圖樣的陶範壓印有凹凸花的花紋。
暗花:瓷器坯上刻花後施釉,形成的隐露的花紋。
(3)萱(xuān)草:一名忘憂草,傳說孕婦佩之生男,也稱“宜男草”。
螭(chī):龍。
(4)柳文:又名“柳葉紋”,形如垂柳,即細長的開片紋。
(5)白骨:即胎骨、坯胎。
(6)淚痕:因釉的垂流積聚處而呈淚痕狀,故稱。
(7)漏胎:露胎。
(8)鼓花:即凸花。
(9)形式:器形樣式。
【譯文】 定窯 在直隸定州制造的稱北定,宋代初年所建。
宋室南渡以後,在景德鎮制造的稱為南定,因為它的釉色似粉白,故又通稱為粉定。
北定瓷器,胎質極薄,胎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等多種,大體說有花的多,無花的少。
花紋多作牡丹、萱草、龍鳳、盤螭等形狀,多源出秦鏡,其美妍精細的程度,幾乎讓人懷疑不是人間所有,實為古瓷中最精美的物品。
定窯瓷器開片都是柳葉紋,白色的胎體加以釉彩,宛如淚痕的也為佳品。
口底多露胎,所以口部常常有銅鑲邊。
南定的胎質極其細膩,釉色極白,其釉質也是白玻璃釉,隻有澄清的地方稍閃豆綠色而已。
釉有凸花的,也有不凸花的,器形樣式與北定相同,隻是胎釉有微小區别。
宋 定窯劃花萱草葵半口碗 凡粉定真品,釉質光亮而且瑩潤,與舊象牙相似。
釉上多有柳葉紋開片,與僞造的開片不同。
僞造瓷器的釉質或過于混濁、或過于幹燥、或過于透亮、或過于暗淡,萬萬不如舊物那樣潤亮。
粉定器物種類不一,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為次,閃黃即牙色。
有的開片,有的不開片。
明代成化年間的仿品很好,乾隆以後便沒有仿制的了。
章龍泉窯 宋龍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龍泉窯,又名弟窯。
前所述章生一之哥窯,即其兄也。
章窯與哥别者,哥有紋,弟無紋,以是為特異之點。
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淺不一,足亦鐵色。
龍泉不自章始,古龍泉不易見,章所仿制,大緻同古而較精緻耳。
今人但稱章制為龍泉,古制已為所掩矣。
明仿龍泉,與宋無甚大異,惟其色略淡,其釉略薄耳。
清唐英在景德鎮所仿釉乃迥乎不同,大抵豆綠色有暗花者即唐英所仿也。
龍泉豆綠者與汝窯大緻相同,往往易于相混。
今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龍泉堅而且細;汝釉薄而清,龍泉釉厚而混;汝無釉之處色如羊肝,龍泉無釉之處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龍泉釉上無光,滋潤若玉;汝多有魚子文,少有蟹爪文,龍泉間有蟹爪文,絕無魚子文。
其相異之點在此。
【譯文】 章龍泉窯 宋代龍泉人章生二所制的瓷器稱作章龍泉窯,又叫弟窯。
前面所講燒制哥窯的章生一,即是他的兄長。
章龍泉窯與哥窯的區别在于,哥窯有片紋,弟窯無片紋,以此為不同之處。
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淺不一,底足也是鐵色。
龍泉窯并非始自章龍泉窯,而古龍泉窯瓷器已不易見到,隻是章生二所仿制的瓷器大緻與古龍泉窯相同而較為精緻而已。
今天的人稱呼章龍泉窯瓷器為龍泉,而古龍泉窯瓷器早已為其掩蓋了。
明代仿制的龍泉窯與宋代無太大區别,隻是釉色稍淡,釉層稍薄而已。
清代唐英在景德鎮的仿制品,胎釉則很大不同,大體說來豆綠色有暗花的即是唐英所仿之物。
龍泉窯的豆綠色與汝窯大緻相同,往往容易混淆。
今為之分辨:汝窯胎質粗糙而略糠,龍泉窯堅實而細緻;汝窯釉質薄而清,龍泉窯釉質厚而混;汝窯無釉之處像羊肝色,龍泉窯無釉之處如瓦屑;汝窯釉上有光澤而瑩潤透徹,龍泉窯釉上無光澤而滋潤如玉;汝窯多有魚子紋,少有蟹爪紋,龍泉窯偶有蟹爪紋,絕沒有魚子紋。
其不同之處就在這裡。
宋 龍泉窯凸花葫蘆瓶 均窯 宋初禹州所造(1)。
禹州昔号鈞台,“鈞”訛作“均”,相沿已久。
胎質細,性堅,其體略重。
釉具五色(2),渾厚濃潤,有兔絲文(3)。
紅若胭脂、朱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
初制者色純無少變雜,後制有青紫相錯如垂涎者,皆燒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視此種。
猶之佳硯本不宜有鹆鸲眼(4),而人反以鹆鸲眼為貴也。
其釉分為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
橘皮釉亦屬後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有紫斑者絕少也。
均窯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數目字為識,或謂紅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單數為識,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雙數為識,此說乃不盡然。
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餘器則不拘此例。
均釉厚而且潤,若蠟淚之成堆。
惟純色者混而且勻,釉中多有蟹爪文,無釉之處呈羊肝色或芝麻醬色,乃真物也。
僞者釉薄而不勻,其色非偏于藍,則偏于灰,與純正天藍色迥異,無釉漏胎之處,亦不能呈羊肝色,縱有之,亦是先抹後燒者也。
均窯與元瓷辄易相混,然實大有别也。
均釉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細,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淺處有時仍見水浪(5)。
均窯之天青色者,肆人呼為月白(6),蓋仿柴之雨過天青也。
紫釉而無蚯蚓走泥紋者(7),殆不如月白而能瑩潤。
然人恒往往重紫而輕月白,所謂痼習者非耶(8)? 【注釋】 (1)禹州:今河南禹州。
(2)五色:指孔雀藍、孔雀綠、深紅、深褐和黑色。
(3)兔絲紋:色彩交錯的兔毫紋樣式。
(4)鹆鸲(qú)眼:指端溪硯石上具暈重狀的圓形斑點,其狀很像鸲鹆的眼睛。
(5)水浪:指釉面乍看似乎滑,但如閃光處細看則釉中起伏如水波狀,俗名“浪蕩釉”。
(6)肆人:市井之人。
(7)蚯蚓走泥紋:狀似蚯蚓在地上留下的泥痕,為均窯器物中常見的一種特征。
(8)痼(gù)習:長期養成不易改掉的癖好或習慣。
【譯文】 均窯 宋代初年禹州所制造。
禹州昔日稱為鈞台,“鈞”字訛作“均”字,相互沿襲已久。
胎質細密,質地堅固,胎體略重。
釉具有五種顔色,深重濃潤,有兔絲紋。
紅若胭脂或朱砂的為最佳,青似蔥翠、紫如黑色的稍次。
初期制品釉色純淨沒有一點變雜,後期制品有青紫交錯好似垂流的口涎,這是燒制時間不足所造成的,然而世人卻往往重視這種。
就好像上等硯不宜有鹆鸲眼,而人們反以有鹆鸲眼為貴一樣。
它的釉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細平釉,一種是橘皮釉。
橘皮釉也屬于後起之物,所以大多數兼有紫斑,細平釉很少有帶紫斑的。
均窯瓷器底部有數字一、二、三、四來作标記,或許認為紅色等器物就用一、三、五、七等單數來标記,青色等器物就用二、四、六、八等雙數來标記,此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确。
隻有六角花盆才一定這樣,其他的器物則不限此例。
均釉厚而且瑩潤,好似蠟燭流蠟成堆。
隻有單純一色的混而且勻,釉中多有蟹爪紋,沒有釉彩的地方呈現出羊肝色或芝麻醬色,這才是真品。
僞造的釉薄而不勻,釉色不是偏藍就是偏灰,與純正的天藍色絕不相同,無釉露胎的地方也不呈現羊肝色,即使有,也是先塗抹後煉制而成的。
宋均窯和元均瓷很容易相混淆,然而實在大有區别。
均窯釉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窯的胎、釉都很細緻,元瓷的胎、釉都很粗糙;均窯釉無論深淺濃淡都渾然一體,元瓷釉濃之處有時凸起條紋,釉淺之處仍可見水浪。
均窯的天青色者,商家稱作月白,乃是模仿柴窯的雨過天青。
紫釉而沒有蚯蚓走泥紋者,大多不如月白而能瑩潤。
但人們往往重視紫釉而輕視月白,這不就是所謂的痼習嗎? 宋 鈞窯玫瑰紫大花瓶 平陽窯 在山西平陽(1),宋時所建。
其胎與釉皆白中閃黃,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稱曰土定。
平陽真者,其胎之色純,似黃土,其質在半瓷半瓦之間。
其釉光而且潤,細而發黃,多有蛇文開片(2)。
僞者色稍閃紅,而性略糠(3),其釉亦粗而且暗,幹且發白也(4)。
【注釋】 (1)
粉定種類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次之,閃黃即牙色也。
有開片,有不開片。
明代成化仿者亦佳,乾隆以後遂無仿之者矣。
【注釋】 (1)直隸:清初設直隸省,1928年改為河北省。
(2)光素:光輝皓白。
凸花:剔花的紋樣微凸出,故稱凸花。
劃花:瓷器的傳統裝飾技法之一。
在尚未幹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條、銅鐵制器等尖狀工具淺劃出的線條狀花紋。
印花:用帶有圖樣的陶範壓印有凹凸花的花紋。
暗花:瓷器坯上刻花後施釉,形成的隐露的花紋。
(3)萱(xuān)草:一名忘憂草,傳說孕婦佩之生男,也稱“宜男草”。
螭(chī):龍。
(4)柳文:又名“柳葉紋”,形如垂柳,即細長的開片紋。
(5)白骨:即胎骨、坯胎。
(6)淚痕:因釉的垂流積聚處而呈淚痕狀,故稱。
(7)漏胎:露胎。
(8)鼓花:即凸花。
(9)形式:器形樣式。
【譯文】 定窯 在直隸定州制造的稱北定,宋代初年所建。
宋室南渡以後,在景德鎮制造的稱為南定,因為它的釉色似粉白,故又通稱為粉定。
北定瓷器,胎質極薄,胎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等多種,大體說有花的多,無花的少。
花紋多作牡丹、萱草、龍鳳、盤螭等形狀,多源出秦鏡,其美妍精細的程度,幾乎讓人懷疑不是人間所有,實為古瓷中最精美的物品。
定窯瓷器開片都是柳葉紋,白色的胎體加以釉彩,宛如淚痕的也為佳品。
口底多露胎,所以口部常常有銅鑲邊。
南定的胎質極其細膩,釉色極白,其釉質也是白玻璃釉,隻有澄清的地方稍閃豆綠色而已。
釉有凸花的,也有不凸花的,器形樣式與北定相同,隻是胎釉有微小區别。
宋 定窯劃花萱草葵半口碗 凡粉定真品,釉質光亮而且瑩潤,與舊象牙相似。
釉上多有柳葉紋開片,與僞造的開片不同。
僞造瓷器的釉質或過于混濁、或過于幹燥、或過于透亮、或過于暗淡,萬萬不如舊物那樣潤亮。
粉定器物種類不一,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為次,閃黃即牙色。
有的開片,有的不開片。
明代成化年間的仿品很好,乾隆以後便沒有仿制的了。
章龍泉窯 宋龍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龍泉窯,又名弟窯。
前所述章生一之哥窯,即其兄也。
章窯與哥别者,哥有紋,弟無紋,以是為特異之點。
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淺不一,足亦鐵色。
龍泉不自章始,古龍泉不易見,章所仿制,大緻同古而較精緻耳。
今人但稱章制為龍泉,古制已為所掩矣。
明仿龍泉,與宋無甚大異,惟其色略淡,其釉略薄耳。
清唐英在景德鎮所仿釉乃迥乎不同,大抵豆綠色有暗花者即唐英所仿也。
龍泉豆綠者與汝窯大緻相同,往往易于相混。
今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龍泉堅而且細;汝釉薄而清,龍泉釉厚而混;汝無釉之處色如羊肝,龍泉無釉之處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龍泉釉上無光,滋潤若玉;汝多有魚子文,少有蟹爪文,龍泉間有蟹爪文,絕無魚子文。
其相異之點在此。
【譯文】 章龍泉窯 宋代龍泉人章生二所制的瓷器稱作章龍泉窯,又叫弟窯。
前面所講燒制哥窯的章生一,即是他的兄長。
章龍泉窯與哥窯的區别在于,哥窯有片紋,弟窯無片紋,以此為不同之處。
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淺不一,底足也是鐵色。
龍泉窯并非始自章龍泉窯,而古龍泉窯瓷器已不易見到,隻是章生二所仿制的瓷器大緻與古龍泉窯相同而較為精緻而已。
今天的人稱呼章龍泉窯瓷器為龍泉,而古龍泉窯瓷器早已為其掩蓋了。
明代仿制的龍泉窯與宋代無太大區别,隻是釉色稍淡,釉層稍薄而已。
清代唐英在景德鎮的仿制品,胎釉則很大不同,大體說來豆綠色有暗花的即是唐英所仿之物。
龍泉窯的豆綠色與汝窯大緻相同,往往容易混淆。
今為之分辨:汝窯胎質粗糙而略糠,龍泉窯堅實而細緻;汝窯釉質薄而清,龍泉窯釉質厚而混;汝窯無釉之處像羊肝色,龍泉窯無釉之處如瓦屑;汝窯釉上有光澤而瑩潤透徹,龍泉窯釉上無光澤而滋潤如玉;汝窯多有魚子紋,少有蟹爪紋,龍泉窯偶有蟹爪紋,絕沒有魚子紋。
其不同之處就在這裡。
宋 龍泉窯凸花葫蘆瓶 均窯 宋初禹州所造(1)。
禹州昔号鈞台,“鈞”訛作“均”,相沿已久。
胎質細,性堅,其體略重。
釉具五色(2),渾厚濃潤,有兔絲文(3)。
紅若胭脂、朱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
初制者色純無少變雜,後制有青紫相錯如垂涎者,皆燒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視此種。
猶之佳硯本不宜有鹆鸲眼(4),而人反以鹆鸲眼為貴也。
其釉分為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
橘皮釉亦屬後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有紫斑者絕少也。
均窯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數目字為識,或謂紅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單數為識,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雙數為識,此說乃不盡然。
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餘器則不拘此例。
均釉厚而且潤,若蠟淚之成堆。
惟純色者混而且勻,釉中多有蟹爪文,無釉之處呈羊肝色或芝麻醬色,乃真物也。
僞者釉薄而不勻,其色非偏于藍,則偏于灰,與純正天藍色迥異,無釉漏胎之處,亦不能呈羊肝色,縱有之,亦是先抹後燒者也。
均窯與元瓷辄易相混,然實大有别也。
均釉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細,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無論深淺濃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濃處有時或起條文,淺處有時仍見水浪(5)。
均窯之天青色者,肆人呼為月白(6),蓋仿柴之雨過天青也。
紫釉而無蚯蚓走泥紋者(7),殆不如月白而能瑩潤。
然人恒往往重紫而輕月白,所謂痼習者非耶(8)? 【注釋】 (1)禹州:今河南禹州。
(2)五色:指孔雀藍、孔雀綠、深紅、深褐和黑色。
(3)兔絲紋:色彩交錯的兔毫紋樣式。
(4)鹆鸲(qú)眼:指端溪硯石上具暈重狀的圓形斑點,其狀很像鸲鹆的眼睛。
(5)水浪:指釉面乍看似乎滑,但如閃光處細看則釉中起伏如水波狀,俗名“浪蕩釉”。
(6)肆人:市井之人。
(7)蚯蚓走泥紋:狀似蚯蚓在地上留下的泥痕,為均窯器物中常見的一種特征。
(8)痼(gù)習:長期養成不易改掉的癖好或習慣。
【譯文】 均窯 宋代初年禹州所制造。
禹州昔日稱為鈞台,“鈞”字訛作“均”字,相互沿襲已久。
胎質細密,質地堅固,胎體略重。
釉具有五種顔色,深重濃潤,有兔絲紋。
紅若胭脂或朱砂的為最佳,青似蔥翠、紫如黑色的稍次。
初期制品釉色純淨沒有一點變雜,後期制品有青紫交錯好似垂流的口涎,這是燒制時間不足所造成的,然而世人卻往往重視這種。
就好像上等硯不宜有鹆鸲眼,而人們反以有鹆鸲眼為貴一樣。
它的釉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細平釉,一種是橘皮釉。
橘皮釉也屬于後起之物,所以大多數兼有紫斑,細平釉很少有帶紫斑的。
均窯瓷器底部有數字一、二、三、四來作标記,或許認為紅色等器物就用一、三、五、七等單數來标記,青色等器物就用二、四、六、八等雙數來标記,此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确。
隻有六角花盆才一定這樣,其他的器物則不限此例。
均釉厚而且瑩潤,好似蠟燭流蠟成堆。
隻有單純一色的混而且勻,釉中多有蟹爪紋,沒有釉彩的地方呈現出羊肝色或芝麻醬色,這才是真品。
僞造的釉薄而不勻,釉色不是偏藍就是偏灰,與純正的天藍色絕不相同,無釉露胎的地方也不呈現羊肝色,即使有,也是先塗抹後煉制而成的。
宋均窯和元均瓷很容易相混淆,然而實在大有區别。
均窯釉厚而勻,元瓷釉厚而垂;均窯的胎、釉都很細緻,元瓷的胎、釉都很粗糙;均窯釉無論深淺濃淡都渾然一體,元瓷釉濃之處有時凸起條紋,釉淺之處仍可見水浪。
均窯的天青色者,商家稱作月白,乃是模仿柴窯的雨過天青。
紫釉而沒有蚯蚓走泥紋者,大多不如月白而能瑩潤。
但人們往往重視紫釉而輕視月白,這不就是所謂的痼習嗎? 宋 鈞窯玫瑰紫大花瓶 平陽窯 在山西平陽(1),宋時所建。
其胎與釉皆白中閃黃,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稱曰土定。
平陽真者,其胎之色純,似黃土,其質在半瓷半瓦之間。
其釉光而且潤,細而發黃,多有蛇文開片(2)。
僞者色稍閃紅,而性略糠(3),其釉亦粗而且暗,幹且發白也(4)。
【注釋】 (1)